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老三届賦</h1><h3> <br /></h3><h1> 老三届,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之统称也。是时,中高考未依规而行,毕业亦未按期而施。何耶?留校"闹革命"也。及至1968年底,此三届学子,齐赴农村,接受再教育,始有老三届之谓也。正是:朗朗乾坤,政治风云激荡于神州大地;莘莘学子,远大理想痴奉于广阔农村。</h1><h3> <span style="font-size: 20px;">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span></h3><h1>远课堂,失深造,仰望星空,美丽梦想随风去;亲黄土,专劳作,回眸田野,不尽遐念滚滚来。</h1><h1> 惶惶然,似一叶扁舟,飘荡于海上;怅怅然,如一片落叶,仄躺于路旁。</h1><h1> 把苦酒,泼在我们身后;把甘露,洒在我们前头。</h1><h1> 日出而作,竭其力,挥汗于田间地头;日落而息,静其心,潜书于床边桌旁。</h1><h1> 陷困境,山穷水尽疑无路;遇良机,柳暗花明又一村。</h1><h1> 苦其心志,惊涛骇浪何所惧;劳其筋骨,山高路远任我行。</h1><h1> 去边陲,风霜雪雨守国土;</h1><h1> 进军营,亦文亦武齐并进;</h1><h1> 当工人,勤干业精出成果;</h1><h1> 执教鞭,三尺讲台育新人。</h1><h1> 四十年立足于本职,多有建树;四十年笃定于己业,各领风骚。</h1><h1> 大潮涌动,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佳政频出,天之骄子奋力前行。</h1><h1> 进课堂,重续求学之路;</h1><h1> 捧书本,恶补知识不足。</h1><h1> 忠实于祖国,殚精竭虑显身手;赤诚于人民,披肝沥胆献热血。</h1><h1> 孝父母,慈子女,懂爱情,家庭和睦;端品行,重修养,有良知,社会和谐。</h1><h1> 五十年坎坷途,栉风沐雨,苦乐年华;半世纪崎岖路,含辛茹苦,朝夕曰月。</h1><h1> 春风习习说春华,花草满园;秋风飒飒话秋实,硕果丰登。</h1><h1> 老三届,火红年代,激情燃烧;峥嵘岁月,豪情滿怀。</h1><h1> 老三届,冷暖世风五十载,风雨人生四十年。</h1><h1> 嘻,我的老三届矣!</h1><h1> 昭昭然,名嵌新中国之历史长卷;昂昂然,声震全社会之舆情峰点。</h1><h1> 美哉誉哉!</h1><h1> 壮哉颂哉!</h1><h3> <br /></h3><h1> 嗟夫!老三届垂垂老矣!</h1><h1> 然则老者,单指其龄,非涉其心。</h1><h1> 暮年"老骥",指点江山顶层设计者,有之;西下"夕阳",壮心不已甘洒余热者,有之。</h1><h1> 新时代,撸袖攒力,早日实现强国梦;老三届,淡定从容,顺心过好每一天!</h1><h1><br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执笔创作:易治家</h1> <h1> 1968届高三(1)班记</h1><h1><br /></h1><h1> 在中国历史上,无意识造成的真正精英是"老三届"。这一批人在文革前完成了初高中教育,文革前的初中高中教育水平恐怕不比今天一般的本科教育低,这批人由于历史原因被分散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1978年,一切回到了原点。这批人是中国人的精英,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真正的精英,懂知识、受得了委屈、懂担当。现在,这批人已退休了。</h1><h3> <br /></h3><h1> 上海复旦大学钱文中教授在世界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会上曾这样讲过:"在中国历史上无意识造成的真正精英是老三届。这批人由于历史原因被分配到社会各个角落。……这批人是中国的精英,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沒有出现过的真正精英,懂知识、受到了委屈懂担当。"我68届高三(I)人五十年曲折人生经历是钱文中教授这次讲演的最好佐证。 </h1><h1> 一九六五年金秋,我们胸怀"学成建国、回报社会"的鸿鹄大志,从全县七所有外语教学的全日制初中毕业后,汇聚到龙头山下、风景优美的武昌县一中高中部求学深造,开始了艰辛的高中学习生涯。全班56人来自纸坊、金口、大桥、流芳、豹澥等乡镇和武昌县革命老区、被俗称为南八乡的湖泗、河垴、山坡等穷乡僻壤。</h1><h1> 家在"南八乡"的朱义林、吴先宝等21位同学的求学路极为艰辛。每次回家拿生活费或生活用品,周六下午必须上完两节课后方准离校,星期天下午6时要按时回校上晚自习,这是雷打不动的纪律,但他们从未违规。周六乘从武昌经山坡南去的绿皮火车,然后从山坡徒步二十余里的田间小道,到家时乡亲们早已进入梦乡,只有慈祥的父母在灯下等侯儿女的归来。其它乡镇的同学徒步到家时不是日落西山就是月挂枝头。家在湖泗的同学须徒步穿越五里界至童周岭的20余公里路程,然后泛舟趟过梁子湖,这种披星载月的回家、返校旅程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家在纸坊的同学虽可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像刘春林那样星期天里打工(做煤球)挣钱弄学费生活费的不乏其人。</h1><h1> 生活清贫、学习紧张、早起晚睡、来去匆匆絲毫沒有减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经一翻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这类教诲早在脑海里行成了强大的精神支柱。精神是力量的源泉,坚持就是力量,仿佛一轮炽热不落的艳阳激励我们勇往直前,岁月沒有辜负为之努力拼搏的莘莘学子。