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黄马褂》(原创)

一间茅庐

<h3>  文/一间茅庐</h3> <h3>  1、 A镇这些年发展的很快,有两个开发区。其中有一个开发区离镇政府仅有十几公里。开发区的名称叫“新城工业开发区”开发区的行政管理单位都到位了,但是却仅招上来几户大企业,这些企业圈了很多地。某君曾来访过这里,某君认为这里无论从环保,还是未来的城镇发展前景看,这里更应该划为商住区。但某君说了不算,所谓咸吃萝卜淡操心。<br></h3><h3><br></h3><h3> A镇新来的李书记也来过这里视察,他视察的结果与某君一样,认为这块地应该划为商业住宅区。但作为书记,他不能否认前任的功绩,反倒是在开发区的干部会议上称赞了开发区的建设速度,更对开发区提出了新要求,新高度!</h3><h3><br></h3><h3> 李书记来A镇上任已经三个月了。这三个月李书记马不停蹄地视察了A镇各个角落,对A镇有了一个基本印象。这三个月,李书记一直在寻找一个突破点来支撑自己的施政纲领,施政理念,但这个点真不好找!三十多年来A镇换了几十任书记和镇长。每一任书记和镇长都要在任期内建树自己的业绩,这些年来A镇该扒的扒了,该建的建的了;企业该黄的黄了,该关的关了,商业住宅区都建在了山坡上。就连镇内的一条二道河都整改了三次,不过改是改了,就是污水还是顶风臭出十里地。</h3><h3><br></h3><h3> 最了解李书记心思的莫过镇办主任了。黄主任天天跟着李书记东跑西颠,看着李书记紧锁的眉头,就知道书记想什么了。作为镇办主任,他就是领导肚子里的蛔虫,书记想什么,他就得想什么!</h3><h3><br></h3><h3> 黄主任四十多岁,在镇党委办主任的位置上窝了有十多年了。心里虽然有想法,但却从来不会在工作上表现出来。这个涵养也是远祖的古训。他的远祖在同治年做过一任奉天府府丞,官阶正四品。远祖留下的古训归纳起来就是个“忍”字。“等待”是隐忍的哲学,不懂得等待的人便不会再有机会。“忍”分上、中、下三个层次,上忍安邦,中忍治郡,下忍劳身。目前,黄主任还仅仅处于下忍阶段。黄主任家里珍藏着同治爷赏赐给远祖的“黄马褂”。这件宝贝黄主任秘不示人!</h3> <h3> 图片为作者手机拍摄</h3> <h3>  图片为作者手机拍摄</h3> <h3> 2、一天早晨,黄主任陪书记在小食堂吃早饭,四下无人李书记试探着问黄主任:“新城工业开发区落户的几家企业为什么只圈地不开发?”黄主任思忖了一会儿说:“书记,您要是其中的商户,拿到了这块工业用地,而且还享受到招商引资的特殊政策,这块地您能开发吗?当然了,前提是这块地是新城工业开发区的地!”李书记思索了一会儿说:“你的意思是说,商户们预感到这块地早晚要改变用途,变成商业用地?!”黄主任肯定地说:“书记,在商户中间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秘密”!黄主任继续说到:“不出几年,新城工业开发区就会和老城区连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谁敢把药厂,化工厂和一些有污染的企业建在这里?这些商户之所以圈地就是看好未来这块地被转为商业地的价值”!</h3><div><br></div><div> 说完这几句黄主任就低头往嘴里扒饭,再也不看书记的脸了。有些话可以说,有些话不可以说,有些话点到即可,有些话说了也是白说。就比如现在点到即止,多说无益。</div><div><br></div><div> 李书记的眉头皱着,手指节轻轻地敲击着饭桌,“噹噹噹”的声音像是敲击着黄主任的心。</div><div><br></div><div> 李书记心里清楚:目前在A镇唯一可以实现他施政理念的就是这块地,如果把这块地收回改成商业用地不仅可以增加财政收入,还可以获得政绩和民心!但这绝对是一个马蜂窝,一不小心他就会被蜇得体无完肤。不说前任高升,就是在镇委会他也会成为被人狙击的靶子!