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的红色印记

弘虫

<h3>今天是我们党建党97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走进咸宁的红色印记中,去缅怀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向英雄们致敬!</h3> <h3><b>一、汀泗桥北伐战役遗址——</b>位于咸宁市汀泗桥火车站北约500米的京广铁路西侧山头上。1926年,叶挺率北伐军独立团夺取汀泗桥,直逼武昌,吴佩孚兵败于此从此汀泗桥战役闻名中外。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湖北省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一次国内革命军战争时期,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同吴佩孚的北洋军在此展开一场空前激战,大败北洋军,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1929年为纪念阵亡将士,特修建了碑、亭、墓。解放后,人民政府又多次拨款维修,并修建了纪念馆。现陵园主体建筑有纪念碑、六柱亭、烈士墓、纪念馆等,占地2500平方米。</h3> <h3>汀泗桥,位于咸宁汀泗镇老街,是一座三孔石拱桥。该桥始建于南宋淳佑七年,明嘉靖二十六年重修。</h3> <h3><b>二、罗荣桓元帅早期革命纪念馆——</b>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塘湖镇荻田村黄氏宗祠内(黄氏宗祠是为了纪念黄袍山黄姓先祖、北宋大才子黄庭坚),总建筑面积约600多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的古屋,分两层,二层为老式跑马木楼。</h3> <h3>1927年7月下旬中共湖北省委派罗荣桓到通城黄袍山发展农民起义运动,组织农民自卫军。罗荣桓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同通城县农民军一道,于8月20日在鄂南通城黄袍发动了通城县农民暴动,夺取了县城,拉开了湘鄂赣边区和鄂南秋收暴动的序幕,成立了通城、崇阳农民革命军总指挥部,建立了我国历史史上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通城劳农政府。通城“八二〇”秋暴是贯彻八七会议“枪杆子出政权”精神的最早实践,有力支援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就此,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县级苏维埃红色政权在通城诞生,通城也成为共和国元帅罗荣桓军事生涯的起点。</h3> <h3>通城“八二〇”秋暴是贯彻八七会议“枪杆子出政权”精神的最早实践,有力支援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就此,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县级苏维埃红色政权在通城诞生,通城也成为共和国元帅罗荣桓军事生涯的起点。罗荣桓投笔从戎是从通城开始的,这位共和国元帅军事生涯的起点就在通城。罗荣桓等发动“八.二0” 秋收暴动后,通城县相继建立了黄袍、岳姑两大苏区。黄袍苏区是通城县面积最大,时间最长的苏区。南起平江交界的黄龙山,北抵崇阳梓木港,东至修水白岭,西达岳阳边界建基山。在这里先后建立过中共通城县委等8个县级组织,是湘鄂赣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纪念罗帅发动“八.二0”秋收起义和黄袍苏区先烈,在黄袍荻田村建立了罗荣桓早期革命活动纪念馆。黄袍苏区是通城县面积最大,时间最长的苏区。南起平江交界的黄龙山,北抵崇阳梓木港,东至修水白岭,西达岳阳边界建基山。在这里先后建立过中共通城县委等8个县级组织,是湘鄂赣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h3> <h3>为了纪念罗荣桓帅发动“八.二0”秋收起义和黄袍苏区先烈,在黄袍荻田村建立了罗荣桓早期革命活动纪念馆。</h3> <h3><b>三、咸蒲崇通县委、县苏维埃旧址——石门长夏畈楚王山。</b>楚王山是咸蒲崇通苏区的中心区,地跨咸宁、蒲圻、崇阳、通城4县边境。1933年8月鄂南军民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后,成立咸蒲崇通县,建立了县委和县苏维埃政权,坚持游击战争。 楚王山位于通山县南林桥镇西北的石门村。1928年至1932年,先后在此地建立中共咸宁南区委员会,中共咸(宁)崇(阳)通(山)边境区委,中共咸通工作团。1933年7—8月,鄂南工作团与咸通工作团在楚王山会合,建立中共咸蒲崇通县委,并召开了咸蒲崇通县工农兵苏维埃大会。1933年10月,鄂东南道委在楚王山召开执委扩大会议。</h3> <h3><b>四、子英乡苏维埃旧址、五乡苏维埃旧址——江源村</b>位于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脚下,东为杨林村,西与横石彭家垅、九宫山船埠村交界,南为留咀、郭源村,北与横石文宣村毗邻,江源自然村为北宋著名军事家王韶后裔世居地。江源村自然村至今村内遗存下来的明清古建筑计2万余平方,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王氏老屋),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子英乡苏维埃旧址、五乡苏维埃旧址)。</h3> <h3>1925年共产党员华鄂阳从苏联回故乡宣传革命,并在南洞村成立了第一个党小组。1926年成子英以省农协会特派员身份回家乡燕厦领导革命,发展会员1千余人。1929年冬,彭德怀命李灿,何长工率红五纵队来鄂东南开创革命根据地,当时鄂东南兵工厂设在金坑村的双溪畈。1930年春,李灿因患肺结核在燕厦街接受吕万合医生治疗,住在热爱红军的肖定玉家近三个月。是年4月李灿奉率部攻打瑞昌,临别为了感谢肖定玉一家对他精心护理,特送一只红军用过的小炉罐作为纪念。是年5月,彭德怀率红五军攻打阳新县城,途径燕厦、龙港,受到龙燕人民热列欢迎。彭德怀在他的《自述》中写道:“该地(指龙燕)群众对红军的热爱比起平江有过而不及,外地红军到该地区均不愿意离开,群众对伤病员的照顾,真是无微不致,沿途欢迎红军的口号声、歌声、锣鼓声,响彻云霄。当年天旱苦不雨,可红路过,茶水满市。妇女老小,人手一扇,站立道侧,替红军扇凉……粮食缺乏,农民将自己仅有的一点薯丝、玉米、稻米自动送部队门首,倒在桶内就走了。” 1930年,龙燕苏区苏维埃政府设在燕厦街华林茂的屋内,医院设在燕厦街华家祠堂。