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垦戍边~~白衣战队曾经也芳华

蒋忠

<h1>  边疆!在人们脑海里都会是一个很熟悉的名词。它广阔无垠漫延天际,它远离富庶,多为贫瘠荒野与"蛮夷",但它也有广袤的森林。遐想它蹲藏有大猛野兽,林间有小鸟精灵,漫山遍野有香蕉菠萝,还有棒打獐子瓢舀鱼,一不小心野鸡就飞进了你家的饭锅里。更有山间铃响马帮来,漂亮傣女满村寨……噢噢噢!总让人们的思绪里对它有所恐惧有所诱惑但也充满了许多的神奇。多想有一个机会去看看它,去踱量它,去体验它………<br>  这不,在共和国那些个特别的年代,国家内战的末期为了屯垦戍边,我们的前辈随同解放军部队来了;在大跃进时期为了充实垦荒建设,昆明青年女学生来了;湖南的乡亲们背井离乡来了;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毛老先生大手一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昆明的,上海的,成都的接踵而至都来了。<br>  在那时代这么多人们的陆续到来,其中有的是为实现豪言壮志而来,有的是为好奇而来,绝大多数的都是在当时,在当地被命令,被动员,被忽悠而"被"来的!<br>  呵呵我等也是那个年代被劝说被诱导被号召而来的。1971年4月24日跟随大部队来到了充满想象的西南边陲地区勐撒坝。<br>  </h1> <h1>  这页笔记是1971年的一篇时日记载:</h1><h1>1971年4月18日~~4月24日(路途时间)</h1><h1> 这一天,我们经过七天的路上行程,来到了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建设兵团二师八团",即西南边陲的耿马县勐撒坝的鸡翘山下。,之后整整八年劳作生活由此开始。16岁到24岁,一部青春长歌由此著章开篇。哈哈阿,啥青春?哪长歌哦?</h1> <h1>  勐撒农场背靠着不大的一座山,这就是鸡翘山。大家都觉得它已经是此地的一个地理标志了吧。</h1><h1> 远远看去它倒影在水面,静静的貌似无与谁争。它没有奇特的秀丽,也没有高拔挺立,但它见证了勐撒坝世代的历史。见证了勐撒农场风雨行程六十多年,它见证了在此辛苦一生,贡献了各自全部的每一位转业退伍军人,每一位农场人,也见证了一代知青人在此的努力与劳作。</h1><h1> 历史在旁人眼里是故事有稀奇。只有经历了它的人才深知其中艰难困苦与悲喜酸甜。</h1> <h1>  刚来到兵团时我随大多数同学都在新建四连上工,只有岳指导员是现役军人。其他的都是常规老百姓,记得全连有一支步枪被谁特别管理着?兵团战士们都耍的是锄头、铁铲、大删刀。主要的战斗任务就是筑水坝,修建了倒影鸡翘山那水库。也干了些应急的活路比如到一营六连栽秧子,上山砍树子,为开荒放火烧山烧坝子,,,反正是好事坏事都做了不少,那个时代嘛就是乱忙忙的时代。 在生产连队有一年左右吧,一个偶然的机会调去了团部,当时的团部的宣传科要设一个专职的摄影岗位,我就到的这儿。但他们连暗室这样的基本条件都没有。由领导联系后让我先去团卫生队卜医生的X光室学习做起,那儿有暗室冲印胶卷照片就有了基本需要的条件。干了不长时间,一天卜医生给我说卫生队要办第四期医学培训班,问我愿不愿意学医?就这样跟大家一起参加了学习。结业后我就在X光室跟卜医生干透视照片类的工作了。</h1> <h1>当年团卫生队远景还是有秀丽感。</h1><h1>卜医生这两张照片拍得好,当时很受好评的两幅风景画噢!</h1><h1> 已经是历史,照片上几座房子在哪一年已经全拆除了。</h1> <h1>即便是今天看到这两张照片头脑里马上就会还原当初卫生队的环境。几窝麻栗树(我们叫青杠树)枝繁叶茂当时看上去好高大威猛,前几年回去看到它们还在,但没感觉有多高大上了。<br /> 从团部过来要路过加工厂还有机务连。走过一段小水坝眼前能看到的就是当年的三栋平房,那时代在当地肯定是最好房子了。</h1><h1>第一栋是医生们的住房,</h1><h1>第二栋是卫生队门诊的全部:诊断室,检验,X光,牙科,药房,办公室。<br />第三栋是住院病房,六七个房间哇,可能就还不到二十张病床吧?<br /> 七十年代初期只有团部机关和卫生队有几栋砖瓦结构的房子吧?</h1><h1> 在卫生队工作了好几年,从来也不知这个单位的历史由来,也是在最近两年看了段洪文先生写的《高高的橡胶林》见里面有很详细的有关勐撒农场卫生事业的历史脉络,找些照片做一个美篇,作为看图说话吧,由此重新再认识一下各位医生和曾经的同事。