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寻“柳”

刘稚南

<h3><b>提起“河东”,人们立马会联想到“狮吼”,并为东坡先生有如此妙语击掌称快。殊不知,当年苏大学士之所以戏称那陈姓好友的太太为“河东”,究因“河东”乃柳氏的郡望,唐代诗圣杜甫也曾写有“河东女儿身姓柳”的诗句。这里,苏轼也是借以暗喻陈妻姓柳,为“柳氏”。</b></h3><div><b> 河东望族柳氏家族自“永贞革新”失败后,位列“二王八司马”第三号人物的柳宗元,为避“灭绝九族”之灾,贬途中传书家人“皇恩食邑,中条道中,五谷为生,来读为本,忠恕廉洁,忧国忧民,弃府始徙,盛名勿扬……”</b><b>急嘱河东族人分散外迁。于是,柳氏一族纷纷隐姓埋名,背井离乡,扶老携幼,颠沛流离,</b><b>不宣门庭,了无踪影,消失在太行山中。</b></div> <h3><font color="#010101"><b>打那之后的500年间,自唐末至明,历经五代、宋、辽、金、元五朝,始不见柳氏有一人出人头地,名垂青史。柳氏一族如人间蒸发。</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就这样,时间来到明永乐四年,一位柳姓学子殿试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此事一时惊动朝野,历数其先辈乃知为柳子厚(宗元)的后人。至此,柳氏传人通过“学而优则仕”,重新步入官场,于明、清两朝走出一波“官而商”、“商而官”的复兴之路。正如其族谱中所记: “家田千顷,路有万里,京归吾府,勿宿异姓,”其田产之多,便可想见,令世人对河东柳氏再次刮目。</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这柳氏民居就是在此背景下,经数代柳姓子孙营建打造而来。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仅是这千年古村落的部分遗存。</b></font></h3> <h3><b>明代第一位科举中第柳氏后人叫柳琛,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殿试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为光宗耀祖,他大兴土木,建宅于西文兴村;后其孙辈族人柳騄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中庚子科进士,授正四品官承德郎;第四代孙柳儇,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中甲子科进士,任江南南京刑部员外郎;第五代族人柳大武,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入国子监,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中壬辰科武状元,任北京总督;柳大夏,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赐进士出身,入京任医学训科;第六代族人柳遇春,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丙午科进士,任山东宁海知州,补陕西同州知州;第十二代族人柳春芳,清嘉庆10年(公元1810年),中庚午科进士,受皇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在山东、河南经营盐业和当铺生意,对柳氏家族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光大门庭的作用;第十三代族人柳茂中,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中壬申科状元,受皇封“中宪大夫”(正四品)。