<h3>千年名县:安徽省当涂县14-1</h3><h3>——李阳冰故居所在地</h3><h3>——李白终老之地</h3><h3>——周兴嗣出生地</h3><h3>……</h3> <h3>千年名县:安徽省当涂县14-2</h3><div><br></div> <h3>千年名县:安徽省当涂县14-3</h3><div><br></div> <h3>千年名县:安徽省当涂县14-4</h3><div><br></div> <h3>千年名县:安徽省当涂县14-5</h3><div><br></div> <h3>千年名县:安徽省当涂县14-6<br></h3><h3>当涂县:2018“中国最美县域”</h3><h3>——“丰富的旅游资源”</h3><h3>——“很好的生态环境”</h3><h3><br></h3> <h3>千年名县:安徽省当涂县14-7</h3><div>当涂县:2018“中国最美县域”</div> <h3>千年名县:安徽省当涂县14-8</h3><div>当涂县:2018“中国最美县域”</div> <h3>千年名县:安徽省当涂县14-9</h3><div>当涂县:2018“中国最美县域”</div> <h3>千年名县:安徽省当涂县14-10</h3><div>当涂县:2018“中国最美县域”</div> <h3>千年名县:安徽省当涂县14-11</h3><div>当涂县:2018“中国最美县域”</div> <h3>千年名县:安徽省当涂县14-12</h3><div>当涂县:2018“中国最美县域”</div> <h3>千年名县:安徽省当涂县14-13</h3><div>当涂县:2018“中国最美县域”</div> <h3>千年名县:安徽省当涂县14-14<br></h3><h3>当涂县:2018“中国最美县域”</h3><h3>——当涂欢迎您!——</h3> <h3>与石鼓对话</h3><h3> 记得早年书法报可堂先生向我约稿的题目就是“与石鼓对话”,一晃十多年了。</h3><h3> 今天,我们重拾此话题,是因为我们“篆籀情结”全国篆书研修班(第二期)众多学员一起通过网络交流、面授等形式,历时近三个月,完成了前半段教学内容:对石鼓文(原鼓)作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从石鼓用线、笔法、字法到章法,从准确的临摹到命题创作、自主创作,诸多学员有较大变化且时有心得。</h3><h3> 福建余朋霖、周江玉以严谨见长,临作忠实于原鼓,并能以此生发而集字、而创作,属“带着镣铐的舞蹈”,得其沉着;安徽汪志火、胡毕青以石鼓文为基,兼取清人篆意,稍得其厚重;江苏沈蓉、广东邓志生研习石鼓文时间不长,临作颇见高古,创作亦一以贯之,所得令人欣喜;安徽徐善礼兼取石鼓文、墙盘、散盘,意在感悟金文大篆之气息而有所得;天津于连军、山西韩海兵素以行草见长,且是国展精英,现转习石鼓大篆,其作品之书写意味渐浓;安徽张晨素以习清人吴让之见长,此次展示石鼓集字作品和命题创作可见其成长之一斑……在此,除部分学员的自主创作未作展示外,集“石鼓文临习心得”、“石鼓文临作”、“集字创作”与部分“命题创作”于此,以期得到书坛前辈、同仁的批评与指导!</h3><h3> “篆籀情结”全国篆书研修班(第二期)后半段以金文临习为主,指定范本为《虢季子白盘》。</h3><h3> 欢迎更多有志于篆书研习者关注并加入“篆籀情结”全国篆书研修班!</h3><h3> 说明:此次仅辑录部分学员习作。</h3><h3> 己堂于当涂20180702</h3> <h3>临写《石鼓文》心得 </h3><div>天津于连军</div><div> 经过三个月的《石鼓文》临写,自己对其感受如下:</div><div>自己练习书法多年,没有系统的科学的学习,一般都是喜欢什么临习什么,虽然也幸运的有一点点收获,但自知基础薄弱,这时想系统的学习一下篆书。老师把《石鼓文》做为临写范本,我觉得很好,因为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学大篆也是如此,一定选一个质量好版本。我头一次选了一个版本,临写时老师说我总有错字,我就又买了一个其他版本。我们进行篆书的临写.在这之前我基本上没有接触过篆书,对篆书的渊源和技法了解很少.万幸,我们有专业老师的信心、耐心的教导和指点,之后对篆书总算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篆书保存着古代文字的明显特点.学习大篆,《石鼓文》是一件很好的范本.</div><div> 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老师经常给我们讲解很多这方面的知识.