</h1><br /> <h1>1959年,在那个岁月卜医生就已经在玩小提琴了。在他口口空间里看到好多那些时候的工作照、会议照。有西南军区的,有昆明的。,,走南闯北有不少照片留影。</h1><h1> 想想看,勐撒农场和场医院这拨从部队下来的前辈们,如果留在大城市里的话咋个都是哪哪一级的离休干部,坐着躺着都有各式优厚的待遇阿</h1> <h1>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昨日戎装驰战马,</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今此军垦屯勐撒,</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青春激情吐芳华,</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一生热血献耿马。</h1><h1> &nbsp; 黄明群传了些照片给我。第一次看到陈孃和李所长的这张照片,肃然起敬。好青春年华的时代阿,脑子里自然就闪出"芳华"两字,卜医生,王医生,刘医生等等,他们从部队到农场不都是在绽放各自的芳华吗?</h1><h1> 我们那时来也正是各自的芳华年月。</h1><h1> 其实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燃烧了各自的芳华,但年代不一样,所感所受,幸福与艰难大大不一样啊。我看他们那时代比我们又辛苦多多了。</h1><h1> &nbsp;</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以下部分摘自庄严《白衣战队》<br /></h1><h1> 二 成立卫生所</h1><h1> 解放军66医院外科中尉军医李振法、少尉护士陈昌,与临沧边防军分区140名转业军官和退伍士兵,共同创建耿马农场。1960年10月,湖南支边队补入勐撒农场,人员增加。勐撒农场卫生人员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故向临沧农垦分局申请调技术干部加强医疗卫生工作。李振法和陈昌夫妻进入视野。一纸调令到达,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夫妻二人背上背包,穿着肩膀上肩章印痕还十分醒目的"五五式"军装,跋山涉水走到勐撒农场,组建卫生所。李振法任所长。</h1><h1> 卫生所,从一间草房扩建成两幢茅草房;一幢三间,分别为诊疗室、治疗室和药房;一幢六间,为病房。李振法着手抓卫生队伍建设,从青垦队员中选拔王国珍到临沧专区医院学习助产术,后来成为卫生所的主力助产士。湖南省邵阳县青年李合祥,出身中医世家,投奔复员军人哥哥李伟来到农场,李振法选拔他到卫生所,开设中医门诊。全所所长一人,医生两人,药房一人,护士一人,助产士一人,驻扎在生产队的卫生员两人;总共八个人。1961年11月卫生队伍增加两员大将。一个是卜学伟,另一个是王立朋。1960年湖南支边队到达后,人员增加了不少,坝子和山区都设置卫生室。山区不通公路不通电,出门不是上坡就是下坡。两山相对面,喊叫能呼应,一走要半天。卫生室负责人王立朋,时常前面挂着药箱,后面背着二女儿王勤,爬坡下沟去给职工看病。"</h1><h1 style="text-align: left;">(在此之前已经有先批从部队下来的陈源洪,王元良、刘培尧、卢叶强四位来到勐撒农场也支撑着卫生室的工作)<br /></h1><h1><br /></h1> <h1>摘自庄严《白衣战队》~~<br />"时势造就勐撒农场卫生所,人不多却集中了解放军43医院(卜学伟)、58医院(王立朋)、66医院(李振法、陈昌)、昆明医士学校(丁客奇)、河北保定医专(徐新明、赵凤德)、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韩德光)、湖南祖传中医(李合祥)出身的骨干医护人员,组成了综合性的医疗卫生特战分队,不可小视。"</h1> <h1><br /></h1><h1>摘自庄严《白衣战队》</h1><h1> "白衣战队最早的阵地叫卫生室,设在场部东边。盖了一间茅草房,看病、治疗、取药一次完成。卫生室只有一个医生,一个卫生员。