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陈梓涵从一年级语文课本中学习到了许多有关江南的知识,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我们答应带他回江苏老家南通市。到江南一游。游览的路线是,江苏南通市、上海市、苏州市、南京市、浙江杭州市最后到革命历史名城贵州遵义市进行红色旅游,然后返回成都。<br> 这是陈梓涵2018年6月28日在成都双流机场前往上海的航班登机口前拍照留念。</h3> <h3>航班号MU2220 上海虹桥</h3> <h3>在双流机场候机厅候机。</h3> <h3>陈梓涵的登机牌。</h3> <h3>陈梓涵在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拍照留影。</h3> <h3>陈梓涵乘坐从上海到南通的大巴车,在车上拍照留影。</h3> <h3>这是陈梓涵乘大巴车从上海到南通高速公路上所经过的《苏通大桥》,大桥下面是长江。<br>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简称苏通大桥,位于江苏省东部的南通市和苏州市之间,西距江阴大桥82公里,东距长江入海口108公里,是国家高速公路沈海高速的过江枢纽,也是江苏省公路骨架重要的过江节点。 建成时是我国建桥史上工程规模最大、综合建设条件最复杂的特大型桥梁工程。 <br>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全长32.4公里。<br> 工程于2003年6月27日开工,于2008年6月30日建成通车。</h3> <h3> 大巴车过苏通大桥后,突然发现在长江边的江岔里停了一艘航空母舰,仔细一看是原来苏联的“明斯克号航空母舰”。<br> 陈梓涵2018年春节期间到深圳游玩,原来准备前去参观此航空母舰。但遗憾的是此航空母舰被转移到了江苏的长江边上。这是一次意外的发现。<br> 明斯克号航空母舰,是苏联海军1143型航空母舰的二号舰,是苏联海军发展的第二代航空母舰和第一级搭载固定翼舰载机的航空母舰,也是世界上第一级搭载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的航空母舰。<br> 明斯克号航空母舰以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命名,于1972年12月28日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开工建造,1975年9月30日下水,1978年9月27日服役。苏联解体后,由俄罗斯继承该舰,但由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实力不足,于1992年5月30日退役。<br> 1995年底,明斯克号被韩国大宇集团买下,但后来于1998年8月被中信买进后,并被改建成军事主题公园,即深圳明思克航母世界。1998年8月31日明斯克号落户盐田区沙头角,打造世界级航母公园。 现在由于深圳航母公园衰败所以将船停靠于此。</h3> <h3>到达南通市后,我们去了一下亲戚家,亲戚家住乡下农村,这是江南水乡农村的田园风光。</h3> <h3>这是亲戚家在农村的住房远景照片。</h3> <h3> 值此改革开放至今,社会各方面发生着剧变。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社会急速转型中的乡村聚落及农村住宅的变迁。变化非常大,这是亲戚家的农村住房。相当于成都市的私人别墅。 </h3> <h3> 这是另一位亲戚家的房子,房子修建的非常漂亮,家里还有汽车,当地农村生活水平很高。生活过的一点都不比城里人差。<br> 这家有一个养鸡场和一个养猪场,另外还有粮食、饲料加工作坊及多台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农忙时帮助其他农户做农活。</h3> <h3>这是长江三角洲农村家里招待客人的午餐。</h3> <h3>陈梓涵和奶奶准备吃午饭。</h3> <h3>陈梓涵在湖边芦苇边上戏水。<br>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世界各地均有生长,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芦茎、芦根还可以用于造纸行业,以及生物制剂。经过加工的芦茎还可以做成工艺品。古时古人用芦苇制扫把。芦苇是湿地环境中生长的主要植物之一。多生长于池沼、河岸、溪边浅水地区,常形成苇塘。余亚飞诗称:“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h3> <h3>见到长在地里的玉米,陈梓涵非常兴奋,拍照留影。</h3> <h3>陈梓涵和奶奶坐一次农村的三轮车,到田园里兜风,别有一番风趣!</h3> <h3>在上海的七宝古镇牌坊前留影。<br>七宝镇,位于上海市西南部,是一座既有江南水乡自然风光,又有悠久人文内涵的历史古镇。<br> 全镇地域面积21.3平方公里,有56个居委会,7个行政村,2个经济合作社,人口20余万。</h3> <h3>七宝镇的江南水乡风光。</h3> <h3>七宝镇“因寺得名”<br>史料称:“镇无旧名,缘寺得名,寺无他重,因镇推重。”在张泽舍宅拓寺后,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皇帝赐额“七宝教寺”,由此七宝镇正式得名。<br></h3> <h3>上海七宝老街是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七宝古镇,整条街有丰富特色小吃,以及古色古香的建筑等。 七宝古镇同属江南太湖流域的千年古镇。<br>上海七宝老街风景如画,典型的城中之镇,又是离上海市区最近的古镇。</h3> <h3>古镇中的小桥流水。</h3> <h3>七宝自后汉起形成,到宋初发展、明清繁盛,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作为历史上的松郡重镇,七宝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h3> <h3> 江南御府位于七宝古镇中央位置,社区大门正对七宝古镇。江南御府是该区域内少有的纯别墅项目。江南御府生活配套完善。169万平方米的生态商务圈,附近有全国最大的银七星滑雪场、上海最大水上乐园热带风暴、闵行最大体育公园等。