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下辖村,范谷坨村位于晋庙铺镇晋庙铺村东三公里处,地处太行山顶端。</h3> <h3>范谷坨村以丘陵为主,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冬暖夏热春早,全村总人口210人。</h3> <h3>该村属属于经济不发达的村庄,目前,旅游业正在进一步开发之中,将来该村将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h3> <h3>范谷坨村,比较贫困,为尽早摆脱贫困,依托当地依山傍水的山景优势,现正在全力开发聚寿山风景区,该景区就在村庄旁边山脚下。</h3> <h3>这是农家乐休息就餐</h3> <h3>聚寿山景区大门处</h3> <h3>天井关,亦曰雄定关。为晋豫边境雄关,雄踞于山西晋城市境内,太行山的最南部,是通往河南焦作的关隘,史称"太行八径之一",因关前有三眼深不可测的天井泉而得名,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天井关,始建于西汉阳朔三年(前22年),古为南北要冲也。刘歆《遂初赋》:驰太行之险峻,入天井之高关。又王梁为野王令,北守天井关,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关,关在井北,为天设之险。慕容垂攻慕容永,自滏口入天井关滏口,见河南磁州。天井关以南几华里所辖星轺驿、横望隘、小口隘、碗子城等重要关隘,至河南沁阳水南关均被羊肠古道所包围。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干戈迭起,硝烟不散,为兵家必争之地。</h3> <h3>这是孔子第十代传人家庙遗地,原在洛阳任县令,后归隐:回家修此家庙,坐西朝东,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鬼子彻底摧毁。</h3> <h3>原遗址</h3> 孔庙碑文铭记 <h3>孔庙碑文长廊</h3> <h3>孔庙原貌图</h3> <h3>天井关,为太行山南端要冲,又名太行关,宋靖康元年(1126年)改称雄定关,元末名平阳关。位于晋城市郊区南部40公里。因关南有3眼深莫能测的井泉得名。<br></h3> <h3>天井关形势险峻。当太行南北,晋豫两省之交通要道,为历代兵争要地。为太行八径之一的太行径(其他七径为轵关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水经》曰:“天井溪出天井关,北流注白水,世谓之北流泉。”章怀《后汉书·注》:“太行山上天井关南,有天井泉水三所,北流注白水,世谓之北流泉”这三所泉水分别为天井蜜、外梢道、凉水泉等。如是,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井。</h3> <h3>古老的街道</h3> <h3>入关大门</h3> <h3>通关换牒处</h3> <h3>古街景</h3> <h3>古车辙</h3> <h3>碗子城</h3><h3>碗子城,是太行陉中“羊肠坂道”上的一处关隘。位于山西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碗城村 ,与河南沁阳常平乡附近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碗子城,由唐代大将郭子仪率领部队所建,是历代镇守天井关的驻兵之地 ,扼守泽(泽州府,今山西晋城)、怀(怀庆府,今河南沁阳)之要冲 。四周均被羊肠坂道所包围。 碗子城,其南、北门原书写有“北达京师”、“南通伊洛”的石刻,现因为年代久远已经不存,城廓依山崖而建,规模不大,名字的由来缘于这座古堡似的建筑,由青石垒成,呈“圆碗状”,“状如碗然,故云碗子城”。 碗子城,现存建筑遗址有孔子庙、碗子城、孟良寨等十余处,具有军事、商贸、交通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近年来因冯小刚导演的影片《1942》而闻名。</h3> <h3>太行道又称丹陉,陉阔三步,长四十华里。雄踞太行山南端,是太行八陉最为重要的一条古代通道。</h3><div><br></div><div>太行道南起河南省焦作市,北至山西晋城市。崇山峻岭间,孔道如丝,蜿蜒盘绕,“北达京师,南通河洛”,是我国古代一条军事、商贸和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周围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古隘丛峙。形势雄峻,素称天险。由此陉南下可直抵虎牢关,是逐鹿中原的要陉之一。</div> <h3>羊肠坂古道远景</h3><h3>这是通往河南,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险要古道--羊肠坂。</h3> <h3>古羊肠坂题记</h3><h3>碗子城,因其所在的这条古道蜿蜒在崇山峻岭间,其形状似羊肠而有了另一个名字即"羊肠坂道"。路边的石刻"古羊肠坂"为清代书法家翁同龢所书。李白等著名诗人路过这里,都为此留下千古诗篇。</h3> <h3>北达京师</h3> <h3>碗子城,由唐代大将郭子仪率领部队所建,是历代镇守天井关的驻兵之地,扼守泽(泽州府,今山西晋城)、怀(怀庆府,今河南沁阳)之要冲。四周被连接晋豫两省的古道羊肠坂道所包围。</h3> <h3>南通伊洛</h3> <h3>碗子城,修建于唐代初期,是历代镇守天井关的驻兵之地,扼泽(泽州府,今山西晋城)、怀(怀庆府,今河南沁阳)之要冲,是“北达京师、南通河洛”的重要的军事关隘。<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