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之“帅”

情系冰峰哨卡

<h3>【第四章 昆仑雄风】</h3><div><br></div><div>“三军”之“帅”</div><div>——边防十三团历届首长戍边掠影</div><div>作者 阎海贤 </div><div><br></div><div>边防十三团不仅担负着喀喇昆仑山的守防任务,而且团部驻地泽普又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对外防侵略,对内保稳定的特殊使命,赋予了部队特殊任务和特殊编制。在团的编制内不仅有步炮工通化诸兵种,而且有班公湖水上中队和后来编入的直升机飞行保障点,陆、海、空齐全,这是我军编制上唯一的一个“三军”混编团队。在防区指挥部轮流担任防区首长的团领导,要统帅“三军”,号令“三军”,不仅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而且要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以命相拼的吃苦精神。</div> <h3>1989年7月,政委刘祥平(左三),副团长程继华(左一),参谋长赵禄(右三)一行到边防一线哨卡检查工作,在神仙湾与中央电视台记者巧遇。</h3><div><br></div> <h3>第七任团长邹如辉</h3> <h3>政治处主任张鸿图</h3> <h3>团长柏大庆 徒步穿越死亡地带</h3><div><br></div><div>柏大庆,上海市人,1948年2月出生,1969年8月入伍,1983年9月至1988年8月任边防十三团团长。柏大庆团长在任的期间,正是边防建设任务繁重、边境形势复杂多变的几年。1983年至1985年是三年边防建设时期。</div> <h3>在此之前,一线哨卡住房破旧,年久失修,有的成为即将倒塌的危房;由于通信不暢,交通不便,给边防巡逻执勤造成了很大困难。1983年由于雪情严重,一些哨卡的道路车辆无法通行,换防连队背着行李,徒步翻越天神达坂到神仙湾哨卡接防。直到8月份,去温泉哨卡的道路仍被冰雪封堵,防区指挥部组织三个梯队挖雪开路,连续奋战6天才打通温泉达坂,将守卡连队送进哨卡。为了改变现状,中央军委、总部下达了关于天空防区三年边防工程建设的指示。柏大庆团长带领相关人员,制定了周密的施工方案,组织了坚强的指挥机构,选调了优秀的施工队伍,并经常深入现场组织指挥,在恶劣环境中,三年施工无一伤亡事故或责任事故,经新疆军区检查验收,工程质量全部优良。三年边防建设,彻底改善了各个哨卡交通、通信、住房和生活条件。</h3> <h3>1986年,团长柏大庆、政委李志宽与防区指挥部官兵欢庆“八一”合影留念(合影人员从左至右)。</h3><div>第一排:张武昌 陈乃军 蒋建新 韩厚成 张连富 安步勇 黄兴</div><div>第二排:席俊昌 王文军 时建国 柏大庆 李志宽 康学文 陈华民 钟玉奎</div><div>第三排:王中良 程乐元 吕恩东 张志宏 关建新 李恒志 苟文武 范高云</div><div>第四排:魏春生 李春生 何坤义 钟发平 王德凡 杨志新 郭相林 黄月猛 刘俊山</div><div><br></div><div>1987年中印边境形势异常紧张,印在中西段当面浅近纵深布暑兵力达7.6万人,是我兵力的7倍之多,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柏大庆团长深入边防一线,了解对方态势,处理重大边情,帮助各个哨卡制定加强边境控制,防敌突袭、偷袭方案,并组织兵力协助阿里军分区拆除莫尔多通道上的彩门。</div> <h3>柏团长一行在巡逻途中</h3><div><br></div><div>副团长寇继祖 率兵苦战尼斯楚</div><div><br></div><div>寇继祖,陕西礼县人,1964年入伍,1976年6月调入边防十三团,先后任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团长。任副参谋长期间,曾在尼斯楚达坂与暴风雪搏斗四昼夜。