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吴祖林被推荐为校团总支委员、高三(1)班团支部书记;王成化、范明星被选为校学生会主要干部;王成化写作功底扎实、普通话讲得标准被推选为学报编辑组成员和播音员;包照华、夏世光、曾庆金、雷家学被选上校篮球队队员;程功文、刘红梅能歌善舞是校文艺队的顶级演员;校园里优秀学生、竟赛标兵栏的橱窗里名列榜首的总少不了我班俊男靓女的芳名……68届高三(1)在校学习期间是校园百花争艳的文化苑中一朵奇葩,像雍容华贵牡丹的容颜又似傲骨芬香的腊梅。</h1><h1> 一九六六年暑期临近,北大聂元梓"炮打司令部"的第一张大字报把我们卷入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的文革漩窝,被迫终断了正常学习。两年后又被迫去了还没有完成学业的学生不该去的地方,浪费了十年的学习黄金期,造成了我们的终生遗憾。幸运的是十年间我们不停地在漩涡中挣扎前进。68届高三(|)人像傲然挺立在悬崖峭壁石缝中的青松,无论是鸟语花香的春天,烈日炎炎的夏天,落叶纷飞的秋天,或雪花纷飞的寒冬,它总是生机勃勃争奇斗艳,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于人的甚多。</h1><h1> 朱义林同学的祖父被定为"剥削阶级"成份,但其父是国家干部,他无幸免于在高一学习期间被迫中途终止学业一月有余的厄运。他沒有屈服于不公的压力,在困境争扎发展,凭着自己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入了党、上完大学获得总工程师职称和总监理师职称,为中国铁路建设和武汉地铁建设奉献一辈子,古稀之年才获准颐养天年的机会。</h1><h1> 像朱义林那样获得高级职称的还有: 徐景芳、郑邦典、李道芳、吴先保、包照华、呂运来、李胜美等同学。</h1><h1> 呂运来同学北京大学高才生。南疆保卫战的英雄,时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是位博学贯中西、高谈惊左右的墨客。像运来这样的才子佳人还有天地入胸意、文章生风雷的包照华、胡承蛟、朱义林、吴祖林、牛福友、范明星等同学;易治家、詹才德、操朝春、郑邦典、钟洪山、朱义林、胡承蛟等同学不仅是腹有五车书、口内吐珠玑的才子,还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圣。</h1><h1> 范明星同学担任武汉钢院招生办主任工作直至退休,还在武昌理工学院担任过党委书记,奉献余热。</h1><h1> 胡功民同学高中毕业后远走高飞支援"三线"建设去了四川攀枝花钢厂。大学毕业后去深圳经商,是以色列国某产品销售的中方总代理,业绩非凡,为国家财政收入作了贡献,为自己也创造了财富。</h1><h1> 詹才德和徐景芳两位是胸藏锦绣词、笔扫龙蛇字的才子书法家。书法作品有的似青松挺拔、有的像杨柳婀娜多姿。</h1><h1> 石必松同学由普通工人奋斗至局长,隐忍宽厚德艺双馨,他热爱生话暖意融融,是位既懂中医药学又精花卉园艺的武术高手,多次带领江夏武术队参加国家级老年组比赛获奖,利用周未休息进山采药惠济布衣。家中前庭后院奇花异草四季芳香,穿花蛱碟深深見、点水蜻蜓款款飞的公园美景令人陶醉。</h1><h1> 由普通工人奋斗到局级领导岗位的同学还有: 黄福海、刘春林、王成化、胡承蛟……</h1><h1> 包照华同学从民办教师奋斗到校长职位然后再履任江夏区教育电视台台长一职。他是位傲骨虚心真力量,热肠冷眼大慈悲的好领导;工作一絲不苟,热情无处不在是他的风格;自己心中可流血,他人臉上必阳光是他的人品。任校长期间,学生素质大幅上升,学校校容彻底改观呈现出旧貌换新颜的壮观景象。台长履职期,江夏教育领域的网络教育开花结果蒸蒸日上;金口长江段"中山舰打捞出水的历史画面的电视直播他付出了艰辛,为又多找到曰寇侵华历的罪证和开展江夏的旅游资源作出了努力。</h1><h1> 郑邦典、李道芳、徐景芳、孙如映、李良信、吴庭荣、谢延贵等同学都为江夏教育事业奉献了青春。</h1><h1> "生有光辉照曰月,死留正气壮山河"是军人的豪言壮语。我班呂运来、胡承蛟、唐有清、胡允广四位同学就是"英雄自古披肝胆,志士何尝惜羽毛"的热血军人。他们是军中文韬武略的才子又是戍疆卫国的英雄,向他们致敬!</h1><h1> 上叙只是68届高三(|)班人中的冰山一角,还有像大学毕业后创办江夏第一家土肥厂的林贵荣、卫生系统的局办主任刘红梅和在武昌县革命老区为老区百姓服务一生的吴先保,陈永贵式的大队党支书记吴祖林、热心为社办企业服务终生的艾时华,洒乡镇企业领导、酒厂老板夏世光等都是我班的骄傲,限于篇幅不可一一展开。无论是潮流的引领者还是跟隨大势的耕耘人,我们的播种都长出了累累硕果,我们个个是英雄!</h1><h1>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我们该退了。</h1><h3> <br /></h3><h1> 人生无奈老来何,</h1><h1> 曰薄崦嵫时不多;</h1><h1> 颐养天年半世纪?</h1><h1> 淡忘功名与蹉跎。</h1><h1> 子孙自有子孙福,</h1><h1> 别把后嗣当枷锁;</h1><h1> 旅游歌舞健身操,</h1><h1> 边做边学慢摸索。</h1><h1><br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执笔创作:李胜美</h1> <h1>历史铭记老三届,天高云淡赏夕阳</h1><h1>——武昌县一中68届高三(1)班同学会纪实</h1> <h1>老三届,是一个历史不可忘记的名字!</h1><h1>老三届,是现代史上非常独特的现象!</h1><h1>老三届,是那辈人万不可忘却的心痛!</h1><h1> 在那特殊的年代,活跃着特殊的群体,创建了特殊的经历,徜徉着特殊的情怀! </h1><h1> 历史的长河容易淹没人们的记忆,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老三届却以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气势,为历史留下可供评说,且有自己丰富传奇的独有经历。武昌县第一中学68届高三(1)班,就是老三届中最具传奇色彩的集体。</h1><h1>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特殊岁月铸就的同窗深情,如大海澎湃、如高山耸峙,如河川延绵、如云朵飘逸。我们将永远铭记我们这一不同凡响的班集体。</h1> <h1>一、龙头山下聚骄子</h1><h1> 1965年9月初,艳阳高照,暖风习习。