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座前聆听的众生

圈哥

<h3>前不久参加了个艺术沙龙,很赞成会上一位知名批评家的论点:中国的文化,根在于三样:书院、家谱、祠堂。愚以为书院是灵魂指引所在;家谱中的家训家规为灵魂洗涤之法;祠堂则是灵魂救赎的地方。惶惶思考中,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五一假期去的法王寺里的零零总总,一缕思绪飘了回去,决定再拜法王寺,去探寻那里的吸引力到底是什么。</h3> <h3>我喜欢新鲜则耳根当茶喝,老何顺手在山庄前的草地里扯了一把,洗净后用煮沸的山泉水轻轻一冲,顿时泥土的芬芳和野草的清香扑鼻而来,倒出来的水无色而有味,入口很厚,直让人包在嘴里小口连串吞下,回甘一次次冲刷了舌根,头脑一片清爽,沁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老何叫何义忠,是法王寺后门的山庄的庄主,他的山庄自然形成了法王寺的后门守护者。</h3> <h3>老何家有一绝:法王寺村传女不传男的蒸笼粉蒸肉,赶场天买一块连皮带骨的上好宝肋肉,蒸笼加两层圈,然后第一层铺上红苕,第二层铺上山笋,第三层铺上肉剔下的排骨,第四层是泡好的糯米,第五层是厚切的宝肋肉片,每一层都分别用米粉和调料拌匀,像做奶油蛋糕一样层次分明,上笼大火一蒸,首先是宝肋肉裹着的米粉贪婪的吸收油脂和肉汁,并慷慨地把调料填补了肉的空虚,而紧邻的糯米却抢夺了米粉的胜利果实,让每一颗糯米都吃透得油光水滑,被挤出的米汤滴进了下面的排骨里,被骨油的香气接纳并试图全部包裹在肉里。而下面的山笋和红苕才不管这么多,用水蒸气和热情直顾往上冲,换来蒸气水如甘露一样滴下来,将上面的所有精华笑纳了,通过无数次的因果循环,相互成就了这道老何家的招牌菜,肥不腻瘦不材,荤素相依,食客享用这道菜,都很难把持得住不往嘴里塞的。但真正制作的个中奥妙,那只有庄主夫人才知道了。</h3> <h3>何家的白砍鸡,佐料到是一般,鸡是极品,林间真正跑大的鸡,肉质鲜嫩紧实,就是沾点盐巴也应该极其美味的。</h3> <h3>老何可不让我光吃菜,酒杯一摆,话匣子就打开了,讲述起他和法王寺的故事来。</h3><h3> 老何是知情,16岁就插队到法王寺村,一共六个生产队十名知情都安置在法王寺里居住,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干就是八年,当其他九名知情都因顶替、读书等相继归城后,剩下他独自一人留了下来,可能是冥冥之中的接引和教化吧,他坦然的面对现实:在哪里都是过生活嘛。</h3><h3> 上天总是恩赐胸怀坦然的众生,留下的老何在山水之间收获了爱情,军裤海魂衫遇见提篮布鞋红头绳,也许是一背篓猪草,也许是一大捆材火,反正是搽出火花,老何跟自己的"小芳"走在一起。虽然期间有短暂的回城,但还是回到了这梦开始的地方当起了庄主。</h3><h3> 老何有关于法王寺的很多故事,远的话说当年石达开流窜到此想上法王寺抢粮,遭到当时寺里僧众据险顽强抵抗,僧众虽胜利却慈悲为怀,送了石达开部队200担粮食,出于感激,石回赠了一面带血的战旗,以示对寺院最高的尊重,这面战旗民国年间捐给当时的教育馆展示后就下落不明了;解放前夕,国民党残兵败退至此,也想据险顽抗,后鉴于解放军强大的攻势,又往南退却而去,这可害苦了当时法王寺的僧人们,因当时为反动武装提供了支持,库长(相当于组长)以上的全部入狱,其余的全部遣散回原籍。剩下一个九江来的游方和尚俗名叫周上名,和一位泸县来的尼姑俗名叫赵国才,因故无法回乡,政府让他们就地还俗结为夫妇当起了空庙的守护人;临近山上住着20几头野猪,多年来和村民达成了默契,村民不上山而野猪不扰民.......