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牛尽教授(2006年11月2日下午,在青岛大学人才公寓牛尽工作室)</font></h5>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画家</font><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牛尽简介</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br></font></b></h3><h3></h3><h3> <font color="#808080">牛尽,本名邢运幅,1961年生人。1978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1982年毕业后、先后任教于中学、中专、大学(曾搞过版画和冰雕艺术)。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其作品在全国美展中获二等奖并被国家收藏。1999年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晋升为教授。2002年被青岛市政府引进专家人才聘为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工作。现为青岛大学美术学院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市美术家协会理事,青岛花鸟画研究院特聘画家,青岛市崂山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font></h3><h3><font color="#808080"></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研究方向:写意人物画,兼攻写意花鸟。主要出版专著有:《牛尽画集》、《当代美术家精品集~牛尽国画专辑》、《写意人物技法画例》、《写意人物画教程》、《中国画收藏文献~牛尽卷》、《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画坛三十位杰出人物~牛尽卷》等。</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人物访谈】</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b>在新时代一个文人的担当<br>—— 画家牛尽访谈录</b><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文\于显达</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牛尽教授的绘画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在黑龙江、山东、乃至全国已有广泛的影响、为了介绍这位很有个性的画家我们作了这次采访,以使我们《艺术研究》的读者对他的艺术思想有更多的了解。(2006年11月2日下午,在青岛大学人才公寓牛尽教授寓所)</font></h3><h3><font color="#808080"></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font><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记者问:牛尽教授,您从“85新潮”后“新文人画”兴起的时候就开始“新文人画”创作与研究,有专家评价您是“新文人画派的佼佼者”,又是“新文人画风格的代表人物”。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新文人画”吗?</font></h3><h3><font color="#808080"></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font><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牛尽答:你问的这个问题、我还是要从“新文人画”的兴起谈起吧!我大体概括的介绍一下:为什么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新文人画呢?当时正值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振兴,西方文化的进入,在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下,呼吁改革创新是当时的主要热点话题。记得李小山在《江苏画刊》1985年第7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为《当代中国画之我见》,文章发表之后,并在全国美术界产生了中国画如何发展的大讨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中国画必须要在观念上进行改革才能有所突破自我,这篇文章语言很犀利,对中国画创作和发展进行了思考和批评,他说:“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这句话、惊醒了中国画界的同仁们。同时、他提出了对中国画如何发展的一些观点,认为中国画要是还在死守陈旧的、程式化的审美格调里,如果不跳出这个墨守成规的旧框框,中国画就不能得到发展。他并不是完全否认中国画的传统,而是要将其精华抽离出来进行重新组合发扬光大。中国画作为一种民族艺术如果不能和当代的文化艺术迅速的融为一体,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活力和艺术生命力。当然,中国画的发展也不能全盘西化,西化的结果不是中国画的创新,而是消亡。但决不能墨守成规了,他也总结了前辈的画家们对中国画的创新,总体上看不是艺术观念上的创新,没有多大的突破,最终也只不过是旧瓶装新酒。所以说要想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就必须往传统的中国画里注入新观念。当时,呼吁中国画改革创新就成了及其热点的话题,如何继承中国画的优良传统以及如何借鉴吸收西方的绘画艺术,就成了当时画坛探索的新课题。记得1986年由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西方现代艺术史》,在当时的青年画家们中几乎人手一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新观念开始进行了解和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李小山的这篇文章,为中国画在新时期的革新、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在当时,引起了全国美术界对中国画的发展如何创新进行了思考,并展开了学术大讨论。当时人们的思想也解放了,艺术界空前的活跃,画家们对传统观念束缚的负担也少了,创作的心态也比较自由,艺术评论也非常活跃,为艺术创作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气氛。在那个时候、真正的感受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这种氛围是历史上少有的现象,评论界把这种现象,称之为“85新潮美术”。与此同时,画坛上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把手伸向了西方后现代的形式主义和表现主义,便出现了“试验性水墨”。另一种倾向就是在以中国传统文人画为参照,以文化的传续性为理论依据,在加上新观念和新的审美意识的认同,便出现了“新文人画”。