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童趣

一叶悠然(春风)

<h3>  如果说记忆是经年的草,割了一茬,又一茬。那么童年的记忆,便是直抵根系的主茎,无论岁月怎样变迁,都不会褪色。</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 <h3> <b> 踢毛毽</b></h3><h3><b><br></b></h3><h3><b> </b>记忆中的毛毽,那叫货真价实。两枚方孔青钱,一缕长发便是其主要构件。每到节假日,我都会用积攒的长头发攒一只崭新的毛毽子。刚攒好的毛毽子,顶着柔软的黑头发,在我们花样百出的踢毽招式下,如同乖巧的小鹿,或左右翻飞,或上窜下跳,抑或是一头撞到某个玩伴的鞋帮子上,嘭一声,被踢到另一人的鞋帮子上。</h3><h3> 单人踢毽的招式大抵有左右开弓,单腿踢。而单腿踢又分为挽花,模糊的记忆里,好像是往身后踢,然后再迅速转过身来,一连贯地踢下去,谁踢的最多谁就胜出。</h3><h3> 踢毽的过程中,那弹跳的毛毽子跟我们的马尾巴辫子,以及灵活的身影互相配合,相谐成趣。童年的身影里,轻灵纯净如阳光下,微风中沾露的嫩芽儿,除了美好,就是美好!</h3><h3> </h3> <h3> <b>捉迷藏</b></h3><h3><b><br></b></h3><h3><b> </b>这款游戏重在锻炼孩子的观察辨别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身为搜寻者,你必须得眼耳并用。因为由一人寻找躲藏起来的多个人,倘若没有较好的“侦查”辨识能力,那确实是一件不小的工程。所有孩子都按规定躲藏倒也罢了,假如有的孩子半路回家,或者躲藏地点超出划定的范围,那要想找齐所有人,取得胜利,可就难了。</h3> <h3> <b>丢手绢</b></h3><h3><b><br></b></h3><h3><b> </b>许多人围成一个圈,持手绢的玩伴绕着圆圈外围跑。模糊的记忆里,好像是把手绢扔到谁的身后,谁就要及时发现,及时跑,以寻找到下一个接替者。倘若这个扔手绢的人跑一圈之后,你还没发现扔在身后的手绢,就会被抓进圆圈正中央,要么罚唱歌,要么罚其它的节目。众目睽睽下,会比较尴尬的。</h3> <h3> <b>抗柺</b></h3><h3><b><br></b></h3><h3><b> </b>两人或者是多个人的单腿抗衡游戏。</h3><h3> 体力,耐力,平衡力,单腿支撑力等诸力的综合协调游戏。有没有被抗倒,另一只腿有没有着地,是评判胜负的标准。</h3> <h3> <b>跳房子</b></h3><h3><b><br></b></h3><h3><b> </b>用较粗的线条在地上画出一级级的格子,两端的起始点都是一个半圆弧形入口。起跳前把沙包放到入口处,然后单腿着地,弹跳跳着把沙包踢到第二个格子,一级级踢过,直到踢进另一端的半圆弧入口,才算胜出。</h3> <h3> <b>打耳</b></h3><h3><b><br></b></h3><h3><b> </b>只要掌握好时机和出鞭角度,转耳的转动时间就长。其旋转原理与陀螺大同小异,区别在于耳是用鞭子发力,且能够及时助力,而陀螺是用手捻转,并没有后续助力。所以,耳的生命力会顽强一些。从另一层面讲,这何尝不是对人生态度的另一种阐释。越鞭策,越努力,越幸运!</h3><h3> 如今,打耳已经成为大人的娱乐健身项目之一。</h3> <h3> <b>滚铁环</b></h3><h3><b><br></b></h3><h3><b> </b>掌握平衡是关键。</h3> <h3> <b>跳绳</b></h3><h3><b><br></b></h3><h3><b> </b>小小的一条绳子,经过我们灵活的动作,也能舞动出万千风采。</h3><h3> 挽花,双手交叉着持绳,或往后翻,或往前翻,速度与成功率,完全在手与脚,与绳的高度协调力上。有时候,腿跳起来了,手慢半拍,绳子自然翻不过去。