纸坊山城彩旗招展,八分群山笑逐颜开。龙头山下的武昌县第一中学,迎来了65级高一(1)班的56名学生。这些未来之星,有来自青龙山北纸坊本镇的同学,有来自豹澥流芳大桥的精英,更有来自革命老区南八乡乃至湖泗国的侨民…… 我们,是本年度武昌全县的骄子,都怀着一颗热忱进取的心。我们将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增长更高的本领,准备报效国家、人民和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h1><h1> 我们是:(排名随机)</h1><h1> 胡承蛟 曾庆金 李永安 徐景芳</h1><h1> 石必松 李胜美 易星明 易治家</h1><h1> 黄福海 孙如映 夏世光 王书元</h1><h1> 张荣生 刘春林 范明星 朱义林</h1><h1> 吕运来 吴祖林 傅光亮 林桂荣</h1><h1> 艾时华 柳学开 王成化 陈林善</h1><h1> 彭明欣 包照华 操朝春 胡功明</h1><h1> 詹才德 张绍荣 郑帮典 李道芳</h1><h1> 程功文 吴先保 谢延贵 吴庭荣</h1><h1> 刘红梅 牛福友 郭国荣 郑涤华</h1><h1> 李良信 唐显清 李光春 陈方国</h1><h1> 胡允广 严承堂 钟洪山 曾庆啟</h1><h1> 雷家学 吕春明 张红鳌 马绍燃</h1><h1> 句小胜 朱义龙 祝敏喜 洪华章</h1> <h1>二、书声朗朗育英才</h1><h1> 学校大门西侧横穿一带水田,水田中正对校园有片宽阔的荷塘。正值夏季,那些荷塘周边的垂柳轻拂和风,那塘中的荷花荷叶映染得池水似绿又红。宁静清爽的校园里,排排教室红墙黄瓦,室内宽敞明亮。我们高三(1)班就在进校门右侧南向北数第二间教室。我们这些学子,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攻读着科学文化知识。</h1><h1> 高一上学期,按部就班,朗朗书声此起彼伏,微微笑容绽放在师生脸上。</h1><h1> 陈人渝老师是我们的首任班主任,并教授着我们的代数课程。和蔼可亲的她年轻丰盈,教书育人可圈可点,极负责任。 语文老师谭建华,俄语老师全继光,政治老师袁万彩,体育老师周斌。后来,课程增加和老师变动,则代数老师沈云松,几何老师王章焕,物理老师叶梦蛟,化学老师郑北存。</h1><h1> 我们班班长易星明。一个来自金口的壮实小伙,语言不多,干事扎实。在他的带领下,班务做得井然有序。配合工作的学习委员牛福友,文体委员操朝春,文艺活动骨干程功文,生活委员李胜美,劳动委员吳庭荣、雷家学。</h1><h1> 班团支部书记吴祖林。这位来自豹澥的学生,老诚持重,做起思想工作,真是良言绕梁三日,细语润心经年。他还担任学校团总支的宣传委员。胡允广是支部组织委员,李光春是支部宣传委员。团员有牛福友、李道芳、操朝春、唐显清……</h1><h1> 我们班的范明星同学,是学校学生会干部,王成化、刘红梅同学是学校广播室播音员。</h1><h1> 高一上学期中,周斌老师接替已升任学校教务副主任的陈人渝,任我们的班主任,引领我班的各项活动。他工作全面,不仅带领我们学习文化,锻炼身体,还带领我们参加劳动。我班种的蔬菜长得不错,他夸耀说:看到这肥嫩的蔬菜,我真嗅到了粪香。他组织我们早锻炼,从学校跑到五里界花山吴折返,连雪天也是这样。这年早稻成熟季,他组织我们去五里界公社锦绣大队收早稻,插晚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怀着对毛主席的崇敬,排着队要与全国劳模、锦绣书记曹华清握手,因为他的手握过毛主席的手。</h1><h1> 班上同学,很多人获得过多方面的荣誉。比如孙如映、洪华章同学,曾获乒乓球竞赛冠军;郑邦典同学曾获书法比赛优秀;吕春明同学的文章写得好,受到多次表扬;王成化同学数学学习不错,曾获竞赛优胜……</h1><h1> 各路侠客,自显神通。大家一起,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互相帮助,茁壮成长。</h1> <h1>三、文化革命风雷激</h1><h1> 高一下学期,即1966年春。开学的几个月,我们的学习正如酿酒,火候正当。而五月份起,象全国各地所有学校一样,教学中穿插着学习党中央的5.16通知,开展批判《海瑞罢官》、《三家村札记》等文艺作品及作者,破除四旧,批判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等活动。学校被派进了工作组。</h1><h1> 七月份,学校组识学生深入农村破四旧、立四新。学校以及我班同学分驻在保福公社五里山大队周围的几个村湾和新生大队大屋操村。学生热情四射,破封建破迷信、砸杯盘砸古董,打倒地富反坏右的活动搞得火热。</h1><h1> 紧接着,北京出现红卫兵及组织,并且互相串联,进行文化大革命活动。我校我班也和全国各地一样,紧跟形势,红卫兵组织成立。</h1><h1> 为了推动文化大革命的深入进行,毛主席准备接见红卫兵,我校也派出了红卫兵代表。我班李胜美、詹才德,还有句小胜,便是派去北京参加毛主席接见的红卫兵代表。</h1><h1> 受到鼓舞的红卫兵们,精神抖擞,四处闹腾,我校学生也被带动起来了。学校领导和工作组极力维护学校秩序,但是于事无补。1966年暑期,文化大革命便轰轰烈烈开始了。</h1><h1> 下学期即高二开始,随着毛主席《炮打司令部一一我的一张大字报》发表,学校撤出了维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工作组,成立了学校文化大革命领导委员会。打倒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口号响彻云霄,大批斗、大串联就开始了。</h1><h1> 我校第一支,也是全县第一支徒步串联队由包照华同学率领。成员有唐显清、孙如映、彭明欣、洪华章、范明星、易星明、曾庆金、胡允广、陈方国等十人。他们是先到韶山,东进上海,再奔北京,在北京西郊军用机场接受了毛主席的接见,而这是毛主席第八次接见红卫兵了。我班其他的串联队伍一支接着一支上路,奔赴全国各地。</h1><h1> 后来还有徒步形式的串联,称作重走长征路。我班女同学牛福友参加了学校革委会组织的女子长征队,浩浩荡荡徒步远征到井岗山。其他的长征队也陆续出发,不过有的受不了长途拔涉之苦,便半途而废……</h1><h1> 1967年春,串联停止。我们的高二下学期,复课闹革命。我们这些热切渴望学得文化科学知识的青年,早就盼着这一天。