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54号张乙丑参赛作品

百姓诗文苑

<h1><font color="#ed2308">首届龙韵杯征文大赛</font></h1><h1><br></h1><h1>参赛散文 <br></h1><h1> </h1><h1> </h1><h1> </h1><h1><br></h1><h1> 一张全家像背后的故事 </h1><h1> </h1><h1> 文/张乙丑&nbsp; </h1><h1> </h1><h1> </h1><h1> </h1><h1><br></h1><h1><br></h1><h1> </h1><h1> 在我兄妹几个家里,都珍藏着一张全家福,照片中,父母神态安详,笑容可掬,八子一女众星拱月般簇拥在他们的身旁,前头蹲着的是他们的孙儿、孙女,后边凳子上站着的是儿媳妇们,老老少少二三十口,个个衣服平展整齐,人人脸上流露着开心的笑容,喜气洋洋,其乐融融,好一副太平盛世的“农家乐”图画!此照摄于1985年。 </h1><h1> 再此之前,我家没有照过全家像。</h1><h1> 如今,时过境迁,在我的相册里各种照片早已数不胜数,唯独面对这张照片时,总会令我低首盘恒,凝神深思,勾起我对已故父母强烈的怀念,引起我对照这张像片时前前后后困难处境和艰苦生活的一幕幕回忆。</h1><h1> 大集体农业社时,我们兄弟们还小,劳动力缺乏,是“欠款户”。几个哥哥渐次长大能够挣工分时,饭量也大起来,生产队分的口粮,只能吃两个多月就完了,一年到头分的“红”根本不够籴粮食用。一年近十个月只能以粗粮拌野菜糊口,苦度时日。 </h1><h1> 半是糠菜半是面、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伴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迫于生计,父母忍痛将我二哥、四哥、七弟、八弟(后来又要回)先后送给了别人。即便是这样,我们全家依然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日子。那时,衣服破了,缝缝补补,大的穿过后小的接着再穿。鞋底磨透了,只要鞋帮还在,鞋内垫点布就仍穿在脚上。每次开学交书本费(尽管每学期每人仅两三块钱)都是令全家人煎熬的事情。 </h1><h1> 到冬天,越是接近年关,父母越是提心吊胆,既要熬煎过年和一、二、三月长天吊日头的吃食,又要不断赔笑应付上门要账的人,一年冬天,父亲久病在床,没钱医治,关节炎疼得不能走路,气管炎咳嗽的喘不过气。有天深夜,我又一次被父亲的咳嗽声惊醒,昏暗的煤油灯下,我看到父亲艰难的喘着粗气,咳不出来,母亲吃力的举着双手为父亲捶背(母亲有月子病,胳膊疼痛已多年),我就怯怯地对父亲说:“明天到医院看看吧?”父亲竟老泪纵横,哽咽着说:“吃的都不知在哪儿,还有钱看病?憨娃,有病爹妈能忍,没吃的你们可活不下去啊,我怕是成就不了你们啦,往后你弟兄们各顾各吧!”听了父亲的话,我心如刀绞,一种无法诉说的痛楚堵塞喉咙,母亲也早已泣不成声。此后,我执意辍学务农了。那年,我18岁。虽然我愁肠百结,忧思满怀,但我不敢悲观沉沦,挺起胸膛抗击着艰难困苦。在生产队,我出满勤加夜班,拼命挣工分,还和邻居王四叔偷偷(那时做生意被视为投机倒把,一旦发现要大会批斗)到闻喜东镇、夏县水头贩猪趸菜,掂斤卖两……纵然忍饥挨饿,筋疲力竭,也没能使我家改变困境,因为大哥、三哥、五哥是同月同日生日,父母不忍心将他们拆散,已商量准备把我也送人了。而我总是伤心落泪地央求父母:“不要把我送出去,男儿不吃十年闲饭,生养孩儿必有用……”</h1> <h1>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实行了责任制,农民有了很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己安排种植,农民的第二次解放开始了,这对于在家庭的苦痛和绝望中苦苦挣扎的我而言,无疑孕育着新的希望。我开始动脑筋苦思冥想着填饱肚子脱贫致富的出路,经过左右权衡,反复思索,考虑到尽管我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但除了几亩责任田外,别的一无所有,苦于无本求利。我所能够依靠的只能是土地。那时农户对作物种植采用的是自留种子,品种逐年退化。我想,要有高收入,必须要有好品种,基于这个思路,我制定出了引种计划并立即付诸行动。我来到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后来又在山西农科院、河北农科院、国家小麦研究所等大半个中国的科研院所或邮或直接购买,引进了十多个优良品种,于来春把种子连同我的希望一并播种在责任田里。