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1. 1968~2018 半个世纪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50年前,我们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号召,来到清原满族自治县南山城公社苇塘沟大队插队落户。</h1> <h1>2.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一年,正值风华正茂的我们、热血沸腾的我们,开始了在第二故乡~苇塘沟这个美丽山村"甘洒热血写春秋"的艰难历程。一切都已经那么遥远,一切又仿佛就在昨天!</h1> <h1>3. 2018年6月20日~一个盼望已久的大喜之日!同学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大帅府张学良雕塑前聚首。</h1> <h1>4. 雨后的沈阳,天色湛蓝,空气清新。先后到达的同学们心情激动,欢声笑语,相互问候、叙谈、合影留念,共同期待与憧憬着回到第二故乡的美好时刻。</h1> <h1>4~1. 张学良雕塑前合影留念。</h1> <h1>5. 大巴🚌车来了,同学们纷纷上车落座。从沈阳开往清原苇塘沟大约180公里,需要2个多小时的车程。行车途中,突然天降大雨,樱桃般大的冰雹砸在车身上噼啪作响!好像是苇塘沟的父老乡亲在催促我们快点到哦!!</h1> <h1>6. 透过视线模糊的车窗望去,烟雨迷蒙中的青山绿水是如此令人心醉。不由得想起那句动情的话:世上的路千条万条,唯有回家的路最美!!!</h1> <h1>6~1.故乡之路,</h1> <h1>7. 路漫漫,车轮飞转;情切切,思绪万千。看到我在前面拍照,同学们配合的从座位里探出头,露出微笑,富庆芝还摆出胜利✌️手势。哈哈,小琦的弟弟桂纯洁索性站起来拍个全身照。</h1> <h1>8. 看到啦!看到啦! "苇塘沟"三个字,五十年来如刀刻斧凿深深铭记在内心深处!虽不经常提起,却一辈子难忘记!</h1> <h1>9. 村口,车子缓缓停下来。只见村民早已等候在路边,鞭炮齐鸣声声入耳。大家争先恐后地下车,父老乡亲热情地围上来嘘寒问暖,手拉手彼此仔细端详辨认着多年不见的亲人!在记忆中努力打捞着对方的名字!然后是热泪盈眶,紧紧相拥!</h1> <h1>10. 半个世纪的情缘,不离不弃的守候。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就是铁石心肠也不能不化作绕指柔了!!</h1> <h1>11. 悠悠岁月几十年,青丝白发转眼间。萦梦牵魂随夙愿,归来游子再相欢。</h1> <h1>12. 村委会正门上方端端正正的挂着一幅横额:热烈欢迎沈阳知青重返第二故乡。沈阳知青刘秀兰和朱家禄代表全体知青同学向村委会敬献牌匾~紫气东来。</h1> <h1>13. 全体沈阳知青与村委会成员合影留念。当年上山下乡的时候,分配到苇塘沟的知青同学由四部分组成:沈阳市第三女子中学高二的大姐姐带初一的小妹妹、沈阳市第四十二中学部分同学、抚顺市第三十一中学、四十九中学、第七中学、第十二中学的部分同学。还有姐姐带弟弟的(桂文琦带她的弟弟桂纯洁)、弟弟带姐姐的(肖锦江带他的姐姐肖锦凤)。</h1> <h1>13~1. 右起:张秀琴、邓淑芹、李尔艳、赵玉书、赵淑芬。</h1> <h1>14. 这次"纪念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活动欢迎大会在位于岭前的知青之家召开。这间大会议室兼活动室是老知青富春泽在知青战友返乡之前,带领父老乡亲挥汗如雨奋战二十多天建成的。