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那些事儿

阳光

<h1>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习主席2015年2月》 <b> </b></h1> <h1>4月23日上午,由上海诚唐倾力打造的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馆在上海市普陀区婚姻收养登记中心正式揭牌亮相。该展馆项目由上海市民政局与普陀区政府共同建设,是全国首家省级婚姻文化展示馆,从5月1日起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h1><p class="ql-block"><br></p><h1>抽空去观摩了这家上海首家有关婚姻文化的展示馆,从整个参观的过程中,感觉这个展示馆还蛮有看头,现场让每一位参观者,通过展示馆的实物、资料、互动平台、多媒体展示,对于婚姻文化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和了解。</h1><p class="ql-block"><br></p><h1>为了让更多的朋友能了解婚姻文化的历史和有关信息,尤其是让生活在全国其他城市的朋友,共同来了解和分享。我用相机记录了这些图片实物资料,并把它制作成美篇,让每一位朋友随时打开微信,分享由阳光从《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馆》带来的现场记录。</h1> <h1>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馆是在原普陀区婚姻文化展示厅的基础上,完善、丰富和提升建设的,以清末民初上海婚俗为导引,展示了建国以来上海婚姻登记管理的创新成果、婚姻习俗的时代变迁、“忠孝礼善和”的上海故事。</h1><p class="ql-block"><br></p><h1>该馆面积有266平方米,展示内容包括上海婚姻登记管理、婚姻习俗和家训家风等3大板块,设有1个序厅、1个影视厅、2个实物展示平台,2个互动平台和3块显示屏,分为3个部分15个章节。</h1><p class="ql-block"><br></p><h1>征集了137张照片和236件实物,58类品种,生动翔实地介绍了多姿多彩的婚姻文化,如在婚礼婚俗方面,把各个历史时期的结婚照、结婚证、陪嫁物品等陈列出来,通过场景再现,让参观者回忆往昔,产生共鸣。</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1950年版婚姻法</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u>结婚照和结婚证书的时代印记:</u></b></h1><h1>1949年以前,中国民间的婚姻习俗一般沿习旧制,联姻的关键不是男女当事人同意,而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时的婚书上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名字,都要写出来。</h1><p class="ql-block"><br></p><h1>新中国成立后,旧式婚书变成了结婚证,是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签发的证明婚姻关系有效成立的法律文书,正本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各持一份,其式样由民政部统一制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一印制。</h1><p class="ql-block"><br></p><h1>由县、市辖区或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加盖印章,结婚证书须贴男女双方照片,并加盖婚姻登记专用钢印。若结婚证丢失了可以民政局申请补领。但结婚照和结婚证随着社会的变化都会刻下时代印记。</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1982年结婚证</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1976年结婚证</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1979年结婚证</h1> <h1>1952年的龙凤证书,当时新郎新娘参加“大上海集团结婚社结婚典礼”。</h1> <h1>这里展出了很多不同时代的结婚物品,比如民国时期的结婚纪念牌。</h1> <h1>刻着“同心永爱”四个大字纪念牌,代表着祝福。</h1> <h1>刻着“美满姻缘”字的纪念牌。</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民国30年纪念茶壶</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建国初小酒蛊</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双喜饼干桶</h1> <h1>“三五牌”台钟,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结婚标配之一。</h1> <h1>上世纪60、70年代,上海男女的结婚形式发生变化:有的在婚姻登记机关登记后,就在单位举行婚礼,单位领导宣读结婚证书,新郎、新娘谈一下恋爱经过,再助兴做做游戏,亲友们吃些喜糖,婚礼就结束。</h1><p class="ql-block"><br></p><h1>当年找个木匠给婚房订做大木床、大衣柜和桌子、椅子等木制家具,用老一辈的话说,要凑够“72条腿”或“36条腿”。上世纪70年代经典的结婚嫁妆就是“三转一响”,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外加收音机,手表要“上海”牌,缝纫机要“蜜蜂”牌或“西湖”牌,自行车要“飞鸽”牌或“永久”牌。</h1><p class="ql-block"><br></p><h1>进入上世纪80、90年代,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上海人的结婚习俗也发生变化,结婚必备大件升级为电视、冰箱、洗衣机“三大件”。</h1> <h1>互动平台让参观者现场进行互动了解。</h1> <h1>实物展示平台,把各个历史时期的结婚照、结婚证、陪嫁物品等陈列出来,通过场景再现,让参观者回忆往昔,产生共鸣。</h1> <h1>青梅竹马,哈哈~估计多数是老弄堂里额邻舍隔壁。</h1> <h1>两位老人相识时,阿拉刚刚养出来没有多久。</h1> <h1>1969年文革时期颁发的结婚证</h1> <h1>1967年由上海市黄浦区革命委员会颁发的结婚证,看这张结婚证,好像是文革前留用下来的版本。</h1> <h1>这张结婚证蛮有意思的,结婚是在上海中国集团结婚,新郎官是浙江奉化人,估计是跟蒋介石一个族里厢额,民国12年生人(1923年),新娘子是浙江镇海人(跟阿拉是老乡)民国16年生人(1927年),结婚年份是1949年10月19日,也就是讲上海已经解放5个月不到8天。</h1><p class="ql-block"><br></p><h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天。按道理讲,结婚证上面应该以公历记载的话,应该新派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9日谨订”,而这张结婚证上却有意思的写成“中华民国1949年10月19日谨订”(如果按照民国纪年的话,应该是写民国38年)也许是这位老先生对于突然而来的政权交替一下子转不过弯来。