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前段时间牡丹江发生一起惨案,父亲把孩子的手机从十楼扔下,结果孩子也接着跳下去了。还有佳木斯的一位十六岁花季少女因玩手机被父亲骂而喝农药自杀………</font></h3> <h3>手机、爱派这些电子产品给我们生活带来诸多便捷的同时,亦带来诸多烦恼。</h3><h3><br></h3><h3><b>且不说这些‘’高科技‘’对孩子视力的直接影响,专家指出,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还会影响孩子的脑部发育、认知能力、智力发育和语言能力。</b></h3><h3><br></h3><h3>生活中,到底该如何管理正在求学中孩子的电子产品?</h3><h3><br></h3><h3>经调查,身边很多家庭也都会为此与孩子产生过或多或少的矛盾。</h3> <h3><font color="#010101">又是一个周末: </font></h3><h3>儿子急匆匆写好作业后,如释重负。却寻不到让他特别感兴趣的游戏。唯独对周末可以玩手机一小时充满了期待,几次三番下来,可以感觉:那一刻是他向往已久的;那一刻也是他脱离繁重学业最放松的;那一刻他可以做到专心致志、全情投入………</h3><h3><br></h3><h3>目睹他拿着手机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的样子,亲见他脸上顿时绽放出久违的开心笑魇、还有那少有的专注神情,内心难免隐隐担心着……</h3> <h3>对于孩子怎样合理运用手机、爱派,各路专家纷纷支招:有的说,完全不给孩子玩;有的说放心交到孩子手里,谈清楚利弊,让孩子自行控制;有的说,玩可以,约法三章………</h3><h3><br></h3><h3>种种方法都试过了,我想说还是问题多多。</h3><h3><br></h3><h3><br></h3> <h3><b><font color="#167efb">一、完全不给孩子。</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h3><h3>你不给孩子可以,却阻止不了别人给孩子玩。</h3><h3><br></h3><h3>如今的孩子偶尔一起玩耍,已经寻不到我们小时候在户外‘’跳皮筋啊、踢毽子啊、抓人啊‘’都会不亦乐乎的欢快场景了。他们最大的乐趣是玩着玩着便不约而同掏起了手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便是:‘’你我明明聚在一起,却各自玩起了手机‘’。若你的孩子可怜兮兮当个吃瓜群众时,便会满腹委屈与你抱怨:为什么大家都有手机,而我却没有?我是另类?</h3><h3><br></h3><h3>往往孩子们聚在一起是这种画面:网络游戏是他们谈论最多的共同话题,你如果没有对游戏很好的了解,大多数不能很好地参与大家的谈话。</h3><h3><br></h3><h3></h3><h3>且现在的网络时代,有太多作业需要借助网络才能完成,孩子也确实可以从网络中获得很多书本上没有的讯息。于是,唯恐孩子趁做作业的空档玩电子产品,便经常有了如下的对话:</h3><h3><br></h3><h3>儿子:妈妈,我有个作业,爱派给我用一下。</h3><h3><br></h3><h3>我怀疑地询问:什么作业?</h3><h3><br></h3><h3>儿子一开始还很耐心地解释。</h3><h3><br></h3><h3>我不停地观察催促,他一做完,马上收回爱派,一会儿,儿子又说要查个资料,我继续发问‘’需要查什么?‘’</h3><h3><br></h3><h3>我倒是耐心地问,儿子却一次比一次不耐烦地回………</h3><h3><br></h3><h3>随着作业量的增多,不停地申报、收回…………如此机械地循环,感觉孩子与自己都俨然复读机一般,劳心伤神、费时费力。</h3><h3><br></h3><h3>在这种大环境下,完全控制不给孩子电子产品实在很难,也定会导致终有一日脱离父母的掌控获得后,更加如饥似渴、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地沉迷其中。<br></h3><h3><br></h3><h3><b><font color="#167efb"><font style="">第</font>二</font></b><font color="#167efb" style="font-weight: bold;">招:交给孩子自行控制。</font></h3><h3>想让大人与孩子零矛盾,那就使用这招吧。</h3><h3><br></h3><h3>可试问,一个成熟的大人一天不拿手机会不会抓耳挠腮?两天不给手机呢?会不会如丢了魂一样无所事事?(当然,这不绝对,但可代表现在大部分成年人的状态。)