比如,临写时用笔要注意逆入、涩行、紧收.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轻松,但是它却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揣摩,需要我们慢慢的每天不间断的练习和写作.如果要想学习的更好,写字更需要我们用平静的心态,认真地写每一个字</div><div> 经过一段时间临写,拿前期作业和今天的作业对比,感觉明显提高了很多,这都是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所取得的结果。学习期间,好多同学在国展和其他商业展览中,喜报频传,真为老师同学们感到高兴自豪!</div><div><br></div><div><br></div> <h3>临作1</h3> <h3>临作2</h3> <h3>石鼓文临习12周心得<br></h3><h3>福建余朋霖<br></h3><div><br></div><div> 石鼓文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体比较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字形偏方,结构灵活稳健,既有金文遗韵,又开秦小篆先河。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可谓赞赏之至。</div><div>已经参加“篆籀情结”全国篆书班第二期了,跟随臧老师的教学,正确的方法,系统的学习,准确的指点,都让我沉静其中。从刚开始追求字形的像到笔画的浑圆厚实,再到笔画节点的把握和书写节奏、书写感的体现;从每一鼓到通篇临习,再到不同结构的字的处理,从中感受到的都是:书风天趣横生,用笔圆转浑厚,弧线转折也方中带圆、圆中带方,求圆融匀停内含筋骨,用笔苍劲中见畅达,秀润中见骨力。通过十二周的学习,更能理解先秦石鼓文上承金文,下启小篆中得重要作用。</div><div>特别感谢良师的指点和同学们的帮助,在未来的我想也定会不断进步与提高。</div><div><br></div><div><br></div> <h3>临作</h3> <h3>集字创作</h3> <h3>广东邓志生</h3><div> 临原石鼓的感受,对线质有了新认识。气象正大,线条浑厚华滋。扎到纸里面去,线条要厚实。石鼓线条是有生命力的、抒情的,最终要达其情性。书写过程中既要酣畅,又要有金石味,所谓涩而畅,毛而润。</div><div> 临石鼓还需更深入学习……</div><div>附图:临作</div><div><br></div><div><br></div> <h3>临作</h3> <h3>集字创作</h3> <h3>与石鼓对话<br></h3><h3>安徽汪志火<br></h3><div> 自三月开始,在臧老师引导下,开始临习石鼓文,石鼓文上承金文,下接小篆,字形方正大方,转折处园中寓方,用笔起止均藏锋,圆融浑劲,古茂雄秀,有霸王之气。开始临习时,总是不能很好的控制笔速,转折处竖画内收外放和搭接,总是做不好,写出来的线条,虽然粗黑,却没有质感,也没有书写性,字形结构也不能很好的把握。通过三个月的临习,书写性明显提高,线条的金石味也有一定的体现,稳定性大大提高,虽然还不能很好的体现墨色变化,创作时,对整体气息的把握还有待提高,但与开始时相比,自觉收益匪浅。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按老师所教,细细体味,多写多练,消化吸收,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水平,为以后的书法学习打下好的基础。</div><div><br></div><div><br></div> <h3>临作</h3> <h3>集字创作</h3> <h3>江苏沈蓉<br></h3><div> 跟臧老师学篆书三个月了,刚开始,不知道《石鼓文》是什么,到现在,基本能正确临写《石鼓文》,感觉进步还是比较大的。几点比较深的感受是:</div><div>一、课程设置很合理,先学习单个笔画,再学字体结构,循序渐进,帮助我们掌握石鼓文的用笔和风格。</div><div>二、臧老师的书法造诣很高,教学经验丰富,我非常欣赏他治学严谨的态度。每一次作业,都能精准地指出问题所在,更能结合篆书大师的风格,为我们指出个人发展的方向。</div><div>三、qq群也是学习的好地方,我经常到群里学习师兄师姐的作品。