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失败”的观察课

hui_tu

<h3> 小学生随着知识、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对科学表现出浓厚兴趣。我在教三年级《科学》植物单元时,学生们却对动物单元表现出更大的兴趣,纷纷问何时上《蜗牛》这一课。看着他们一张张激动、兴奋的小脸,我不禁地想:何不提前让他们在家预习这课内容,自己先养上几个蜗牛观察观察,到时候也好显摆显摆呢?于是我提前将《蜗牛》一课的教学活动内容告诉他们,让他们在家仔细观察蜗牛的身体、蜗牛壳及蜗牛喜欢什么食物、又是如何进食的,并约定到时看谁的观察最仔细。当然啦,在课前我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校园角落里捉来了一些蜗牛,把它们装在玻璃器皿里饲养起来,并饿了一段时间,同时为学生们准备了放大镜、培养皿、尺子等观察材料;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参照教师用书中的有关内容,对有关蜗牛的资料进行了仔细地研读,自以为对蜗牛的知识掌握得较好,心想下节课一定会圆满成功的。</h3> <h3> 在课堂活动正式开始时,我首先让学生们报告了在家中的观察情况后,师生又一次以浓厚的兴趣对蜗牛的身体、蜗牛的壳进行了观察:有用手拿着蜗牛观看的,有把蜗牛放在培养皿透过玻璃观察的,还有用手去触摸蜗牛身体的,用尺子量蜗牛壳的大小的,用笔在壳上做记号数壳的螺线圈数的,一个个兴致勃勃的。经过二十几分钟的观察,他们报告了观察到的情况:蜗牛有头部、腹部、尾部,蜗牛头部有眼睛、触角、嘴,蜗牛壳的螺线的圈数有不同,发现了蜗牛的壳有的较扁平,有的较尖凸,师生都有了较大的收获,感到很满意。</h3> <h3> 一切顺利,我趁势宣布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观察蜗牛是如何吃食物的?同学们叽叽喳喳地、推推攘攘的开始给蜗牛喂食物,不时传出器皿撞击声、桌椅碰撞声,还有学生们吵杂声,争着抢着给蜗牛喂食物,有的甚至拿着食物往蜗牛嘴里送。可就在这时,一幕不该发生的景象出现了:蜗牛绝食了!许多蜗牛都把身体躲进壳里不出来了,即便有的蜗牛偶尔探出身子,也对身边的食物不加理睬,并又迅速缩回壳内。为了让蜗牛吃食物,有的学生用了调换食物的办法,有的把蜗牛放在食物中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蜗牛就是不吃食物。就在此时,下课铃响了,学生感到非常失望,我也为认真设计和准备了的教学活动没有完成感到不甘心,只好让学生带着疑惑到课外再观察。</h3> <h3> 实验开始后,同学们细心地观察蜗牛的行动并进行记录:在书桌上,嘈杂声较大、振动也比较频繁,蜗牛刚探出头来,桌子振动一下就缩回去了,很久都不出壳,没有吃食的行为;窗台上安静、但阳光较强,蜗牛出来爬行,碰到食物但没吃食物就往阴暗的地方爬去了;教室角落阴暗、安静,蜗牛出来爬行,一会儿就找到食物并吃起来了。</h3> <h3> </h3> <h3> 通过这次实验,我充分体验了探究的全过程和成功的快乐。而在此之前,我的很多科学知识仅仅从书本上习得的,很少亲自体验科学探究,即使做一些实验、实践活动也都照本行事,很少有自己提出假设、猜想并设计方法验证的完整过程。<h3>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难免有教学环节的失败,难免有做不成功的实验,贵在不断的探索,并作为教学资源利用。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的“科学兴趣”,用我们自身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和行动来影响和感染我们身边的学生,同时让学生体验并形成科学实验不论成功和失败都要进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h3><h3> 这就是我一堂“失败”的观察课的故事。</h3><h3></h3><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