为了这次活动,他还特为大家安排了楼上楼下十来个房间住宿,添置了二十几床新被褥。饮水思源,大家对富春泽同学的无私奉献表示由衷的感谢敬佩与赞叹!</h1> <h1>15. 这段视频是王艳平女士(原大队主任王凤鸣之女)和村党支部书记吕学斌先后讲话,表达欢迎知青返乡回到苇塘沟的喜悦心情,并对知青上山下乡给予肯定,称知青是那个特殊年代最坚强的人!</h1> <h1>16. 王艳平女士在欢迎会上致辞。</h1> <h1>17. 村党支部书记吕学斌在讲话。</h1> <h1>18. 村长王德发讲话,他在讲话中向大家汇报了这些年来苇塘沟的发展变化和远景规划。</h1> <h1>19. 沈阳航天航空大学驻村党支部书记袁峰讲话。</h1> <h1>20. 知青代表刘秀兰讲话。</h1> <h1>21. 知青代表富春泽讲话。</h1> <h1>22. 农家大铁锅里排骨炖豆角热气腾腾,香味扑鼻。</h1> <h1>23. 灶坑里烈焰熊熊!炉火正旺🔥</h1> <h1>24. 午饭开始了。满桌子美味佳肴全都是苇塘沟自产的绿色食品。</h1> <h1>25. 看看这幅美食图片,是不是已经垂涎三尺啦!哈哈!全都是苇塘沟最好吃滴!蘑菇🍄炖鸡香香喷喷,鱼炖豆腐鲜美诱人,凉拌猴腿开胃爽口,土豆🥔鸡蛋酱下饭神器,主食粘火烧、"苏耗子"、大煎饼、玉米🌽发糕都是我们超级喜欢吃的!</h1> <h1>26. 自助农家餐,秀兰喜开颜。</h1> <h1>27. 盘中尚无餐,已然心里甜。</h1> <h1>28. 口口有滋味,人人有同感。</h1> <h1>29. 姐妹团团坐,机会太难得!</h1> <h1>30. 一对姊妹花,出自老张家。我们刚来这里的时候,这两个小姐妹只有炕沿那么高。如今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彬彬有礼,姐妹俩负责给我们做饭,干净利落,热情有加。</h1> <h1>31. 伫立知青之家二楼窗前,瞭望绵延起伏的远山,犹如一幅美丽画卷镶嵌其中。触景生情,想起诗人杜甫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按其格式改编为:窗书南岭千秋绿,门绘苇塘万亩田。昨日知青挥汗雨,今朝回乡喜团圆!!</h1> <h1>32. 知青之家最引人注目的亮点莫过于这个漂亮的大书橱,爱书的同学们纷纷聚拢过来合影留念,也好沾点洋洋喜气和书香味儿。</h1> <h1>33. 这幅合影中,比上一幅少了一位玉树临风的大美女。哈哈!问题来了。脑筋急转弯~请回答:"她是哪一位?她去哪了呢"?</h1> <h1>34. 还是那条上山的高坡路,还是那个简朴有序的大院子,还是那座盖了多年的老房子,还是那对亲切朴实的老夫妻。只是岁月无情容颜老,儿孙长大都飞跑;留下病儿卧床榻,艰难度时日,全为一个"家"。</h1> <h1>35. 朱友大哥与大嫂,艰难的岁月里,感谢有你!无论时世变迁,无论斗转星移,我们永远忘不了你!忘不了你!!</h1> <h1>36. 坐在您家热乎乎的炕头上,把曾经的过往一一回想。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情,深深地印在心上……</h1> <h1>37. 入乡随俗,还是盘腿大坐吧!这里的山亲水亲人更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到这里就是到家了!借用二芬姐姐的话:在这里感受到的岂止是真情,而是亲情啊!</h1> <h1>38. 我们已经走出很远的路,朱友夫妇仍站在家门口原地不动,如雕塑般静立着,目送着我们。他们是舍不得我们离开哦!我们又怎忍离去!就这样,我们遥遥相望,挥手致意……</h1> <h1>39. 