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心理学中,有这样一条关于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像你希望别人对你那样去对待别人!”也就是说:想让别人对你好,你得先对别人好。</h3><div>丈夫想看妻子的笑脸,总得先给妻子一个笑脸;母亲希望孩子能体谅自己,总得要先去体谅孩子……</div><div>作家张德芬写过一句话:“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的确,对于每个人来说,外面的世界就是一面镜子,你皱眉,镜子里的人也皱眉,只有你笑,镜子里的人才会笑。</div><div>但遗憾的是, 我们常常让“反黄金法则”充斥着我们的内心:“我对你怎样,你必须也要对我怎样!”</div> <h3>你会有这样的问题吗?</h3><h3>我整天忙里忙外,为孩子付出那么多,孩子必须要懂事听话,否则我会不高兴;我为这个家在外打拼,家里人必须得都听我的,否则就是不称职……</h3><div>在我国不少家庭关系的处理中,“反黄金法则”体现得尤为明显。</div><div>很多人总是一味强调自己的付出感,进行情感、道德上的绑架:“我这么累还不都是为了你!</div> <h3>生儿育女,好像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h3><div>大家回忆一下,您还记得当初要宝宝的动机吗?</div><div>有的是想留下一个爱情的结晶;有的想要一个孩子来圆自己当母亲的梦;有的是因为社会和家人的压力,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div><div>无论哪种情况,不得不承认,我们其实都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div> <h3>太看重孩子的回报,易催生控制欲和挫败感</h3><div>孩子虽然是我们身上掉下来的肉,但他终归还是一个独立的人,理应有着自己的想法和生活。你把孩子看得越重要、在手中控制的越紧,最后你们之间的关系就越痛苦。</div><div>很多父母在给孩子上大学后就让孩子自力更生了,结果这些孩子毕业后,走上社会都还挺有出息的。</div> <h3>所谓付出,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与孩子无关</h3><div>我们常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确实,在面临身死存亡的关头,在地震、车祸、事故中,父母们总是下意识地保护孩子。</div><div>但是,在大多数的平常日子里,我们对孩子的爱与付出,确实有点私心,时常要求情感上的回报。而这情感上的回报,往往才是最折磨人的,有点精神控制的意思。</div><div>小时候,每个人都盼望长大,能独立赚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每次不听话的时候,很多父母都会甩出一句:“供你吃、供你喝,你还这么不知好歹,对得起谁?”于是,所有不合他们心意的请求都会被这句话给堵死。</div><div>这么说当然不是在否定父母的付出,毕竟谁都希望孩子能体谅自己。只不过,别用我们的付出来要挟孩子。</div> <h3>最好的教育,就是给孩子亲身示范!如果有条件从小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安静的学习环境,这一切就是最好的!</h3><h3>如果不行,那么面对苛刻的命运,我们只能尽力而为!最终把能输的都输掉了,把能赢的都赢来了。只不过,输的我们都留给了自己,赢的都留给了孩子!我相信普天下每个父母都是这么做的,但区别就是,你是自己说了出来,还是留给时间,让孩子自己悟到。</h3><h3>有一个很浪漫的爱情观点:亲爱的,我爱你,但与你无关。这句话的意思,我是成年人,我对自己感情和选择负责。</h3><div><br></div><div>其实,这个世界上,我们最该对孩子持有的态度,也莫过于此——孩子,我爱你,我心甘情愿去付出,但这份付出,与你无关!</div> <h3>养儿方知父母恩,可怜天下父母心!</h3><h3>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作为父母要一直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作为子女也要学着理解父母,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孩子,更要为将来自己做父母打好基础!</h3><h3>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支持相互尊重……愿你们都好好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