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18年6月15日,我踏上了奔赴邓屯公社李沟一队青年点的汽车。时隔五十年,岁月已生生把一个少年变成了老人。</p> <p> 汽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我的思绪也一步步地回到1968年9月23日。</p> <p> 当年,华铜中学三届三百五十多名初中毕业生,带着滿腔热血与单纯,上山下乡来到了复县邓屯公社,开始了人生自立的艰难旅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困惑和焦虑越来越多,像这昏暗的天空茫茫沒有尽头……。</p> <p> 往事不堪回首,浪费的青春早己成为心中隐隐的痛。以至于无文化的知青,在以后的工作中毫无优势可言,他们大多数人的命运也可想而知。尽管如此,晚年重返故乡的念头却从未消失。</p> <p> 车下高速到了转山头,当年的乡亲们迎上前来,再见彼此,两眼相对,泪珠连连。</p> <p> 当年大队民兵连长随同爱人早早来到路边,迎接远道而来的知青们。</p> <p> 玉东,当年大队的赤脚医生,后任邓屯公社医院院长,在此等候。</p> <p> 多少年沒见了,咋都变的和以前不一样了。</p> <p> 转山头离李沟八里地,当年回家要在这里等车。每天上午、下午两趟车到普兰店,再坐火车回家。</p><p> 知青在这里留影,只为追回当年的记忆。</p> <p> 年轻俊俏时没有条件留下倩影。今天说什么也要把这遗憾补上。</p> <p> 合影,我们已不再年轻。</p> <p> 入住酒店</p> <p>崔连江、姜淑凤夫妇</p> <p> 连江、玉友、忠有、玉东。当年李沟一起玩耍长大的伙伴。</p> <p> 东道主致辞,热烈欢迎知青们的到来。当年和今天你们同样从城里来到乡下,意义却完全不同,同样体验生活,心情却完全不同……。</p> <p> 知青代表回忆当年下乡李沟的生活经历,对乡亲们的帮助与友情表示衷心地感谢!</p> <p> 脸上的皱纹多了,夕阳下的感觉也更深刻了,回乡探望成了每位知青的心愿。</p> <p> 翌日清晨,天空灰蒙蒙一片,汽车向李沟驶去。原本狭窄弯曲的土道变成了笔直柏油路,道旁乡村的变化让原来的记忆越来越模糊。</p> <p> 进入李沟,村西头那棵几百年的色树已不见踪影。那树下曾是生产队开会、学习的场所,现只剩下一棵小色树,形单影只。</p> <p> 李沟主街,道路宽阔了许多。靠街的老房子沒剩下几间,只能使劲地想,前后左右不停地比对,才慢慢找回了几十年前的记忆。</p> <p> 当年小河沟还在,野草长满了河道,只是不见了流水。沟南沿是场院,现在盖起了瓦房。冬天铡饲料从场院扛玉米秸,顶着七八级的北风,向牛舍方向走一步、退二步,常常半路散掉,蹲下重新站起……,沒有手套,红通通的手像针扎的疼。铡草时,刀把横杠上左中右三人一齐用力,我又不时被撅入空中。</p> <p> 秋天到了,一个不到1米6的孩子照样拿起木杈、挑起二、三十斤的玉米秸装车,到最后连吃奶的力气都用尽了。</p> <p> 进入李沟二队,车停到了路边。</p> <p> 手臂相挽,都清晰地记着当年的容貌与岁月。只是今日再见,让人怎么也不相信这就是你。</p> <p> 岁月不饶人,当年的青少年都成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p> <p> 五十年前的老房,知青的婆家。现保存完好,只是无人居住了。</p> <p> 看着现代农村漂亮的住房,和五十年前真是天壤之别。</p> <p> 门口鲜花锦簇,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房后大片的樱桃树挂满了果实,李沟早己成了远近闻名的樱桃村。</p> <p> 望着现在的农家院红火的日子,我不由地想起当年农村的样子。大片的是茅草泥房,少数瓦房那是不错的人家。油灯伴夜,窝头稀粥,苦干一年,分值几角。赶上坏年头、还要倒搭。</p> <p> 在农家院鲜花下拍照,去和我脑海中五十年前的记忆进行比对。人老了,社会进步了!</p> <p> 樱桃真大、真甜,趁大家摘樱桃的空隙,几位知青默默地向自己的青年点走去。</p> <p> 李沟二队青年点,这里曾住过十一位知青。房子己重新翻建,再入眼帘,当年知青生活又浮现眼前。</p> <p> 她们曾住在这里</p> <p> 前排1,3,4,后排1曾住在这里。班长是我班第一位离开青年点的知青,1969年12月参军。</p> <p> 房后,秀兰姐望着水井陷入沉思。每天做饭提水、浇菜都是用井绳一桶桶提上来,即使冬天冻滿了冰,也照提不误。当时沒有感觉,现在看了就是想哭……。</p> <p> 这口井陪伴了我多年,她养育了我的人生,她给了我生活的勇气!</p> <p> 触井生情,枯水时它深不见底,丰水时你可看见自己的脸。</p> <p> 背后就是青年点的菜地。知青们手生地不勤,菜长的不好。夏天还好说,冬天不到年底,菜就沒了,春节后连咸菜都吃尽了。苦啊!大饼子沾咸盐水。</p><p> 这口井,曾伴我度过那蹉跎岁月!</p> <p> 想想那时候,知青们怎么就不会喊苦哪?真是穷人的孩子,早早地当了家!</p> <p> 李沟一队刘德胜家</p><p> 下乡第一天,七名女生的行李被搁在了左边的两间屋里,房东大爷住右边,青年点的房子还沒盖。每天吃饭前,都要向毛主席他老人家早请示,晚汇报,跳上一段忠字舞。让老乡们长了不少见识。</p> <p> 半年后,我们住上了自已的青年点。