四位土生土长的苇塘沟人,一对是父与子,一对是姊妹花。我们在这里吃的几顿美味佳肴,都是出自他们之手。可别小瞧了他们,其中的掌勺还是从英国回来的大厨呢!</h1> <h1>40. 开饭喽!晚餐是别具特色的玉米🌽面条🍝黄灿灿的、细长长的、筋道爽滑,回味悠长!姜道珍用筷子高高地挑起一缕面条,开心的合不拢嘴!</h1> <h1>41. 三个高中大姐姐,六个初中小妹妹。那时候,我们最小的只有16岁,最大的也才20岁。哈哈!现在每个人需要再加多少岁?不说了,不说了!女人是没有年龄滴!</h1> <h1>42. 杨福盛与姜道珍,你们青山绿水为伴,好似回到当年。一袭红衣,翩翩起舞,羡煞众人!</h1> <h1>43. 青年点的两个大帅哥~朱家禄和肖锦江。一个锅里吃饭,一块田里干活,一铺炕上睡觉,一起春种秋割。一对好兄弟,不分你和我,艰难见真情,友谊藏心窝。</h1> <h1>44. 富庆芝大姐姐,当年山沟一知青,回城做了"教书先生"。路上偶遇一头黄牛,唤醒往昔岁月稠。</h1> <h1>45. 水是山里甜,月是故乡明。一轮新月🌙挂中天,勾起无限怀念。想当年,每到这个时候,是一天中最轻松愉快的体验~我们停止了一天的田间劳作,开始忙碌各自的生活:有挑水洗衣服的、看书学习的、到村子里老乡家唠家常的、有打着手电筒写黑板报的、还有为了第二天干活"磨刀霍霍"的,唱歌的也是不紧不慢地哼着小曲,想家的暗自神伤不言不语,谁也不知道前面的路上会有什么等着自己……</h1> <h1>46. 小山村的夜晚是极其静谧的,没有万家灯火,没有车水马龙,倦鸟归巢,大地沉睡。今夜,却被这些城里来的知青朋友们打破了。灯火通明的知青之家,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同学们与老乡亲吹拉弹唱,载歌载舞,像庆祝盛大的节日一样快乐!!</h1> <h1>47. 许多从未扭过东北大秧歌的同学也破天荒的上场了,他们伴着节奏,踩着鼓点,欢天喜地的跳起来,尽情释放内心的喜悦!</h1> <h1>48. 还是父老乡亲跳的专业、狂野、带劲!不像我们城里人那么扭扭捏捏,斯斯文文。不过,这粗细搭配,文野搭配,倒也有几分耐人寻味。</h1> <h1>49. 秀兰和英智上场了。从她们轻盈的舞步和美丽的笑靥中,可以感知内里的和谐与默契,快乐与美好。</h1> <h1>50. 为了参与这次活动,张彩云同学特带着爱孙从天津赶过来。小爱孙明天还要返校,彩云必须连夜赶回天津。可惜匆忙中忘记给春泽彩云和他们的爱孙合个影,那是一个让人看一眼就忘不掉的高高帅帅的特别惹人爱的小男孩,是我们这次聚会活动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夜色下,依依惜别。何时再相见,但愿后会有期。</h1> <h1>51. 姐妹们团团围坐,讲不完的故事,聊不够的心里话。本想摆拍一个"绣红旗"的造型,但发现被子上的图案有点不对路,只好作罢。顺势而为,就亮相玉臂吧。</h1> <h1>52. 6月21日,睡了一夜暖呼呼的热炕头,真的好舒服!清晨,早早地穿衣起来了。走出房门,眼望四野,喜见晨辉洒满这干净整洁的二层小楼~我们的知青之家,也是这次活动的宿营地。说起知青之家的渊源,还有一段长长的深情的故事。为惜墨如金,也为了留下一抹神秘,暂且留下一个伏笔,且听下回分解吧。</h1> <h1>53. 院门开了,给我们做饭的老乡风尘仆仆的拎着一大袋小米走进来。为了远方的客人吃好喝好,几位帮厨的老乡起早贪黑、忙前忙后,在没有空调与风扇的高温环境里,汗流浃背的溜炒烹炸,实在是辛苦。请让我们由衷地道一声:感谢你们!!</h1> <h1>54. 苇塘沟~多么纯净无瑕的世界!湛蓝湛蓝的天空漂浮着几朵白云,碧绿碧绿的青山脚下生长着一大片茁壮庄稼。