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幅八十年代照片说开去

背井离乡

<h3><font color="#010101">  这幅照片摄于1986年,随着年代的递进到现在成了一张纪实照,是八十年代普通摄影人的缩影。 它没炫耀迷人的光影,也没有靓丽光鲜的画质,只有黑白带发黄粗糙面目,画面朴实。以真实示人,不矫柔不做作,没有刻意的摆拍,却有使人信服的真实。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那时数码相机未面世,全部使用胶片相机,最贵的相机四.五百元,(在农村四.五百元能购两间瓦房)最留行的相机是"海鸥"DF一1单反,其次是四川省"华蓉"兵工产的"珠江"S201。才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相机"理光"5一1,只有5个快门档,B门,1秒、秒1/30、秒1/10O、秒1/200五档,最先进的功能是有电子测光,算最奢侈的相机,卖五百左右。对一般的摄影爱好者来说是个天文数,只有单位用才卖得起。摄影爱好者使用的是青一色的120双镜头反光机,"海鸥"4A算一流,180元,4B130元,其它有"华蓉"、"牡丹”等120元。它担负所有类别的摄任务:证件照、合影照、婚纱照、艺术照、新闻照、摄影创作、资料照等通吃。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那时什么叫摄包,摄影背心,似乎很少有人提起,都是用凡布包,和一般的人造革口袋代替,使用三脚架的人都较少。你看他吃的冷饮是普通白糖冰棍,替代了现代所有冷饮一冰淇淋丶可乐、矿泉水等等。</font></h3> <h3>  </h3><h3> 图 片 说 明</h3><h3><br></h3><h3> 1986年农历"端午节",我当年在桂花中学任美术教师,县文化馆郭異南,李光恢二位老师约我去牛佛拍“划龙船”,节日这天气温特高36度,十分炎热,我仨人各买了一块水棍消热,准备往嘴上送,却被李老师眼急手快拍了下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