(相传柳春芳的孙子柳琳也曾中状元,具体年份不详)。</b></h3> <b>柳氏民居位于今山西省南部历山腹地的沁水县西文兴村,地处太行、 太岳、中条三大山系的衔接处。</b><div><b> 这里群山环抱,峰峦叠嶂,青山绿野,风光秀丽,真是个隐居的好去处。当地流传着:站在柳府向外看,只见山水美如画;站在山外向内看,不见深山有人家。此话不假,在没有航空飞行器的时代,纵然“绝代有佳人”,也因“幽居在空谷”,而难为天下人所识。</b></div><div><b> 柳氏民居依山而建,西高东低。举目南眺(太)行(王)屋拱翠,挥手东指三台左抱,侧身西观九岗右环,回首北望鹿台挺秀,故谓之“环山居”。平面为“卍”字形的皇家图案,整体布局为“福禄双全”。</b></div><div><b>(注:三台,即三座山峰相连,风水上认为,这样的地理格局会出公卿将相、富商巨贾,无论凭钱财或借着武力都能称霸一方;九岗,即山岗连绵;鹿台,乃沁水县境内的鹿台山)</b></div> <h3><b>好了,扯了半天闲篇,做了这些铺垫,说得如此热闹,还是看看柳氏后人是如何秉承祖训,又给我们留下些什么吧……</b></h3> <h3><b>为抵抗兴盛于明末清初的义军、流寇、盗匪,柳氏民居亦为典型的明清城堡式庄园建筑。</b></h3><h3><b> 它依托北山起势,作“凤凰展翅”状,一派气吞山河之势。据介绍,原建筑面积98亩,大体分三部分:</b></h3><h3><b> 村南端为外府区,包括柳氏祠堂、关帝庙、文庙、柴房和左右过亭等。文庙内又设有圣殿、小学堂、纸帛楼;</b></h3><h3><b> 中部区为东西走向的村内小街和街东端的文昌阁、校场以及两个高大壮观的石牌楼等;</b></h3><h3><b> 村内小街往北,便是柳氏民居的内府区,为全封闭式。其四角有小戏台、观河亭、赏景楼、府门楼。进入内区只有两门可通。一是西南角的府门楼,座北朝南,门临村内小街;另一侧是东北角观河亭下的砖拱门楼,可走出村外。在内府区的北四府与南两府之间,有一条可通遍六府、走出两门的府内环形街。</b></h3><h3><b> 另外,柳氏民居至今保存着完整的明清古街道、小巷还有18条之多,总长约1.5公里。</b></h3> <h3><b>入得城堡,迎面矗立的是这关帝庙。据载:柳氏民居最早的关帝庙是与村落同时建成的。后因其靠近沙崖,廊柱受浸蚀,于嘉靖巳末(1559)重新择地修建了目前这座,又于乾隆丁亥(1767)和道光甲午(1834)两次重修。族人认为:关帝庙祀遍天下,本村这座虽算不上多壮观,却能保佑“桑梓平安世居”。</b></h3> <h3><b>这关帝庙确实不大,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只是院中这道士好似挺有些“仙风道骨”的。稍一询问,方知是一“算命先生”,且来自关外。我们未敢逗留,转身就离开了此地。</b></h3> <h3><b>接下来是内街文昌阁。</b></h3> <h3><b>再就是柳氏宗祠。</b></h3><h3><b> 看到这柳氏宗祠,不得不多絮叨两句。这祠堂里供奉的“先祖”可不是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而是那“坐怀不乱”的鲁国人柳下惠。据关帝庙《柳氏宗支图记碑》记载:“柳氏系出鲁大夫展获公,食邑柳下,因姓焉”。也就是说,柳氏的得姓是因为当年“展获公”的封地在柳下而来的。至于唐末由谁迁居西文兴村至今还是个谜。</b></h3><h3><b> 祠中有《柳氏家训》碑曰:“……世代为官而勿贪,产业阔大而勿霸,金仓银财而勿欺,驷马之门而勿淫……以国为忠,以族为孝,以德为邻,与人为善……成名勿宣门庭,得志勿忘饥民……”逾千年来,绝大多数柳氏后人都能自觉地按照这祖训为人做事。</b></h3> <h3><b>柳下惠坐像。</b></h3> <b>石坊街,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有两座古牌坊,年代已不短了。 </b><div><b> 据载,为表彰柳騄之孙、柳遇春之父柳大武抵抗鞑靼,终因寡不敌众,授首疆场的英勇无畏精神,“朱氏集团”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和二十九年(1550)由时任沁水县的知县程南和县丞杨言,随同钦差提督杨守仪、巡按山西监察御史齐宗道,亲赴西文兴村为二人各立一座“丹桂传芳”和“青云接武”成贤牌坊。</b><div><b>(注:在我国现存的牌坊中,主要有贞节牌坊和功德牌坊两种,但柳氏民居的这两座牌坊是成贤牌坊,取意“学到痴愚便是贤”之意。这是明朝廷表彰柳氏族人而修建的,至今有450年的历史。目前在我国尚属首例。)</b></div><div><b> 细观这一对石牌坊,因年代久远,石材已风化疏松。其他都很平常,唯独这石柱腰上的石狮却大有讲究。这八尊狮子不仅造型别致,憨态可掬,且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悠长。</b></div></div> <h3><b>这“丹桂传芳”坊上的四只石狮,从左到右,自上而下分别为:满腹经纶狮、克己复礼狮、胸有城府狮、出人头地狮。</b></h3><div><b> 据说,这叫“教化狮”,是我国古建筑中颇为罕见的饰物。它们将人的一生分为十二个阶段,寓意独特。早年,我国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梁思成曾在考察山西古建筑时得到一本十二只教化狮的手绘本,并苦苦寻找实物,欲一睹其风采,然始终不见其踪。直至1999年,清华大学古建专家陈志华和楼庆西来柳氏民居考察,才发现成贤牌坊两侧的八尊明代石狮子正是其师梁思成先生苦苦寻找的教化狮实物。</b></div><div><b> 如第一尊这“翘尾巴”满腹经纶狮,它嘴上拴着绳索,尾巴向上翘着,表现文人傲慢清高、口无遮拦、爱发表意见。用绳索拴住狮嘴,告诫族人,话到嘴边留半句,祸从口出的道理。</b></div><div><b> 又如第二尊相貌“老实”的克己复礼狮,尾巴藏在了两腿之间,表现文人不再傲慢,懂得夹着尾巴做人了。</b></div><div><b> 再如第三尊脚下有两个小狮子,肚子下面有一个大圆球的胸有城府狮,意为安安分分过日子,坚守规矩。</b></div><div><b> 最后这脚下踩着一个探出头来的小狮,肚子里还有一个低着头小狮的石狮,意为“出人头地”狮。</b></div> <h3><b>青云接武牌坊下的四尊石狮分别为:金榜题名狮、泰山相助狮、宦海沉浮狮、功成名就狮。</b></h3><div><b> 第一尊“金榜题名狮”,胸前戴了一朵花,表示已高中进士;</b></div><div><b> 第二尊“泰山相助狮”,狮身紧靠石柱,提醒后人,高中进士后要投靠到权贵的门下,便于日后发展;</b></div><div><b> 第三尊“宦海沉浮狮”,前腿直立,身子向上仰起,狮身下卧着一个凤头、鹿尾、狮身的小狮子,意为“坐享俸禄”;</b></div><div><b> 第四尊“功成名就狮”,脚下按一凤头鹿尾狮身的动物,胸前有鲜花,侧身有祥云,头向上似引颈张望。寓意拿国家俸禄,就要效犬马之力,即使受到朝上重用,也要时刻警惕不要忘记祖先所说:“世代为官而勿贪......金仓银财而勿欺”。</b></div><div><b> 不过,这里我必须“严正声明”,上述描述绝非我个人“意会”。说实在的,我真傻傻分不清这八只狮子哪只是哪只,只是在这儿“鹦鹉学舌”,依样画葫芦而已,更不知另四只教化狮是何面目,所寓为何。请诸看官见谅。</b></div> <h3><b>穿过镌刻着由宋代理学家朱熹书写的“忠孝”二字装饰的八字型石券门~永庆门,我</b></h3> <h3><b>们就进入到内府。在这里,依次可以游览“司马第”、“中宪第”、“承德第”、“武德第”等几处院落。</b></h3> <h3><b>俗话说:穷三代,富三代。与京城官府频繁易主不同的是这村野民居中的府第,大都是主人显赫后为光宗耀祖、泽被后人,大兴土木,世代延续的。只要后代不犯罪、不败家,这祖宅通常都是“世袭罔替”的。