陈源洪本是40师医院的司药,并非医生;新中国百废待兴,人才奇缺,他复员到勐撒农场肩负医疗工作,</h1><h1>卫生员是<b>王元良、刘培尧</b>、卢叶强。&quot;</h1><h1> &quot;丁客奇从昆明医士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韩德光从护校毕业后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当护士。1958年国家实行干部下放劳动锻炼政策,丁客奇和韩德光从昆明到了勐撒农场,<b>调入卫生室</b>壮大了队伍。最重要的一点,丁客奇和韩德光加入勐撒农场卫生队伍,是农场卫生事业和白衣战队人员结构朝着现代医疗方向发生质变的标志。&quot;</h1> <h1>曾经不止一次听王立朋医生讲道:当地的老乡去勐撒公社卫生所看病以后如果没有好转,病没治了,就会说"老曹都治不了(老曹是所长)那就没得说咯"高高的信任阿。有那么神吗?也难怪哈早年代又是缺医少药的边疆地区,有人给瞧病就是了不得啦。</h1><h1> 逐步的,这种信任转向八团卫生队,转到农场医院这边来了。到七十年代中期卫生队,场医院的病人来源是周围老乡占了很大比例,转成了这个病八团医生都看不好,没得看了。那是一个欣欣向上的时期,领导们事事都以身作则,大家都服从。也经常派人外出进修学习,不时地请上级医院医生来做手术,指导培训,,,现在都觉得不可想象,七十年代中期,一所县团级的医院医疗诊断的辅助技术只有一台30mA的X光机,一个检验室。没有心电图没有B超,更没有什么内窥镜技术了。都是靠医生们的听诊器,手指头等等初级的人工技术在维持并推动着医疗工作的进展,真是不容易。</h1><h1> 医护士职工都很努力,大家蛮有集体荣誉感的,很单纯的年代好做事,记忆中的事吧。。。时代大踏步前进了,这类情形没咯没咯这阵再不会有咯。</h1> <h1>卜医生是多才多艺多能的人,在勐撒农场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少文化文艺笔墨的印记。</h1><h1>我到卫生队后经常看到团部"区靖祥"区参谋(在当时人们眼里他是广东过来的文化人知识份子,在农场也是才艺之人)经常来和卜医生商量为场部机关类的这些那些事情。那个时候都是作义务贡献噢,奉献精神在老一辈革命人身上是大有所在的。</h1> <h1>卜医生和区靖祥合作油画"大力发展橡胶"</h1> <h1>两老医生笑得好灿烂!肯定是又解决了一个病家的难题吧,仁义之心人敬之!</h1> <h1>从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这一个历史时期中,农场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从最初的卫生室到卫生所,卫生队,场医院,经历了三十余年的风雨春秋。</h1><h1>从极端简陋的草屋的卫生室到有几栋砖瓦房再到三层楼的职工医院,其中离不开上级领导的关注与支持,离不开院队领导的发展眼光与以身作则的带领全体员工以工作为重,以病人为重。李所长事事都走在前列,很受大家的拥戴。老一辈的卜学伟,王立朋,刘培瑶,丁客奇,徐新民,赵医生,王国珍,李合祥医生们哪一位不是刻苦敬业的奉献着。再有后来一批年轻人全身心的参加与投入更壮大了医药卫生队伍。七十年代初期到八十年代中期是最红火的时期。</h1> <h1>1962年农场卫生所第一次自己培训医药卫生人员。好早阿!</h1><h1>认识之中的于永生,冯秀楚,冯娇满</h1> <h1>1970年1月</h1><h1> 开始壮大了,第一期"红医班"结业照片。文化大革命时期啥都套个"红"字,可能会少被些麻烦吧。全称是啥没人去分辨它了,红字当头顺应时代就好。</h1><h1> 看里面有唐英,已经有昆明知青陈大珍,黄淑秋,谢志莲,,,</h1> <h1><br /></h1><h1>1971年三八妇女节留念</h1><h1>有两位军人,女的王菊仙。男的是卫生队队长路南亭,其他哪个敢进去?</h1><h1>路队长和王军医各抱了一个小娃娃,可能都就不记得是哪个了?到现在也该是四十多岁的人了</h1> <h1>八团时期卫生队队长现役军人,路兰亭,印象中经常是乐呵呵的人,看到还是很尊重各位医生和大伙儿的,感觉还是不错。</h1> <h1>王元良医生夫妇和彭孝慈(右一)医生合影。</h1><h1>彭医生是八团时期周副参谋长的夫人,在卫生队工作好几年,待人客气对老乡些很有爱心。