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俄罗斯》 图文作者:黄河涛

长江之子

<h3>《三访俄罗斯》登载于《摄影与摄像》杂志2017年第10期,现制作成美篇与朋友们分享。</h3> <h3>图1:绥芬河出境口岸。<font color="#ed2308">所谓“三游”,实际上第一次只去了俄罗斯远东的边境城市海参崴。那是2006年8月,中俄边贸关系有点“僵”,从绥芬河出境,现在只要2、3个小时,当时,我们却花了7个多小时。</font></h3> <h3>图2:原生态西伯利亚大草原。<font color="#ed2308">面对广袤的西伯利亚大草原,心情有些隐隐作痛。如果没有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我们是不是在自己国土上……当然,历史是没有“如果”的。</font></h3> <h3>图3:西伯利亚大铁路终点站标志。<font color="#ed2308">符拉迪沃斯托克火车站。站台纪念柱上的“9288”表明,从这里到莫斯科的距离是9288公里。</font></h3> <h3>图4:热闹的海滩。<font color="#ed2308">8月中下旬,在同一纬度的我国,游泳的人已大大减少,而这里仿佛还是游泳的热季。</font></h3> <h3>图5:胜利纪念碑。<font color="#ed2308">胜利广场上的纪念碑,高高的屹立着一位年轻的红军战士。战士右手擎着一面飘扬的苏维埃旗帜。基座上书金色的俄文字母,翻译过来是:“献给1917—1922年在远东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的勇士们。”</font></h3> <h3>图6:潜水艇博物馆和左侧的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大楼。<font color="#ed2308">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那是座不起眼的火柴盒一样楼房。大楼东侧,是C-56号潜水艇博物馆。卫国战争爆发后,潜艇被调往欧洲战场。战争结束时,这艘功勋潜艇,带着击沉敌舰船10艘、重创4艘的辉煌战绩,又回到符拉迪沃斯托克。</font></h3> <h3>图7:俯瞰金角湾。<font color="#ed2308">鹰巢山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最高点。登上这里,可以俯瞰整个金角湾。那年,海湾上的跨海大桥还没有架设。</font></h3> <h3>图8:莫斯科秋日。<font color="#ed2308">二游俄罗斯是一年后的10月,随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代表团访问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是时莫斯科已深秋。俄罗斯秋天的色彩,虽然早已从俄罗斯画家作品上看到过,但当我们真正面对时,仍然惊叹莫斯科秋色的绚丽,随处看到的都是一幅幅列维坦笔下的油画。</font></h3> <h3>图9:莫斯科大学。<font color="#ed2308">随车的导游告诉我们,莫斯科建在7座丘陵之上。二战胜利后,斯大林命令在每座丘陵上建造一座象征胜利的标志性建筑,所以也被莫斯科人称为“七姊妹建筑”,如现在的俄罗斯外交部大楼、劳动模范公寓、文化人公寓等等,而莫斯科大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font></h3> <h3>图10:莫斯科大学创立者罗蒙诺索夫雕像。<font color="#ed2308">大楼前耸立的雕像是大学的创立者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大学的全名就叫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大学已有250多年的历史,贡献了1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切莫以为随着苏联的解体,莫斯科大学的学术地位已经衰落。在1998年世界大学排名中,莫大仍处于第8位。</font></h3> <h3>图11:“赫鲁斯那”与尖塔式建筑。<font color="#ed2308">塔尖式五角星徽标的建筑风格,是斯大林时代建筑特点。而赫鲁晓夫时代盖的大楼普遍是平顶的,房间也小,因而,莫斯科人戏称为“赫鲁斯那”(音译),意为平民窟。这是因其俄语发音与赫鲁晓夫相近。这个叫法,也突显出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幽默。</font></h3> <h3>图12:麻雀山上俯瞰莫斯科。<font color="#ed2308">莫斯科的堵车,一点不逊色于北京。半个多小时的车程,走了足足3个多小时才来到麻雀山。麻雀山是莫斯科的制高点,苏联时期称列宁山,毗邻莫斯科大学。从这里,可以俯瞰大半个莫斯科。</font></h3> <h3>图13:中国驻俄大使馆内是一个大公园。<font color="#ed2308">中国驻俄大使馆就在莫斯科大学后面。我们应邀到大使馆参观。使馆占地约166亩,风光秀丽,就像一个大公园。</font></h3> <h3>图14:前苏联大马戏团团长尼古林之墓。<font color="#ed2308">莫斯科新圣女公墓是每一个旅游者必去的地方。