本来不准备在此照相,可是陈梓涵看到江南两字后坚决要求拍照留影。</h3> <h3>镇上特色美食。卤的猪耳朵和棒子骨很有食欲。是下酒的好菜。</h3> <h3> 卤味扎肉<br> <br> 扎肉也是古镇的特色,用荷叶包了肉放进自家做的卤汁里久煮,肥腻戒掉了不少,虽然看上去黑黑土土,吃来却是清香入味,典型的农家菜风味。</h3> <h3>七宝酱猪蹄。</h3> <h3>小店招牌不大,东西很好吃,味道闻起来超香的,性价比还不错,一定要尝试哦!那天要买他家的鸭腿都卖光了,鸭头和鸭胗都不错,很美味。 </h3> <h3>小有名气的一家店,位于近青年路。价格便宜,服务还不错,还比较喜欢这家店的环境,味道还不错的,总体而言,我还蛮喜欢的一家店。</h3> <h3>七宝凉拌白水蹄。</h3> <h3>江南的水乡风光。</h3> <h3>在上海静安寺前留影。<br> 静安古寺,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其历史相传最早可追溯至三国孙吴赤乌十年(247年),初名沪渎重玄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寺从吴淞江畔迁入境内芦浦沸井浜边(今南京西路),早于上海建城。静安寺总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米,整个庙宇形成前寺后塔的格局,由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三座主要建筑构成,是上海最古老的佛寺。寺内藏有八大山人名画、文征明真迹《琵琶行》行草长卷。静安区亦由静安寺而闻名于世。静安寺的建筑风格是仿明代以前的建筑风格,典型的代表就是斗拱的形制。 <br>静安寺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上海市真言宗古刹之一,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h3> <h3>在上海百乐门前留影。</h3> <h3>百乐门是上海著名的综合性娱乐场所。全称“百乐门大饭店舞厅”。<br> 1929年,原开在戈登路(今江宁路)的兼营舞厅的“大华饭店”歇业,被誉为“贵族区” 的上海西区,没有一个与“贵族区”相适应的娱乐场。 1932年,中国商人顾联承投资七十万两白银,购静安寺地营建,并以谐音取名“百乐门”。1933年开张典礼上 ,时任国民党政府上海市长的吴铁城亲自出席发表祝词,当时百乐门的常客有张学良,陈香梅与陈纳德的订婚仪式在此举行,卓别林夫妇访问上海时也曾慕名而来。</h3> <h3> 该娱乐场由杨锡镠建筑师设计,号称“东方第一乐府”。建筑共三层。底层为厨房和店面,二层为舞池和宴会厅,三楼为旅馆。该娱乐场建成后,一度租给某法国人经营。由于出租合同规定,“百乐门”老板根据客人人数抽成,这位法国人即规定舞客一律自带舞伴,而收费极为昂贵,这使“百乐门”蒙受极大的损失。不久,“百乐门”辞退该法国人,重新易人经营,并向社会招聘舞女。当时,舞女的月收入高达三千至六千元,是普通职员的十倍以上。</h3> <h3>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位叫陈曼丽的舞女,因拒绝为日本人伴舞,被日本人派人枪杀在舞厅内。1954年,由于“百乐门”亏空严重,而由政府有关部门接管。原舞厅主建筑改为红都戏院,其他附属建筑则改建为商场。后改为红都电影院。1990年6月11日,影院大门口的雨棚因年久失修倒坍,压死行人一名,曾被责令停止营业,进行大修。今址为愚园路218号。<br>陈曼丽是20世纪40年代百乐门最红的舞女。她亭亭玉立,多才多艺,擅长京剧。曾经与京剧名家叶胜兰、马福禄合演过《鸿鸾禧》。当年,中国实业银行的总经理刘晦之有幸赢得陈曼丽的芳心,在愚园路579弄的中实新村租赁了一套房子。按理说,陈曼丽有了强大的靠山,便该告别舞女生涯,过一种全新的生活。但她天性放荡,不愿被刘金屋藏娇。1940年2月25日深夜,陈曼丽被刘姓、彭姓两位舞客买钟坐台,忽然被人枪击。当时杀手对其连发了三枪。一枪击中颈部,一弹击中臂膀,一弹击中腰腹,她当场倒地死亡。同坐刘姓舞客右臂轻伤,彭姓舞客被流弹伤及背部,终告不治。百乐门发生血案前两小时,仙乐舞宫曾发生过枪击事件,是军统地下特工为了汪伪“76号”机要室主任钱人龙。据说,陈曼丽是军统的潜伏人员,汪伪特工总部蓄意报复,便将这笔血债算在了她的头上。此外,第二种说法是,陈曼丽不拘形迹,与汪伪要员时相过从,军统地下特工以“锄奸”为民,一举除掉了她;还有一种完全相反的说法,陈曼丽是因为拒绝日本军官伴舞而被 日本军方派出的枪手暗杀。<br></h3> <h3>2003年7月28日,经内部重新修缮,上海百乐门大舞厅以崭新的面貌再度迎客。<br>如今提起上海,很多人都会想起她的高楼大厦,她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但上海还有这么一个地方,弥漫着老上海的气息,旗袍、爵士乐、还有似乎从七十年前传来的蹦擦擦旋律……黄包车、爵士乐、高衩旗袍,空气里弥漫着70年前老上海的气息,这里就是百乐门,一个有着七十多年历史,既怀旧又颇具现代风格的娱乐场所。为了重现当年百乐门的风采,老板赵世崇特地策划了这场“1930"上海,大型豪华歌舞秀”。香鬓俪影、轻歌曼舞中,人们似乎真的回到了70年前。</h3> <h3>在老城隍庙小吃广场前留影。<br>上海城隍庙小吃广场是上海豫园商城内经营面积最大、供应品种最丰、接待消费人数最多的风味特色小吃餐厅。是全国四大小吃群之一,也是上海小吃的重要组成部分。</h3> <h3>在城隍庙小吃广场内拍照留影。<br>上海城隍庙小吃位居全国四大小吃群之一(南京夫子庙小吃、苏州玄妙观小吃、长沙火宫殿小吃),是上海小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隍庙小吃形成于清末民初,地处上海旧城商业中心。上海老城隍庙小吃广场(和丰美食楼)地处豫园商城中央地带,东接城隍庙大殿,南对中心广 场,西临凝晖路,北朝豫园九曲桥,是上海豫园商城内经营面积最大、供应品种最丰、接待消费人数最多的风味特色小吃餐厅。<br>餐厅宽敞明亮,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经营面积3000平方米,餐厅座位1500余个。餐厅分上、下二层楼经营,一楼供应中华美食风味小吃,二楼为海派风味特色小吃。分15个地域风味特色,品种多达500余款。