人如其名,非常仁义的人。</h1> <h1><br /></h1><h1>1971年4月</h1>第二批红医班结业。看横幅"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改建制了,看来是为扩大编制开始作准备了。 <h1><br /></h1><h1>1972年2月</h1><h1>第三期"红医班"结业。里面有成都知青了</h1> <h1><br /></h1><h1>1974年5月</h1><h1>这是第四期红医班结业,这个时期还是兵团建制的。</h1><h1>当时可能卜医生忙或者没在家吧?没得合影。这是前两年卜医生剪裁制作的,女生缺了赵金花和李馨,其他也记不得还有谁没在照片里了。</h1> <h1>这几位都在上头那照片里头(红四班同学)2013年10月在成都的勐撒后寨(粱老板厂里)<br></h1><h1>刘石生,闻新华,姜经建,陈德君,庞风英,蒋忠华,龚其美,张庶明</h1> <h1><br /></h1><h1>同桌的你 们</h1> <h1><br /></h1><h1>闻新华,庞凤英,龚其美,张庶明</h1> <h1>张庶明 刘石生 陈德君 蒋忠华</h1>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烫金大红帖不是啥婚宴帖哈。是1972年3月(四川知青到达一年时间)中共四川省委员会及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派出的边疆慰问团专程来看望知青的。记得还带来表演团体在八团舞台闹腾了几天,最有印象是成都曲艺团的金钱板大师周中兴的节目当时觉得好精彩!</span><br /></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内面是慰问信,密密麻麻字还不少,可能没得哪个看过里头叨叨些啥子哦?</span><br /></h3> <h1><br /></h1><h1>(四期和六期之间少了一个第五期的结业照片。呵呵,肯定还是当时卜医生没在家吧)</h1><h1>1979年11月</h1><h1>第六期红医班结业,已经回复到农场名称了。当年的上半年知青开始大返城,到这儿年底能走的基本都离开了,这里头肯定没有知青在其中了。</h1><h1> 从1962年首次培训医药人员到这个第六期红医班历时17年,在那个缺医少药的艰难日子里,为保农场全体员工及周边村寨人们的卫生与健康做出了不小的贡献!</h1> <h1><br /></h1><h1>1978年底分场医务人员的照片。</h1><h1>难得哈,黄明群手里找的。我还是认得出几个人刘幼彬,夏永平,黄明群</h1><h1> 在农场坝区之外,是离不开山上分场这拨人的,条件更艰难哦。农场医药卫生事业的半边天!</h1> <h1><br /></h1><h1>你们比坝上的人付出更多,更辛苦!</h1> <h1>看到卜医生空间里有这张照片,我看到的主要是前面的一排&quot;娃娃们&quot;。<br /> 事业向上,人丁也兴旺。这人丁也包括当时卫生队的小一代(部分哈,记不很准确了)李所长陈孃家的小友铭,小云青;卜医生家的力力,力群,力光;李医生家的小勇,小妹,,,;王立朋医生家的王荣,小王坚,,;刘医生家的大卓华,小卓华,老盘海;徐医生赵医生家的冀倩,老三;丁医生韩医生家的丁小芸,丁三巧;王国珍医生家的袁虹,袁萍.,,,;事务长李世绩家的青蛙,蚕豆,老安生,,,;牙科于医生家两个娃娃年龄当时可能小些,叫啥简直没印象了。那阵热闹哦,卫生队几栋房子间地方也不大,几排万年青围成了几块可跑动可隐蔽的活动场所,这些娃娃一天到晚都能看到在面前玩耍,也没啥玩具,就只能跑来跑去捉迷藏之类的。最原始的童真,最自由的童年时光他们都还算是体会到了。<br /> 有个印象,听大人们喊娃娃有个称呼我觉得很特别,就是在大名或小名前头经常要加一个&quot;老&quot;字。<br /> 第一次觉得稀奇是听到卜医生夫人娇满喊大儿子卜力力&quot;老劳力&quot;回来,因为刚刚到那儿还不晓得喊的哪个?,本以为叫的是在做活路的啥大人呐?结果看到跑来满头大汗的是一个娃娃。<br /> 慢慢经常听事务长家沈孃孃喊&quot;老安生&quot;,王医生喊&quot;老王坚&quot;,刘医生家的&quot;老盘海(可能是老螃蟹哇)&quot;,,,反正多数都冠一个&quot;老&quot;字在前。这是哪的称呼习惯呢?