</font></h3><h3><font color="#808080"></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85新潮美术”后,中国画的整体走向是从再现走向表现、从客观走向主观,而表现性正是我们中国文人画的传统。中国画是主观意象的绘画、是写意的艺术。这种写意性用现代的语言表述、就是具有表现性,它是中国美学的意象观具体的体现。“新文人画派”所追求的艺术主张,是中国美学意象之美的最高艺术境界。它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加之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挖掘和提炼,包括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和吸收,并借鉴西方现代绘画观念中的有益因素,便形成了与古代文人画截然不同的绘画面貌和审美取向。在“新文人画”潮流的带动下,可以说在当时的中国画坛上,50后和60后的中青年画家们大多数都是新文人画风的追逐者,不能说一两个人就能代表了“新文人画”的绘画风格。所以,也不能说我是“新文人画风格的代表人物”,只是在我的作品中我力求传递出“新文人画派”所追求的审美取向和时代精神,并努力的在探求属于自己绘画语言的图式面貌。</font></h3>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雨打芭蕉》 68x68cm 牛尽 1993年创作</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竹外桃花三两枝》 68x68cm 牛尽 1994年创作</font></h5> <h3> <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808080">记者问:但是现在“新文人画”似乎已成了过去的事了,你们当初参与“新文人画”创作的画家们大多已改弦更张了,而您却不改初衷,依然坚持“新文人画”创作。能谈一下您的想法和观点吗?</font></h3><h3><font color="#808080"></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font><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808080">牛尽答:从哲学的角度去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落。通过事物的发展和起落,让我们总结规律,从中去认识其本质所在、这是最重要的道理。历史的实践证明,“85新朝美术”的“新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现代进程起到了一定的奠基石作用。对你们80后的年轻画家来说,“新文人画”好像是成了过去的事了!其实,当初探索“新文人画派”的画家们还都在呀!现在都是我们国家的栋梁之材和学科带头人。大多数画家的绘画风格面貌,与当初的绘画风格也没有多大的改变。现在只不过在媒体上,不是以“新文人画”这个概念出现了而已。我们这代画家们总体的绘画风格就是“新文人画派”的风格面貌。其实,它的影响力以对70后乃至80后的青年画家们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时至今日中国画对艺术的主张与当初“新文人画”在学术主张是一致的。当今画坛的面貌与“新文人画”时期没什么两样,作品所体现追求的内容都是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即便是画古人的题材也是借古抒今、抒发情感,以中国的美学思想去追求审美理想的表达。所表现的内容都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只不过现在不是像当初那种学术争论的焦点状态了,现在只不过是趋于稳定性的发展、是一种常态。现在又提倡写生了,要求画家们反应现实生活,所以大多数画家也从画古人的生活场景转向了关注现代人们的生活。传统“文人画”所画的题材,也是画的古人当时的现实生活。从这个角度上讲,艺术反应现实生活,无论从当下还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都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font></h3><h3><font color="#808080"></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从艺术哲学的另一方面对艺术的认识,艺术不是对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的反映,而是对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界和社会)作用于主体的情感、情绪、思维种种变化的反映。艺术不是以主观反映客观、而是以客观反映主观。我之所以选择“新文人画”,就是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所形成的艺术观。而“新文人画”就是这样的一种艺术观,那就是中国绘画的意象造型观。作为一个画家选择自己的艺术道路都不是盲目的,这是一种对于艺术本质理解之后的选择。我们通常把这种对艺术本质的理解称为艺术观念或创作思想,这种创作思想就是一个艺术家的艺术观。我选择了“新文人画”作为创作课题,是由我的艺术观使然。</font></h3>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一夜新雨满目春》 68x68cm 牛尽 1994年创作</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贵客临门》 68x68cm 牛尽 1994年创作</font></h5> <h3> <font color="#808080"> </font><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记者问:您说改革开放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的变革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新文人画”,而另一种是“试验水墨”。那么您为什么不选择试验水墨呢?</font></h3><h3><font color="#808080"></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808080">牛尽答:“试验水墨”是把手伸向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主义和表现主义。虽然也强调笔墨语言的表现性,但其实质所追求的是抽象语言的表现性,它和中国画所追求的笔墨语言和写意精神是两码事。具体的说、它就是利用中国的水墨和宣纸的特性去追求西方现代绘画观念的抽象绘画。它和中国绘画的意象造型观截然不同,从出发点到最终的追求都是和中国画有着本质性区别的。我认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画的发展与革新必须要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这是我们民族文化艺术之根。传统的“文人画”,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期以来积淀的结果,从理论到艺术实践无处不渗透着中国的文化精神及哲学思想。中国绘画的发展也是长期以来积淀的古今中外文化交融的结果,在每个历史时期的审美取向也是各不相同的。文人在社会始终起到了审美方向的引领和先锋作用。