环境整洁优雅,大厅中央的柱子上分贴着全国各地风味小吃介绍,旅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且能享受到具有中华韵味的地方乐曲。</h3> <h3>陈梓涵在城隍庙小吃广场内就餐。</h3> <h3>去上海老城隍庙 必吃的 的小吃 举例 5个,<br>1、去松月楼 海棠糕、素菜包<br>2、南翔馒头店 蟹粉小笼、鲜肉小笼、蟹粉汤包都很不错<br>3、绿波廊 桂花拉糕、蟹粉小笼、眉毛酥、水晶虾仁、八宝鸭、油爆虾、松鼠桂鱼<br>4、西施豆腐坊 臭豆腐、豆腐花、素鸭、西施耳朵<br>5、小林煎饼 钓钟烧、</h3> <h3>上海豫园夜景<br>豫园,位于上海市老城厢的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上海老城隍庙毗邻 ,是江南古典园林,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占地三十余亩。<br></h3> <h3>豫园夜景<br> 园内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称的玉玲珑、1853年小刀会起义的指挥所点春堂,园侧有城隍庙及商店街等游客景点。 <br>豫园在1961年开始对公众开放,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3> <h3>上海老饭店是上海市的一家餐馆,原名“荣顺馆”,由上海川沙人张焕英创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地处“海上明园”豫园旅游区内。以经营上海本地风味菜为特色。有“品味源头上海菜,驻足百年老饭店”之美誉。<br>饭店外观为飞檐翘角仿明清风格,紧邻外滩、南京路步行街及新天地等景点。上海老饭店作为上海菜的发源地,由国家级大师主理,以选料精细、风味醇正著称。著名菜肴有油爆河虾、虾子大乌参等。设30余间包房,容纳800余人同时用餐。马耳他总统等不少国家领导人曾光临该店。</h3> <h3>上海城隍庙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为“长江三大庙”之一 。城隍,又称城隍神、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br> 上海城隍庙传说系三国时吴主孙皓所建,明永乐年间,改建为城隍庙。前殿祭祀金山神汉大将军博陆侯霍光神主,正殿供诰封四品显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御史,后殿乃寝宫。现门前存有1535年所建的牌坊,戏台为1865年建。<br>上海城隍庙殿堂建筑属南方大式建筑,红墙泥瓦,现在庙内主体建筑由庙前广场、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组成。<br>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最负盛名的豫园景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风雨仓桑,朝代更迭,上海城隍庙也历经兴衰。</h3> <h3> 上海国际饭店是上海年代最久的饭店之一,有三十年代“远东第一高楼”之称。饭店地处繁华的南京西路,对面是风景如画的人民公园。外出交通便利,购物方便。 饭店拥有供应中西菜肴的“国际廊”、“丰泽楼”、“顺风厅”、“孔雀厅”、“云楼”等五个不同风格的餐厅。<br>2016年9月,上海国际饭店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h3> <h3>在国际饭店大门前留影。<br> 上海国际饭店于1934年落成,大楼24层,其中地下2层,地面以上高83.8m,钢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它是当时全国也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并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度的最高纪录达半个世纪。 </h3> <h3>国际饭店位于上海南京西路,平面布置成工字型,立面采取竖线条划分,前部15层以上逐层四面收进成阶梯状,造型高耸挺拔,是20年代美国摩天楼的翻版。<br>历史上的国际饭店是名流汇聚之所,1949年之前宋美龄,张学良,陈纳德等都是常客。<br> 1949年当时的陈毅市长在饭店接见了解放军团以上指挥员。1959年,郭沫若登上饭店屋顶欣然题诗两首。不少名流学者为饭店留下的诗,书,画作品,成为饭店的传世之宝。<br>2006年,国际饭店被国务院正式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在南京路茂昌眼镜公司前留影。<br> 茂昌眼镜公司1923年创设于南市老北门旧仓街。1935年迁店于南京路、云南路口,自迁入南京路闹市中心后,即以经营方式和灵活多样的服务方法,吸引了众多的顾客,生意日益兴旺,成为上海“茂昌”、“吴良材”、“精益”三大专业眼镜店之一。<br> 1936年设立支店于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南京市太平路杨公井开设分公司,并同时在上海虹桥路购置了大面积的厂房,1956年因区域关系各自独立。1947年迁至现址南京东路762年号营业,1992年又经较大规模扩建改造,一至三楼均对外营业。茂昌眼镜公司经营方式独特,服务方式多样,有上门验光、邮购配镜、配镜咨询等,这多样化的服务,使它的业务蒸蒸日上。</h3> <h3>金门大酒店(原名华侨饭店)是一家具有意大利建筑风格的老酒店,历史悠久。位于南京路商业街,地理位置优越。<br> 1926年开业。2006年装修。 上海金门大酒店成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26年),前身建筑已屹立上海滩,1958年改名“华侨饭店”,为海外华侨往来大陆之典雅居所,1992年恢复“金门大酒店”原名,酒店拥有客房181间(套)房内设施一应俱全,餐厅提供名厨精心烹饪的各式中西式特色菜肴。</h3> <h3>中百一店</h3> <h3>在中百一店门前留影。<br>第一百货商店所在地解放前原名大新公司,1934年在南京路和西藏中路口开工建造。设计者是留学美国的华人建筑家关颁声先生,参与建造的是基泰工程公司,1936年 1月10日,正式开张营业。当时的大新有限公司是远东最大百货商店,大楼曾获得亚洲最佳建筑设计奖。