这儿医生些几乎都外省市的人阿,搞不清楚其由来。<br /> 这拨娃娃现在也都是成人了,遍布全国各地做着各自的工作,或与父母在同一个城镇,或又如我们当年奔走祖国四面八方。时代不同了至少不会像过去,叫你去哪儿你就必须在哪儿呆下就不能动了。多少有些条件能各自自主吧。在此祝当年卫生队的第二代工作顺利,身体健康!</h1><h1> </h1> <h1><br /></h1><h1>以下是陈大珍写的一篇短文:<br /></h1><h1>肺腑之言~~缅怀解放军建设兵团、八团卫生队"白衣战队"的前辈和恩师们。回忆过去铭记在心!</h1><h1>陈大珍写于2018年2月21日:</h1><h1>记当年卫生队挖药时的一段经历、翻山越岭经过寨子时、也曾有过类似的险情发生。想想都后怕、山寨的捕猎狗(追山狗)很凶恶哦、攻击力很强、看似安静的寨门口、一下子象佈阵一样突然列队的狗狂叫着、张牙裂嘴、凶悍的和我们对视着、时刻有撕咬的动机、真是令人望而生畏。此时我知道李合祥医生在的身后、第一个反映,急转身抱住李合祥医生的脖子、觉得还不安全、又把两腿跳起挂在他腰间、女生们都学我的样式、挂在他身上。李医生差点被我们突如其来的冲劲推倒、扯着嗓子说;你们都把我保护起来了、我还怎么打狗、狗一下口就咬到你们的屁股啦!一听这话、大家呼啦又松开手和脚、仿佛屁股被咬一样,立马蹦下地躲在李医生身后、当稳定情绪后、观看他降狗招数了。刚好此时、老乡路过吆喝住狗、我们这小团体才有惊无险。此次挖药过后、只要遇见狗、心里的阴影一直不散。<br />记得我曾负责一营四连、五连、黄果班、农场富肯道班的医务指导、必须巡诊在这些连队之间、一个人去道班、因公路远只能走富肯乡这条㨗经。因而又是常被狗吓到、在这条艰辛的路上、每经过寨子都会心惊胆颤、想了个办法、我提前跟富肯老乡约定、毎星期三上午约11点到、那里的老乡会准时接送我、这样可以减少单独与山寨狗的接触、但还是提心吊胆的、直到现在我仍然害怕狗。去年李合祥医生来昆明时、有幸相见、诉说了这段上山挖药之事、他还笑着说:记得呐、印象深刻。莫娘娘听着也在笑😄、此时我只有个要求:莫娘娘我想再抱抱李医生。要感谢他、上山挖药时他是我们的良师、又像是我们的父亲、常为我们烧饭、做菜、在艰苦困难时期、为我们调理可口的饭菜、印象最深的是:他将上山挖药顺道釆摘的野果子、李医生说:是野苹果、其实后来我们从老乡口里得知、此果叫多依果、因为在深山老林之中、无人釆摘、果实黄灿灿、红艳艳的、洗净后捣碎和烤熟的辣椒面𢰦在一起、再放入少许盐巴拌匀可食用、那是最下饭、最开胃、最可口、最有营养成分的果蔬菜、至今还难以忘怀。<br />今天所写这篇短文、略表对医院老前辈们的缅怀、虽然此时己远离我们、但只要一想是他们的朴实、善良、他们生前的所做的为、作为医院的工作者、作为知青、永远缅怀他们、为着边疆建设、为着救死扶伤,我们在一起奋战、尽守职责、往事历历生目、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h1> <h1><br /></h1><h1>挖药,挖草药。这是每一批参加培训班必须的一个教学计划。主要都是李医生带队出门十天八天左右吧,也有其他医生一路。勐撒周围的山我们爬了不少哦。如今的驴友就是那状态吧,背行李,背粮油。劳累相当辛苦,主要还是食品欠缺阿。好在李医生和山里的老乡们总有一种亲热劲儿,时不时地为我们搞点啥野味阿猪肉这些的,要不就买狗吃。有一次在户肯寨子里买了条狗,咋杀?尹新龙说枪毙!(出去挖药经常都背了一支步枪出去,万一遇到啥大块头东西时能抵挡一下)他精神最好,这枪就都他背起哩。只听到枪声一响那狗应声倒地就没了,第一次面对面看见枪的威力,是吓人。</h1><h1> 为弄点好吃的,还有一个方式时不时可以用用,就是李医生把路线确定后就先派人去准备住宿的村寨联系,并给人家说有宣传队要来给他们表演节目慰问他们。那深山老林的哪见过这些嘛?反正都是小青年些,分几拨站院坝头吼就是咯,几乎是每个人都上咯哩。那阵势老乡们没见过就不不说了,就是我们自己也没见过阿。但是表演了做了也成了,老乡们开心咯我们肉菜都摸到吃咯,这些事情好玩记忆深刻哦。出门前李医生就要喊把家什带起,啥家什?也就是张庶明有一把二胡,她自己的当然比较熟练,刘石生也可以整几哈。男生几个里头陈德君吼得起,其他人就跟到闹嘛,文革时期红歌年代也好跟。一个啥"雪山冰封升起红太阳"的唱得最多。记得闻同学唱歌老乡们最拍手,""马儿慢些走,老房东查铺""这些受欢迎得很。结果最后是唱得多的吃得少,侧边闹腾的吃得多。比如啥"陈德,我干了八碗"!