</div> <h3>副团长 寇继祖</h3><div><br></div><div>1977年入冬之后,温泉哨卡边防八连几次电告防区指挥部:副连长钱吉富身患疾病,继续留在哨卡难以越冬。一线哨卡干部的健康牵动着团首长的心。经党委研究决定:任命特务连高机排长程继华为边防八连副政指,前往温泉哨卡接替钱吉富。</div><div>程继华接到任命后马上赶到防区指挥部,此时已经进入12月份,通往温泉哨卡的必经之路——尼斯楚达坂已被大雪封死,车辆难以通行。但哨卡除钱副连长之外,还有其他病号也需下山治疗,就连哨卡上的医生也因身体原因需要替换。另外,由于前哨班执勤任务重,物资消耗较快,焦炭等过冬物资出现短缺。于是防区指挥部决定,挖雪开路,将哨卡所需人员、物资送上去,将病号接下来。</div><div>本来,在喀喇昆仑山守防,挖雪开路、抢救病号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但在那个时候,边防十三团刚刚组建不久,人员是从各个部队调入的,对斗风雪,抗严寒还缺乏经验。完成这项任务的只有让老边防——副参谋长寇继祖出马了。</div><div>寇副参谋长带着从步兵连抽调的一个排的兵力,分乘两台卡车,拉着哨卡所需物资冒雪出发了。来到尼斯楚,看到达坂上的积雪厚达2米,而且冻成坚冰,实际情况比副参谋长想象得更糟糕。于是开始搭帐篷,先让大家有个避风的地方。但地冻如铁,固定帐篷的三角铁根本无楔入泥土,只好挖开积雪寻找大石头固定帐蓬拉绳。风大雪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帐篷搭起来了。</div> <h3>温泉达坂</h3><div><br></div><div>开始挖雪,没有任何机械,只靠铁锹、十字镐作业,巨大的冰块,战士们用肩顶手推移动,有的战士很快被冻伤了双手,吃饭拿不住筷子,端不住碗,但轻伤不下火线,继续奋战。苦干了一天,挖开了不长的一段路,第二天又被大雪覆盖了,没有办法,只有不停顿地连续作业,缓慢地向前推进。干活时大家汗流夹背,稍一停歇好象浑身结冰,冻得哆嗦打颤。</div><div>在达坂上野炊难坏了随行的饮事员,风大,做饭的汽油炉子很容易被熄灭,只好让两名战士扯起一床被子挡风,只有这样才能勉强把饭做熟,而且每天只能保障让大家吃上两顿“糊涂面”。苦战至第四天,道路终于被挖通,但大家连累带冻,高山反应普遍加重,一名卡车驾驶员完全瘫倒在驾驶室里动弹不得,汽车无人驾驶。虽说随行人员有懂一点驾驶技术的,但在这冰雪险道上无人胆敢逞强。无奈之下,已经冻伤双手的驾驶员蒋道林先把自己的车开行一段,然后下车徒步返回再开另一台车,两台车交替前行,这样来回几十趟,总算越过了达坂。将人员、物资送达温泉哨卡后,寇副参谋长一行因担心道路再次被大雪封住,在哨卡作短暂停留后很快折返,但走到尼斯楚,达坂已被大雪覆盖,好在刚下的雪比较松软,易清理,只在达坂上挖了一天就通过了,第二天安全返回防区指挥部。这次挖雪为部队执行相同任务积累了经验,起到了示范作用。后来,尼斯楚达坂依然是年年封山,年年挖雪。不幸的是1982年管理股长李文山、财务股长徐景龙带队到尼斯楚达坂挖雪,道路打通,任务完成后,返回途中遭遇车祸,徐景龙献出了年轻的生命。</div><div>多年以后,寇副团长一想起尼斯楚达坂上吃面条的味道还口吐酸水,想起蒋道林用冻烂的双手同时开行两台车心里还觉得酸楚。</div><div><br></div><div>副团长朱向东 对边境地区实施全面勘察</div><div><br></div><div>朱向东,河南宜阳人,1963年入伍,1981年至1985年任边防十三团副团长。1981年7月8日至7月24日,朱向东副团长带领数十人组成的一支庞大的勘察组,对辖区内边境进行了全面勘察。边境勘察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许多区域属无人区,人迹罕至,路程远,雪情大,多个点位要靠徒步</div> <h3><br></h3><div><br></div><div>行走才能完成勘察任务。朱副团长吃苦耐劳,处处走在队伍前面,给官兵做出样子。这次勘察是自1962年自卫反击战之后一次全面、系统的勘察。勘察中,他们仔细辩认了传统习惯线和实际控制线在各卡当面的走向,辩认了印度主张线和1962年自卫反击战之前双方设卡位置。对重要点位进行了定点观察。