当然,到新社会就另当别论了。</b></h3><h3><b> 这司马第旧名亭房院,后因柳氏传人柳琳中状元(后封侯爵,正二品)奉旨更换门庭。皇赐丝纶、佩剑与府,追封祖父柳学周、父柳月桂、子柳春芳、曾孙柳茂中四代为官,品级昭武都尉(正四品),世代相传。明始建,清代修缮,一进两院。之所以名为“司马”,是缅怀曾做过“永州司马”的先人柳宗元。</b></h3><h3><b> 司马第最为考究的是这门楼,门头上九层斗拱(也谓门龛),显示家族地位;下为“门当户对”,左右两对抱鼓石狮,大师(狮)少保,“神”(绳)狮镇宅,门丁(钉)兴旺,共包含十二种文化寓意。</b><b>这是清嘉庆六年重修时扩修的,皇赐金匾挂于楼阁,谓勿忘先祖,光耀门庭。</b></h3><h3><b> 据说在我国民居中这个门楼是最高的,这在中华古建门头中堪称一绝。</b></h3> <h3><b>在晋东南,四合院除了院门外,因安全起见,窗户都是向内开的,外面看不见窗户,有宫院堡垒之感。</b></h3> <h3><b>入得大门,正对面的砖雕影壁,貌似一面巨大的镜屏。上面精美的砖雕、石雕代表了柳氏民居的最高水准。整体借助了厢房的一面山墙。</b></h3> <h3><b>这里流行“四大八小”四合院。司马第的“四大”都是两层三开间。大户人家的正房和下房、楼上和楼下的结构都差不多,只是使用功能上有所区别而已。这里只在正房二楼的游廊与厢房相贯通。</b></h3> <h3><b>第二进单独门楼上的“河东世泽”老匾,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仁宗帝驰钦差亲赴柳府传旨,御赐“中宪大夫”柳茂中、柳春芳,“承德郎”柳茂源(正四品)“河东世泽”金匾。</b></h3> <h3><b>而更绝的是“河东世泽”的这道大门,它共有十二道门栓,其中六道软栓,六道硬栓。即便是身处院内,不知情者也难以快速打开。足可见柳府戒备之森严、防护意识之浓烈。柳氏一族历战争与和平500年风霜不倒,可谓用心良苦。</b></h3> <h3><b>然而,这些挂于门楼的一块块牌匾,无不记述着一段段往事,并蕴含着诸多寓意。</b></h3><h3><b> 这“行邀天宠”匾,讲述的是柳騄因诗文出众,深得明宪宗宠爱,恩赐承德郎金匾。柳騄嘉靖二十三年病逝于京城。诸位,千万别小看了这块匾,它四角各有一只蝙蝠,加上“邀”和“天”中间的一只,再加一个寿字,这叫“五福捧寿”;匾上有两匹马,一匹马抑头,代表“天马行空”,一匹马低头,表示“马到成功”;中间一只张开翅膀的大蝙蝠,称为“天降鸿福”;下面这块木头,上下五层,镂空结构,中间雕刻的是琴棋书画,旁边是八仙的宝物,称为“八仙四艺”;瓶子里插有莲花,莲花上一小孩,意思是“连连中举”、“独占鳌头”。</b></h3><h3><b> 里面的那块“恪守先业”门匾,它的四周是用一根绳子铨着三个铜钱,意思是“连中三元”。</b></h3><h3><b> 下首这块“堂构攸昭”匾是清中期为奖掖柳学周、柳春芳等柳氏族人捐资充饷,镇压白莲教有功,嘉庆帝赐弟兄三人“攸昭”宝剑一把,存放于院内。</b></h3><h3><b>(注:“堂构”乃兄弟之意,“攸昭”宝剑名)</b></h3> <h3><b>为保证这皇上所赐之物(攸昭剑)万无一失,柳氏传人还设计出一“万全之策”,曰“天罗地陷”。</b></h3><h3><b> 所谓“天罗”,即在四面主楼的檐口密集编织铁丝网,并在其上挂有风铃,一俟风吹草动,便有家丁闻知并快速反应。</b></h3> <h3><b>而“地陷”,则自然是设在关键要道的“陷阱”了。</b></h3><h3><b> 据导游介绍,早年这段道路虚实相济,清楚底细的人,知道走拐直角弯的青石板道,不明底细的盗贼,很容易落入表面铺着青砖看似甬道的陷阱。当然,如今“陷阱”已被填实,游客但走无妨。</b></h3> <h3><b>漫步在柳氏民居,你会被那无处不在的木雕石刻所吸引。</b></h3><h3><b> 每一道门楣、窗棂、栏杆、格扇、飞檐;</b></h3><h3><b> 每一块裙板、匾额;</b></h3><h3><b> 每一根梁枋,每一级斗拱;</b></h3><h3><b> 无不雕刻着精美的纹饰。