山峦叠翠,溪水潺潺,炊烟袅袅,山坳里不时传来几声布谷鸟非常好听的叫声!美哉,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是诗情画意的田园,这里是洗涤心灵的净土,这里留下了我们的青春汗水与足迹,这里铭记着我们顽强不屈的故事。</h1> <h1>55. 常言道:宝剑赠英雄,脂粉送佳人。你看,二芬姐正巧理发丝,略施粉黛,眉宇之间流露着惬意的味道,看得出佳人心情超好。想当年,咱二芬姐在苇塘沟父老乡亲心目中可是尽人皆知的大红人儿!二芬姐不仅聪明伶俐,勤劳善良,而且心细如丝,深明大义!"贫下中农"对她青睐有加,给二芬起了一个很好听绰号叫:小大人儿!此刻,二芬姐可能也正回忆那些年月的事情,她面带微笑,揽镜自照,愿把美丽的倩影留给久别的故乡。</h1> <h1>56. 同学们陆续起床了。女同学最舍得在美容上消费时间与金钱,她们嘻嘻哈哈说笑不停的同时,绝不忘记精心呵护自己的容颜。第一个上场"乔装打扮"的是一笑两个小酒窝的姜道珍美女,化妆师是心灵手巧的肖锦凤姑娘。邓淑芹(绰号"大个儿")和赵玉兰满怀喜悦,驻足欣赏。</h1> <h1>57. 锦凤的精湛发艺强烈的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前来围观的同学倍增。回想俺们出嫁那天也没有这样的待遇呀!机会难得,赶快过来凑凑热闹吧!</h1> <h1>58. 数数看,2、4、6,围观群众正成倍增长!可把锦凤姑娘给忙坏了。见此情景,文静淑女秀兰也抗拒不住诱惑,跃跃欲试,闪亮登场!</h1> <h1>59. 同学们接二连三地闪亮登场,锦凤姑娘为大家热心服务不厌其烦,喜杰摄影师(自称)为同学摄影不错过每个精彩瞬间。好心的二芬、玉兰和道珍心疼喜杰有点小辛苦,硬是把她按到座位上为其按摩。同学们团结友爱在一起,真是快乐无比!</h1> <h1>60. 接下来上场的是王彩云、杜金华、李尔艳、赵玉书。两位给我们"后脑勺"看的分别是李尔艳和姜道珍。看了她们美丽的发型,不仅赞叹锦凤的精湛发艺,也好生羡慕她们的满头秀发哦!</h1> <h1>61. 杨福盛、邓淑芹、赵玉兰、景净泉、二芬姐,纷纷亮相。不在头发长与短,只为留下这美好瞬间。</h1> <h1>62. 几乎一般高的三姐妹都是"第三生产小队"的~尔艳、慧雁、金华。我们一起走过风霜雨雪的四季,一起迎来秋叶静美的晚年……</h1> <h1>63. 我们三姐妹都是"第二生产队"的~邓淑芹、刘秀兰、刘喜杰。我们一起走过夏花绚烂的日子,走过春雨潇潇的时节……</h1> <h1>64. 时光匆匆,沧海桑田。曾经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姐妹分别在河北保定,辽宁抚顺,澳大利亚安享幸福晚年。历经风雨几多磨难,天南地北情谊不变。</h1> <h1>65. 五朵金花,名花有主。无论"花落谁家",都是美丽花、富贵花、幸福花🌹</h1> <h1>66. 踏着轻盈的步伐,我们从山里走来。脚下是芬芳的泥土,路边是茂密的丛林,同学们倾心交流,风儿将我们的故事轻轻带走……</h1> <h1>67. 还是那再熟悉不过的小路,还是那大片大片的玉米地。那时我们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收工时,肩上抗着锄头,同学齐声高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现在我们走过了半个世纪,卸下了生活的重担,依然初心未改,怀揣梦想,只是《当你老了》和《时间都去哪了》常常萦绕耳畔。</h1> <h1>68. 路遇熟悉的老乡,聊起过去的事情。虽年代久远,仍记忆犹新。