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朗读技巧指导

<h3>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h3><div>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div> <h3>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h3><div>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div><div>&nbsp;&nbsp;1.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div><div>&nbsp;&nbsp;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div><div>&nbsp;&nbsp;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div><div>&nbsp;&nbsp;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div> <h3>二、打好朗读基本功</h3><div>&nbsp;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学生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div> <h3>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h3><h3>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教师的朗读水平高,才能正确地指导、点拨学生、感染学生。教师的表情丰富了,学生才可能做到声情并茂。所以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h3><h3>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二是讲中范读。三是讲后范读。</h3> <h3>四、迁移体验,感情朗读</h3><h3> 尽管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丰富,但也不是一张白纸。如果我们启发学生将生活中已有的表象再现,将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我们所指导的课文朗读上来,必定会使学生产生同感,从而化难为易,自然地进入创设的环境,融入自己的感情。</h3> <h3>五、掌握技巧,灵活运用</h3><div>&nbsp; 要使朗读获得生动感人的效果,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div><div> 1.停顿合理。停顿是语调的组织要素,在朗读中有调节气息,显示句意,突出重点的作用。朗读时在什么地方停顿,应停顿多长,除了标点符号外,还要根据语句结构,感情表达的需要来确定。</div><div> 2.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语调高低升降的变化,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感情态度。</div><div> 3.快慢适宜。朗读时,音节相连有长有短,有快有慢,长短快慢的反复交替,形成了一种自然节奏。掌握快慢变化,要根据文章体裁,思想情节,人物形象而确定。</div><div> 4.词语的连贯性。朗读时应该一个词语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一个短语地读,读出节奏感。当碰到“着、了、过、在、的”等字时,一定要读得轻快,定不能读成重音或拖长单调。</div><div>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之后,应该淡化技巧,张扬个性色彩地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同样是一句话,同样是有感情朗读,但每个人的感受不同,语气和语调也各不相同,但都能读得有滋有味,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div> <h3>  当我们潜心探索,因文因人而异,把“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之中时,学生就可以读出情趣,读出思想,读出境界了。</h3>

朗读

学生

范读

感情

摹仿

课文

技巧

停顿

读出

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