但开动了的文革列车,哪里刹得住?大鸣、大放、大字报、大批判、大辩论,揪斗县、校领导,包括批斗称为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的老师。活动真是轰轰烈烈,又一波文革大潮汹涌而来。</h1><h1> 再后来,高三时,便成无政府状态,进驻军代表也无济于事。同学们分成造反派、保守派、逍遥派。大小司令部林立,文斗、武斗并行。大部分同学逍遥自在,家里、学校两头来回跑,看形势、看热闹。有些同学则是不遗余力,继续在学校、在街头以及社会各地冲锋陷阵,上演了幕幕惊魂。令人痛心的是,有同学武斗受伤,甚至流血逝亡。所幸我班同学则无大碍……</h1> <h1>四、同窗友爱情谊深</h1><h1> 高中三年,一晃而过。我们虽读书很少,但同学中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虽整体相聚不多,但在特定环境中也表现出许许多多互相帮助,互相友爱的情形。</h1><h1> 高一下学期的初夏,学校大扫除。我班安排男生扫清洁,女生洗包括男生的所有被单衣物。那合作的情景,不亚于电影中的镜头,水龙头放水哗啦啦,女同学笑声哈哈哈;那晾晒的被单随着微风轻轻飘摆,合着女生曼妙的劳作姿态,让男同学激情满怀。那男生的小命儿都不要了,干劲冲天,把那清洁区和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想不评最清洁都难。</h1><h1> 串联中的故事也不少,钟洪山为头的串联队,有胡承蛟、李永安、吕运来、郑邦典、操朝春、曾庆啟、吕春明,还有女生李光春、谢延贵等10人。当时,火车上的行李架、厕所、地板上到处都是人,挤得水泄不通。人根本就不能活动,上下车去办事只能通过车窗。可笑的女生,上下爬窗不行,我们大个头的男生就发扬风格,车上的拉,车下的推,卖力找笑话。不过,这是互助精神的体现,是同学情谊之使然。</h1><h1> 还有,在"停课闹革命"期间,陈方国、包照华、唐显清等,为了补贴家用,跑到郑店附近的采石场帮工。娇嫩的小苗,受不起折腾。他们你帮我、我扶你,挑石渣、搬石块,每天赚那几毛钱。友谊、勤奋,这就是体现……</h1> <h1>五、上山下乡奔社会</h1><h1> 1968年底,各级革委会按照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号召,安排老三届毕业离校。农村同学回到自己原处,称之"回乡知青";城镇同学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称之为"下乡知青"。</h1><h1> 我们班的同学们,按照要求,办理毕业手续,分别离开了学校。同学三年,虽分分离离或磕磕碰碰,但都依依不舍,并分头拍照那美好青春年代的留影。大部分是农村同学,我们背起行囊,奔向自己熟悉的家乡。不论穷乡僻壤,那里有亲人,那里是故乡。城镇同学,由各级革委会安排,有的投亲靠友,有的统一去知青安置点。</h1><h1> 1968年12月23日,纸坊镇的城镇知青,在县广场开过上山下乡誓师大会,便分乘几辆有蓬运输车,轰轰烈烈、浩浩荡荡,开往鲁湖北岸的青年公社。并分成若干小组,住进各大队的各小队。其中,我班刘春林同学、郑涤华同学,与其他年级的几位同学一起,住进了建国大队的老屋胡生产小队。王成化同学等,被分配到了爱国大队的郭家湾小队。……</h1><h1> 还有山坡的钟洪山、彭明欣等同学,分配到保福公社民建大队第一生产小队插队。而句小胜则投亲靠友,到范湖大城公社龚守华家落户。</h1> <h1>六、建功立业呈英豪 </h1><h1> 无论回乡下乡,我们的同学们经过学习雷锋活动,经过文化大革命的锤炼,都怀着一腔热血和英雄情怀,不管是在哪个地方、哪个行业,都积极向上,决不沉沦。 </h1><h1> 首先是保家卫国的英雄人民解放军战士:毕业后随即参军入伍,有唐显清、胡允广、胡承蛟等同学,均在铁道兵第七师服役,修建襄渝铁路,为建设国家而奋斗,流汗甚至流血。更有吕运来同学,参军入伍,奔赴"自卫反击战"的越南战场。他冒着生命危险,冲锋陷阵,建立功勋,好在安全而返,继续为人民服务。 </h1><h1> 其他同学,在各自行业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家奋发进取,与时俱进,都是各行业的排头兵。例如湖泗的吴先保同学,我们班的小丫头,在卫生行业奋力拼搏,不仅医疗工作出色,最终还获取高级护理师的技术职称。企业方面的经理、厂长、工程师比比皆是,教育部门的高级教师也不知凡几,行政部门的处级不乏其人,高校的领导也有我班同学的痕迹。其他部门的能手,经商的富翁,都数不胜数。例如:曾担任处级领导的有王成化、刘春林、石必松、黄福海、胡承蛟、付光亮、……;江夏教育电视台长包照华;北大才子、曾任中南政法大学教务处长呂运来;武科大招办主任、老年委主任范明星;江夏教育战线上的市级劳模李道芳;胡功明下海担任以色列某产品的国内商务总代理;夏世光办企业为地方贡献巨大;朱义林铁路高工,退休后还发挥余热,为武汉轨道交通建设作贡献至今;而徐景芳同学"笔走龙蛇、墨染乾坤";操朝春、詹才德、李胜美、易治家等,则 "腹有锦绣词,胸怀鸿鹄情;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h1><h1> 毕业后各奔东西,各有任用,同学们的奋发精神,都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时光只能冲淡我们对苦难的印记,但决不能泯灭我们的英雄情怀!</h1> <h1>七、同学深情续前缘</h1><h1> 同学之情,有心灵感应。各自为生存奔波时,老同学们的面孔都时不时在脑海浮现。热心的夏世光、石必松等同学,早年便提出过联络所有同学,组织同学会,适当时聚他一聚,重续同学之情。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同窗读,这同学缘份真得重续。但各在岗位,分身无术,只得作罢。而当到退休之年后,一轮好戏的彩排开场。</h1><h1> 首场是我班才子李胜美同学于2016年春节后,在纸坊"锦尚花"酒店开历史先河,约了石必松、刘春林、包照华、夏世光、李道芳、王成化、陈林善、孙如映、范明星……等12位同学聚会;过了几天,石必松同学又举行家宴,以"排骨藕汤"诱惑心怀"历史"的同学。在这次家宴上,明确了以石必松、范明星、刘春林、包照华、李道芳、王成化等几位同学为同学会牵头人。这样,重续情缘的大戏便拉开序幕。