</div><div><br></div><div> 想到这里,李书记的指关节又“噹噹噹”敲起了桌子。</div><div> </div><div> 黄主任似乎充耳不闻,低头吃饭。</div><div><br></div><div> 连续几天,下班后黄主任都留在办公室里埋头写稿子。烟灰缸里烟屁股堆的满满的。作为镇办主任,镇委委员,黄主任很久不需要亲自写稿子了,但这次他却豁出了老命!</div><div><br></div><div> 一天早晨上班后,李书记刚进书记室,黄主任就来敲门。进门,黄主任先给书记倒了杯茶,说:“书记,我这几天把您视察A镇的讲话精神整理出来,拟了个稿子,您看看行不!”说完,就把稿子轻轻地放在书记办公桌上,退了出去。</div><div><br></div><div> 黄主任刚走,李书记就拿起稿子。稿子的题目是《重点打造A镇卫生环境,建设卫生绿色环保城镇,为招商引资铺路搭桥》副标题是——李书记A镇调研报告。</div><div><br></div><div> 李书记看完,眼神一亮,抓起一根烟吸了起来。</div><div><br></div><div> 这篇稿子以A镇脏乱差为事实,以新城开发区招商引资遇到的困难为铺设,提出了三年整治清理A镇的卫生环境,提出了打造A镇森林绿色城的概念,并重点提出了对招商引资的新要求,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一律整改关停,杜绝引进!这对于李书记目前的困局来说绝对是一个亮点!</div><div><br></div><div> 综合来说,三年整理A镇卫生环境的目标为李书记的任期内的业绩找到了方向,打造绿色环保概念不仅符合时代要求,而且也对新城开发区的项目提出了严格要求,为下一步提出改变新城开发区的用地规划埋下了伏笔。李书记拨通了黄主任的电话请他来一趟。</div><div><br></div><div> 黄主任进门,李书记就给他倒了一杯茶,拍拍他的肩膀说:“你这个稿子写的非常好,非常及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就是把一些具体的要求在再细化一些,形成指标就可以了。”</div><div><br></div><div> 黄主任说:“书记是什么指示,请您示下!”</div><div><br></div><div> 书记说:“一、对一些严重污染的企业不能引进。具体哪些企业你和环保所研究落实;二、新引进的企业必须远离城镇,我的意见是以三十公里为限,为A镇进一步城市扩容打下基础!”说完李书记就拿起了茶杯。黄主任轻轻地退了出来。</div><div><br></div> <h3>  3、一个月以后,打造A镇的绿色环保城镇的文件就出台了。各街道,乡镇的领导都参加了动员大会,李书记亲自参加并做了重要发言。会后,李书记参加了集体清理城区垃圾的劳动。黄主任挨着李书记。镇电视台记者拿着摄影机、照相机蜂拥而至采访拍照。黄主任知趣地躲到了书记身后。臭烘烘的垃圾场成了李书记一个人的舞台。<br></h3> <h3> 4、A镇的“黄马褂”每天早晨五点就爬起来去自己负责的区域打扫卫生,每天晚上六点钟带着一身汗水和尘土下班回家。<br></h3><div><br></div><div>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A镇统一为环卫所的临时工订做了一件“黄马褂”人也被称之为“黄马褂”。环卫工老王了解“黄马褂”的辉煌历史,心里不禁莞尔。</div><div><br></div><div> “黄马褂”是满清宫廷赏赐给大臣及戍边将领和一些有特殊贡献的人的赏赐。由于“黄马褂”代表了皇上,被赏赐的人穿上“黄马褂”不管是谁见了,都要匍匐跪拜在地。对于被赏赐的人来说,是一件至高无上的荣耀,足以光宗耀祖!</div><div><br></div><div> 那天,老王领了一件“黄马褂”回到家里,对着镜子穿上,嘴里便念起来一段秦腔快板。