大新公司同新新公司,永安公司,先施公司合称南京路四大公司。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迁入大新公司。从此,单位营业面积、营业品种、销售规模一直在全国百货零售行业雄居榜首。是名符其实的中华第一店。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现已和华联股份合并成为上海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h3> <h3>南京路步行街位于上海市黄浦区,西起西藏中路,东至河南中路,步行街的东西两端均有一块暗红色大理石屏,上面是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写的“南京路步行街”6个大字。国庆50周年时落成的这条步行街,使“百年南京路”焕然一新,成为上海又一处靓丽的城市新景观。南京路步行街全长1033m,路幅宽18~28m,总用地约3万平方米。</h3> <h3>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夜景。<br>南京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是“派克弄”,1865年正式命名为南京路。1908年,南京路开通有轨电车,路面采用铁藜木铺设,其后的20~30年间,南京路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发展高潮,即由原来的小商摊、小商店转向大型百货商厦,相继建成了和平饭店、四大公司、国际饭店等建筑,为南京路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90年代,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南京路出现了第二次发展高潮,纷纷建起新型的综合性商业楼,使南京路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h3> <h3>沈大成 (上海老字号食品店)前留影。<br>沈大成创建于光绪元年(1875年)至今已有140余年历史,沈大成总店位于南京东路636号。<br>沈大成起家时创始人沈阿金为集点心与风味小吃之大成,故取店名为沈大成,由于沈大成注重选料,讲究制作精细,发扬传统,立意创新,因而一举成名,因此沈大成的寿桃、寿糕、桂花条头糕、双酿团,青团等品种享有盛名,还有蟹粉小笼、馄饨、各式二面黄及宴席点心,均各个独特,口碑甚佳,因而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享誉海内外,近年来沈大成为圆小吃风味之大成,研究推出带有浓郁上海风味的醉虾、醉蟹和香糟系列,这些风味菜深得广大消费者欢迎,已成为沈大成的特色菜之一。<br></h3> <h3>在上海逛街长廊内留影。<br>这种形式的街道为南方特有,刮风下雨都不影响人们逛街。</h3> <h3>陈梓涵左手是上海第一食品商店。<br>“上海第一食品”创始于1954年,是领先国内的专业食品零售连锁企业,前身为“新新公司”。<br>1926年,新新公司在此开业,与“先施”、“永安”、“大兴”四足鼎立,被誉为上海南京路上四大公司。<br> 大楼于二十世纪20年代建造,是一幢典型的折衷主义风格的欧式建筑。</h3> <h3>陈梓涵和奶奶在南京路上合影留念。</h3> <h3>陈梓涵和奶奶在永安百货前留影,永安百货,简称永安,创办于1907年6月28日。 <br>永安百货有限公司是百联集团的下属企业。公司创建于1918年,历经上海永安公司,上海第十百货商店,上海华联商厦,2005年翻牌永安百货有限公司。<br>上海永安公司以经营“环球百货”为特色,是解放前上海高雅、时尚、尊贵的象征,是上海首屈一指的高档百货商店。1969年改名国营上海市第十百货商店,1988年改建更名为上海华联商厦,并成功以服饰商品为企业经营特色,“穿在华联”饮誉沪上,闻名全国。1992年,企业改制为上海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联商厦则成为其下属企业。2003年,上海华联商厦成为刚组建的百联集团旗下一支重要的生力军。</h3> <h3>在上海时装商店前留影。<br> 上海时装商店前身,上海先施公司,是上海老字号,它是旧上海南京路上著名的“四大公司”,即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家大型百货公司之一。上海先施公司由广东中山籍的澳洲侨胞马应彪于1917年10月建成开业。其地处黄浦区南京东路浙江路口,南京东路步行街上,门牌南京东路650、660、690号,现在是东亚饭店、上海时装有限公司、皇冠电影厅、皇冠娱乐城、黄浦区文化馆等经营活动大楼。它与路南的永安公司相对,该楼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h3> <h3> 陈毅广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塑像昂然矗立,为了纪念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而建,现在已经成为上海市的旅游景点。陈毅塑像坐北朝南,用青铜浇注,高5.6米,底座用红色磨光花岗石砌成,高3.5米,塑像再现了陈毅同志视察工作时的典型姿态,显示他一路风尘,勤勤恳恳的公仆形象,又有和蔼可亲,虚怀若谷的儒将风度。每逢周末,在塑像前都将举行隆重热烈的广场音乐会。<br></h3> <h3>陈梓涵身后是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上海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之一,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塔高约468米。该建筑于1991年7月兴建,1995年5月投入使用,承担上海6套无线电视发射业务,地区覆盖半径80公里。 <br>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塔内有太空舱、旋转餐厅、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等景观和设施,1995年被列入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 </h3> <h3>陈梓涵身后是华懋(mao)饭店和中国银行大楼。