</h3><h3><br></h3><h3>大人对手机的迷恋大抵是源于一种长期的习惯性,还不是如孩子那样是对某款游戏的痴恋或对未知世界地强烈好奇。对于一个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来说,在对电子产品的痴迷与探索上要远远胜于成人。</h3><h3><br></h3><h3>即使有些孩子学与玩会很好地切换,那么学习之后的业余时间还是会情不自禁抓起手机或爱派。或聊天或玩游戏………若强加阻挠或限制,久而久之,孩子也学会了反侦察,他把斗智斗勇淋漓尽致地用在此,父母在,佯装一本正经畅游在知识的海洋,父母若不在,便偷偷摸摸如饥似渴地玩起来,父母大部分时候是选择信任孩子的。但信任的后果是孩子的窃喜与变本加厉。</h3><div><br></div><h3>你又不希望孩子做一个书呆子周而复始地学习,也希望他会有些业余时间放松自己。可孩子会放着唾手可得的电子产品视而不见去玩大人认为更有意义的游戏吗?大部分孩子不会。(也会有对电子产品不痴迷的孩子,这里只针对自控力差的孩子)</h3><h3><br></h3><h3><b>对于这一类孩子,让其自行控制电子产品,恐怕只是大人美好的期望亦或只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少些烦恼罢!</b></h3><h3><br></h3><h3><b><font color="#167efb">第三招:彼此制定约定!</font></b></h3><h3>这招是被称为最有效的一招。</h3><h3><br></h3><h3>约定每次玩的时间,玩好之后上交,不得违约,专家强调:惩罚一定分明。</h3><div><br></div><h3>孩子为了能玩到手机或爱派,对于所约定的时间应允得倒是痛快,但经我以及身边家长的实践证明,每次约定的时间一到,不是手上的游戏没结束就是所观看的节目还未播完。</h3><div><br></div><h3>问题来了,强迫孩子在玩兴正浓时必须遵守约定所导致的局面就是各种不情愿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脸上。接下来做任何事情都是无精打采,那沮丧的情绪更是与刚才玩手机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矛盾便产生了。</h3><div><br></div><h3>好,不论怎样,只要遵守约定就给予奖励,可对于电子产品的诱惑,任何奖励都显得无力又空洞。</h3><div><br></div><h3>若随着孩子的意愿让他把游戏玩完,或让他把节目观看完,但你永远不要低估孩子对电子产品地得存进尺。</h3><div><br></div><h3>若不遵守约定,惩罚吧。手机也被强行收回,惩罚的直接结果是孩子内心各种愤怒,愤怒积攒多了就会反抗,矛盾便会升级。</h3><div><br></div><h3><font color="#167efb"><b>这招还是相较于其他几招,算是比较有效的、但也是产生矛盾最多的、家长最累心的一招。</b></font></h3><div><br></div><h3><b>我理想的和谐的画面应是这样的:</b></h3><h3><b>孩子玩可以,遵守约定,讲究诚信,不要把业余时间都沉浸在对手机或爱派的无限向往上。</b></h3><div><b><br></b></div><h3><b>亦或者另一种理想的状态:</b></h3><h3><b>自己完全可以有效地控制,合理地利用它。即使唾手可得,该学习的时候还是能全情投入,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也不会完全省略思考的过程而轻易地拿起手机或爱派去寻找作业帮。学习结束后可以做做些有意义的健康的游戏。</b></h3><div><b><br></b></div><div>这样,家长与孩子皆大欢喜。</div><div><b><br></b></div><h3>如何更好地管理孩子手中的电子产品,才能让家庭少些矛盾?<br></h3><div><br></div><h3>实在值得我们深思!!!</h3> <h3><b><font color="#ed2308">每</font></b>每看到孩子过周末的意义就是可以玩电子产品,快乐的源泉也多来自于此,实在担忧!每个孩子都是个体,教育真的不能千篇一律,在有的孩子身上有效的方法,放到另一个孩子身上未必实用。</h3><h3><br></h3><h3></h3><h3>假如电子产品被严厉禁止未成年人使用,从根本上让孩子远离,是不是才会彻底解决那些自控力特别差的孩子因玩电子产品而导致的悲剧或因电子产品的迷恋而误入迷途的诸多事情发生呢?</h3><h3><br></h3><h3>值得我们深思…………</h3><br>文字/原创<b><font color="#ed2308"></fon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