</h1> <h1>69. 知青之家门前合影留念。</h1> <h1>70. 我们十三位同学都是"三队"滴。呵呵😄二队滴家禄小盆友只好站在高处眺望喽!</h1> <h1>71.我们是三女中的好学生,我们是相亲相爱的好姐妹。</h1> <h1>72. 曾经风华正茂,如今岁月静好。十个老同学,一个不能少。</h1> <h1>72. 五朵金花~张英智、姜选枝、富庆芝、刘淑梅、赵玉兰。后面高处还有两个小花蕾含苞欲放~刘秀兰、杜金华。</h1> <h1>73. 集合了!再拍一幅全家福!亲爱的同学加战友,感谢有你的参与,让我们相聚的日子如此甜蜜!</h1> <h1>74. 中间的小伙子是我们师傅的独生爱子张志和(现在已经是三代同堂的祖父了),我们彼此之间感情深厚。</h1> <h1>75. 这位是负责此次活动接送的大巴车🚍司机刘庆华师傅。在此写上几笔,为的是我们不忘记刘师傅不仅开车技术好心态好,将接送我们这二十多人的任务圆满完成,而且热心参与活动,主动担任摄影等工作。极富眼力的春泽从刘师傅的举止言行上,立即判断出他是大部队走出来的人!猜中了!</h1> <h1>76. 自离开青年点那天起,就再也没见到过春泽。只是从老乡那里耳闻他热爱第二故乡苇塘沟,志愿留在这里奉献青春,还出资为村里修桥等感人故事。我们曾经通过一次电话,那时春泽已在沈阳军区工作,再后来就又失去联系,渺无音信。时隔多年,终于相见,忍不住找他聊聊这些年的经历。拉开话匣,往昔岁月的美好回忆如长河决堤般汩汩涌来……</h1> <h1>77. 先是伫立在老照片前听春泽侃侃而谈,直到站累了才又进屋坐下接着聊。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春泽只字不提自己如何战胜困难,如何华丽转身,如何取得斐然成绩,所有的故事都被一种浓烈而高尚的精神与情怀串起。他非常动情地说起自己一生遇到的三个恩人和他们对自己的教诲,他充满信心地说起自己今后的打算和苇塘沟的发展。其言词凿凿,其神态自若!虽没有豪言壮语,虽没有壮士断臂,却让人看到了他眼波里有星辰,胸怀中有大海,看到了蕴藏于内心的勇敢与深情。</h1> <h1>78. 别小看这片绿色有机富硒生态园,它正是春泽宏伟蓝图的一个微缩。这里所有蔬菜不施一点化肥和农药,全部实现纯天然有机种植。他注重科研力量,时常邀请农科院专家来进行技术指导,通过科学种植栽培,生产高品质的富硒蔬菜,以点带面,扩大生产,逐步推进,让绿色有机富硒蔬菜遍地开花,造福百姓。</h1> <h1>79. 这是一处无人居住的老房子,杂草丛生,田园荒芜。想到它也曾为屋子的主人遮风挡雨,驱寒保暖,也曾留下多少欢声笑语,写满亲情关爱。如今主人去向何方?安在与否?如此,想起那段不知作者的《空了歌》:莫<span style="font-size: 16px;">强求,莫相争,人生如梦一场空。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落永无终。田也空,房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名也空,利也空,双眼一闭美梦终。看得宽,想得通,与世无争乐无穷。</span></h1> <h1>80. 又是一处岌岌可危频临倒塌的老房子,已然完全无法居住。想那些驾鹤西去的父老乡亲,他们人生的大厦如这老房子一样经历了成住坏空四阶段,撒手人寰。几十载风云变幻,太多太多的人离开了我们,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仍在眼前,他们的鲜活生命仿佛仍在身边~厚道的老队长、朴实的邱书记、开朗的王大奶、睿智的王主任、能干的刘队长、勤劳的李队长、小买部的曲大叔、赶车的张师傅,还有喂马的大爷、打头的师傅,你们都去了哪里呀……</h1> <h1>81. 