有问题请教大家,大家都会帮助我。</div><div>非常感谢臧老师给我学习的机会。过去一段时间,我的收获很多。希望自己能努力,不辜负老师的悉心教导。</div><div><br></div><div><br></div> <h3>临作</h3> <h3>命题创作</h3> <h3>与石鼓对话</h3><div>山西韩海兵</div><div> 石鼓文是著名的大篆石刻文字,是学习篆书,尤其是大篆的重要范本。通过十二周系统的石鼓文临习,我们对大篆笔法、字形特点等方面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石鼓文的笔法相对于小篆更加厚重苍茫,正如前人所云,其有如“绵里裹铁”。石鼓文字形比小篆偏于方扁,结体活泼多变,生动而富于古趣。通过学习,尤其是为期一周的面授,我们解决了之前起笔不讲究、收笔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并掌握了石鼓文风格作品的基本创作方法,在短时间内收到十分明显的成效。感谢组织者臧文禄老师的辛勤付出!</div><div>附图:临作</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临作</h3> <h3>命题创作</h3> <h3>安徽胡毕青: </h3><h3> 自4月底以来跟着臧老师学习石鼓文,无论是网络课还是面授,老师都认真细致地讲解,欣赏老师写字时的从容淡定,享受着老师所说的“笔在宣纸上写字时的沙沙声”,让我的心学会慢慢安静下来。以前工作太多,事务太忙,性子太急,写字太快,人过半百才认识到,虽然很惭愧,但学习书法永远在路上,和自己相比,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我很开心、很享受写字的过程。非常感谢遇上臧老师这样的明师!</h3> <h3>临作</h3> <h3>集字创作</h3> <h3>命题创作</h3> <h3>临习感受: </h3><h3>安徽张晨 </h3><h3> 跟着臧老师学习石鼓文已经有12周了,都说石鼓文是学习篆书入手的较好范本, 故从石鼓文入手可以上溯两周金文,下及秦汉篆书。老师一直要求我们写原鼓,做到无 我,写的时候不要想太多,篆书就一笔,“由粗到细”下笔随之而走。从邓石如的庐山草堂记到石鼓文,老师一直是让我们先专精一帖,深入进去,功夫要下够。经过三个月的练习,形质写的像了,“笨办法”必须下,其中没有讨巧之处。希望以石鼓文为基础, 发扬个性,可以进行独立的创作。<br></h3><div><br></div><div><br></div> <h3>集字创作</h3> <h3>命题创作</h3> <h3>福建周江玉</h3><h3> 跟臧老师学习《石鼓文》近三个月。在与臧老师学习书法之前,也曾临摹过一段时间的《石鼓文》但终不能参悟此帖,也不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而在这三个月里,臧老师引导我们深入学习《石鼓文》原鼓。从石鼓的介绍到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的学习,从名家临石鼓文到如何由石鼓文的临创转换等,臧老师都一一剖析和示范讲解,使我对《石鼓文》学习从迷茫中渐渐领悟。臧老师常说要意在笔先,我想即是指对一家一帖要有深入的理解,才会下笔有由。《石鼓文》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以前不知道如何用笔、如何让线条有书写性,结字的风格等,在多次观看了臧老师临习原石鼓、金文的示范和课堂上的分解训练后,才真正体会到石鼓文的用笔与金文和小篆的区别;也正是在臧老师一节课一节课的细致分析下,才体会到石鼓文的端庄凝重、古朴雄浑的风格特点,才能渐渐的从临摹走向创作。</h3><div> 这段时间的临习,臧老师都及时指出我书写中的优缺,告诉我解决的办法,作为学书的我们便有了一盏明灯,才不会在黑夜中摸索而见不到光明。在此也非常感谢臧老师的用心教诲。</div> <h3>临作</h3> <h3>集字创作</h3> <h3>安徽徐善礼</h3> <h3>临作</h3> <h3>集字创作</h3> <h3>“篆籀情结”全国篆书研修班(第三期)正在招生中!欢迎加入!详询请加微信:ZWLYS855,或扫码。</h3><h3>手机号:13093508760臧文禄</h3><h3>——我在“全国文明县城:当涂”等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