</div> <h3>察,掌握了印军的活动规律。朱副团长还结合现地讲战例,研究讨论在未来的作战中,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通过这次实地勘察,进一步熟悉了防区地形,收集到了大量军事资料,掌握了边防斗争的主动权。</h3><div><br></div><div>副政委杨彩星 曾用英语与印军对话</div><div><br></div><div>杨彩星,湖南常德人,1973年入伍。1991年任边防十三团副团长,1992年改任团副政委。1985年4月23日,时任天文点边防连指导员的杨彩星,</div> <h3><br></h3><div>带巡逻组在马鞍山区域巡逻,恰遇印军8名巡逻人员向该区域运动。荷枪实弹的敌对双方人员短兵相接,当时气氛异常紧张。面对身材高大、体形彪悍的印方人员,我方士兵毫不畏惧。印军在距我500米处主动向我挥手示意,</div> <h3>副政委杨采星与战友在神仙湾哨卡留影</h3><div><br></div><div>并继续向我靠近。杨彩星用英语向对方打招呼,想不到印军能听懂简单的英语,气氛马上缓和下来。双方近距离接触40分钟,对方首先表示友好,并用英语相约下次会面时间。后来请示军区,军区不同意再次会面,这给杨彩星心里留下了小小遗憾。</div><div><br></div><div>参谋长赵禄 实施首次空中巡逻</div><div><br></div><div>1988年4月,防区指挥部接到上级批示:军区要派直升机到天空防区实施空中巡逻,要求防区指挥部选派好巡逻人员,在三十里营房等候,待直升机到达后,登机巡逻。当时在防区指挥部组织高原适应性训练的某步兵团副参谋长赵禄刚被任命为边防十三团参谋长,于是担负起了这次任务,赵参谋长带作训参谋陶雨登机沿边察看了防务情况,并拍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这次空中巡逻在天空防区属首次,是一次由地面向空中跨跃、有着历史意义的边境巡逻。</div> <h3>1988年4月,还在步兵十七团担任副参谋长的赵禄(中),率领部队在喀喇昆仑山担负军区赋予的高原寒区综合试验任务。与乌鲁木齐陆军学院派来参加试验任务的炮兵教员罗国平(左)、温建军(右)合影留念。</h3> <h3>赵禄参谋长准备搭乘直升机首航天空防区,实施空中巡逻。</h3> <h3>1989年7月,参谋长赵禄带队赴神仙湾勘察巡逻,在喀喇昆仑山口西北48公里处中巴边界与作训股长陈华民(右一)、医生常思中(左一)和驾驶员赵仁(右二)的合影。     </h3><div><br></div><div>政治处主任张鸿图 从喀喇昆仑转战至藏北高原</div><div><br></div><div> 张鸿图,1983年10月入伍,历任排长,副连长,连指导员,团军务股长,政治处副主任、主任,西藏阿里军分区叶城留守处政委,西藏普兰县人武部政委等职。从喀喇昆仑到西藏阿里,他在雪域高原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92年担任道路工兵连指导员时,带领连队奋战四个多月抢通了空喀山口至库尔那克堡的道路,并保障了边境支线道路畅通,年底连队被军区评为基层建设标兵连;1998年担任边防二营教导员时,深入空喀山口哨卡,与连队官兵同生活,同训练,同执勤,保障了上级下达的“986”任务圆满完成,年底边防二营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营。任团政治处副主任期间,于2000年6月,与团参谋长陶雨一道,带领小分队对温泉、加勒万河、河西岗等无人区进行武装勘察,有效地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管控。</div> <h3>1994年张鸿图(左一)和战友在三十里营房飞行保障点留影</h3> <h3>2007年张鸿图(左一)在西藏阿里地区调研民族宗教情况</h3><div><br></div> <h3>2007年张鸿图(右一)在西藏阿里地区调研军民联防工作时留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