照片上这座新房子是在老房子地基上盖起来的,屋子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如果您知道它的前身(老房子)曾经居住过老老少少十多口人,不能不感叹如今孑然一身的老嫂子在其间经历多少酸甜苦辣,离合悲欢。好在老人家的六朵金花个个聪明懂事,孝敬老妈,给她的晚年生活带来无限安慰。</h1> <h1>82. 这幅老照片已保存近五十年了。那是在大队邱书记家召开"家庭路线分析会"的真实场景。照片中共有十三人,其中有七人是邱书记的家人(他的老伴,儿子儿媳,女儿,孙子孙女等)作者坐在左边炕沿上,一脸稚气未脱的样子。当时的情景与气氛至今历历在目,却再也回不到从前……</h1> <h1>83. 其实,这只是一株长在路边的普通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细长,伞形花序,学名薤白,别名小根菜。药食同源,它即可食用也可药用。只是因为它生长在第二故乡的土地上,弯弯的样子好像谦恭有礼的向来人问好,格外惹人喜爱。</h1> <h1>84. 这是一位从沈阳来这里安家的退休老人,夫妻俩花不多的钱买了房子和院子,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看他认认真真铲地的样子,想起我们从前在这里也是这样勤勤恳恳的干活,多么怀念那个时代哦!</h1> <h1>85. 这是此行最后一顿午餐。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却有不离不弃不散的真情!</h1> <h1>86. 要走了,真舍不得哦,再合照一幅吧。</h1> <h1>87. 上车了🚌分别在即。</h1> <h1>88. 重情重义的朱友大哥闻听我们要走了,特上车与大家告别。</h1> <h1>89. 相见时难别亦难!朱友声音颤抖,泪眼婆娑,与大家一一握别。朱友大哥舍不得我们,我们同样舍不得您哪!</h1> <h1>90. 乡亲们知道我们要走了,聚在路边等候我们,目送我们。</h1> <h1>91. 再见了!父老乡亲,我们会想念你们的,我们一定还会回来!</h1> <h1>92. 大巴车行驶在宽敞平坦的大道上,高天上的流云目送着我们,周围的群山簇拥着我们,仿佛都在与我们依依惜别。远去了,可爱的小村庄苇塘沟,远去了,曾经挥洒青春热血的岁月。不能忘,这里有胜似亲人的父老乡亲;这里有我们顽强奋斗的青春足迹;这里有桂纯洁为老队长夫妇修建的墓地;这里有富春泽为父母埋葬于青山的忠骨……</h1> <h1>93. 回城车上,二芬姐姐感慨万千,奋笔疾书一篇返乡感言,并一定让我代它给同学们朗读。全文如下:</h1><h3> 五十年前广阔天地,</h3><h3> 五十年后苇塘相聚;</h3><h3> 半个世纪离情别绪,</h3><h3> 万千语言难以表叙。</h3><h3> 两天一夜回乡团聚,</h3><h3> 实现多年梦里依稀。</h3><h3> 昨日刚相见,今朝就别离,脸上强颜欢笑,眼中泪水滴滴。我爱第二故乡,我爱同学知己。车己驶出可爱的苇塘沟,父老乡亲的身影渐渐远去。我们这些亲爱的同学知青,团结一致继续前行。时光飞快靑山依旧在,联欢场景铭记心怀。</h3><h3> 感谢各位领导敢挑重担,组织筹备不怕困难,关心集体事事领先,大家敬佩给你们点赞!知青之家代代相传!向富春泽、刘秀兰、朱家禄、景净泉、张秀琴五位好同学、好领导致敬!</h3> <h1>94. 桂文琦同学因身体原因没能回来参加活动,特发来一幅玉照向大家问好!我们知道那不仅是一幅玉照,而是她一颗火热的心。小琦你好啊!你在天津都好吗?我们同学都想你了!