</h1><br /> <h1>八、春林请客在山城</h1><h1> 2016年3月26日,在刘春林同学妹妹家,由刘春林作东,宴请了19位老师和同学。田清华老师,张荣生,孙如映,郑邦典,李胜美,彭明欣,胡承蛟,夏世光,艾时荣,操朝春,陈林善,吴先保,李道芳,包照华,刘春林,王书元,王成化,孙如映,黄福海,石必松等18位同学。这是刘春林同学要求"尽可能多",由大家各方联络,队伍终于扩大了。</h1><h1> 当年的俊男靓女,如今都是老头老太,面目全非啊,会面中,大家感慨万千…… 时不我待,大家商议:为了在有生之年达到全班性重聚,回味共读情景,共叙同窗情义,分享分离后各自境遇,怎样共搭未来再相聚的平台呢?我们如何在这个特别的平台上老有所乐?夏世光同学激昂请缨:到我河垴老家再聚,那里山青水秀,湖里还可划船,交通也很方便。于是,这个聚会的火炬,开始了又一站的传递。此次聚会,并被命名为"河垴之约"。</h1> <h1>九、河垴之约欢乐多</h1><h1> 2016年4月16日,由包照华、陈林善、王成化、吕运来四同学自驾小车,率领着二十七位同学,浩浩荡荡,来到夏世光的家乡河垴。胡承蛟、曾庆金同学则从咸宁温泉由胡之爱子用小车送来。这次,又增加了许多同学,我们是:李良信、朱义林、程功文、牛福友、郭国荣、李道芳、吴先保、郑涤华、刘红梅、李胜美、吕运来、包照华、孙如映、曾庆金、易星明、刘春林、王书元、郑邦典、黄福海、王成化、石必松、徐景芳、胡承蛟、艾时荣、彭明欣、张荣生、唐显清、夏世光、陈林善、范明星,整整三十名。(排名随机)</h1><h1> 夏世光同学,那个客气劲啦,无法用文字形容。老伴、三子、一丫丫,全体出动,之前已从纸坊购进了各种菜肴材料、烟酒糖茶,真是办喜宴的架式,并借来村委会的办公楼供大家聚集。</h1><h1> 在这天之前几天,包照华、石必松、李道芳、孙如映等在夏世光的带领下,还去湖边探查了划船荡舟的场景。可天公不作美,这天有小雨,便作罢了。</h1><h1> 聚会开始,包照华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介绍了聚会的形成及目的,"叙友情,乐夕阳"是终极主题。随后,大家各自简介。再后,郭国荣同学为大家演唱了知青歌曲《我们这一辈》。她唱出了我们这代人的坎坷和苦累,也表达了共和国同龄人的坚毅和无悔,感动得人们流泪。接着,包照华、石必松二位表演了太极拳;刘宏梅,读书时的文艺骨干,给大家献上了一曲《珊瑚颂》。后来,群主给大家朗诵了操朝春同学因恙未到而发来的一首抒发同学深情的诗篇。由此,激起了同学们后来以吟诗作赋表达重逢的喜悦、讴歌同学间深情的热潮。接着,大家自由三五成堆回忆旧事、共享分离后的喜怒哀乐……</h1><h1> 开席,丰盛的食物摆在同学面前,劝酒的敬语充盈耳庭,快乐幸福的感觉荡涤着每个同学的心田。</h1><h1> 下午,照像进行着。合照、分头照、帅哥的艺术照、甚至真假夫妻照也来了。靓照如何分享啊,包照华同学便号召老家伙们赶个新潮:都换上智能手机,建个"68届高三(1)班微信群",什么都互相交流,互相分享。</h1><h1> 接着,分头参观了夏的湾村,特别是他的乡村别墅。虽未装修,但架式喜人。</h1><h1> 不早了,皆分手了,握着昔日同学们的老手,但还是有稚嫩的感觉,温暖柔情如初。再见,……那亲切的声音长久萦绕耳际。夕阳挂在天边,彩霞红透天空,大家依依不舍地慢慢离开。</h1><h3> <br /></h3> <h1>斧头湖畔摇渔船,</h1><h1>昔日同学忆当年,</h1><h1>情同手足今世有,</h1><h1>再续前缘乐无边。</h1><h3><br /></h3> <h1>青春已过,</h1><h1>少年难求,</h1><h1>乐享今日,</h1><h1>挥斥方遒。</h1> <h1>十、沿江一号凤出阁</h1><h1> 2016年的七月,武汉正是雨季。大雨不停地从天而降,像天庭里飘下来的千万条银丝。长江武汉段的江水一泻千里,仿佛一条披着金鳞的巨龙,涛声震耳欲聋。一个个浪花像一个个花样游泳的运动员,在江中翻滚、奔涌、升腾。江面宽阔,烟波浩渺,气势恢弘。</h1><h1> 7月6日,汉口江边的"沿江一号"酒店,灯笼高掛,热闹非凡。我们刘春林同学的小女儿这天出嫁,就在这里举行结婚典礼。</h1><h1> 瓢泼大雨,也造成武汉江边街道渍水,使车辆行驶不便。"春林的女儿就是我们的女儿",同学们热情高涨。包照华,李道芳、石必松、夏世光、孙如映、吕运来、王成化、陈林善、范明星、牛福友、郑滌华、李胜美等,利用多种交通工具,分头准时来到婚礼现场。</h1><h1> 同学们观赏了结婚典礼的过程,享受了女儿出阁的幸福。</h1><h1> 酒宴上,新人敬酒,彬彬有礼。春林更是深情地给大家敬酒,酒杯高举头顶。同学们推杯换盏,沉浸在欢歌笑话中。杯子里的酒都溢出来了,左边的人还要添酒,而右边的人在说"老头子少喝点",欢乐场面难以形容。</h1><h1> 真正令人醺醺的,断然不是那淡若白水的杯中之物,而是回忆,以及从回忆蔓延到席间的情意。笑的眼,红的脸,飞扬的话语,回旋的美意,且借琼浆玉液,追忆似水年华。</h1><h1> 隆重的婚礼,盛情的酒宴,让大家心旷神怡,回味无穷。</h1> <h1>十一、鼓励方国战病魔</h1><h1> 河垴之约后不久,群主包照华与几位牵头人正酝酿再集会时,有人通气了流芳同学陈方国病重长期卧床的情况。老包和春林便决定去看望。住豹澥的老团支书吴祖林同学同时邀请大家去他那里聚聚。于是,流芳探访在2016年9月5日进行。王成化,吴先保,李道芳,包照华,石必松,陈林善,吴祖林,刘春林,孙如映,易星明,夏世光,郑邦典等十二人来到陈方国的家里。怕地方生疏,吴祖林同学老早就等待在大路口,接应大家,领着一起找到目的地。</h1><h1> 方国的家境很好,老伴贤惠,子女孝顺。而病魔不讲情面,让他不能自理,条件再好都难。但他顽强,在他姑娘和老伴的帮助下,与我们交流,合影。时而笑容满面,时而泪下不忍,热情、激动中掺杂隐痛。这情景,大家能理解,也深深感到健康是我们的老本。我们与他在依依不舍中离开。大家一再鼓励方国同学勇敢克服病痛,战胜病魔,并约定创造条件一定再相见。几天前,吕运来同学开车带着刘红梅、牛福友、郭国荣等同学前往看望过陈方国同学。</h1><h1> 中午,大家来到吴祖林老支书儿子儿媳开的酒店就餐。吴祖林及儿子儿媳的热情,感动着我们一行人……</h1><h3> <br /></h3> <h1>十二、香城泉都风景秀</h1><h1> 2016年9月24、25日两天,我们来到香城泉都咸宁,这是又一规模的全班性聚集。</h1><h1> 之所以队伍不断扩大,还得讲讲前期联络及采点工作。寻找有些失联的同学,要找到通知到,大家分头进行。