</h3><h3> 渐渐的,酒瓶要见底了,老何也真情流露起来,觉得这一生和法王寺的缘分,最大的收获有几个:懒惰危害很大,小到败家大到亡国;不要做什么事情都是为自己,得为大家做点什么;最崇拜现在的住持徳祥大和尚,一生辛苦都为众生,无儿无女大爱无疆。</h3><h3> 夜风传来阵阵寺院晚课的钟鼓声,庄严肃穆,阵阵的诵经悠扬婉转,有幸聆听的众生们,也许并为知晓佛门教义,但偶闻佛菩萨名号都有了殊胜的收获。</h3> <h3>上次来,徳祥师傅云游去了,这次终于见面聊了一会,师傅很文雅,还有点腼腆,丝毫没有给我讲诉法王寺的光辉历程,也没给我介绍法王寺的龙凤呈祥和财神护持,只是低调的表示将平生所学所想所悟都奉献给法王寺,做一个僧人该做的事情,但说到现在法王寺的理念,徳祥的目光一下就坚毅了起来。</h3> <h3>徳祥师傅说,法王寺是个佛道场,"道"是软件,"场"是硬件,软件是佛法,硬件是场景,师傅想做好由佛法变通到世间法的场景,帮助到迷失的人,唤醒他们对信仰的需求,从而接引、点拨和教化,当时做石门博物馆时,受到很多的质疑,但师傅慈悲,费尽千辛万苦在全国各地将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的石门收纳进博物馆,意义在于把这些代表书院、家谱和祠堂的精髓汇集在一起,为后世留下寻找自己灵魂根源的线索。</h3><h3> 师傅智慧,师傅没有系统学习过建筑、园林景观和植物学有关知识,在法王寺的打造中师傅没有一张图纸,全部了然于胸,和工人打成一片,用无常的佛智慧变通于设计建造之中,向众生学习,体会于众生的感受,造就了现在法王寺暗藏玄机的规划,一步一景的绝妙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h3><h3> 师傅很坚持,一直以平凡的心态,低调的方式和无我利他的理念,默默的收集以石刻石雕为主的各类文物,把筹来的善款都用于收集失落的各种文化元素,师傅有两不收:来历不明的不收,有当地保护价值和保护可能的不收。只是那些将会破坏和流失的艺术瑰宝,师傅会如珍宝般请回寺院供奉。有个小故事:师傅在一个澳门商人那里发现了三件佛头,由于价格太贵,师傅请不回来,回来后忧心匆匆,郁郁寡欢,一位重庆的居士带好朋友来法王寺探望师傅,看师傅这个样子,关心的问了缘由,居士把好朋友拍到旁边:姐,这份功德咱俩出了吧!于是,用12万5千元人民币,这三件精美的佛头请回了法王寺供奉。寺里收集的两万多件各种艺术品都是师傅十几年来一件件请回来的,问师傅到底为这些艺术品化缘了多少善款?师傅笑笑说已不记得了。</h3><h3> 正是师傅以修行人的慈悲、智慧、坚持和接引,以自己端正的言行,将自己在佛前聆听的教义告诉了有缘而来的众生,让众生积功德,种佛田,殊胜不已。</h3> <h3>有幸在师傅的同意下,参观了寺院地宫里收藏的佛头,以后佛头博物馆修建好后,都会让众生参观膜拜。</h3> <h3>这就是从澳门商人手里请回的三尊佛头中的两尊,让这几件中华的艺术瑰宝不致于流落海外。</h3> <h3>女儿五一发愿期末考试成绩提高,今日得以还愿,开心快乐。</h3> <h3>师傅移步带我参观寺院的保护情况,如数家珍的介绍哪一壁古墙是怎么和新修的建筑结合的,哪一棵古树是怎么用现有的建筑保护的,问及师傅对法王寺将来的展望,师傅纯洁善良天真的笑道:法王寺以后就是世外桃源般的佛国世界。</h3><h3> 坐在寺院的凉亭里,整理此行的思绪,聆听着禅院的钟声,明白了这里的吸引力法则:一群平凡的人,在平凡的世界里,默默的、欢喜的做着信仰,将佛文化与传统文化传承结合起来,营造着众生心灵的港湾,把佛前的聆听转化为修心和修行,这就是最好的回向吧!虽然没有看到凤凰顶上的日出,却已了然释怀。法王寺,我还会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