这段快板书写于民国初年,描写了一个"阿Q"形象的穷苦人,在西北地区广为流传。老王祖籍西安,这段秦腔快板还是从小跟爸爸学来的。 </div><div><br></div><div> 一不吹牛二不喧,</div><div> 我家三辈做大官;</div><div> 我爷见过皇上的面,</div><div> 我婆跟娘娘吃过饭;</div><div> 我爸穿过是黄马褂,</div><div> 我妈穿的是祾罗锻;</div><div> 出门不走坐软轿,</div><div> 回来捶背有丫鬟;</div><div> 吃饭端的是玉石碗,</div><div> 尿盆上镶的是五彩蓝;</div><div> ……</div><div><br></div><div> 言罢,老王对着镜子努力地直了直腰,腰还是直不起来。老王便嘲笑着自言自语:“穿上这黄马褂也不能让我这驼背直起来”!不过,老王此时的腰比站在环卫所所长面前的时候还是高了一寸!</div><div><br></div><div> 老王六十五岁了,这几年曾经挺直的背就像受潮的面条直不起来了。</div><div><br></div><div> 这些年为了节省财政支出,A镇都是长期雇佣退休职工打扫城镇卫生。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可以节省开资,一个雇佣的环卫工仅仅需要600元至800元工资;二、节省社保费用;三、便于管理,这些老人让干啥就干啥,从不讲条件!</div><div><br></div> <div> 5、A镇建在一个山坳里。A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在民国的时候人口逐渐多起来,成为这片区域一个有名的“大车店”,南来北往的都要在天黑前坐着骡马拉的胶轮车赶到A镇大车店住宿。</div><div><br></div><div> A镇城区有一条随山势蜿蜒而下的佟夹江,全程四百多公里,经辑安注入鸭绿江。</div><div><br></div><div> 佟夹江在解放前后水产丰富,盛产喇沽、鲶鱼、泥鳅、鲫鱼、鲢鱼等。运气好还能够打上来老鳖。在60年大饥荒时期,佟夹江的水产救了很多人的命。夏天两岸民众把一切可以用上的捕鱼工具都用上了,捕鱼充饥。冬天就在冰面上凿洞捕鱼。这条佟夹江的鱼虾似乎捞之 不尽,捕之不绝,尤其喇沽多得用水桶装。</div><div><br></div><div> 至今老王还记得喇沽豆腐的美味,不过这种美味也仅是记忆而已。这种喇沽异常珍惜,仅能存活于山涧小溪的泉水中,对环境的要求特别高,绝不是这些年南方人吃的“龙虾”。那种龙虾只能存活在含有重金属的污水里。反之,在清澈的水质里则不能够存活。由于喇沽对水质要求特别严格,直到现在对喇沽进行人工饲养都没有成功!</div><div><br></div><div> 老王经常对着臭水横流的佟夹江想念儿时的喇沽豆腐和泥鳅豆腐的美味儿。喇沽豆腐的做法费时,费油不能经常享用,但是泥鳅豆腐却是经常吃。把小半锅喂了豆油的水放入葱、姜、蒜、大料,清醋,烧十分热,放入大块凉豆腐,再把活泥鳅放入锅内。泥鳅遇热,就在锅内乱钻,遇到凉豆腐就都钻进去了。等开锅了,再用小火慢炖半个小时,一锅泥鳅豆腐就出锅了。一大碗泛着油花,葱花的泥鳅豆腐汤浓稠可口,一块白花花的大豆腐里面包裹着肥肥的泥鳅,让儿时的老王直流哈喇子。因为水质好,那泥鳅吃起来比豆腐嫩。</div><div><br></div><div> 但是,这些鲜美的水产已经在佟夹江绝迹快有半个世纪了。</div><div><br></div><div> 不过,随着A镇建设绿色环保城(镇)的活动日渐深入,治理佟夹江的日程提了上来。佟夹江的主要治理规划是:在城区沿线的佟夹江江堤内,埋设一条下水管道,使沿线的生活污水通过这条下水管道流出A城,使A城境内的佟夹江水质得到改善。