相反的,手快了,腿慢半拍,也会出现相同的结果。现在孩子们玩跳绳的花样已经很单一了。大多数只是往正着跳,即往前送绳,腿带动身体前跳。而我们那时候,还有倒着跳,双手持绳,胳膊往后轮。可想而知,其难度系数自然比正跳高。</h3><h3> 其实,难度系数最高的,莫过于挽花,双胳膊交叉着轮绳子,也就是在跳的过程中,还要做出花样。这是跳绳的最高境界了,非练半月二是天是难于达到的。但对于玩具单一的孩子们来说,一条绳子足以舞出风采,舞出高水平的。</h3> <h3><font color="#010101"> <b>弹弓</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男孩子的玩具。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往往是就地取材,自己动手。树杈做的弹弓架,自行车里带做的弹力绳。把石子包在弹力绳中间的皮托内,瞅准目标,一手握弹弓架,一手拉弹力绳,啪——。</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二伯伯小时后曾吹嘘过的用火车里带做弹弓,被作为笑谈,一直传到我们这一代。也不难理解,一个从未见过火车的小孩子,怎么会知道火车有没有里带,里带又是用什么材质做的呢?他自然而然会联系到自行车里带,想象力也是蛮丰富的!</font></h3> <h3> <b>小人书</b></h3><h3><b><br></b></h3><h3><b> </b>我们的文字和想象力的启蒙老师。</h3><h3> 书非借不能读也。那时的小人书几乎都是借来读的,每借到一本书,都像如获至宝,总会迫不及待地读完。</h3><h3> 记忆中,父亲曾买过《花仙》,《第二次握手》,其它的如《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嗄》等等都是借读的。</h3><h3> </h3> <h3> <b>抢山头</b></h3><h3><b><br></b></h3><h3><b> </b>只要是凸出的地方便是高地。比如猪圈旁的粪堆,柴草垛,大土堆。</h3><h3> 记忆中,门口旁父亲用泥巴护好的粪堆,是我们最好最实用的高地。</h3><h3> 每当三五个人一块儿放学后,其中一人会突然地蹭蹭蹭快跑几步,飞速跃上粪堆,叉着腰冲其他人喊道: 谁家的田……谁家的山?</h3><h3> 其余几人会大声迎合: 俺的田……俺的山!</h3><h3> 占山的人再问: 中上不中上?</h3><h3> 答: 中上……。</h3><h3> 话音未落,便蜂拥而上,粪上的人便慌了手脚,刚推下着个去,另一个又爬上来,最后的结果无非是谁占领了,谁为王!大家都想为王,所以都拼力往上冲。</h3><h3> 想必人生中的好多道理,都是从儿时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渗入心间的。</h3> <h3><font color="#010101">拾石子 同样是就地取材,大概是五块大小相仿小石子。可以握着其他几块,弹起其中的一块来,也可以握住其它三块,弹起其它三颗来,然后反手接住弹起的石子,全部落上手背,且掉不下来的,这一局便可以继续进行,弹起三颗石子,反手……。大抵就是这样的玩法吧?</font></h3> <h3>  那时,自娱自乐,自给自足的游戏和玩具太多了,把童年的记忆塞得满满的。也把我们的身体,身心锻炼得棒棒的。</h3><h3> 滚雪球,摔响球,撑绳……</h3><h3> 要写出的太多,但太晚了,要工作,生活……,兴许乐意回忆童年,童趣的原因就在这里吧?</h3><h3><br></h3><h3>(于6月28日晚,图片转自网络)</h3>

单腿

弹起

手绢

记忆

踢毽

弹弓

毽子

游戏

挽花

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