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年前,西北大学中三甲班同学在西安聚会。同学们为了寻找我,专门成立了寻霞小组,动用了所有关系,最后通过西北大学广州校友会秘书长张征找到了我,但是我因父亲病危,虽然买了机票也未成行。今年我终于有机会去看看同学们了。三月份我去了西安,汉中,安康……现在我要好好看看北京的同学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阎军提前半小时在机场接我,一看见,就照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与南宁热烈拥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多年未见有说不完的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她未退休前是《人民文学》的编辑。她说自己是天下第一编,这话一点也不假,几乎你能想到的作家都是她的朋友,在西北大学上学的时候,她经常逃课,天牛行空……这次她大包大揽地答应为我的《四眼井》编辑和写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年轻时候的王南宁。李勇的夫人国庆看了南宁的这张照片后的评价是,南宁身上散发出一种野性美的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我说对,她身上有一种不按常理出牌,有着一种常人难以想象创新精神,这是最美好的东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她用二百五教儿法,教出了一个好儿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南宁给我包的野菜饺子。我要包,她不让,还说广东人包不了饺子。她也继承了篮田人的传统,是一个好厨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灰灰菜的大包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她家的浆水。她自信满满地说,吃了她家的浆水面其它的都不要吃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南宁指揮着老孔为我做羊肉泡,这碗是老孔掰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碗是我这个双眼皮的广东人掰的,一对比,哎呀我得妈呵,老孔说一看你就没有吃过羊肉泡。幸好南宁没有看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真要敬老孔一杯酒。老孔对南宁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人未到,他问南宁,广东人吃什么早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知道我来北京看南宁,曾经是新华社国内部主任的万武义一定要设宴,于是南宁带着我穿过东西长安大街,经过天安门广场;李勇夫妇刚下飞机直奔目的地,张湘华坐地铁来了,阎军夫妇也开车从西到东,乙班汪葆明,历史系王小枫,都来了,我们相聚在北京。我们是一群特殊的人,我们是工农兵大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万主任的一翻欢迎词让人想起以前那个年代的我们。我与万同属于安康的考生进入西北大学。我们已经有四十二年未见面,他是新闻界的人才,是安康的骄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乙班的汪葆明,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很多人喜欢她的朗读作品,她仍然是美女,而我却已经成为资深美女,不公平啊……</span></p> <h3>阎军夫妇。</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著名的北京知青,历史系的王小枫也来参加我们的聚会了。她在学校的时候,经常到我们宿舍找南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在北京的心愿是看法海寺的明代壁画。于是乎李勇出场了。李勇到南宁家接我时,特别对我说,南宁家的八仙桌是件宝贝,真正的海南黄花🍐!南宁老公老孔在一旁淡定地说,老宅里有几十件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离开南宁家,她送了一本书给我。看了书,我才知道南宁身上优点很多是属于遗传基因。她母亲文革中被造反派打断了七根肋骨,其中一根断成三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李勇接我到他家后立刻进书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李勇收藏的宋代木雕佛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李勇收藏的清代木匾。这是一块乾隆十二年的古匾,是进士出身的金溪县令宋若临为当地官办学校老师彭廷彦提的,德敷梓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挂在李勇客厅的这幅楷书,是西大马列教研室的教授,党史研究专家,我们班的梁星亮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李勇夫人国庆,她是开国大典的生日,取名国庆。