尽管这个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佟夹江的水质,但是也不失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div> <h3><font color="#010101">  6、 这天老王所在的清洁小组得到通知让他们清理佟夹江水面上漂浮的水草。这种水草的名字叫“沮草”在富营养的水面上生长快,如果不及时清理,就像一张网罩在水面上,造成江水缺氧,鱼虾死亡。每年的五六月份正是这种沮草疯长的时节。由于沮草长时间得不到清理,就会腐烂腥臭难闻!</font></h3><h3><br></h3><h3> 老王这个小组一共六个人,老王是小组长,比他们每个月多挣200元。老王去环卫所领了六条水裤,六根长柄挠钩,几个人就来到了佟夹江边。</h3><h3><br></h3><h3> 老远就闻到了难闻的腥臭味儿。六个人穿上了水裤在江边清理沮草。江边的沮草很好清理,用长柄挠钩钩过来就行,但是江心的沮草就必须穿着水裤过去,可是江心的水域水流湍急,充满了危险。这活没有人主动去干! </h3><h3><br></h3><h3> 老王无奈给环保所所长打电话把遇到的困难说了一遍,希望得到支持。但是所长说:“老王啊,这是你的任务,你就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老王悻悻地放下电话,点了一支烟抽了起来。他狠狠地抽了几口烟,把烟屁股一摔,紧了紧水裤,朝江心走去。坐在阴凉处的其他人停止了聊天,眼睛睁大了紧紧地盯着老王。 </h3><h3><br></h3><h3> 老王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江心走,一边走一边用长柄挠钩往江边扒拉着沮草。江水一点一点上涨着,走到江心时,江水没过了老王的腰。湍流的江水冲击着老王在水里打趔趄,老王努力地平衡着身体,吃力地往自己身边扒拉着沮草,然后再推到江边。反复几次老王就没有力气了。身边的沮草被清理的差不多了,远些的沮草长柄挠钩够不到,必须继续往江心移动才行。老王一点一点地前移,水一点一点地往老王的胸口涨,老王的呼吸便有些困难起来。 </h3><h3><br></h3><h3> 佟夹江的江底铺了一层滑溜溜沙砾。老王用脚探索着小心翼翼地前行。江边的五个人睁大眼睛看着他的背影,此时他的背影在江心变得渺小起来。</h3><h3><br></h3><h3> 突然,老王脚下一滑,滑进了一个沙坑,穿在身上的水裤瞬间便灌满了水,两条腿像绑了铅球把他往水下拽。老王两只手徒劳地在水面划了划,人便沉了下去!沉下去的水面泛起一朵涟漪,像一朵盛开的莲花,花瓣一圈一圈地向外扩散着,凋谢着,最后一圈花瓣消失的时候,水面便平静下来。</h3><h3><br></h3><h3> 两年以后,李书记被交流到市里任环保局局长,官至正处级。临走前李书记约见了黄主任,对他说:“这几年A镇的工作有你一份功劳,辛苦你了!”黄主任说:“都是书记高瞻远瞩,我的本职工作就是为书记服务!”书记说:“我准备提名你担任常务副镇长,你做好任职前的考察准备!”经李书记提名,黄主任被顺利地提拔为常务副镇长。晚上回家里,黄主任哆嗦着双手拿出那件珍藏了一百多年的黄马褂轻轻地抖开,披在身上,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h3><h3><br></h3><h3> </h3><h3> 写于2018年6月28日 </h3><h3><br></h3><h3> 作者简介:作者一间茅庐,吉林人,曾用名“西柳”。生于1963年。青年时代喜爱文学,并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创作纯文学小说,因写作上不能“与时俱进”在大多数作家、作者开始创作“民俗”,“通俗”文学作品期间掷笔至今。</h3><h3> </h3><h3> 图片:来自网络及作者手机拍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