</h1><p class="ql-block"><br></p> <h1>从清末民初到新世纪的婚姻习俗变化,展示馆图文并茂进行展览。上海解放后,随着《婚姻法》颁布实施,包办婚姻逐渐被自主婚姻代替,长期存在的早婚现象逐步消除,“排八字”“送彩礼”等已很少见,婚事简办已成为风尚。</h1> <h1>过去也有婚礼现场收礼金实物的的,专门有一老先生用毛笔书写,而且写了一手好字。21世纪结婚不一样了,首先礼金送多少是不公开的,甚至听说结婚现场还有用上点钞机的,谨防假钞呗。</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喜字茶壶</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民国新娘发钗</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1968年的结婚证</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1957年的结婚证</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1963年的结婚证</h1> <h1>革命同志、同事赠送的结婚锦旗。</h1> <h1>而从民国到建国初,以及50年代至今,新人的结婚证都有哪些变化?展示馆还展出了不同年代的结婚照,有民国时期的结婚照,上世纪50年代流行黑白结婚照,结婚证很像奖状。 </h1><p class="ql-block"><br></p><h1>上世纪60年代的结婚照上,新人们流行中山装和齐耳式短发;到了70年代,婚纱加西服的结婚照逐渐流行起来;上世纪80、90年代结婚的新人会去影楼拍一张欧式风格的结婚照; 进入新世纪,新人们除了证件照片,也会拍摄不同个性的婚纱照。</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民国时期的着色结婚照</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民国时期的结婚照</h1> <h1>上海开埠后,西方风俗传入上海,自由恋爱开始出现,成婚途径也有了男女经介绍认识和自己结识等多种方式。传统的旧婚俗也出现变化,新郎、新娘改穿西服婚纱。</h1><p class="ql-block"><br></p><h1>新娘出嫁也不坐花轿,而改坐马车,接着又改坐汽车。喜酒也不再在家置办,而将婚宴设在酒楼。这种由欧式婚俗与传统婚俗结合而产生的新型婚俗,被称为“文明结婚”。 </h1> <h1>民国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代,西方进步思想为社会知识青年广为接受,参加革命、反抗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制度的革命必然先从人们的思想上行为上显现出来。</h1><p class="ql-block"><br></p><h1>在婚姻问题上青年一代开始挣脱束缚中国人几千年的礼教枷锁,不再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开始自由恋爱,追求婚姻自主。国父孙中山、文学大师鲁迅都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在婚姻习俗上,也有了巨大改革,出现了时尚、简约的集团婚礼。</h1><p class="ql-block"><br></p><h1>1931年,上海首创集团结婚,得到政府支持,1932年,时任上海市长吴铁城亲自参加第五届集团结婚并为其证婚,到中华民国37年仅上海大来集团结婚服务社就举办了333届集团婚礼,可见风气之盛。</h1><p class="ql-block"><br></p><h1>北京、南京等城市学习上海经验,“改进习俗、提倡节俭、尊重婚礼”,成立组织、制定章程,把集团婚礼搞成经常性活动,由社会局统一筹办。</h1><p class="ql-block"><br></p><h1>这张结婚老照片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是参加的第三届集团婚典礼纪念。民国时期的集团结婚,可能相当于我们现在电视上举办的集体婚礼。</h1> <h1>这是一张中华民国36年(1947年)的结婚证书,证书中的新郎新娘就是参加集团结婚的。结婚证书上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四月廿四日,上午十时在上海中国集团结婚,举行结婚仪式……</h1> <h1>相对于政府主办的集团结婚,商办的举办集团结婚的次数更多,时间间隔更短。如1946年10月-12月 中国集团结婚社举办了15届集团结婚,其中10月4届,11月5届,12月6届。平均每6天举办1届,而第178届和第179届只间隔了三天。</h1><p class="ql-block"><br></p><h1>又如1947年4月3日-5月27日,大华集团结婚社共举办11届集团结婚,平均每3天举办1届。[10]以1948年1月-4月,中国、国民联合节约婚礼社、大来、宁社、大华等五家集团结婚社为例,我们可以得知:1月13日、1月31日、2月21日、3月5日、3月15日、3月27日有四家集团结婚社同日举办集团结婚。</h1><p class="ql-block"><br></p><h1>1月21日、1月25日、4月4日、4月11日有三家集团结婚社同日举办集团结婚;1月6日、1月9日、1月27日、2月27日、4月18日、4月21日、4月23日有两家集团结婚社举办集团结婚。如果市民们在1948年举办婚礼,可以选择费用低廉,服务满意的集团结婚社参加集团结婚,因为举办集团结婚的单位不只一家,可以进行选择。</h1> <h1>这张结婚照拍摄于文革期间,新郎和新娘都是军人,俩人都穿着军装,免冠戴着领章,俩人左胸上都佩带着一枚毛主席像的瓷徽章。</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改革开放后的结婚照</h1> <h1>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订婚茶壶。</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民国双喜瓷器</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双喜瓷器</h1> <h1>进入21世纪,新人们追求个性、时尚、浪漫,婚礼成为时尚前沿,集体婚礼、植树婚礼、旅行结婚等新式婚礼为婚俗改革提供样板。</h1> <h1>显示屏上播放的是当年东方电视台举办的集体婚典的视频。</h1> <h1>家庭是人生的港湾,婚姻则意味着新家庭的诞生。即将步入婚姻生活的新人们,你们可将心愿、祝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在纸上,挂在祈愿树上。</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捕捉幸福之片影</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兼收人间之温暖</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并蓄地方特色之大成</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馆欢迎您</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