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雨季

清气若蘭

<h3><font color="#010101">  今年的梅雨来得比较迟,而且没有往年的雨水多,但节气依然。小时候,总是听大人们说“做黄梅”,其实就是插秧,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上了高中,学了地理,原来黄梅时节,乃是立夏后数日,梅子由青变黄成熟之时,江南多雨,俗称“黄梅雨”。</font></h3> <h3>  从有记忆开始,黄梅在初夏端午前后,伴着粽子和艾草的清香,所以“做黄梅”的时候,我常常在放学后拎着早上煮熟的冷粽子和咸鸭蛋,给田间插秧的父母送点心。做黄梅期间大多是下雨天,大人们早上起来先拔秧苗,吃过早饭就是一整天的插秧。而我们一群小孩子就头戴凉帽,身披破塑料纸,在田边的淌水沟里捉小鱼,常常鱼没捉到,满身泥头满面,然后回家就是换来父母的一顿打骂。</h3><h3> “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小时候被父母打骂了是从来不长记性的,吃过晚饭依然偷偷地跟着大我四岁的小叔和堂兄,屁颠屁颠去田里捉田鸡(青蛙)了。其实小叔他们极不情愿带着我,女孩子,碍手碍脚的,见蛇会哭,碰到沟渠跨不过,但是他们还会酌情带我几次的,要不然我就去找爷爷打小报告,让他们也去不了。。。<br></h3><h3> 田鸡、黄鳝捉回来已经是后半夜了,我们眼巴巴地盼着天亮,盼着中午能吃上,可以美美的解解馋。</h3> 插完秧有一段闲时光,旱地上的黄豆和芝麻都出苗了,山芋苗也栽上了,而梅雨还在持续。于是大人们心安理得坐在家中,男人们喝茶打牌(争上游),而女人们也懒得做针头线脑的事情,因为潮湿的空气让人陡生倦意,拿在手里的毛线团似乎可以挤出水来。梅雨也有点让人心烦,老房子的墙上总是湿漉漉的,一小块一小块长了白色的毛茸茸的斑点,一股子霉味,回廊里、屋檐下四处挂着洗过的衣服,几天都不会干。家里有镜子的橱柜都被氤氲的水汽弥漫着。。。<div>  这个季节,整个人是软塌塌的,怏怏的。于是,女人们索性放下手工,挎着篮子出去拔野菜包馄饨,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是一种苦中作乐的美事。<div> 那时候我总得围着奶奶转,奶奶长得干净漂亮,心善贤惠,她过去是油坊老板的独生女,嫁给了地主家的三少我爷爷。奶奶把拔回来的菜洗净、焯水、剁碎,然后和上少得可怜的肉沫,加上各种调料,现在想起那鲜美的味道还是口水直流呢。看奶奶包馄饨,是一种视觉享受,奶奶轻轻用竹筷子挑一块馅往面皮一抹,看不清楚手指是如何把面皮,一折一捏,一只好看俏丽的馄饨完美脱胎而出了。一个接着一个,整齐地摆在竹筛子里,像一群群漂亮的鸽子,排队等着检阅似的。奶奶包的馄饨是所谓的“卖家馄饨”,圆润饱满,憨态可掬,特别是那两个专门留下的耳朵,像猫耳朵,非常漂亮。而如今我也学了奶奶的几招,像模像样的。。。</div><div> 接下来就是等着吃馄饨了,我总是端一张小板凳,站着上面趴在灶台上,看着锅里的馄饨在上下翻滚,眼巴巴地盼着早点一口一个吃上。。。第一碗肯定是爷爷的,接下来就是一家子长幼有序排队用碗来盛,其实也就一人一碗的样子,难得有添几只的机会,奶奶和妈妈总是垫后,有吃没吃就看锅里了。</div><div><br></div></div> <h3>  渐渐地长大了,上了初中,做黄梅的时候,学校会放忙假,一般是一周的时间,大人小孩都开心。家里多了一个帮手,可以帮着洗洗衣服,做做饭,下午还可以到田里帮着搭把手。而我们的开心就是不用上课了,不要天天做作业了,可以尽情地在田里撒野,但乐极生悲的就是忙假放完了,家庭作业一字未动。于是各种小脑筋都动起来了,那时候老师总是让我们一个字或一段课文抄几遍,于是聪明的我们就会同时一手握几支笔抄写,都是大神啊,课文长的,还会偷工减料,隔行隔段抄写,至少我就是其中的那位。</h3> 过去的时光,总是令人回味无穷。。。<div>  今夜无雨敲窗,只有蛙声一片。</div><div> 有约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