红军疗养院设在燕厦观音阁,共和国将军梅盛伟1930年4月在瑞昌战斗中负伤后,在华家祠堂红军医院治疗近六个月。老一辈革命家程子华,侯政均在观音阁疗过伤。 1931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红三师在龙港成立,红军总医院设在新庄村的朱家畈,分医院设在新屋村的火烧桥,军服厂设在北冲村的太和观。苏府银行石币局设在新庄的雨山,弹药库设在畅周村的路口华家祠堂。1932年10月,国民党26师攻陷龙港,双溪畈兵工厂转移到路口华家祠堂,后转移民杨林留祖。 大革命时期乡内共有1580人参加红军,680人为革命献身。毛主席在瑞金全国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高度评价“湘鄂赣边区阳新县的一些地方……那里的同志们都有进步的作用,同样值得大家称赞。”</h3> <h1><b>五、通山县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大会召开的地方——白泥村。</b>白泥村位于通山县大畈镇,属革命老区,大革命时期有不少仁人志士投身于革命。小小的白泥村在册烈士就有300多人。如今村里还有100多名烈士家属,8成以上是直系亲属。而这,只是通山县满城忠烈,敢打敢拼干革命的一个缩影。1930年,通山县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大会在这里召开。</h1> <h3>上世纪20年代,何长工等革命先辈曾在此举行集会,陈毅率部队也曾从此经过歇息调整,谭氏宗祠一时成了播种革命火种的场所。1930年3月,通山县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就是在此召开的,是通山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h3> <h3>当年的标语在墙上还能够看到。</h3> <h3><b>六、通山圣庙——</b>位于通山通羊镇民主街。现为通山县博物馆驻地。占地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圣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年间改建而成,有大成殿,圣庙崇圣祠及教谕、训导二宅及东西原廊、棂星门等。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h3> <h3>1930年6月23日,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进驻通山县城。军团指挥部设在城内圣庙,6月25至30日,红三军团前敌委员在圣庙先后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会议由总指挥彭德怀主持,主要是讨论打崇阳、长沙和巩固郑东南根据地等问题。会后,红三军团在彭生怀等人的领导下,正确估计敌我双方的力量,从通山、咸宁等地出发,横扫鄂东南的反动势力,巩固后方,捕捉战机,挥师南下取岳阳,克长沙,发展了革命形势,是中国工农红军夺取大城市胜利的首例,在我军的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h3> <h3>解放前,民国“通山县政府”曾设于圣庙,今遗存有石质镌刻门楣堂牌一方。 解放后,“通山县人民政府”也设立于此,一更名为“通山县人民委员会”(均有堂牌)三道门牌重叠同镶一门,且保存完好,实罕见。 1988年4月县博物馆机构正式设立于圣庙。</h3> <h1><b>七、赤壁市茶庵岭镇金峰村——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南特委、中心县委以及红二师师部所在地。</b>现存蒲圻中心县委、保卫局、交通科、红军医院、列宁饭馆,印刷厂、红军洞、烈士陵园等遗址。</h1> 金紫大山方圆二十五公里,地势十分险要。这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1928年至1932年在这里相继成立了中共蒲圻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中共蒲圻中心县委、中心县苏维埃政府,同时,由赵家游击队发展壮大为鄂南红军第二师。夺取了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此时的金峰坪成了鄂南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1932年年底中心县委等机构转移后,来不及转移好县乡平和红军伤员组成了红军游击队,坚持了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军民团结奋战,夺取了一次又一次打击侵华日军的胜利,许许多多有志之士,为了民族的解放而壮烈牺牲。 <h3>中心坪在金紫山林场境内,金峰山脚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第二师活动在这一带。领导蒲圻,嘉鱼、咸宁、崇阳等县的中心县委和中心县苏维埃政府也设置在这里。金盆王家、金锋小学都曾是中心县委、县苏维埃机关所在地。这里还有红军洞、保卫局、交通科、红军医院、列宁饭馆,印刷厂等遣址遗迹。中心坪原名忠坪,后来人们为纪念中共中心县委驻此而改名为中心坪。1932年,革命处于低潮。红军主力被迫离开中心坪向湘西转移,中心县委、苏维埃政府亦相继离开。先烈为我们留下这一宝贵革命遗址,激励后人。</h3> <h3><b>八、陆水革命烈士陵园</b>——位于嘉鱼县高铁镇陆水村目鱼山(舒-八公路4公里处)。1929-1932年平江起义后,红军第五纵队创建的湘鄂赣边区在鄂南特委、蒲圻中心县委领导下,以八斗角为中心建立了三个苏维埃政权,三乡共有赤卫军、赤卫队三千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阵亡军民400多人。</h3> <h3><b>九、赤壁羊楼洞志愿军烈士墓地</b>——位于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1951年5月,中南军区在羊楼洞组建第七预备医院,11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七预备医院。在创建后的五年里,共收治抗美援朝战争前线伤员和中南军区内部伤病员六批1200多人,经医治无效死亡142名,全部安葬在老营盘茶山上,形成现有的烈士墓。墓坐东朝西,12排142座,其中137座有碑文,记录了每位烈士的籍贯、所在部队番号和牺牲时的年龄。国内集中安葬抗美援朝时期革命烈士的地点仅有三处,此为其中之一,具有较高的价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