是真哩,哈哈哈吓死背时。</h1><h1> 一种调节一个办法,老师们真是费不少心思来为大家吃饱吃好,现在想来心里也满满地感谢阿!和上篇里陈大珍的感触是一样一样的阿。</h1><h1> 帖:陈德看篇后说~~</h1><h1> ""在卫生队共同学习、生活、工作、上山备料、外出挖药的岁月令人难以忘怀,挖何首乌、小红参、剥杜仲,两盏马灯挂起,十几个人就表演一台歌舞,记得大兴的夜晚演出结束,<b>我们吃完饭后,还看见山林深处时隐时现的亮光,那是老乡举着火把回家逐渐远去光亮。""</b></h1><h1><br /></h1> <h1>刘幼彬,刘医生,大福在分场找药</h1> <h1><br /></h1><h1>开始做输液制剂了,黄淑秋。</h1> <h1>老刘医生和谁谁谁?<br />帖杜永庆篇后说:拜读一口气从1971年写到2018年。跨度四十七年。活生生展现了我们当年的生活,当年的艰辛,当年的奋斗,和在困境中的友情。令我们浮想联篇,回味无穷。在卫生队时,我们都是年仅十六七岁的少年(按十八岁为青年算)稚气未脱就远离父母去到边彊。幸运的是我们被调到卫生队,在那个知识不值钱的年代,我们有了卫生队的好老师,有了全团最好的学习条件,系统的学习了医疗卫生的入门知识。想到这些。我们感恩曾给予我们知识的卫生队老医生,老前辈们,感谢他们给予我们的关爱和帮助。我在病房工作,刘医生,彭医生,王孃孃和陈大珍对我业务上指导,生活上关心。许多往事记忆犹新,难以忘怀。今天我们会更珍视过去的情义,祝我们的老师们身体健康长寿。祝我们同学朋友友谊长存,健康幸福</h1><h1><br /></h1> <h1><br /></h1><h1>家在那方向!</h1> <h1><br /></h1><h1>留在卫生队工作的几位。</h1> <h1><br /></h1><h1>2002年昆明</h1> <h1><br /></h1><h1>2002年4月卜医生来成都在大福家见面。王益聪和杜永庆已经相互不认识了。因为这拨人从农场离开分手后已经有20多年了。返城后都忙不迭迭地各自做事,大多数人就没联系过。所以我们都说道是外地朋友来给了我们重新见面的机会阿,是友谊的使者。</h1><h1> 再后来陈大珍,王孃,黄淑秋,刘石生,吴绍康杨丽华,,,来这儿玩大家都会聚到一起叙叙旧叨叨新。</h1><h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h1> <h1><br /></h1><h1>哪一年?</h1><h1>在杜永庆新家,万科城市花园</h1> <h1><br></h1><h1>2005年,姜办,黄明琼是回农场五十周年庆典</h1> <h1>2005年农场五十周年纪念日</h1> <h1><br /></h1><h1>2006-6月</h1><h1>陈大珍蒋云生黄淑秋来成都</h1> <h1><br /></h1><h1>2006-6月</h1>陈大珍蒋云生黄淑秋来成都 <h1><br /></h1><h1>卜医生,李所长,李医生</h1> <h1><br /></h1><h1>认得,是在李医生耿马的家门口</h1> <h1>大福倆在临沧看望刘医生</h1> <h1>娇满和卜医生</h1> <h1><br /></h1><h1>2011年春节初五</h1><h1>回农场在王国珍医生家聚会,和谢似明吴绍康两家子不约而同的会聚一起。</h1> <h1><br /></h1><h1>还是在王孃孃家楼上这张带家属</h1> <h1>临沧看望王医生</h1> <h1><br /></h1><h1>哪一年?</h1><h1>唐英姐妹俩路过成都,这儿是在贡伟业家聚会。</h1> <h1><br /></h1><h1>今年春天的?</h1> <h1><br /></h1><h1>今年春天的?</h1> <h1><br /></h1><h1>这是今年春天的。</h1><h1> 大福,黄明群专程到河北保定看望徐医生和赵医生。不忘初心</h1><h1> 摘自庄严《白衣战队》章节~~</h1><h1> &quot;1964年7月,河北保定医专毕业生徐新明和赵凤德接到学校通知,分配到云南省农垦总局,,,,,,最后被分配到了勐撒农场的山上分场,那艰难!</h1><h1> 他们咬紧牙,一关一关往前闯。从学挑水做饭开始,到生产劳动;看病、治疗、巡诊,医护不分工;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科科都看。