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1975年11月至1978年10月,我在香日德农场机关当了三年的通讯员,虽然过去40多年了且本人记忆力又不好,但是有些事在脑海有了烙印,还是令人难忘,时常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span></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现离退科动员我写篇文字性的东西,反映监狱发展历史的内容,由于本人文字水平不足,文化功底不够,工作经历有限,只能写些原香日德农场党委书记闫振中老人的一些琐事,与同志们共勉。</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1.推广种植"香农三号"春小麦小插曲</fon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正是全国农业学大寨热火朝天的年代,1976年香日德农场在高海拔创造了春小麦高产,亩产超过一吨,那时在中国乃至世界来说是奇迹。当时的中国受到超级大国的贸易封锁,国际贸易空间不够广阔,解决本国人民吃饭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当年的农业学大寨具有它的历史意义。</span></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为了推广扩大"香农三号"种植面积,闫振中书记不遗余力做工作,其中在1977年春季的一次会议上有个小插曲耐人回味,至今记忆犹新。</span></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那时在农场干部职工内部对"香农三号"小麦品种褒贬不一,褒的说它高产、贬的说它品质差。说实话"香农三号"小麦品质不怎么好,小麦皮厚,加工的面粉筋道不够,蒸出的馒头发青,吃在嘴里比青稞馍强些。因为除了完成上缴国家粮食任务,其余自产自销,所以就有抵触情绪,在那个年代粮食产量任务是农场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作为农场的书记对待工作任务的责任程度与一般人是不一样的。</span></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人们对待食物讲的是口感,所以农场部分人对"香农三号"有抵触情绪。为了消除不利因素,在会议中提前安排抬进两笼"香农三号"面粉蒸熟的馒头,书记带头吃了起来,参加会议的人也跟着吃了起来,起到了示范效应,有抵触情绪同志没有再坚持说什么。当时我在会议室给开会的老同志们的公用杯倒伏茶水,目睹了这一过程,每当我回忆这次会议的这一情景时,当时的场景就自然呈现出来了。当年的老干部们工作作风雷厉风行,生活作风朴实无华,尤其是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示范效应十分显著。</span></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r></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2.骑马锻炼身体说</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闫振中书记有个爱好就是骑马,常年几乎马裤不离身,而且美其名曰:骑马锻炼身体。他在农场早上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有两个小时在骑马锻炼,昨天在香日德农场的进水口中队、东山一带的十七、十八中队查看,今天是农场北面的三大队、六大队巡视,明天就在河西四队乃至西去科日中队的草地和沙漠中驰骋。</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尤其乍暖还寒的冬末春初时节,更是他骑马兴趣昂然的时候,几乎是每天早上五点半钟我起来,骑自行车到农场林业队的马厩叫起喂马的人,让他备好两匹马的马鞍,然后我骑一匹、牵一匹到闫书记的宿舍(两套间平房即办公室兼宿舍),大概是六点半左右我们就出发了,一路奔向农场的田间地头和周围的沟沟壑壑,在八点半左右回到机关后院即人们口中的"中南海"(县级领导干部办公室以及办公室兼宿舍的院子,是以前的仓库改建成的),在进机关大门时看到的是陆陆续续上班的机关干部们。</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当年我十八九岁的青年,闫书记已是六十开外的人了,还能骑马锻炼两个小时,当时我年轻明白的事理少,两个小时的骑马不觉有什么,现在我已过花甲之年的人了,稍微干些体力活,就觉得体力不足,不可想象当年的闫书记已是六十开外的人了,身体是那么健硕。<br> 当时的领导干部检查工作不像现在大张旗鼓的宣传,比较低调,说是骑马锻炼身体,其实是详细掌握农作物种植前的备耕、播种后的田管及长势、秋季农作物归仓情况。体现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的实干精神,八小时之外还在努力工作,又不影响当天的程序性工作,一心扑在事业上。战争、艰苦年代过来的人,巩固发展胜利成果责任心相当的强!</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现在想起当年的他是那样在工作中以身作则的气魄,不拘言笑的威严,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每当我想起这些往事不由的感叹和起敬。有时想现在年轻人怎么看一位冬天戴着从日本鬼子那里缴获的皮帽,夏天戴着鸭舌帽,常年穿着马裤,个子不高,但岁月刻画的面部表情丰富,一位身体硬朗的老人、领导者,不坐北京吉普车,骑着并不算是高头大马,不知劳累奔波在农场田间地头之中、沙漠绿洲之间,检查掌握基层工作,不知有何感想和怎样评价?<br> 实事求是地讲他有一种对党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所在。具体地的说他是民国在大陆时期的高中生,抗日救亡时期共产党的武工队员,我参加工作时期香日德农场的党委书记,当时是十四级国家高级干部,现在让我来说他是我们党基层工作坚强的优秀的领导干部!</span></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3."一碗面两个荷包蛋"的故事</font></div><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闫书记有时检查工作到午饭或晚饭时间走不了,吃饭就是"一碗面、两个荷包蛋",吃完饭是要付粮票和现金的,闫书记吃饭:"一碗面、两个荷包蛋",他在香日德农场机关及大中队陪吃饭干部中是有了名的说辞。<br> 那时候农场的建制是中队、大队、支队与现在的武警建制似乎雷同,大中队都有干部职工伙房,炒两个菜是很正常的事,再说他们自己吃饭也是要有炒菜的,而且是自产的肉和菜,书记就是不要人家上菜,就是一碗面两个荷包蛋,有时弄得大中队干部比较尴尬。