<br> 华懋饭店(现和平饭店)内部设有英、美、印、德、法、美、日、西、中等九国套房。餐厅、大堂装饰富丽堂皇。还有颇受国外游客欢迎的上海老年爵士乐队,在此演奏世界各地名曲,使人仿佛置于一个世界文化与经典艺术相交融的殿堂。<br> 上海传奇地标 始建于1929年和平饭店原名华懋饭店,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当时最负有盛名的酒店。她坐落于黄浦江之滨,位于外滩与南京路的交界口,它的所在是上海最为著名的地址。<br>上海一座素有“东方巴黎”、“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都会,和平饭店的故事也是上海的故事。<br> <br> 中国银行大楼。外滩唯一彰显民族风格的大楼,<br>民族银行业拼搏自立的“里程碑”<br>“对这幢大楼的定义是:它并非普通建筑,而是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民族银行业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挤迫’下,经过无数前辈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与抗争,终使国内业务和国际汇兑渐占优势,‘抬起头来’。在众多外国银行挤得密不透风的外滩一线,这座唯一由中国人自己出资、自己主持联合设计、自己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中行大楼,正是这段中国民族银行业拼搏史的写照。”</h3> <h3> 各界名流跻身的华懋饭店在当时被盛赞为“远东第一楼”,装点奢华与艺术之最。酒店于1929年开业之初就配备了当时属于世界领先科技的空调系统,以及欧洲酒店都尚未启用的室内电话。<br>白驹过隙,30年代末期的世界风云变幻,奢华与风尚终于消逝殆尽。战争的乌云密布了1932年的上海,即便在尊荣华贵的南京路外滩地段,华懋饭店和与其隔街相望的汇中饭店也未能躲过炮弹的侵袭。<br>然而这座宏伟的传奇酒店最终在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中幸免于难。1949年,当中国共产党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后,这座远东第一大厦才得以于1956年重现于世, 并更名为和平饭店。</h3> <h3>万国禁烟会会址。</h3> <h3>陈梓涵用手指向万国禁烟会会址。<br> 1909年2月1日,来自中、美、英、法、德等13个国家的代表齐聚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召开万国禁烟会议。当时的旧上海吸食鸦片成风。1909年2月1日到26日,“万国禁烟会”共在汇中饭店召开14次会议,最后通过了禁止烟毒的9条决议。在万国禁烟会议上,两江总督端方作为中国代表要求各国协助中国政府实行禁烟。<br> 时光飞逝,87年之后的1996年11月25日,写有“万国禁烟会会址”的纪念标志牌亮相和平饭店南楼。出席“上海国际兴奋剂会议”的各国禁毒专家及官员见证了这一时刻。现在每一位走过和平饭店南楼大门前的人都会看到这块纪念标志牌。</h3> <h3>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br> 19世纪的上海,西方文化和东方文明在此相遇,为远东这座繁华的港口城市带来狂热的活力与机遇,使之焕发出高度的国际化风尚。由英国打造的这条著名的滨江外滩建筑群,在上海公共租界内纵贯蜿蜒两公里,雄伟庄严的大理石、花岗岩 及混凝土构造的万国建筑风格,赋予其“东方华尔街”之美名。外滩从此成为当 时上海的商业贸易腹地,象征着财富、稳定与成就。</h3> <h3> 陈梓涵身后的中国工商银行 原是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上海分行大楼,1945年该楼改作中央银行行址,大楼也易名为中央大楼。解放后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办公楼。1956年上海市纺织工业局迁入大楼办公。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br> 横滨正金银行是日本半官方性质的外汇专业银行,成立于1880年,1893年横滨正金银行到中国开展业务,开设了上海分行,起初在南京路租房营业,业务发展后,购进外滩32号地皮建造行屋。1923年又买下外滩24号老沙逊洋行行址,拆除原有的房屋,请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德罗考尔洋行承建,于1924年8月建成了这座六层大楼。<br> 大楼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932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外墙以花岗石贴面,粗缝石砌,横线条清晰,产生明朗而轻快的感觉。墙面饰以花岗石,二至五层采用仿古典主义古希腊巨大爱奥尼克柱式,给建筑增加了庄重和典雅之感。两侧阳台、窗框作装饰,五层顶部石板墙上刻上银行英文名称,上端饰以腰线,六层顶部希腊式檐口与腰线呼应,整个建筑立面造型强调轴线对称和横三段构图手法,外型端庄,具有日本近代西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h3> <h3>陈梓涵身后为黄埔江边上海浦东新区,现代建筑群。<br> </h3> <h3>陈梓涵身后为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虽然不是出自同一个建造师之手,甚至不是建在同一个时代,但他们的建筑风格确有惊人的一致,建筑色调的基本统一,建筑轮廓的相互协调,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华贵的气势,给我们感觉他很精细,一种古典欧洲的精细之美,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讲述着旧上海滩如梦般繁华的往事。<br></h3> <h3>在上海原汇丰银行大楼前留影。