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气养体的音乐书法

怡和

<h3><font color="#010101">四月初,我携老伴出游西南,滞留黔桂湘鄂四省,历时一个半月。回到家后三、五日,体力倒也基本恢复。但是,总觉精神不振、身心慵懒。八十高龄的老同事龙老师说可能是南北气候悬殊所致,抑或是春夏季节交替的常态。建议我咨询老中医。机缘巧合,离我家不远就住着一位退休后赋闲在家的老中医。相约长谈之后,老先生的结论与龙老师基本吻合,说这种慵懒的心态虽不是病,但也需要调理,并建议我练习书法,说在播放音乐的背景下练习书法,可以移气养体,修身养性。这位酷爱书法的老先生的建议,让我见识了一种全新的书法表演形式——音乐书法。</font></h3> <h3><b>音乐书法是当红书法家李斌权先生创造的。李大师认为音乐是流动的、有声的音乐,书法是凝固的、无声的音乐。将渊源相连的中国书法与音乐融合在一起,可以丰富音乐创作,弘扬书法艺术。敢为天下先的李先生在书斋书法大家们的一片"低俗"、"杂耍"的质疑和嘲笑中,把音乐书法引向了大众,融入了社会,推上了世界舞台。</b></h3><h3><b><br></b></h3> <h3><b>李斌权狂草《沧海一声笑》,豪气干云。</b></h3><h3><b>墨随笔洒,</b></h3><h3><b>笔随人舞。</b></h3><h3><b>音乐、书法、舞蹈,</b></h3><h3><b>同气连枝集一身。</b></h3><h3><br></h3> <b>于君海行书《赤壁怀古》,神融气泰。</b><div><b>挥毫间,故国重游;</b></div><div><b>泼墨处,千古风流。</b></div><div><b><br></b></div> <h3><b>李斌权壁书《沁园春▪雪》,大气磅礴。</b></h3><h3><b>东闪西挪,凸显笔走龙蛇;</b></h3><h3><b>笔歌墨舞,犹胜弯弓射雕。</b></h3><h3><br></h3> <h3><b>罗初应地书舞健身,移气养体。</b></h3><h3><b>高雅艺术,普通技能,</b></h3><h3><b>谁能予以</b><b>界定?</b></h3><h3><b>高山流水,下里巴人,</b></h3><h3><b>自古同源同根!</b></h3><h3><br></h3> <h3><b>我年幼时,家境贫寒。父亲常常说:算盘(珠算)写字两块脸,学好了,长大能吃轻省饭。父亲的话我一直铭记,虽无甚建树,但自以为硬笔、毛笔行楷均还差强人意。根据老中医的建议,我选定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及同名琵琶曲作为起点,开始练起了书法。应该感谢学生时代的老师和领导,从初中到大学的十年之中就有六年让我做团委宣传工作(大学是系团委),长期耳濡目染,正如盲者耳聪一样,虽然自小"五音不全"、张口跑调,但我对音乐旋律的感知能力却不输常人。很快,我便基本掌握了该琵琶曲的弹拨抹挑与书写运笔中的提捺顿挫之间的契合点。一个多月过去了,若说已窥音乐书法的门径,那是欺人笑谈,但那身心慵懒的精神状态确已是雨收云散了。</b></h3><h3><b><br></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