</h1><h1> 他们的大女儿徐冀倩四十多岁时在河北回忆:记得那里满山遍岭都是层层叠叠的橡胶林,房前屋后香蕉树丛丛,还有蛇爬来窜去。爸爸妈妈经常半夜被叫去出诊,夜里醒来,黑乎乎的,不见爸妈,吓得我和老三大声的哭。1966年王立朋调到场部卫生所后,徐新明负责山区卫生室工作。&quot;</h1><h1> 徐医生赵医生也是为边疆贡献了最宝贵年月的人啊!敬佩敬佩!</h1> <h1>生日快乐,平安健康!<br />分场的朋友看了这个美篇发了这张照片说请加进去,非常记得两位医生在山上为大家付出的关心与辛情工作。<br /> 都记得都记得!</h1> <h1><br /></h1><h1>呵呵,徐医生的私家企业!</h1> <h1><br /></h1><h1>这是今年春天的。</h1><h1> 大福,黄明群专程到山东淄博看望老刘医生。不忘初心!</h1> <h1><br /></h1><h1>比较早的</h1><h1> 背后这楼房医院该是八十年代建设的吧。原地址我们在时的几座平房全没了。</h1><h1> 2015年底回农场时,我和王益聪楼上楼下看了一下,大大的物不是人也非了。感觉比起那些年代冷落了不少,和一个女医生聊了一会儿说是业务少,开展的项目也不多,我们看也是好些房间都没有打开用上样?不过打听了一下收入也不算低就是咯,县编的好处吧。</h1><h1> 这次回去才晓得农场交县管后,级别由县团级降为科级了。变化是不小!</h1> <h1><br /></h1><h1>最近的,刘医生也没闲着!</h1> <h1>还在带学生。<br /></h1><h1>从农场返城的我们这拨人,回来后继续医生职业,有执照的可能就只有王益聪,姜经建,刘石生了,哦哦还有吴绍康。</h1><h1>也可能还有哪个哈?</h1> <h1><br /></h1><h1>2013年4月在昆明。</h1> <h1><br /></h1><h1>贡伟业和夫人在耿马看望卜医生</h1> <h1><br /></h1><h1>2015年12月</h1><h1> 是耿马县成立六十周年纪念章,也是勐撒农场建场六十年纪念日。</h1><h1>昆明成都上海都回去了不少的人。</h1> <h1><br /></h1><h1>2015年-12月在耿马和李医生到了卜医生家。</h1><h1>  和李老先生相处很随意,我们很谈得来,没啥拘束感觉。他本身也大大咧咧不修边幅地。那几年带我们出去挖草药在勐撒附近,也到过镇康永德那边走了好多山山水水。拿现代话说就是驴友。<br />驴友就现代也是很辛苦的,我们那阵就是个累得要死的感觉了。不过年轻嘛也好耍,翻山越岭的,进老乡寨子混老干巴肉吃,,,那些年哪有观风阅景的感觉阿。放到如今就是大大享受吧。<br />  至今也记得很清楚,当年返城时他给我说的一句话"知青一下子全走啦,农场的发展会由此慢步下来,肯定损失不小啊,他说城里人的来来往往会带回很多新概念的东西,交流很重要,对边疆地区是很有益的。</h1><h1> 一走就是四十多年,今天和李老先生重逢了 有激动,一切都在不言中!<br /></h1> <h1><br /> (2002年4月卜医生路过成都,我们见过一次面至今已经是13年前的事情了。)</h1><h1>2015年-12月4日耿马:</h1><h1> 到农场参加建场60周年,今天又来耿马庆祝建县60周年。我来这儿当然是以看望卜医生他们为主噢。</h1><h1> 卜医生是一个非常聪慧能干的人,当时从事放射科工作是个多面手。我开始进暗室,配显影定影液,冲洗胶卷(120.135时代),扩印照片,一步步到后来参加培训班再从事放射工作等等都离不开卜医生的悉心教育与帮助。在我的人生阶段里从学校出来到兵团后卜医生是我的第一位老师!谢谢,谢谢!<br /></h1><h1>最有印象的是跟卜医生弄那个大三脚架,盖一块厚黑布的古老相机。给人照相时要把头拱进去取景,还在里头摆拢分隔底片盒子,再把头伸出来。手里捏个橡皮球 "口里喊到笑一笑1、2、3、" 就捏咯,曝光完毕。想起很早以前看杂技表演在这黑布里要变好多东西来阿,所以老觉得搬弄它好耍也好笑,但也很劳神哩哟。</h1> <h1><br /></h1><h1>2015-11月</h1><h1>王益聪在临沧看望刘医生。</h1> <h1><br /></h1><h1>2015-11月</h1><h1>回农场参加农场60周年纪念日,在场医院楼前照片。