它占地面积7.5公顷,埋葬着2.6万多个灵魂。我们所知道的前苏联和俄罗斯的很多名人,几乎都葬在这里。在西方文化中,墓园是安放灵魂的地方,是神游天堂的出发点。因而,它是开放、圣洁的地方。莫斯科新圣女公墓是其墓园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露天雕塑博物馆”。这是前苏联大马戏团团长尼古林之墓。尼古林的老搭档——那只伴随他赢得不少笑声与掌声的大狗,在他去逝后的第二天,也趴在他墓前死了。</font></h3> <h3>图15:歌唱家费.夏里亚宾之墓。<font color="#ed2308">夏里亚宾是世界级男低音歌唱家,其代表作《伏尔加船夫曲》,曾获“俄罗斯人民演员”称号,后移居美国。他去逝后不能回国安葬,直至1984年,他的遗骸才迁葬莫斯科新圣女公墓。</font></h3> <h3>图16:克宫内总统直升飞机停机坪。<font color="#ed2308">克里姆林宫位于莫斯科最中心的博罗维茨基山岗上,宫墙呈三角形,三周分布着形态各异的20座塔楼。一般参观者进入进入克里姆林宫后,都是沿着路线顺序看:大会堂、炮王、钟王、教堂广场。环绕教堂广场的是伊凡雷帝钟楼、圣母升天教堂、圣母报喜教堂和天使长教堂等。其实,如果你进到宫内最深处,靠近莫斯科河一侧的宫墙,你能看到普京总统上下班乘坐的直升飞机停机坪。</font></h3> <h3>图17:只能从克宫的山岗上看得见的美景。<font color="#ed2308">或者看到游船在莫斯科河上航行。这是只能从克宫的山岗上看得见的美景。</font></h3> <h3>图18:灯火辉煌的涅瓦大街。<font color="#ed2308">10月的最后几天,我们转道圣彼得堡进行参观访问。我们入住的“十月”酒店就在莫斯科火车站傍。俄罗斯的火车站名都是以火车要到的目的地命名,如要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在莫斯科上火车的站名就叫圣彼得堡火车站,反之亦然。而圣彼得堡的莫斯科火车站紧邻涅瓦大街。当晚,我们迫不及待去涅瓦大街散步。涅瓦大街太有名了!列宁形容革命“不可能像涅瓦大街那样笔直又笔直”,果戈里写过《涅瓦大街》,而在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都描写过涅瓦大街。</font></h3> <h3>图19:涅瓦河上的彼得保罗要塞。<font color="#ed2308">在圣彼得堡有句老话,叫“先有要塞,后有圣彼得堡”,是说1703年,彼得大帝为了打败瑞典海军,为俄国夺得一个出海口,他登上了现在的兔子岛,确定建立彼得保罗要塞。后来要塞上逐渐建起教堂、钟楼,最后延伸到涅瓦河两岸,这便成了今天的圣彼得堡。</font></h3> <h3>图20:一对幸福的新人。<font color="#ed2308">就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泊停的不远处,我们遇见一对新婚的年轻人。他们一脸的幸福灿烂,莫不是来这里举行婚礼成了当下俄罗斯年轻人的时尚?</font></h3> <h3>图21:莫斯科被森林所分割。<font color="#ed2308">第三次游俄罗斯,则是7年后的2014年6月。我参加了俄罗斯、北欧旅游团,成员都是曾经一起下乡“北大荒”的荒友。我们在俄罗斯只有三天时间。6月10日傍晚,我们住进莫斯科郊外的一家饭店。第二天清晨,站在饭店21层房间,从窗户望出去,莫斯科明显地被森林分割为若干块,难怪莫斯科被称为森林中的城市。</font></h3> <h3>图22:富丽堂皇的莫斯科地铁。<font color="#ed2308">这次游俄罗斯,我们都盼望亲身体验一下莫斯科地铁,因为它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我们从莫斯科胜利广场站进入地铁。</font></h3> <h3>图23:直上直下的莫斯科地铁。<font color="#ed2308">一上地铁电梯,往下看,深不见底。心顿时像被悬起来一样。它不像北京地铁,一般电梯分上下二层或三层,使人并不觉深,脚下也感觉踏实许多。</font></h3> <h3>图24:梯级大喷泉。<font color="#ed2308">彼得大帝夏宫是过去没去过的景点。夏宫位于芬兰湾南岸的一片森林中。由美丽的喷泉、公园、宫殿组成。夏宫设计的大气,正与彼得大帝一世要称雄欧洲、称雄世界的气魄相契合。宫殿前面,建造了一个由64个喷泉和250多尊金铜像组成的梯级大瀑布。每当喷泉喷放时间,四周人山人海。</font></h3> <h3>图25:眺望芬兰湾。<font color="#ed2308">眼前辽阔开放的芬兰湾水域,正是彼得大帝称雄欧洲的出发点。</font></h3> <h3>图26:“列宁格勒”一排俄语字母。<font color="#ed2308">三天后的傍晚,我们在圣彼得堡客轮码头登上了去赫尔辛基的邮轮。在落日的余晖中,邮轮缓缓离开涅瓦河码头向入海口驶去。河岸两边都是厂房,随着河面越来越开阔,我突然发现在岸边的一段水泥堤上,矗立着一排俄文字母:“列宁格勒”。我心里不由一震!我知道,苏联于1991年12月解体;1992年1月,列宁格勒全民投票,多数人赞同将其改回圣彼得堡老名。22年过去了,列宁格勒的名字为什么还在这里矗立?我陷入了沉思。呜……呜……随着邮轮几声汽笛拉响,我从沉思中猛醒过来。再见,圣彼得堡!再见,列宁格勒!再见,俄罗斯!</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