李光春同学几十年未见面了,踪迹隐隐约约,郑邦典同学多方探访找到她。见面啦,五味杂陈,同学之情真是难以表达。在群里给她发了照片、视频,同学们热情招呼:热烈欢迎!夏世光同学找到李永安,还有……</h1><h1> 包照华、李道芳、易星明、石必松、孙如映等几位到咸宁与居住温泉的胡承蛟会合,进行了采点工作,顺路看望了李光春。</h1><h1> 之前,还有是去咸宁还是去婺源之争。老弱病残一群,只能短时间近距离,结果促成了咸宁之行。</h1><h1> 可天有不公,这年暑旱,金桂之花迟迟未开,我们便在第一天游了淦河沿岸,潜山公园。还有故事:那天晚上,我们的红管家李道芳同学,背着巨款去结帐,大家一时疏忽没等她便乘车离开了。黑灯瞎火,人地生疏,弄得芳姐摸不着北。费尽周折,回到驻地,几乎泪眼婆娑了。</h1><h1> 第二天,大家来到廊桥古村刘家桥,爽了一把四面环山、一水穿村、廊桥连接白河两岸的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之皇家古村风光。接着去穿越隐水洞,观看了五彩斑澜、古怪陆离的洞中美景。洞中道路崎岖,身体强健的同学便扶着身体不便的缓慢行进。</h1><h1> 中午赶到贺胜桥,一幕情景感人。我们的陈方国同学,从流芳由老伴、一子三女外加护工护送,坐轮椅用专车赶到此地与大家会合,照了珍贵的合影。这就是同学情深!</h1><h1> 这次活动,有的同学还带上了夫人。看,李胜美,胡承蛟夫人,谢延贵, 牛福友,程功文,陈方国,范明星,郭国荣,吴先保,李道芳,易星明夫人,包照华,孙如映夫人,张荣生,郑涤华,李永安,徐景芳,李光春,陈方国夫人,石必松,吴祖林,艾时荣,夏世光,孙如映,郑邦典,李良信,易星明,曾庆金,朱义林,詹才德,陈林善,刘春林,王成化,唐显清,胡承蛟,王书元等参加了聚会,这队伍不小吧。</h1><h1> 老班长易星明同学极尽全力支持这次话动,并予资金资助。</h1><h1> 淙淙白河水,幽幽淦河情;古远刘家桥,多彩隐水洞。我们浮想联翩,已沉浸在幸福快乐的海洋中。愿我们的同学之情,如这河中之水,不需激越,只要绵长,永远永远,流向无际的远方!</h1> <h1>情满刘家桥之一</h1> <h1>情满刘家桥之二</h1> <h1>香城之恋</h1> <h1>十三、汉阳新城情浪漫</h1><h1> 刘春林同学,很是重情重谊。2016年10月30日,又邀请大家去汉阳他小女儿家作客。盛情难却,有:李道芳,郭国荣,吴先保,郑涤华,谢延贵,刘红梅,牛福友,王成化,李胜美,陈林善,范明星,石必松,刘春林,郑邦典,易星明,孙如映,包照华等同学前往。</h1><h1> 美丽街景,宽敞房居,特别是春林同学的一再盛情,让大家永记难忘。</h1> <h1>笑逐颜开</h1> <h1>谁说夕阳不浪漫?</h1> <h1>十四、人间四月花盛开</h1><h1> 江南四月,莺飞草长,大地一遍生机。武昌县第一中学六八届高三(1)班的老同学们:老树发新枝,枯滕长绿芽;二度梅花艳, 青春又焕发。我们乘着春风,闻着花香,借远在山东乳山的胡功明同学回乡祭祖之机,于2017年4月5日,来到江夏区委党校招待所进行了2017年的第一次班级性聚会。</h1><h1> 这次聚会是人数最多的,新增了7位同学。包群主的热情高张,还请来了摄影师。这次又有新特点,会前会中会后,许多同学吟诗作赋,表达了饱满的情怀。</h1><h1> 吴先保,谢延贵,程功文,李道芳,牛福友,刘红梅,郭国荣,郑涤华,吴庭荣,詹才德,黄福海,王书元,胡功明,李胜美,艾时华,彭明欣,徐景芳。孙如映,吴祖林,李永安,朱义林,石必松,吕运来,刘春林,易星明,夏世光,操朝春,易治家,张荣生,林桂荣,范明星,王成化,付光亮,胡承蛟,曾庆金,郑帮典,张绍荣,柳学开,陈林善,包照华等40名同学及张绍荣夫人参加了聚会。</h1><h1> 第一次与班级同学见面的是:柳学开、付光亮、易治家、林桂荣、吴庭荣、胡功明、张绍荣等七人。还有胡允广、钟洪山、曾庆啟等三人未参加过聚会。</h1><h1> 令人心痛,我们班己有九位同学不幸英年早逝。他们是:雷家学,吕春明,张红鳌,马绍燃,句小胜,朱义龙,祝敏喜,洪华章,严承堂等。</h1><h1> 胡功明同学,对同学们深怀情谊。在这次聚会时,拿出自己的一笔资金,来资助大家的聚会话动。</h1> <h1>十五、东湖之滨贺良缘</h1><h1> 六月的武汉东湖,碧波荡漾,垂柳拂岸 ; 东湖宾馆的南山草坪,芳草萋萋,松青竹翠。</h1><h1> 2017年的6月4日,是同学们高兴的日子。这天,运来同学的千金喜结良缘,我们在这里欢聚,见证并享受了这美好幸福的时刻。</h1><h1> 同学们喜悦的心情如这东湖的波浪,连绵奔涌。大家还用吟诗赋对的方式,表达了对新人的祝福、对相聚的欢欣。这次相聚,值得我们永久回味。</h1><h1> 撰写诗词的妙手是詹才德、操朝春、胡承蛟、易治家、李胜美、吴祖林、朱义龙、夏世光、张绍荣,还有郑邦典。</h1><h1> 这次, 胡允广、钟洪山二人五十年来第一次与全班同学见了面,再只有曾庆啟一人还未显露庐山真面目。</h1><h1> 吕运来夫妇的盛情以及女儿婚礼的盛况都是空前的,令大家万分激动。</h1> <h1>捕捉瞬间</h1> <h1>谈兴未艾</h1> <h1>沿着主席的足迹</h1> <h1>早就想见你</h1> <h1>十六、万亩荷塘万里情</h1><h1> 2017年6月30号,胡功明同学从山东远道回乡。为表示迎接,也正好聚聚,群主等便招呼到纸坊及附近的十八位同学来到了纸坊。</h1><h1> 六月,正是荷花绽放的日子。青莲红荷,她的高洁,人们称颂不己;她的热烈,也是人们赞叹的品格。我们同窗的深情,正如这莲荷,真纯而热烈。</h1><h1> 上午,群主包照华同学和大家商议小聚的安排,准备去法泗观赏那广袤的万亩荷莲,感受那荷青水香,感受那高洁热烈,用以欢迎万里归来的胡功明同学。而天公不作美,大雨滂沱,我们只好就在鑫汪农家小院,闲坐小亭,议天说地,叙别谈情,不亦乐乎!</h1><h1> 中午就歺,敬菜劝酒,互祝快乐,互祝安康,表达了无限的同学深情!是啊,近七旬的老同学们,现在的快乐与安康就是根本。愿所有的同学都远离愁苦与疾痛,乐乐康康!</h1><h1> 下午,大家又畅想了2018年毕业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届时,希望所有同学,都能精神抖擞,来庆贺我们人生的伟大里程,那也将是我们的丰碑。</h1><h1> 为了了却陪伴功明同学观赏万亩荷花的心愿,2017年7月3日,李道芳特别安排了荷乡之行。