<br> 汇丰银行大楼,原指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于1923年至1955年在上海的分行大楼,位于上海外滩12号,又名市府大楼,今天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总部驻地。<br> 1921年5月5日大楼开工,1923年6月23日建成,被认为是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大楼的设计者是著名的英资建筑设计机构公和洋行。<br>1955年,汇丰撤出上海,另租圆明园路兰心大楼的写字间作为办事处。大楼归国有。上海市政府进驻,将其改名“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简称“市府大楼”。副楼在1956年改为上海市档案馆。<br>1990年,汇丰曾经与上海市政府接触,想购回大楼,但最终因价格原因没有实现。<br>1997年,上海市政府撤出大楼,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通过置换购得该大楼的使用权。</h3> <h3> 陈梓涵身后是原上海海关,建於1927年。楼顶的大钟仿造英过议会大厦的大钟制造,在英国造好后到上海组装,楼外立面的大钟为亚洲第一大钟,世界最著名的大钟之一(全球现存唯有的三座威斯敏斯特大钟之一)。每逢整点奏威斯敏斯特报时曲,于文革时改为东方紅。<br> 上海海关大楼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13号,由英公和洋行设计。1864年清政府于现址设江海北关,关署是一座中国衙门式的木构房屋。1853年小刀会起义时被毁,1857年修复,大体原样。此后,中国海关实际上被英美法三国领事馆参与的税务委员会所控制。<br> 大楼占地面积为572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2680平方米。由8层楼和5层辅楼组成,主楼高度约120英尺(合36.2米),钟楼高度约140英尺(合43米),大楼总高度约260英尺(合79.2米),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外滩最高的建筑物。外墙用金山石砌就,顶部的钟楼为整幢建筑的的纵轴线,两边门窗及雕刻图案对称、和谐。东立面大门由4根粗壮的多立克柱子支撑,显得庄重有力。<br>正门入口有4根希腊多立克式柱,形成门廊<br> 入口大厅藻井以彩色马赛克相拼的帆影海事图案为饰,甚为精美。建筑上部具有装饰艺术拍建筑特色。钟楼旗杆位置北纬31度14’20.38”,东经121度29’0.02”,为上海地理位置的标志点,同时也外滩建筑中上最气派最大者。<br>上海海关大楼最著名的是它高耸的钟楼和大钟。海关大楼安装大钟起步于19世纪下半叶,1893年竣工的教堂式江海北关大楼上安装了一座海关大钟。钟楼依次分为钟坠、钟面、主机、鸣钟几部分,是一组调音谐和的鸣钟装置。这座大钟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h3> <h3>陈梓涵身后是上海市总工会。<br> 宝顺洋行→德华银行→交通银行大楼→上海市总工会<br> 最初是著名的老牌英资企业宝顺洋行的产业。19世纪下半叶,颠地经营失败被德华银行买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国没收德国在华财产,大楼被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1928年,随着全国政治中心从北京转移到南京,交通银行也将总行迁到此处。1947年,这里被重建为装饰艺术运动主义风格的6层大楼,也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座。1951年,交通银行总行迁回北京,外滩14号则由上海市总工会进驻至今。<br> 大楼由匈牙利鸿达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整幢大楼的内部设计更强调实用。</h3> <h3>陈梓涵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前留影。<br>外滩十五号(原华俄道胜银行大楼/中国外汇交易中心)<br> 这是沙俄对旧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金融机构。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成立,由俄法两国共同出资、共同管理。资本600万卢布,60%由法国募集,40%由沙俄募集。资金虽然法国居多,但支配权掌握在俄国手中。沙俄的目的是要建一个以中国为侵略目标的殖民地银行。</h3> <h3>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山东一路15号原为华俄道胜银行(国内首家中外合资银行),1928年归中央银行后改称中央大楼。混合结构,1901--1905年建造,占地面积1460平方米,建筑面积5643平方米。是上海最早使用釉面砖贴面、电梯和卫生设备的建筑。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为清晰的横三段、竖三段划分,中部为贯通两层的壁柱构图。内部空间绕中庭布置,中庭置大楼梯,高三层,覆以彩色玻璃天棚。柱顶均饰有古代神话人物头像浮雕。楼顶饰简化的希腊式山墙及像座。入口处两侧柱式顶部原有一对精美的青铜人物雕像,现不复存在。历史沿革:历史沿革:外滩15号是原华俄道胜银行。该行成立于1895年,上海分行于1896年开设,同年8月清政府以库平银500万两入股,该行逐成为中外合资银行,最初行址在外滩29号(外滩29号 早期租地人为利生银行,后又成为法兰西银行行址。1896年法兰西银行归并华俄道胜银行,该处即成为后者行址。1902年华俄道胜银行迁往外滩15号新址)。1899年经双方商定,英商爱顿特将22年前从韦金申颠地手中买下的地产中的第一段转于道胜银行。1002年新的银行大楼落成。1926年9月26日停业。1929年转归中国中央银行使用。1955年后为上海民主党派市级机关,后为机电二局机关、中国外汇交易中心。</h3> <h3>陈梓涵身后左手边是建于1921年,由德和洋行设计。位于上海中山东一路17号,现为友邦公司上海分公司所在地。