我们现在的文人和古代的文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不一样了,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新时代的文人画家们的审美和古人的审美取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文化经济的影响和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下,新时代的文人所表现的绘画同样是引领社会审美的新风尚。所以称之为“新文人画”。“新文人画”这一概念和理论的形成,在陈绶祥先生出版的《文心万象――新文人画艺术》的学术专著中,对“新文人画”理论的形成有了充分的论述。他也是“新文人画”的倡导和发起人之一。最初发起“新文人画”活动的还有边平山、王和平、季酉辰等人。第一次画展是在1987年初,在天津美院展览馆举办的画展,当时画展叫《南北方九人绘画联展》这次展览便是“新文人画”的开端。正式以“新文人画”命名是在1989年4月份,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新文人画展》,参展的画家增加到20多人。展览后,搞了学术研讨会,得到了理论界评论家们的重视和关注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当时出席会议的评论家有:邓福星、郎绍君、薛永年、孙克、陈履生、罗世平、陈绶祥等权威性的理论界的大家,他们先后在全国美术刊物上发表了评论,对新文人画给予高度的评价。从此,“新文人画派”便正式拉开了序幕,连续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几次画展,每次参加画展的画家有增有减,在网上都能查到名单,这里我就不一一的提名了,总的来说,“新文人画派”是个群体,每个画家的风格也不同,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国出现了“新文人画潮”。其中陈绶祥先生对“新文人画”的发展、无论从理论基础到学术主持,都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font></h3>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花开心语》 68x68cm 牛尽 1995年创作</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步步莲花》 68x68cm 牛尽 1995年创作</font></h5> <h3><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808080">记者问:现在网上也有骂“新文人画”的文章。还说缺少文化底蕴是画不了“文人画”的。为此您是怎么看待这两个问题的?</font></h3><h3><font color="#808080"></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808080">牛尽答:我说过 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评论家对“新文人画”给予充分的肯定。当然了,在学术上有不同的声音也是正常现象,但具体的事情应具体的去分析,更不能一概而论。你说在网上也有骂“新文人画”的文章,在网上我也看过,写这些文章的人都不是真正的评论家,用现在的网络语言叫“喷子”。他们说“新文人画”的画家们文化底蕴不够,也有的说“新文人画”低级趣味等等。也例举了、朱新建等人,说他们的画题材内容格调不高,低级趣味,庸俗等等。我认为:个别画家追求不雅的题材,不等于“新文人画”追求的格调不高。这是个别画家的所为,对“新文人画”学术画派没有关系。其实,朱新建是个很有才气的人,是个画痴,所画的题材内容是画家世界观所决定的,关注人生的角度不同,不被现在社会所接受,这也是国情所决定的。他是最早参与“新文人画”学术活动的画家之一,但不能因此而指责“新文人画”,因为“新文人画”它是个学术画派的名称。要批评指责,也应该具体的说,某某画家的画所表现的题材内容低级趣味或不雅等等。不能说“新文人画”低级趣味。比如说,某某党员干部腐败,你可直接指责这个腐败的党员干部,不能说“中国共产党”呀!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个党派名称,就是这个道理。可笑的是,对这个问题,到现在也有人没弄清楚这个概念。</font></h3><h3><font color="#808080"></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另外,也不能拿现代的文人和古代文人去比,因为时代不同了,对审美的追求也不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对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也不同,对人生和世界观的认识也不同。文化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就像江河的水,它是从源头自然流淌过来的,不能倒流,这是自然发展的规律,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但最重要的是不能断流。实际上,缺少传统文化底蕴和修养不关是“新文人画”画家们的问题,应该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可以说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问题。由其是自“五四”运动以来,否定传统文化,加之“文革”期间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我们50后和60后正在“文革”十年浩劫中读小学和初中,这个时期也正是人生的知识结构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可我们该学的没学呀! 而时至今日就已形成了文化裂痕了。作为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个民族才能生生不息,发展和创新、要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去求发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还能存在吗?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新文人画”的画家们从新文人的角度、努力的去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层的探究,包括对儒、释、道的哲学思想理论研究及书法和诗文的研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所有画家门所努力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讲,“新文人画派”的画家门的文化意识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在笔墨语言表现方面,“新文人画”正是在传统文人画笔墨精神的基础上,去吸收西方现代绘画有益的因素,包括平面构成设计及形式美语言的运用,同时也融入一些现代人的审美取向。对这些的涉猎也是我这些年来一直在探索研究的课题。对文化自身修养方面,是新文人画家们所看重的问题。也充分的认识到,人品高画格即高的哲学道理。传统的文人画所强调的有三点:一是注重人品提高,人品既是画品。二是注重修身,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三是注重笔墨语言和写意精神。这些都是“新文人画派”画家们所追求的东西。