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整理电脑,发现这篇2009年去南京时写的文字,特制成美篇以纪念。叹时光匆匆流逝不觉眨眼己过去十年矣!】</h3><h3>(图片搜自网络)</h3> <h3> 提起南京,就会想到朱自清和俞平伯,想到他们写的两篇著名的文章《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当然让我们想到的还有中山陵、总统府,当时小学课本上的解放南京插图就是一面红旗高高插上总统府的画面,这也是我们最初的印象了,这次能够进入南京,切身感受一下近距离的南京,感觉还是挺兴奋的,心里也有所期待。</h3><h3><br></h3> <h3> 我们是在傍晚才到达南京市,当时已是华灯初上,坐在车里透过车窗玻璃,只是觉得我们走过和这一段路的南京比我们想象中的要破旧一些,街道不是很宽大,交通状况不是很好,车辆随处停放的比较多,高楼也不多,两边店铺不大,这和一个江苏省的省会城市来说还是感觉不太相称,倒更像是在小县城中的街道,也许这一段路可能是老城区的缘故。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因为曾经有过的繁华和显赫。当历史如过眼云烟,抹掉了夜色中的脂粉和酒香。古老的南京在我们飞驰的车窗旁掠过的只是一个沧桑而平静的轮廓。暗淡灰蒙蒙的城墙,覆盖潮湿浓密的青苔和爬藤。它看过去似乎有些落寞,如一位在残阳中蹒跚行走的老人。 </h3><h3><br></h3> <h3> 吃过晚饭后,我们一行游览夫子庙和秦淮河。夫子庙是供奉和祭祀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它作为古城南京秦淮名胜蜚声中外,是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游览胜地。夫子庙建于景祐元年(1034年),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具有浓郁的东方建筑特色,这个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迭经沧桑,几番兴废,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后在日军侵入时遭破坏。解放后政府花巨资再次重建,使之成为秦淮河畔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夫子庙以大成殿为中心,从照壁至卫山南北成一条中轴线,左右建筑对称配列,占地约26300平方米。四周围以高墙、门坊、角楼。整个建筑富有明清色彩。据资料介绍,这里既是历史文物建筑,又是反映南京风土人情、弘扬民族文化的博物馆。在这里,春有金陵灯会;夏有民俗文化庙会和"秦淮之夏"纳凉晚会;秋有美食节、文化节、祭孔活动和菊展。成为南京秦淮风光带的中心景点。由于天色已晚,我们只是在门前稍为逗留,并没有进去。夫子庙旁就是著名的秦淮河了,秦淮河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化,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也是南京著名风景区。历史上关于秦淮河的传说和记载甚多。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长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秦淮河早在远古时代就是长江的一条支流,也是南京地区第一大河。流入南京城内秦淮河东西水关之间的河段,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秦淮河两岸有大小集市100多处,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和居民区。历代有许多过达官贵人住在秦淮河畔,如东晋时的王导和谢安等,现在王谢古居就隐藏在这个小巷子里。尽管隋唐以后,秦淮河畔渐趋衰败,但是,仍有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凭吊吟叹。最有代表性的诗作是当属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但现在的乌衣巷虽在,却如一个迟暮美人,已没有了往日风采,既无旧时的堂前燕,也没有多少人在这里凭吊怀古,在鳞次栉比的金粉楼台中显得寂寞而忧伤。而现在的秦淮河则是1985年以后由江苏省、南京市拨出巨款重新修复的,融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河上水灯辉映,两岸龙灯飞舞,歌声、鼓声、欢声、笑声,人声连绵不绝,虽然繁华远胜往昔,却弥漫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已没了昨日的秦淮风韵。"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桃花扇》中的词句,在此,却只能映在心里了。</h3><h3><br></h3> <h3> 第二天,我们前往总统府,总统府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地处闹市区,现在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近代史博物馆。南京总统府始建于明朝初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组宏大的古建筑最早是归德侯府和汉王府。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不断更名:江宁织造署、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天王府、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府、国民政府行政院、汪伪政权行政院、民国政府总统府,一系列称谓的变化和主人的更替,演绎了中国近代史艰难的发展历程和血腥的政治变迁。直到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才揭开了崭新的篇章。总统府面积颇大,整个总统府分为三大部分,西区中式庭院是江南名园煦园和孙中山的大总统办公室和秘书处,中区为是国民政府、总统府及所属机构办公地,东区则为行政院旧址、马厩和东花园等。令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总统府前有两株比肩的雪松,据导游讲,并立的两颗雪松虽一同生长在子超楼前,却一株伟岸高大,一株却瘦小干枯,一株代表共产党,一株代表国民党,喻示人们强大与弱小,正义与邪恶,前进与倒退,先进与落后总是相对而生、相伴而行,在相互的较量中正义的事业总是占据上风的,而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注定要腐朽。</h3><h3><br></h3> <h3> 去中山陵的途中,一路上两旁都是栽有高而粗壮的法国梧桐。现在正是阳春三月,嫩绿初现,阳光透过枝叶,斑驳陆离,其枝干多为三叉,导游说,这是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了,逾往前走,林木逾幽。快到达陵园的大道两旁,更是栽满了法国梧桐。据说这是宋庆龄女士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特意从法租界买的树苗栽下的。民国时期的小树,现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这片4公里长的法国梧桐长廊,见证着宋庆龄女士和孙先生的深厚爱情。走在这条大道除了感受到宋女士和孙先生的爱情故事外,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告诫后人要珍惜情感,享受爱情。</h3> <h3> 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据导游介绍,从空中往下看,整个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陵墓入口处是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陵门后是碑亭,碑亭平面近似方形,宽约十二米,高约十七米,正中立高达九米的石碑,上刻"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二十四个镏金颜体大字出自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谭延闿的手笔。当年葬事筹备处认为孙先生思想和业绩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决定不用碑文。再后就是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门额上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中门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直额。祭堂中央供奉中山先生坐像,出自法国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镌刻六幅浮雕,是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 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看着孙先生的遗体卧像,使人更觉肃然,情不自禁的就会庄重起来,感觉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得体,步伐要轻,生怕惊醒了他。作为一个瞻仰他的晚辈,我想这也是我唯一可以做的,唯一可以表达出自己对他的尊敬之情。</h3> <h3> 从祭堂出来,放眼四望,远近大小山峦簇拥,远处的南京城也是尽收眼底,从石阶缓步而下,先生的嘱咐仿佛仍在耳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带着对孙先生的敬仰之情,我们作别了南京,踏上了下一个目的地之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