闫书记深知上行下效的理儿,勤俭朴素是他生活理念,同时也是在单位禁止吃喝风的有效措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杜绝吃喝风、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span></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4.夏涝广之旅</font></div><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夏涝广这个地方是一片广袤的沼泽地,它形成的原因是处在柴达木盆地东部的低洼地带,经香日德河流域的地下水穿过沙漠形成的湿地。远处看:波光粼粼、烟波浩渺;近处看:芦苇沼泽、清奇俊秀;低头看:鱼翔浅底、穿梭游弋;抬头看:蓝天白云、鹰击长空,好一片广袤的自然景观。<br> 大约在1958年至1960年间的短暂时间里,香日德农场在这里有一个炼碱厂。秘书科的秘书陈守达老同志给我讲过他是因工作任务,忍着饥饿、担心饿狼和哈熊的侵袭、在沙漠中行走了一整天,晚上安全到达六大队的五中队,才没有在碱厂遭难。当年的道路交通和运输条件比较原始,主要的运输工具就是马车,据说撤碱厂时人员撤离也是非常艰难的。<br> 大概在1977年的八月间的一个星期天里,由闫书记组织并带队进行一次夏涝广之旅,参加的人员有田毅副场长、生产科吕功伟、李启才科长、一大队一中队郑杰队长,秘书科王保林秘书,还有我这个通讯员。我们在前一天晚上住在六大队的五中队,备好行囊,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每人骑一匹马,携带长短枪,沿着当年开拓者足迹,奔赴碱厂伟业的遗迹,寻找当年的精神和绝唱。一路上可见成群黄羊觅食、海市蜃楼奇观、沙漠中水蒸气忽隐忽现的荡漾。<br> 到达目的地,当年的遗迹可寻:堆积原料、半成品轮廓隆起,炼碱的土炉子遗址隐约可见。再往深处走水已到马的膝关节,沼泽地随处都有陷下去的可能,可想当年白手起家的艰难程度。后来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这个地方的夏秋季是农场人假日游山玩水的好去处,但是我以后没有再去过,第一次去过的印象即初始的记忆体现的美景终生难忘!<br> 按照我现在的想法:当年闫书记组织一次夏涝广之旅,是有他本人的意识。一个生活俭朴、耐得住寂寞、业余生活匮乏的老人、不怕劳累、骑马奔波在沙漠、沼泽中是有他的目的性的。我猜想他的目的是看一看当年的开拓者创业规模及状况,在农场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积累阅历、丰富领导才智。</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978年10月初两任通讯员完成交接后合影</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r></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r></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564fa">5.冬雪擦身和抽阿尔巴尼亚扁盒烟的故事</font></h1><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老人有个冬雪擦身的保健养生的方法,就是用雪球把身子从上到下擦个通红。1975年冬季我刚当通讯员不久,一天早晨起来,看到昨晚下了很厚的白皑皑的雪,我按照惯例去打扫他的办公室兼宿舍,(无非是生炉子、烧开水,抹桌子,扫地,到伙房打饭等事务性的工作)。</span><b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当我履行我的工作前,他让我提空水桶到院子里用手团雪球,说是用雪球擦身,当时我还有点疑惑和稀奇,我团了一水桶雪球提到屋里时,他穿着裤头开着门,拿起雪球就周身擦了起来,后背让我给他擦,擦的周身通红方罢休,表情满足,感觉他好像得到了什么享受似的,我的疑惑当即释然,也见识冬雪擦身的健身方式。以后见他的冬雪擦身也就不足为奇了,当我第一次在电视里看到冬泳、冰桶挑战等人们的冬季运动也就不觉得新颖了。</span><b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那时候县团级干部每月有特供的香烟和酒,但是要自己掏腰包的,商店柜台里是看不到好烟好酒的,一般人员是买不到的。每月的一个时间点我从商店采购员那里打好条子、拿来特供商品。闫书记不要这些特供商品,有的领导经济不是太宽裕也就是要一半,剩下来的商品被经济条件好一点的</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科长和干事们要走了。好像在1978年以后商品市场逐步放开了,就不存在县团级的特供商品了。</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闫书记是抽烟的,他特别喜欢抽阿尔巴尼亚扁盒香烟,一盒烟也就是两毛钱左右,而且他一买就是一箱。他烟瘾不大一天最多一包,他也很少给他人散烟,烟不好也就免去了散烟散不到和不抽的尴尬。听他给别人说:阿尔巴尼亚香烟具有止咳化痰功效,当时我不会抽烟,就体会不到外国烟有这样的功效。在我今天看来,他无非是想省去在烟酒场合互相攀比的麻烦,在生活方面以节俭为前提,我行我素不跟风,为了给自己宽裕的、体面的收入挽回颜面,就有了阿尔巴尼亚香烟"止咳化痰"的说词。</span><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结束语</font></div><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当年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可与今天的发展同日而语,也不可用今天思维和生活方式来衡量过去的事情。在那个时候发生的故事或者说事件,有它存在的客观因素,那个时候人们的信念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精神状态,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一个民族要有英雄和精神,人们应当敬仰英雄、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span><br></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和 喆</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二零壹八年六月二十八日</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