下种后,我每天到地里观察,急切盼着它们从地下长出来。小苗出土后,我像对待孩子一样照料它们。刮风下雨天,别人都急着往家里赶,而我却披上肥料袋往地里跑。我蹲在地上看它们在风里跳舞,听它们在雨中唱歌,倾心与它们交谈,感受着它们的喜怒哀乐,忧喜与共 ,灵犀相通。眼见得它们欢快的往上窜,我心里别提有多兴奋。我每天用水桶拉水一株株浇灌,滋润它们生长,又怕人畜伤害,就守在地里看护。后来我又打了几百块土坯,在地里盖了一个能遮风挡雨的简易小房,干脆吃住在地里。那一株一苗都是我致富的希望啊!我为良种试种田起了个雅号:“希望园”,还自编一联“喜今日鲜花朵朵开满枝;望秋时硕果累累获丰收”,横批:“耕读乐园”,贴在小房门旁两侧。</h1><h1> 通过几个月起早贪黑、呕心沥血的勤劳经管,工夫总算没有白费,我引种获得成功,在我二亩地的“希望园”里各种作物总共收入了3000多元!3000多元在今天早已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可是个了不得的数目:可以买两万多斤玉米,娶三四个媳妇!这事在当时震动很大,县委、政府命名我为科技种植专业户,有多家报纸先后做了报道,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优良品种迅速推广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h1><h1> 我爹那紧锁了几十年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来,与从前简直判若两人,好像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整日眉展心舒,喜笑颜开,我家还清了所有外债,买了一头大健牛。无债一身轻,父亲的病体也不治自愈。饱经风霜的父亲如同枯木逢春,风风火火的活跃在田间地头。全家人欢欣鼓舞,情绪高涨,努力建设着新生活!1985年春节,爹妈把我那东西南北不一的兄妹九人召集在一起照了这张全家像。</h1><h1> 回望过往,四十年风云激荡,天翻地覆,发展一日千里,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自从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以来,中国在百舸争流的世界格局里,实现了后发超越,在万象一新的科技事业中创造出了大国重器,在全球治理革新的进程中贡献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们在尽情享受改革开放带来丰硕成果的同时,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已经内化成为中国人民的认识基础、精神力量、社会责任。亿万中国农民也早已从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年代到了现在不仅仅满足吃饱穿暖,而是追求有品质、有品味的生活,人民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改革开放前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到如今的夏三件,冬三件,春秋不止三五件;从改革开放前的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到今天的,米仓满,面仓满,鸡鸭鱼肉随便选;从你一间,我一间,筒子楼里冒黑烟,到今天的小高层,电梯房,城乡广厦千万间;从当年的轱辘车,自行车,到今天的有轨动车,坐地日行几千里。中国依靠改革开放闯出了一条人类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众志长城,坚持改革开放,奋力续写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篇章。</h1> <h3>作者简介:张乙丑,生于1963年,早年家贫,过早辍学,农耕之余,酷爱写作,曾在《中国文化报》,《农民日报》,《中国楹联报》,《山西日报》,《运城日报》,《先锋队》《前进》等报刊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报告文学《蒲苑流星》曾获第五届“中国骄傲.时代新闻人物"全国大赛一等奖;散文《佳酿香凝千里情》获《山西日报》有奖征文一等奖。《山西晚报》丶《山西卫视》有过专版和专题宣传播报,曾获"2007.山西记忆"全省十大新闻人物侯选人。</h3><h3>下图是作者风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