<br> 曾经是上海最早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总部所在地,所以也被称为“字林洋行大楼”。1928年,施德的美资友邦人寿保险公司租用部分楼面,后于1947年撤离———1996年5月,友邦重新进驻该大楼并更名为“友邦大楼” 。<br>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抗战英雄的陈纳德面临失业,而一批旧飞虎队员回国后也陷入生活困境,于是陈纳德就想到利用在中国的关系,在中国组织航空公司,以解决他和那些旧飞虎队员的职业问题。于是他于1947年成立中国民用航空公司并在此设办事处。<br> 大楼总高10层,三段式立面。底层立面用拉毛花岗石作贴面,正大门两侧各有一扇落地的罗马拱券长窗;中<br>部立面3至7层,建筑外观采用近现代派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但饰以古典柱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浮雕,使单调的平面增加了一丝活泼;上段立面,两侧为券式窗洞,中间树以双柱,形成内阳台。屋檐下原有8个裸体人物雕塑,后被水泥封末。顶部的南北两侧建有塔楼。字林大楼是近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建筑。<br>花岗岩的外墙,钢筋混凝土结构,字林大楼并排站立在老旧的外滩建筑中,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加之同时期欧洲折中主义建筑风靡,大楼也结合了古典主义的三段式格局、柱式结构、文艺复兴式浮雕。楼内的装修也十分考究,入门后的两座石雕女神像则是由意大利雕塑家所作,内部地坪大部分铺白色大理石,墙面多为黑色大理石镶金色马赛克,平顶则用石膏拓花。不同时期的建筑元素被集中在了同一座建筑上,倒是别有风味 。</h3> <h3>陈梓涵背后是原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外墙採用花岗石貼面,英国哥特式建筑风格。<br>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是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外滩6号建造的银行大楼。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银行,成立于1897年5月27日,创办人是盛宣怀。外滩6号原来是一家拍卖行,3层殖民地式建筑。1906年翻建,由英资玛礼逊洋行的格兰顿设计,建筑面积4541平方米,建筑风格为仿哥特式市政厅式样。顶部有一排尖顶。该大楼于1906年建造。开创时参照英商汇丰银行的管理办法。该行成立之初,国家即授予发行银元、银两的特权。</h3> <h3> 外滩三号,现名有利大楼,原名联合大楼,属于美国有利银行所有。1916年建成,是上海第一栋钢结构大楼,钢材來自德国。最早属于一家做进出口生意和保险业务的洋行——<br>天祥洋行。当时只是一座三层高的楼房。1918年,天祥洋行倒闭,房产权归了保安、保家两家保险公司。几年后,随着左右两边上海总会和日清大楼的拔地而起,外滩3号有些相形见拙了。于是拆掉重建成当时外滩最流行的三段式6层高洋房,外墙用花岗岩贴画,取名为“<br>友宁大楼。有保平安的意思。这是英资公和洋行在上海设计的第一个作品,也是上海、乃至全国第一幢钢框架结构大楼,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br></h3> <h3>陈梓涵背后的大北电报公司大楼,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7号,大楼所在土地,最初为美商旗昌洋行所有,后转入轮船招商局名下,大北电报远东公司则租借土地的使用权兴建该楼。1949年以后,大楼为长江航运管理局所使用,目前泰国盘古银行上海分行为该建筑的使用者。大楼建于1906年,翌年建成,为欧洲文艺复兴建筑式样,1994年该建筑入选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h3> <h3>在黄浦公园水文站留影。<br>黄浦公园水文站,建于1912年12月,由当时的上海浚浦局设置建造,曾名黄浦公园自记水位站、外滩公园水位站。黄浦公园水文站东涉黄浦江,北依吴淞江(苏州河),与两江汇合处近在咫尺,地域独特,所观测水位具有代表性与指导意义。1927年,上海浚浦局在黄浦公园历年观测记录水位的基础上用“八年周期法”进行潮位预报,至1950年,开始按月正式编制潮位预报表。无论在旧中国还是建国初期,此举皆颇为领先。黄浦公园水文站至今已至少4次翻建,是上海海事局水文观测预报和上海市防台风防汛重要之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可谓上海外滩水域“第一景”。</h3> <h3>陈梓涵身后是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建成于1993年,是为了缅怀自1840年以来为解放上海而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而建成的纪念性建筑。她位于外滩黄浦公园内,在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br></h3> <h3>奠基石上镌刻着陈毅的手书“一九五零年五月廿八日为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奠基”,落款签名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陈毅,副市长潘汉年,副市长盛丕华”。</h3> <h3> 位于黄浦江苏州河口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于1994年5月27日上海解放45周年纪念日建成开放,是外滩最为重要的一处政治性建筑物。但可能你有所不知,这个纪念塔工程,从立项到建成,一波三折,竟然绵延了整整45年。</h3> <h3>黄埔公园里留影,<br> 黄浦公园,占地31亩,建成于1868年8月,经过多次改建,用过多个名称:公花园、外国花园、公家花园、大桥公园、外摆渡公园、黄浦滩公园等。<br> 黄浦公园是上海、也是中国第一座公共园林。 