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华致敬经典之三……首临《礼器碑》

藝聨天下

<h3>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是中国东汉重要碑刻。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 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h3> <h3>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礼器碑》中正典雅,法度森严,飘逸而不失沉着,规整而不失畅快。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尤其是部分捺画,劲健有力,干脆利落,粗与细之间形成明显反差,平正于外,奇崛于内,体势变化看似平淡,而结体细细推敲却并不简单,布局疏朗,而字字重心稳固,通篇骨力通达,神完气足。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h3> <h3>明郭宗昌《金石史》评云:“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h3> <h3>清王澍《虚舟题跋》评云:“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又说,“唯《韩勑》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h3> <h3>清杨守敬也说:“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者也;《景君》、《鲁峻》、《封龙山》之类,以形质胜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论之,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所以难也。”(《平碑记》)</h3> <h3>《礼器碑》结体严谨,字法规范,笔画虽然以方为主,却又不是全为方笔,有时略带圆意。它能将笔画的粗细、方圆,笔势的动静,向背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清超遒劲,庄重典雅,高古且充满逸趣,可谓集汉隶各老成持重 之大成。</h3> <h3>要掌握《礼器碑》的结字特征,首先要了解隶书的一般规律。和其他多数汉隶碑刻一样,《礼器碑》结字上下紧凑,左右开张,犹如大鹏展翅,翩翩有凌云之势。碑中几乎每一字都有一笔很夸张重按的笔画,古人俗称为“波磔”。波磔的写法,都是逆入平出,呈“蚕头燕尾”状。每一字中,波磔只出现一次,不得重复,所谓“蚕无二设”、“燕不双飞”是也。</h3> <h3>“书到熟来,自然生变。此碑无字不变。”</h3><div>总之,《礼器碑》在结构处理上,无论是上下结构、左右结构,还是包围结构,都能取势颐盼,体态优美,形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同时,线条的粗细及所分割出来的空间形成了黑与白、轻与重的强烈反差,从而给人以鲜明的节奏感。</div> <h3>《礼器碑》书法瘦劲宽绰,笔画刚健,用笔力注笔端,如干将莫邪,锋利无比。其结体寓欹侧于平正中,含疏秀二严密内,历来被奉为隶书极则。</h3> <h3>和其他著名汉碑相比,它不同于《乙瑛碑》的俊美、《史晨碑》的古朴、《孔庙碑》的纵逸、《华山碑》的奇古、《衡方碑》的灵秀、《张迁碑》的方正、《曹全碑》的秀丽。《礼器碑》自有自己的风格在,这也正是它的成功之处。学习隶书,最宜以此碑入手。</h3> <h3>王新华,男,土家族,字心画,号石万居士、书乡居士,出生于“中国书法之乡”印江,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政协书画院特聘书画家,湘鄂渝黔武陵之巅—“书乡雅集”发起人,中国书法之乡印江名家书画院总策划,原铜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县知联会会长,北京荣宝斋、北京墨品、上海耕乐堂签约书画家。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中国书法兰亭奖安美杯书法展、中国书法百强榜、全国百强书画名家等,在全国书画、文学、音乐、摄影大赛中获奖数十次,在《中华书画家》、《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书画印》、《诗刊》、《歌曲》、《山花》、《鸭绿江》、《百花园》、《瞭望》等全国各类专业权威报刊公开发表大量小说、诗歌、书法、国画、音乐、摄影作品,文学、书法、音乐、摄影均多次获铜仁市政府文艺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诗集《高原梵歌》,墨迹为全国政协和全国众多风景名胜区收藏采用,并多次策划和主持全国书法展赛。联系微信:yjwxh616,电话:13595681616。</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