</h1><h1> 法泗上涉湖属法泗斧山村,万亩荷田是这个村的特色。鑫农湖公司流转了村里大片土地,形成了如今的规模。这偌大的荷田,一眼望不到边。行走在荷花间,但见绿伞高擎,一阵风来,万荷摇曳,荷香扑鼻,沁入脑际。 荷香是一种独特的馨香,清纯,醒脑,被誉为是最乡愁的香味。</h1><h1> 中午,由黄福海的老部属安排了丰盛午餐。餐桌上,菱角米、菱角藤、马齿苋、上涉湖特产龙虾、莲米、嫩荷斩蛋、红烧土鳝、野藕焖蹄花,还有现炸荷花,花样层出。大家吃得津津有味。</h1> <h1>赏荷?尝荷?</h1> <h1>和荷!</h1> <h1>十七、荷乡访友山野秀</h1><h1> 朝辞纸坊二道口,午至安山荡轻舟。 莲叶染绿藕田水,荷花映红小村头。六月人间夏正盛,七旬同窗情更稠。乘趣访友荷乡里,采莲饮酒山野秀。</h1><h1> 2017年7月12日,包照华、刘春林、李道芳、吴先保、王成化、李胜美、吕运来、陈林善、孙如映、张荣生、石必松、郑邦典等一行12人,来到安山街红灯村艾昌林湾,探访老同学艾时华夫妇。</h1><h1> 人间六月夏正浓。这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气温好高。来到红灯村艾昌林湾,人们眼前一亮,村前尽是一片荷田。那莲叶高耸,真有接天之势,那荷花殷红,象朵朵火苗,炽烈着,映得村头彩霞一片。</h1><h1> 大家在老同学的带领下来到荷田,观荷花,采莲蓬,心中的热情,与这景象一般样。</h1><h1> 餐后,大家来到玉米地,说笑着,扒着玉米。一会儿便满载而归。</h1><h1> 望着那荷田,背着这玉米,再看着这排排民居宽敞漂亮的村落,感觉这景致真是"荷"谐农家。</h1><h1> 艾时华夫妇招待同学的热情正如初夏的温度,既高但温柔。返途时,还送每人一份土特产:玉米棒、嫩莲蓬。</h1> <h1>拔玉米</h1> <h1>运玉米</h1> <h1>十八、大屋孙湾农家乐</h1><h1> 107国道江夏安山街南行三公里就是孙如映同学的湾村一一大屋孙。乡村漂亮的小楼房是如映同学三兄弟近两年的杰作,屋后近三百平米的院子最近才落成。</h1><h1> 2017年10月30日,是秋高气爽、艳阳高照的好日子,如映邀我们去挖苕。几个爹爹带着几个婆婆紧赶慢赶一一我们去挖苕!</h1><h1> 一大早,大家便赶到了目的地。首先,我们参观刚落成的小院。院内,脩竹撑天,樟林透香,一座亭阁坐落在庭院中间,好美的景致。</h1><h1> 如映和夫人老远便出门迎接我们。寒暄后,我们便直奔主题:挖苕去。</h1><h1> 扛起锄头去挖苕,宝宝(吴先保〉有点出大力的味道,运来手中拿的是随车带来的军工铲。</h1><h1> 开始挖苕由先保率先垂范:离苕藤茎远点,地裂处是大苕。其他"苕货"也开窍了。真有点轰轰烈烈啊,运来的军工铲很起作用。</h1><h1> 没花好长时间,就收获不小。大家便把胜利果实一一红薯装袋,用板车推了回来。这天,大家尝到了"农家乐"的味道。</h1><h1> 孙如映由武昌县五中考入武昌县一中高中部,在68届高三(1)班他是校体协委员。他身体健硕,学业成绩很好。1968年12月22日他回乡到安山大屋孙。由于有能力,1972年转正为公办教师。他是喜欢创新的一个人。当年学校搞勤工俭学,他曾办了一个化工厂生产洗衣粉之类的产品。他征求老同学们的意见:因为是在纸坊生产,纸坊"龙井头"很有名,想用它做商标。过了一段时间,就发现有个商标叫"龙首"的洗衣粉在大家手中使用。</h1><h1> 退休后,如映仍然不甘寂寞,在农村老屋扩建了小楼房,还找村民要了点土地,种了莲藕,种了红苕。因此,就有了这"挖苕"的热闹。</h1> <h1>挖苕</h1> <h1>装苕</h1> <h1>运苕</h1> <h1>吃苕</h1> <h1>十九、惜别绍荣显真情</h1><h1> 2017年的冬天来得过早,气温比常年低得很多。寒潮从北方袭来,没到深冬人们都不敢出门了。12月2日,手机上突然出现一个不祥的信号,弄得同学们惊悚不己。"小毛豆"(钟洪山)惊叫:"张绍荣怎么回事?是真的吗?"因他看到包照华群主发的讣告:张绍荣同学不幸因病治疗无效去世!</h1><h1> 这是毕业分离又重聚后第一个去世的同学啊,令人痛心。群主正值身体不适,但他立即与同学们商议:大家必须去送绍荣最后一程。</h1><h1> 3号,石必松、刘春林等11人分头去医院看了绍荣最后一眼,去家里慰问了家属。4号上午,我们同学共30余人将绍荣送上江夏五里界幸福山公墓,并参加了他的安葬仪式。</h1><h1> 我们的詹才德老同学,前一天便从百里之遥的孝感赶来武汉,赶到纸坊,参加绍荣的惜别活动。</h1><h1> 过些日子,绍荣夫人跟石必松通讯说:"你们同学真是亲如兄弟姐妹,太有情义啊,我想起都哭了几回"。这,就是我们情深似海的68届高三(1)班!</h1><h3> <br /></h3> <h1>二十、班庆筹备齐聚力</h1><h1> 五十年的分离五十年的想念。大家为了述情、为了纪念,决心在2018年搞个68届高三(1)班毕业五十周年的庆典。 群主和老班长、老支书及部分同学们商议并拟定了庆典方案。</h1><h1> 2018年元月9日,虽然有些寒冷,好在是个大晴天。一行十余人来到金口镇,由徐景芳向导,参观了中山舰。大家缅怀先烈,也感怀我们同学深情。参观后,坐下来,逐条落实了筹备方案。</h1><h1> 过了春节,2018年3月17日,在纸坊专题召开班谱撰写组的会议,落实了编谱的具体工作。</h1><h1> 群主包照华同学面面俱到,他花了不少心血。胡承蛟同学,从大老远的咸宁温泉赶来参加编写安排。操朝春同学,正好这天是他宝贝孙女出嫁的日子,却抽身来纸坊参加会议、接受任务。</h1><h1> 3月31日,又在纸坊专题讨论了班谱编写情况,具体了庆典的各项安排,并发出了进行庆典活动的通知。</h1><h1> 一环一环,环环紧扣,大家慎重其事地筹备开好68届高三(1)班毕业五十周年的隆重庆典。</h1> <h1>廿一、洋洋洒洒庆典忙</h1><h1> 初夏葱绿的青龙山脉真如青龙,逶迤奔腾;醉江月畔的青龙水库好似瑶池,碧水微波。醉江月度假村的"忠义堂"里热闹非凡,她迎来了一群特别的客人。原武昌县第一中学68届高三(1)班的老同学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为庆祝我们毕业五十周年而欢聚一堂。</h1><h1> 2018年5月19日上午不到9时,就有一批同学己经到来。大家见面,握手相拥,问寒问暖,气氛热烈。上午是自由支配时间,同学们虽是古稀老人,但却生龙活虎。挥拍打球的,楚河汉界的,爬山摄景的,玩的是热火朝天;有的三五成群广谈阔论,有的专心专意修理长城。