历经五十年房子还在,让人由衷感叹她像极了主人,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庭院深深,中间院墙被拆除。三间半间梁极窄的瓦房里、住着四男七女,共十一位知青。</p> <p> 我们曾经住在这里</p> <p> 初中毕业时,我没有一张完整的毕业照,各班当时按派别分照。留下的奇葩,成为历史的遗憾。</p> <p> 1969年三八节晚上,一队青年点的炕上,油灯冒着黑烟。六七个女生卷缩在冷冷的被窝里,没有一点声音。突然一絲压抑的哭声从被窝里传出来,在寂静的夜里显得那么凄凉、悲伤。想家了!哭声引起了共鸣,一个、两个……,大家哭成了一团。当年还小,尽管心里酸酸的,还经常把它当成笑谈。现在回想起来,那该是多么凝重的感情宣泄!</p> <p> 如今再见,门窗原装未变。院内少了猪圈,菜地栽上了樱桃树。</p> <p> 屋内堆满了杂物,成为仓库。这间是厨房,北门已被堵死。</p> <p> 古老门闩,显示着那个年代的风格。冬天,风透过门缝,呼呼作响。</p> <p> 女生宿舍一间半,光线透过房顶照进屋内,沧桑了岁月,伤透了人心。</p> <p> 女生炕头墙壁被拆除,和厨房连成一片。那时女生做饭是轮换的。饭菜也不像现在可以换着样做,除了春节、国庆节每人几斤细粮外,苞米粥、饼子、高梁米饭就是我们的主食。</p> <p> 2米4的炕上,四位男生行李压着行李,翻个身都困难。夏天热的半夜才能睡着,冬天睡觉戴棉帽子,早上脸盆里的水冻成了冰砣。</p> <p> 出门口过大道,便是当年生产队最好的水井,喝一口真甜啊。</p> <p> 青年点院子前面是生产队粉房、仓库和牛圈。</p> <p> 这是当年李沟一队队长沈万良夫妇。见到照片,我再也见不到队长本人了,眼泪不觉间流了出来……。我出身不好,但我知道谁对我好。十五岁来到乡下,一米五几的小孩,他安排我上山放牛,从来没有歧视。我在这里过的无忧无虑,虽然生活艰苦,但精神是放松的。(图片为队长夫妇参加旅大市劳模会时报社记者拍摄)</p> <p> 不愧为当过兵的人,头脑就是清楚,他是我接受再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最好老师。</p><p> 晚年时的沈万良夫妇。</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大嬸今年八十二岁,身体硬朗,一个人房前屋后的忙活。送我出来一直到村西头,拍张照片,让我记住她。</span></p> <p> 当年大连下放户禹家大院,后经翻新。</p> <p> 通往前街,去公社的必经之路。</p> <p> 五十年后的李沟,主街宽敞明亮,油漆路贯穿东西。道旁的房子大多经过翻建,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模样。</p> <p> 青年点三间半瓦房仍矗立在原址,默默等待她的主人归来。</p> <p> 一切是那么熟悉,一切又那么的陌生。是岁月改变了记忆,还是记忆遗忘了岁月?</p> <p>李沟全景</p> <p> 登高远望,大队、高屯若隐若现,山坡上隐约传来大修梯田的锹镐声。</p> <p> 通向李沟大队的公路。</p> <p> 当年大队部还在,缺门少窗没屋顶,看着让人难受。下乡四年多很少来过这里,和大队领导也很陌生。我知道自己的身份,招工、上学从来不去想。看着同伴们一个个离开,心中的焦虑还不能表露出来。</p> <p> 看到学校的方塘,我又回到了1970年的冬天。各小队抽上来的十几个人,在这巴掌大的地方修方塘。我在这里同禹哥把 掌钎、抡锤、抬筐出渣干了个遍。小学校园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而这方塘却成了我心酸的课堂……。</p> <p> 见到黄牛,我总忍不住走上前去,好像见到了伙伴一样,下乡第一课就从陪伴牠们开始……。</p> <p> 那时生产队的牛、马、驴、羊都统一饲养,每天除了正常出工外,剩下的都需人赶到山上放养,我有幸成了牠们的司令……。</p> <p> 每当太阳升起,就是我上山的时候。几十头混编的牛、驴、羊沿着路边草埂边走边吃,露水打湿了裤腿,冷的使人发抖。沿途还需时刻注意窜入庄稼地的好嘴之徒。</p> <p> 牧场在远处的岚崮山上,只有到了那里,人才可以放松下来。好大一片山坡,静静地沒有一点声息。躺在石板上,望着天空,会时常想起家乡、亲人和熟悉的校园、课堂……。</p> <p> 每到下雨天,电闪雷鸣,要说不害怕,那都是安慰父母的话。躲在树底下,一只狐狸穿过,也会叫你的心怦怦怦跳个不停。</p> <p> 从队里到山上有五里路,中午需要赶牲口回点吃午饭,下午接着去,每天往返要走上二十多里路。</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此次回点,我放弃了摘樱桃的机会,就为了再看看当年游牧走过的地方。我的青春在此耗掉,这段虚度的年华让我终生疼痛!</span></p> <p> 天茫茫,山蒙蒙,似乎不愿我再看清它的面目,不愿我再回想起那伤心的年代。</p> <p> 重回故乡,再见乡亲们,再见岚崮山,我的心安了。久久的心痛与遗憾也应放下了,我的目光应放在下一个十年、二十年……。</p><p> 再见了,我的故乡;再见了,我故乡的亲人们!我永远不会忘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村一人!</p> <p>同命相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