她是我见过的最温柔的贤妻良母。她为我做了陕西的美食,阎军看了都想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李勇儒雅的书房,我画山水,李勇拉琴,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件作品,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但我不想李勇裱,因为是应景的,我一幅画要画一星期,你就给我一个钟头怎么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李勇家木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看官一定会问,你的同学是干嘛的,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鸟巢,巨蛋,就是他们公司的产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与李勇的接触中,我深深感到他的幽默风趣,他真的是大才子,不信有诗为证。这是他前些年和陕西渭南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中国诗词协会会员的接龙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李勇原诗: 长安宫粉雕痕在,秦韵软舌咽乡情。 十里天街花压鬓,吟诗醉靠古碑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李勇续接: 游子激动夜难眠,放歌一曲释陶然。 一字推敲三更后,学诗才知平仄难。 冯宝哲留评:惭愧!前诗由于匆忙,第四句平仄有误,现改为: 重回故里到长安,秦韵乡音响耳边。 岳影河声今又见,飘零一叶爱秦川。 李勇二接: 飘零一叶爱秦川,岁暮恋乡念众贤。 若问牵情谁冠首,油泼扯面最纠缠。 冯宝哲再接: 油泼扯面最纠缠,辣子喷香是美餐。 还有孙家羊肉泡,汤鲜味爽惹人馋。 李勇三接: 汤鲜味爽惹人馋,冯老掬来太白巅。 真想冰轮碧空照,拜师共赏菊花天。 冯宝哲再接 : 拜师共赏菊花天,博友开心同聚餐。 八载相思期会面,不知何日梦能圆。 李勇四接: 不知何日梦能圆,两地青山高铁连。 万壑千崖锁不住,拥霞劝醉渭河边。 冯宝哲再接: 拥霞劝醉渭河边,宾主相欢情正酣。 肺腑之言拉不尽,诚祈能有这一天。 李勇五接: 诚祈能有这一天,红叶黄花秋景宽。 不问寻常翰墨事,单修先生怎育兰。 冯宝哲再接: 单修老友怎培兰,咱是外行难进言。 只爱清气盈室漫,花中君子品如仙。 李勇六接: 花中君子品如仙,老友诗函似锦幡。 育字改培豁然亮,好船鼓浪靠风帆。 冯宝哲再接: 好船鼓浪靠风帆,顺水借风凭自然。 利用潜能提速度,积极奋进更居先。 是不是叫人拍案叫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他写的 清明节前话"风水" ,清明节得以在国家层面被认定,不仅体现了清明盛世下对全民族所认同的民族文化的尊重和重视,而且表明了在文化多样化语境下对中华文化传统和理念的坚守与发扬。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清明节到来之际,闲话几句"风水"之事。 我太爷(父亲的爷爷)是乡里有名的风水先生,传下一本手写的《阴阳地理大全》。父亲在他十多岁时,就将他爷爷的《阴阳地理大全》重抄写一遍,如今都在我手中保存。 我爷爷是文革中去世的,临终前他对父亲说,祖上看风水的技艺不必非让孩子们掌握了,现在搞阶级斗争,我怕给孩子们惹祸上身。 父亲遵从爷爷的遗愿,从来不提风水之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活到九十多岁,在他晚年时,我每回家探望父亲,请教风水问题,父亲总不愿多说,急了便说,风水存在,在人心中,为人向善就是了。 现今书摊上,多有售风水书的,我对此不以为然,却对父亲寥寥几句话很在意。闲暇涉猎杂书,发现父亲的话古人早就说过,十分感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此列举几例: 孔子说:"仁,人之安宅也。" 孟子说:"义,人之正道也。" 宋朝有个叫倪思富的人讲:"住场好不如肚肠好,坟地好不如心地好。" 明朝还有个官吏写过一首诗: 寻山本不为亲谋, 大半多因富贵求。 肯信人间好风水, 山头不在在心头。 他这首诗的意思就是:真正的好风水不是在那个好山头,而是在人的心头。有了一颗善良的心,就是选中了最好的风水。 现在信风水的人很多,其实我也信。母亲给我讲过不少爷爷在旧社会看风水的故事,令人难忘,让人遐想,诱人想弄明白其中的奥妙。我想风水定是存在的,对一个人来说,父亲说的一定是大存在,而人所处的环境里、建筑里,想必有科学的小存在。但大存在有了,不必费神费力的苛求小存在。 </span></p> <h3>李勇开车几个小时找到了法海寺,也证实了这个寺庙里有明代壁画,但是星期一闭馆。我们只好第二天再说吧。</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李勇回到家把他收藏的佛头给我看,佛头散发出悠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他如数家珍地为我介绍他收藏的明代小罗汉铜像的过程。这是他在西安八仙庵的见到的,第一次去老板要260,他虽爱不释手,但是没买。第二次回西安又去看小罗汉,价格还是260,他还是没有买,第三次回西安,他又見小罗汉,老板说,小罗汉已经涨价了,但是你买还是260。他毫不犹豫地买了,不,是请了这尊小罗汉回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