不亦乐乎!</h1><h1> 下午才是报到时间。吃过午饭,拉开会标,大家喜笑颜开,拿起笔便在会标上面写下各自的祝福词、抒怀语,然后签册报到,并领取了聚会礼品。</h1><h1> "还有谁没到哇"?集会主持包照华同学忙前忙后,这时来看报到情况。他与李道芳、石必松、孙如映、吴先保等同学一起,为筹备这次班庆会花了大量精力。"有几位腿脚不便的未到"。"那就用车把他们接过来"。孙如映便与几位通过电话联系,分别把他们用车接到了驻地。</h1><h1> 时光就象"醉江月"门前的车辆风驰电掣,一瞬便是五十年了。老三届的我们,人老了,体虚了,但我们的怀念心,我们的同学情却永远不老。大家克服各种困难,前来共度我们人生的光辉里程。</h1><h1> 晚餐酒宴。劝酒敬菜,热情洋溢,酒厅内弥漫着欢声笑语。</h1><h1> 晚上8时整,五十年班庆的"春晚"开幕了!我们的"春晚",是"留住我们青春的晚会"。欢乐的乐曲,把我们带进了快乐的海洋。</h1><h1> 首先是特邀嘉宾的独唱《今天是你的生日》,接着是李道芳、吴先保等同学的舞蹈《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她们穿着红军式军装,戴着红卫兵袖章,跳着文革式舞蹈,一下让大家穿越到五十年前。那同窗共读的温馨,那火热激荡的岁月,恰似往事回放,历历在目。接下来是同学们的独唱、对唱、大合唱;独舞、双人舞;还有诗朗诵、太极剑表演。大家兴致勃勃,娱乐持续近二个小时。</h1><h1> 清晨,小鸟悠扬的鸣叫声清脆明亮,将人们从梦中唤醒。</h1><h1> 2018年5月20日,是班庆活动的第二天。上午8时,开始集中照相留念。爹爹婆婆们,雅兴十足,争先恐后,抢着留影。单影、双影、混合影,地域影、姓氏影、发小影,层出不穷。拍得师傅眼晴发花,照得同学手机发热,直到要开班庆会才收场。</h1><h1> 上午10时,在会议厅正式召开"武昌县第一中学68届高三(1)班毕业五十周年庆祝大会"。《相逢是首歌》的乐曲响起,会议举持人包照华同学先行放映了前期部分同学去探望陈方国同学的图片视频,并简介了他的病痛情况,感叹要大家注意身体健康。然后宣布大会开始,提议并领着同学们起立,向我班已经逝去的十位同学默哀三分钟。</h1><h1> 首先,老班长易星明同学致开幕词。易星明同学特地从广东赶回。他热情地感谢了筹备会议同学所作的工作,盛情地赞叹了同学们间的深情厚谊。并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幸福长寿,期盼日后制造机会、找个理由再相聚。他越说越激动,越讲越声高。最后喊口号式的说,"我们再相逢!"</h1><h1> 接着,刘春林、范明星、石必松、李道芳等同学作了重点发言,紧接着按顺序大家分别发言。大家一致感谢了筹备工作、感叹了同学深情、感怀了青春年华、祝福了幸福长寿、期待了再相见!</h1><h1> 紧接着,老团支书吴祖林同学致闭幕词。他说:"毕业五十周年班庆会历时两天,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同喜庆,共欢乐,度过了充实而愉快的两天。尽管时间短暂,但却让我们终生难忘!同学们签到留念,拍照合影,温情问候,促膝谈心,同学们的热情发言,以及豪情奔放的"春晚",杯盏倾情的宴会,处处是激动人心的场面,事事彰显了同学们的情谊!这次班庆会,别致而有情趣,生动而有内涵。我认为,班庆会的精心策划是真情与爱的奉献!班庆会的严密组织是智慧与美的结晶!在此,我向倡导组建班庆会的带头人李胜美,石必松,孙如映,夏世光等同学;向精心组织班庆会的包照华,李道芳等同学;向给班庆会纪念册(班谱)留下宝贵文献的郑帮典,操朝春,李胜美,易治家等同学;向给班庆留下美好回忆文章的吕运来,牛福友同学;向为班庆会无私赞助的胡功名,易新民同学;向为班庆会献言献策,出智出力,默默无闻作出贡献的同学们,致以崇高的敬礼"!然后他宣布:原武昌县第一中学68届高三(1)班毕业五十周年纪念大会胜利闭幕!并祝同学们健康,幸福!</h1><h1> 最后,包照华同学组织大家照集体照。纪念大会圆满落幕!</h1><h1> 本次班庆会到会同学38名(排名随机):</h1><h1> 胡承蛟 曾庆金 李永安 徐景芳 </h1><h1> 石必松 李胜美 易星明 易治家</h1><h1> 黄福海 孙如映 夏世光 张荣生 </h1><h1> 刘春林 范明星 朱义林 吕运来 </h1><h1> 吴祖林 林桂荣 艾时华 王成化 </h1><h1> 陈林善 彭明欣 包照华 操朝春 </h1><h1> 胡功明 詹才德 郑帮典 李道芳</h1><h1> 程功文 吴先保 谢延贵 刘红梅 </h1><h1> 牛福友 郭国荣 郑涤华 唐显清 </h1><h1> 李光春 钟洪山。 </h1><h1> 还有8位因各种原因未到。他们是:</h1><h1> 付光亮 胡允广 王书元 吴庭荣 </h1><h1> 曾庆启 李良信 陈方国 柳学开。</h1><h1> 有10位同学英年早逝,我们向他们默哀!他们是:</h1><h1> 雷家学 吕春明 张红鳌 马绍燃 </h1><h1> 句小胜 朱义龙 祝敏喜 洪华章 </h1><h1> 严承堂 张绍荣。</h1><h1> 中午,是盛情的酒宴。大家一起,举杯同庆,互相祝福,互相道别。这不是进餐,是品尝同学深情,是回味青春年华;这不是饮酒,是祝福康乐未来,是期盼再度重逢!</h1><h1> 散席后,大家分手,组委会用车分别把远道的同学送到各车站。同学们相互远望着离去的背影,那依依不舍之情溢满青龙山间……</h1><h3> <br /></h3> <h1> 回首五十年的风风雨雨,回望我们曾经一起走过的岁月,冲淡的是我们所经历的人生坎坷、悲欢离合,浓郁的是我们从容平淡、不拘于功名利禄的同窗情谊。</h1><h1> 五十年的企盼,五十年的等候,五十年的牵挂,五十年的今天又重逢;五十年的峥嵘岁月,春风化雨,五十年的弹指一挥间,情深意浓;五十年大江东去浪淘尽,宠辱不惊笑从容;五十年八千里路云和月,云卷云舒在苍穹;五十年莽莽荒原任我走,多少同学他乡故乡无异同;五十年阔别再相见,今朝又做同窗梦。</h1><h1> 不管是命途多舛,还是春风得意,不管是病魔缠身,还是体壮如牛,我们都要看淡过往,勇对未来,且行且珍惜。让我们活出个落日的夕阳红,活出个晚霞的放异彩;活它个天荒地老,乐它个地覆天翻,来尽情享受国家稳定、社会平安、科技进步、经济发达的人间之福吧!</h1><h1> 执笔创作:郑帮典</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