</h1> <h1><br /></h1><h1>曾经在医院检验室工作的同事蒋正芬</h1> <h1><br /></h1><h1>耿马和农场庆典后到昆明会面</h1> <h1><br /></h1><h1>看望丁医生和韩医生</h1> <h1><br /></h1><h1>老同事老朋友</h1> <h1><br /></h1><h1>聚会共影</h1> <h1><br></h1><h1>这是2016年3月23号</h1><h1>(我们到云南兵团45周年)成都聚会。</h1><h1> 在之前几天王益聪寻的聚点,把约定时间位置在白衣战队微信群里告知了我们。</h1><h1> 一个意外:</h1><h1> 这天下午大家陆陆续续到了茶楼,在成都的这拨人基本聚齐了,此时我不经意的抬头看了一下这茶楼的状态,突然觉得门外闪进一个熟悉的身影,嘿!"陈大珍"得嘛!咋哩阿?随之蒋大哥也跟了进来。大家都好意外,坐起坐起再说,事情是:她在群里认得咯这聚会,就在家定了这酒店,昨天飞过来已经住过一晚了,嘿!着实给大家一个惊喜哦。朋友之情无以言表。还那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h1><p class="ql-block"><br></p> <h1>杜甫草堂游<br />帖陈大珍篇后说:世界之大,并非每个人都能相遇;茫茫人海,并非每颗心都能相通。有个人经过你的生命,也许可以和亲情相媲美;这份情在你眼里最为珍贵,能够和你的生命相依相随。,在人生旅途中、经历有时难以忘怀、知青是我们那代人共用的名片、此时蒋中的图文让我们一同回忆起那刻骨铭心的记忆、走过的路、虽各有不同,但艰辛与年龄在那个时代是我们的共同感悟。<br /> 芳华似花无归路、珍惜当下健康就是福。此刻感谢蒋中的编写与收藏的珍贵像片美篇、自己的历史自己记[强]</h1><h1>懂你,无需千言万语!</h1><h1><br /></h1> <h1>曾经白衣战队人如今的风采~~</h1><h1>师奶级的红衣瑜伽人哦!</h1> <h1><br></h1><h1>2017年11.30日再成都的部分朋友聚会。</h1> <h1><br /></h1><h1>他们是兵团时期红三班同学。</h1> <h1><br /></h1><h1>2017.7月中旬</h1><h1>王益聪一家人在九龙沟避暑,我们也去热闹了几天</h1> <h1><br /></h1><h1>2017年8月中旬</h1><h1>一拨人在抚仙湖住了几天,陈大珍蒋云生刘石生专程从昆明来一起玩了一天。</h1> <h1><br /></h1><h1>抚仙湖</h1> <h1><br></h1><h1>明年再玩草地,就是一家五口了,噢噢,六口六口!</h1><h1>[强][强][强]万幸福的一家!<br> 老尹,米娜,我在这儿吹点儿老壳子哈,1979年4月底我从临沧卫校办完退学手续回到卫生队准备收拾返城。当时已经是很后期了,回去看到老尹还没走,正好我俩同路了。多少还是有搬家的规模嘛,辗转到了临沧坐了一台箱式客车到昆明货运站办好了托运。五四青年节那天我们在回成都的火车上。<br> 一周左右后,我差不多办好了入户手续那些,又去成都东站取回了行李。<br> 第二天我去到青羊横街老尹家看看他事情办完没喃?刚刚进门老妈就把我拉到一边泪着说:米娜来了,他不办手续要回农场去。<br>我一听那门严重啊!米娜是哪个我也不晓得,老母亲说是他对象。哦哦哦,这哈艰难咯,,,不好说啥了。<br> 过几天又去看了一下说是肯定不入户了,呆几天返回。阿呀呀!说啥呢,好艰难的决定。<br> 多年后他们又举家来到彭州三益镇安置下来,我专程去看他们,我给米娜说的第一句话是"真哩很佩服他,换得我做不到,可能其他人都做不到,老尹坚持了。一是他执著专一,二是你的魅力。只有珍惜珍惜!"<br>阿哈哈哈,这儿来说这些,米娜老尹不介意嘛?我可以撤除哩哈!</h1><h1><br></h1> <h1>2018-7-21</h1><h1>尹新龙米娜携儿孙回成都办事,临时约到了几位在一起聚聚。从下午茶楼见面到一起吃晚饭的时间里大家总是交谈不少,就没歇过气阿,都四十多年的老朋友了大家热情满满!</h1> <h1>沈孃孃,事务长</h1><h1>李医生,莫孃孃</h1><h1>曾经都是非常熟悉的人,对我们非常关心和照顾,在这儿谢谢了!</h1><h1><br></h1><h1>说明一下:在这个美篇里绝大多老照片都是从卜医生的空间里转载的哈,特此谢谢!</h1> <h1><br /></h1><h1>开怀跳唱,永远的青春舞曲</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