黄浦公园浓缩了上海开埠以来的历史,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1996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3> <h3> 黄埔公园大门的老照片,现在黄埔公园已经将全部围栏和大门拆除。游人可以自由出入。 公园从开放时起就不准中国人入内,甚至在公园门口挂出过牌子,规定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因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经过60余年的坚持不懈的斗争,工部局终于宣布从民国17年6月1日起公园对中国人开放。</h3> <h3>当年黄埔公园门外的牌子,狗与华人不得入内。</h3> <h3>上海外滩信号台<br>(灯塔)<br> 信号台的历史,是与国际航海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br>1840年英国殖民者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于1842年8月29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50年大英轮公司“玛丽伍德”号首辟香港至上海航线后,外商洋行陆续派遣船只前来上海。19世纪50年代,上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和对外贸易中心。为了使商船和军舰能在“危险的远东海域”安全航行,气象保障也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br>上海开埠后,英国和法国传教士先后在上海开展气象观测。之后,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于1872年8月决定在上海徐家汇建立观象台,同年12月正式开始气象观测。从1873年5月起,在报纸上发表隔日气象观测资料,并在海关对面的布告栏每日公布中国和日本部分地区的天气情报报告,使商船、军舰离港时能获取气象情报。<br>1879年7月31日,台风侵袭上海,造成重大损失。徐家汇观象台台长能恩斯对这次台风作了分析研究,并认为只要中国海关、电报公司、法租界公董局等有关当局诚心合作,建立气象警报信号台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能恩斯的论文发表后,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赏和支持,尤其是航运公司的经理及船长纷纷写信,期望能看到在上海港建立起气象警报信号台,同时,希望设立标准时间的报告,使航海时针也能得到校准。<br>1881年9月20日,上海西商总会通过决议,投资筹建向航海者提供天气情况的机构,要求能恩斯神父给予指导。同时,提供资金购买气象观测仪器,于1884年2月18日在远洋轮船上安装。从而扩展了海上气象观测的范围,为此建立了信号台。</h3> <h3>陈梓涵身后是著名的“外白渡桥”和“上海大厦酒店”<br> 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1934年为英商所建。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为“上 海大厦”,现为挂牌五星级涉外饭店。<br> 她曾是上海这座美丽城市的标志,熙熙攘攘的外白渡桥是她的姐妹,共同构筑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h3> <h3>陈梓涵在“外白渡桥”上留影。<br> 外白渡桥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同时也是自1856年以来在苏州河河口附近同样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桥梁。由于处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界处,因此成为连接黄浦与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h3> <h3>陈梓涵在“外白渡桥”上留影。<br> 现在的外白渡桥于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车。由于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设计,外白渡桥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上海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br> 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外白渡桥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之一。 在上海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城市里,外白渡桥仍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自1907年落成后,外白渡桥便是成为上海天际线的组成部分。<br></h3> <h3>陈梓涵身后为上海火车站。<br>上海站,即上海火车站、上海新客站,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一座客运特等站,是上海市的第二大火车站,也是京沪铁路、沪昆铁路、沪宁城际铁路的始发枢纽站。上海站毗邻上海长途客运总站,与上海虹桥站、上海南站共同构成了上海铁路枢纽。<br> 1908年,伴随着沪宁铁路全线通车,原上海站正式投用;1916年12月更名为上海北站;1947年4月升格为上海总站。1984年9月,新上海站在原上海东站的基础上开建。 <br> 1987年12月,新上海站正式启用。 2004年8月,原上海站改建为上海铁路博物馆并开放。2010年,为迎接世博会,上海站进行了整修。 <br> 截至2010年5月,上海站站房总面积为9.7万平方米,南广场面积为67000平方米,北广场面积为30000平方米,车场规模达7台15线。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