</font></h3>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三间茅屋半床书》 68x68cm 牛尽 1995年创作</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友朋远方来》 68x68cm 牛尽 1995年创作</font></h5> <h3><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808080">记者问:有人说“新文人画”有点怪?“新文人画”和传统“文人画”有着渊源关系,那么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font></h3><h3><font color="#808080"></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808080">牛尽答:新文人画和传统文人画最大的区别在于新文人画家的主体和传统文人画家不同了。我们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文人画家,也可以说是新时代的文化人,我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艺术观问题、以及文化参照系和古人都不同了。“新文人画”在艺术形式语言方面、就吸收了西方现代绘画的设计构成元素,使画面更有时代气息。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绘画去表现一个新时代艺术家的所思所感、其艺术境界和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气息和传统文人画所表现内容是不同的。实际上,在中国的美术史上,随着政治经济的改变,人们的审美取向也在发生变化,一些新的流派出现,就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比如“扬州画派”把他们的代表人物人们称之为“扬州八怪”。所谓“怪”,不只是表现在绘画风格上,更是表现在主体审美取向的变化上,因为到清代中叶,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已开始在当时的社会上出现,这就使画家主体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自然就想打破一些一成不变的常态,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这才出现了所谓的“怪”。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创作以歌颂工农兵为主体,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文化和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艺创作也多元化了,真正的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新文人画家们所面对变化的外在世界、内心当然也不可能是一潭死水,必然泛起种种的波澜,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下,中国画应该如何发展?怎么画?在当时也是理论界争论的话题,这些也是新文人画家们的所思所想,绝不能以削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去创新。“新文人画派”的画家们,能清醒的把握住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求新,去追求绘画自身的本体语言,这也就是我前面所讲的以客观表现主观,所表现的客观物象打破了多年来在人们审美心理上追求上的常态,从绘画造型观上也打破了常规视觉的自然形态,所表现的客观物象在一般人的眼里“新文人画派”有点“怪”,从中国的传统“文人画”上看,宋代画家梁楷画的《泼墨仙人》怪不怪?实际上,这是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所决定的,从美学的角度讲,是追求一种怪诞之美。求新求变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新文人画家和古代的文人画家,都是表现自己当下的生活和审美理想的追求,每个时代的画家都必然要表现自己所处的时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不同;人们的审美取向也不相同;创作的审美追求也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作品都是反应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精神和面貌。从历史的作品上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审美的改变,人物的服饰发型也在改变,包括生活环境和建筑风格的改变等等,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风格面貌。所以说,古代传统的“文人画”和现代的“新文人画”的区别就在于此。“新文人画”和传统的旧“文人画”其追求的精神本质是没有变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发展和延续的过程中,能把握文化的根本是最重要的。如一棵大树把根毁了它就会枯萎;在如长江和黄河从源头开始、一直流向大海,中间虽然曲曲弯弯,波折重重,有缓有急,但它的方向目标不能改变。不能斩断它的源头,也不能堵住它的去向,它是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前行。文人画表面文章的“新”与“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否能传递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能准确的把握住文化的发展方向,也是文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font></h3>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与云为伴自成仙》 68x68cm 牛尽 1995年创作</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心印自然》 68x68cm 牛尽 1995年创作</font></h5> <h3><font color="#808080"> </font><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808080">记者问:“新文人画”现在似乎已是一个历史概念了,您还在坚持“新文人画”的创作,这还有意义吗?看我们又回到最初讨论的问题。</font></h3><h3><font color="#808080"></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font><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808080">牛尽答:是呀!从“新文人画”这个概念的提出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新文人画”这个名词似乎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概念了,作为一个群体或者流派似乎已成了历史。实际上,“新文人画”作为群体也好、作为流派也好、它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凝聚了一大批中坚力量,应该说目前活跃在中国画坛上的这些有突出成就的画家,在80年代末都是“新文人画”思潮的参与者。