</b></h3><h3><b> 据导游介绍:其中仅窗花图案就达48种,故事木雕板百余方,石雕(包括柱、瓦、斗、拱、脊兽、鼓、狮、础、碾、磨、臼、下马石、练功石等)有上千块,构栏、华板、裙板1018块,且图案几乎没有雷同的。</b></h3> <h3><b>如“司马第”宅院中的这几组木雕(从上至下):</b></h3><h3><b> 第一组,植物与动物组合。牡丹与喜鹊,象征着“花开富贵”和“喜上眉梢”;<br></b></h3><div><b> 第二组,人物组合。其中有渔夫、樵夫、农夫、读书人,意味着“渔樵耕读”。坐着的头顶官帽手执长琴之人为文官,带着儿子过着隐居生活;</b></div><div><b> 第三组,人物与动物组合。中间坐着的是佛爷,左手是凤凰,右手是梅花鹿,寓意是“坐食奉禄”。而这幅图的上面是“麒麟送子图”,希望光宗耀祖;</b></div><div><b> 第四组,人物与自然、社会组合。下面是波涛汹涌的海浪,上有紫禁城,四人进京行礼,俗称“宦海沉浮”。而这幅图的上面是一个小孩抓着另一个小孩的脚,四周刻着莲花,意思是“接连不断”,“连连中举”。一孩直挺身子,另一孩子弯曲身子,意思是“大丈夫能屈能伸”。</b></div> <h3><b>精美、顽皮的石狮。</b></h3> <h3><b>上碑为方元焕的书法碑刻“四伦箴语”:“父母天地心,大小无厚薄……”的父子箴;“岂论富与贫,君子淡如水,岁久情谊生。小人口如蜜,转眼成旧人”的朋友箴;“兄须爱其弟,弟须敬其兄……”的兄弟箴;“和乐祯祥来,乖戾祸相应……”的夫妇箴。</b></h3><h3><b> 在柳氏民居,名人书法艺术碑刻较多, 大多镶嵌在墙上。既可为建筑装璜,也可以教育子弟,这也许是古民居最为珍贵的地方。</b></h3><h3><b> 据有关专家考证,目前约存这类碑刻三十余方,大体可分为三类:</b></h3><h3><b> 第一类为书法艺术碑刻,约占半数。其中有宋朱熹、明王守仁书法碑刻两块,明文征明书法碑刻四块,明方元焕草书碑刻四块,明吏部尚书王国光,内阁协办大学士田宜奄和西文兴柳遇春,三人同游历山舜王坪和黄土洞,相互酬和的诗作碑刻两块。此外,还有王国光书写的石刻楹联,以及木刻楹联门匾等等。特别是朱熹、王守仁,文征明的书法艺术碑刻,却是北方罕见的文物,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碑刻,大都镶嵌在建筑物的墙壁上;</b></h3><h3><b> 第二类为家训,祭祖或记事碑刻约七、八块,已随祠堂的拆除而散落各处。唯家训碑现存完好;</b></h3><h3><b> 第三类是墓碑,皇旨碑刻约十多块,全部在柳氏的墓区(老坟沟)。因祖坟被盗,碑记全毁,部分散落在墓区周圆的塄头、地角。实在是可惜!</b></h3> <h3><b>总之,有着500年历史,遵循着1000年古训,传承了2600年文化的柳氏古民居,在这曾经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岁齿清晰,长幼有序,字讳有章,家规不乱,世代传承”,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怀的《长相思》,“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b><br></h3><h3><b> 遗憾的是,柳氏民居里早已难见青壮村民的身影,村里只剩下老人、孩子和妇女留守,年轻人都趁农闲时节外出打工,原来的宗族管理处也变成了现在的村委会。“一家人只有过年和祭祖时候才能团聚。”村中老人无奈地向游人诉说着……</b></h3><h3><b><br></b></h3><h3><b><br></b></h3><h3><b><br></b></h3><h3><b>刘稚南</b></h3><h3><b>2018年7月9日</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