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有的上百个人物形象设计,表现出人性的多元化,描写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人印象深刻,因此就有了中西小说人物比较,总是有惊人的相似。读者从人物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从而进行批判,很多时候是由于作品衬托了所存在的现实。比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百年孤独》是拉美文坛的杰作,它们都以描写了一个大家族数代人从开始、昌盛到衰败的漫长过程,表现出整个社会的沉重。其中写到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的命运,印证了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人性的复杂就是存在的复杂,就是充满悖论的存在。</h3> <h3>特定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带领着整部作品的发展。杜十娘和茶花女,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却有着相似命运的两个风尘女子。茶花女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巴黎上演了她的悲剧,而杜十娘的悲剧演绎在明代中国的京城。虽生活在不同的过度,承受不同文化礼教,但她们的经历却是相似的。两个都是底层人物,为了生活不得已苟且。她们拥有美貌和纯洁善良的心,都向往幸福的爱情生活。繁华的都市,低贱的人物。</h3><div><br></div><div><br></div> <h3>中西小说的比较研究里有关于人物塑造的说法:中国古典小说讲秩序、人物的思想、身份、社会角色、个人心理被收纳一定的框套,个性化被类型化程式化取代,习惯从细节、语言、动作出发去写人物,抓住人物的一个行动写其心理神髓。《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是展示了杜十娘的个性,从她的身份地位,语言动作都足以说明。</h3><div>杜十娘明代的名妓,地位低下,甚是卑微。她美丽热情、心地善良、轻财好义;聪敏机智,积攒百宝箱,她爱李甲,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拿出自己的私藏,足见真情。即使误落风尘,但她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不服从老鸨的压迫,颇有心机,为争取幸福自由的生活而艰苦努力。她坚强从容,当她知道李甲听信孙富的巧言谗语,出卖了她,可想而知她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和悲愤,杜十娘的一声冷笑,又将宝物一一投入江中,从她的这些动作、神情显示着她的尊严,她的刚烈,最后抱箱投江而死。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执着追求自己心中美好愿望的女性形象,不屈从于社会、家庭的封建礼教观念,有新时代女性的特征。</div> <h3>西方小说史是不断探索内心的过程,探索内心以完成性格是小说家的方向,不但写个性,还要展示人物的气息、才能,心智、感情的复杂组合与形成的过程,相应产生了意识流、内心独白、时空交错等创作手段。《茶花女》在法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把妓女作为主角的作品。茶花女内心世界的独白,人物的空虚,她的感情纠结与矛盾,内心无比的挣扎在小说中表现的淋淋尽致。</h3><h3>玛格丽特是巴黎上流社会的一位交际花,她随身的装扮携带一束茶花,因此人称“茶花女”,原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开始卖笑生涯。花容月貌,贵族公子的玩物,日日夜夜的奢靡生活,狂欢作乐,游戏人生,这直接导致她悲剧的到来。作者在文中说到“可怜的姑娘在放荡、酗酒和失眠中逃避生活的现实。”她习惯了资产阶级贵族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人情冷漠。她是孤独寂寞的,又渴望真挚的爱情,则当阿尔芒真情告白,她动心了,她希望和他共度一生,可最终逃不过世俗的牵绊,她又再次成为别人的情妇,阿尔芒的误会和怨恨,她身心疲惫,内心的痛苦,种种矛盾冲突达到极致,感情无归宿,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相互交织。在她她的日记中写到“除了你的侮辱是你终爱我的证据外,我似乎觉得你越是折磨我,等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会显得越加崇高。”表明她虽落风尘,但仍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灵和独立的人格,向往真正的生活和爱情。充满虚情假意的环境与人物的命运紧扣,最后以一个悲剧收场,人在环境中是最无能为力的。</h3> <h3>杜十娘和茶花女在人生上遭遇极为相似,两人在低贱的职业下有一颗纯洁的心,地位卑微,却人格高尚,向往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作品中所展示的两个人物在个性、生活态度、处世态度和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身处严格的封建封建观念的杜十娘没有人身自由,相比茶花女在一定意义上拥有人生自由,似乎也体现了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异同。杜十娘在老鸨的逼迫下不得已接客,后又被李甲转卖,在男权社会,她从不属于自己,定在一个从属的地位;而茶花女生活的十九世纪法国,在形式上人人平等,她所做的一切是自己的意志无人逼迫,与杜十娘相比,起码人格独立,行动自由。</h3><h3>生存环境不同,个性相异,杜十娘急于从良追求完整的人格,对生活有计划并付出行动,积攒百宝箱就为脱身性格刚烈自我,投江自杀也证明这一点;而茶花女在遇到阿尔芒之前随波逐流,不论如何,两个人摆脱不了悲惨的宿命,杜十娘的怒,茶花女的悲。</h3><h3>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纂辑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塑造了一个千古传颂的名妓杜十娘,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以《茶花女》让玛格丽特在法国文学上成为上流社会的名妓,二人永恒的搁在了世界文学的长廊里。</h3> 明天就考完了,然后就放假了。<div><br><div>有参考网络上的相关介绍,理论知识来自比较文学课上的笔记,请多包涵!</div></div><div><br></div><div>图片来自网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