想起你甜美的嗓音唱的《红灯记》里的李铁梅,想起你唱的《智取威虎山》中的小常宝,还想起你在学校礼堂唱的"麦浪滚滚闪金光…"看到照片上你秀丽的容颜,婉约的笑靥,如同就在眼前,就在我们同学中间!下次聚会时,你一定要回来哦!一定一定!</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95. 丽娟你好!你在上海都好吗?这次活动你和小琦都没回来,感觉好像缺少了什么。想起你,就想起上学时,我们到你家去玩,你爸妈给我们做的那顿美味佳肴;想起你,就想起你精心编织的漂亮拖鞋,给聚会的每一位同学都发了一双!那是多少个将手都磨出老茧的不眠之夜哦!这次你又给我们精心设计相册,一幅幅精美的画面独具匠心,饱含深情!娟,辛苦啦!</span></h1> <h1>96.从相册里翻出四姐妹的老照片,与这次的彩色照片一起发给远在上海的丽娟同学,请她合成一个今昔对比照。看到了吗?老照片上我们还都梳着麻花辫呢,神情似乎有点儿凝重。若是用现在的时尚语言表述,应该叫淡定吧!带着历史沧桑痕迹的老照片,透着青春岁月酸甜苦辣的老照片,正如照片上提字一样,无论脚下如何艰难曲折,只要坚定不移的朝前走,大路朝阳,终有坦途!</h1> <h1>97.这两篇日记写于46年前,一篇是写上山下乡三年半的思想感情变化,另一篇是描述与同学们一起去仙人沟打柴的情景。虽然年代久远,日记已经泛黄,但是重读之后,倍感亲切,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历久弥新。</h1> <h1>98. "扛木头"和"雨天"这两篇日记先后写于1972年10月2日和3日。回想起来,那时才刚满二十岁的女孩子就和壮劳力一样,将碗口粗的松木扛起来压在柔弱的肩膀上,真是不容易!我们赶紧给自己点赞👍吧!!在农村劳动是从来没有礼拜天和休息日的,除了女孩子每个月那几天特殊的日子可以歇歇(还是挺人性化滴)再就是下雨天了!所以,雨天成了我们特别"盼望"的日子……</h1> <h1>99. 虽然在山沟沟里日复一日辛苦劳作,却从未扼杀半点心底的诗情画意。这篇日记一口气画了三个插图,哈哈!真是有闲情逸致哦!平苗床的活计不晓得现在的耕种方式还有没有?只记得那时候同学们一起夜战秋翻地(用铁锹将稻茬子挖起来再扣下去)忘记是哪位高中大姐姐说:若干年后,人们回想起"老祖宗"秋翻地,一定很感慨哦!</h1> <h1>100. 上面的黑白照片拍摄于1972年9月7日中午,地点在当时的青年点门前。下面的彩色照片拍摄于46年后的2018年6月21日,地点在岭前的知青之家。老照片上已知有两位知青同学先后辞世,还有的同学失去联系。多么希望健康幸福的我们有朝一日再聚首,重返故乡苇塘沟!插一段美好回忆在此,那时候,青年点门前有一堆柴火垛,纯洁老弟经常站在那里高唱一首歌(忘记了歌名):"新苫的房,雪白的墙,屋里挂着毛主席的像…"尽管"五音不全"唱着唱着就跑调,但也还是非常认真的声情并茂唱着,不时引起同学们会心的微笑。</h1> <h1>两天一夜故乡之行,如开怀畅饮一瓶清洌甘醇的陈年老酒,齿颊留香,回味悠长!我们感恩50年前随着时代的滚滚洪流,开启在这里艰苦的人生历练,感恩那段岁月馈赠我们流淌在血液中的勤劳朴实,感恩这里的大地馈赠我们嵌入骨子里的坚韧顽强!无论后来的路如何艰难曲折,如何辗转腾挪,如何执着追求不懈努力,知青~将是我们终生引以为荣的名片!五十载岁月匆匆流逝,盛年不重来,余年当珍惜!谨以此美篇献给我们一起淌过急流,爬过高山,走过坎坷,受过磨练,吃过苦辣酸甜,尝过离合悲欢的全体知青同学,还有精心呵护我们的苇塘沟的父老乡亲!当然也要献给我们自己!献给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