</font></h3><h3><font color="#808080"></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85新潮美术”过后,到今天虽然不怎么提“新文人画”这个词了,但是热爱“文人画”创作的画家们仍然坚持“文人画”创作呀!我认为坚持“文人画”的创作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意义重大。从目前中国画发展的走向来看,“试验水墨”的势头早已经削弱,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国画的发展也出现了回归寻根呼唤传统的趋势。目前,在这种文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民族文化的振兴和传统文化的回归,应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的“文人画”它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一个画种。是中国传统绘画之精华。从文化认识的角度,人们逐步认识到中国的文化在“文人画”中所承载的文化含量是其它艺术所不能代替的。我通过坚持文人画的创作,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使我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font></h3>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天地之气》 68x68cm 牛尽 1995年创作</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松风合琴声》 68x68cm 牛尽 1996年创作</font></h5> <h3><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808080">记者问:您从客观上并站在一定文化的高度上、富有哲理的谈了“新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及学术观点和艺术主张,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了“新文人画”的有关问题。您能谈一谈您自己的画吗?</font></h3><h3><font color="#808080"></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808080">牛尽答:自己谈自己的画不太好谈吧!因为自己的认识总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很难客观的评价自己作品,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前面的回答中也间接的阐述了我的观点。从有“新文人画”这个概念开始,我一直是按照我的艺术观念去实践的,至于效果和学术水准如何?有画在此,只有让观者和行家去评说了!我一直坚持用我的画,去表现我的主观世界。当然,我的作品表现的也不是与外在社会无涉的世界。同时,我也力求从艺术语言的角度表现出属于自己理解的精神家园。在吸收西方现代绘画观念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进行挖掘提炼从中吸取养分,从文化的角度更深层面的去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和道家的哲学思想。我想通过文人画的创作,从继承传统笔墨精神的角度出发,结合西方构成语言的新观念,以中国绘画意象造型观的表现手段,创作出一种全新的属于中国美学思想的写意人物画,更好的去反映现实生活。</font></h3><h3><font color="#808080"></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85新潮美术”后,我从对比较前卫的艺术了解,到平心静气地潜心的去观照传统。这与其说是一条心路历程,不如说是一条艰辛而又坚韧的文化认识之旅。通过文人画创作与研究,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更深入的观照,对文化精神有了更为深入的领悟。这种领悟为今后进一步去整合笔墨表现现实生活题材的人物画,也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对于这一切我总是心往之、并身体力行之。另外,从教书育人的角度,要站在东西方绘画认识的高度上,在中西方绘画的比较中,让学生们能正确的认识到什么是中国画,并能正确的把握住中国画的发展方向,我想这也是在新时代一个文人的担当。</font></h3>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桃花烂漫雨初晴》 68x68cm 牛尽 1996年创作</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水墨构成系列·红高粱》 70×70cm 牛尽 1996年创作</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水墨构成系列·金色的玉米地》 70×70cm 牛尽 1996年创作</font></h5> <h3><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808080">记者﹕谢谢牛教授,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通过您今天的一席话,学生受益匪浅,再次表示感谢!</font></h3><h3><font color="#808080"></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808080">牛教授:不客气!感谢贵刊对我的关注。关于“新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的有限,由于采访时间的关系有些资料不能详查,只能大体概括的介绍一下,有疏漏的环节和不当之处,还请读者和方家指正、并多多海涵!牛尽拱手!</font></h3>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注:本文根据记者采访的录音、由于显达教授整理的文稿:于显达,画家、艺术评论家、艺术群体扶持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放怀天地外》 68x68cm 牛尽 1996年创作</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早迎春风 晚送夕阳》之一 69x69cm 作者:牛尽 1996年创作</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早迎春风 晚送夕阳》之二 69x69cm 作者:牛尽 1996年创作</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早迎春风 晚送夕阳》之三 96x96cm 作者:牛尽 1997年创作</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font><font color="#808080">注:(此作品1997年参加《庆祝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国艺术大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