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说起赶集,让人想到的就是乡村间逢单或双、隔三岔五的农贸交易集市,交易商品多为农产品和日常生活用品。赶集给人的感觉就是热闹,像逢年过节似的,无论买不买东西,都会去凑个热闹。在农村,有一种乡愁叫"赶集"。</h1><h1> 走进大凉山,体验山区生活,当然不能错过赶集的机会。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原始的牲畜交易集市,则是当地一种特色文化,交易场所都地处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下,没有任何配套设施,呈现出来的是极其朴实的原汁原味的自由交易市场。</h1><h1> 到达大凉山的第二天,一早起来我们便匆忙赶往布托县附近最大的牲畜交易集市。原估计车水马龙的街道,此时却门庭冷落,看不到牵牛赶羊的人群,经打听,日期误判,原来集市早一天赶过了,很遗憾错过一次赶集机会,不得已,我们只好继续赶往下一个目的地。汽车一路疾驶,大家都沉默不语,接近中午时分,车驶入了大桥乡,远远的看到山上停满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于中,居然偶遇当地集市日,山坡上正在进行的牲畜交易集市。</h1> <h3><br /></h3><h1> 每月三次的牲畜交易集市非常热闹,方圆几十里的村民都将自家的牛、羊、马赶到市场变卖,以物易物或用以换取生活用品。</h1> <h1> 观察这老哥俩很长时间,两人一直聊得甚欢,一个津津有味的絮叨,一个面带微笑的倾听,牵来的牛栓在树上无人问津。很显然,买卖是否成交已不重要,于他们而言,集市是相聚的场所,彼此间有机会见面,相互倾述、牵挂、关心,才是老友们最重要的情感依托。</h1> <h1> 好友离开后,老汉一个人抽着闷烟,眼神里透着失落。</h1> <h3><br /></h3><h1> 小伙牵着喂养三年的牛到集市上卖,牛很壮实,像明白即将面临的结果一样,一直低垂着头跟在主人身边。已过中午,还没开张,见小伙显得有些焦急,索性上前与之攀谈 :舍得卖吗?小伙并未回答,苦苦的一笑而过,眼神里略过一丝悲伤。感觉自己太唐突,问得残忍了点,于是转移话题:如果成交了,钱会怎么用?小伙说:会再买一只小牛养。听到他的回答,心里特别难受,要不是为了生存所迫,谁愿意将自己亲自养大,特别通灵性的动物,一再变卖,不光感情上难以割舍,精神上也会倍感折磨。唉!……</h1> <h3><br /></h3><h1> 美姑县牛牛坝集市规模要大得多,在路旁一片林子里,早上的小雨淅淅沥沥,路面泥泞不堪,仍然挡不住人们交易的热情。人潮涌动和着牛、马、羊的嘶叫声,集市热闹非凡。在一片喧闹声中,似乎听不到明显的吆喝声和讨价还价的声音,原来买卖交易都是在我们看不懂的手势中完成的。</h1> <h1> 集市边,土坡上那一抹红,特别耀眼,像一盏希望之灯,带着美好,点缀出一道亮丽的风景。</h1> <h1> 卖羊的彝族汉子,运气还好,带来的一大群羊基本都已卖出,剩下几只没成交。看见我手持相机感到好奇,与他的交谈是从孩子开始的,当他得知城里人响应国家号召只生育一个孩子时,感觉不可理解,很自豪地告诉我,他家有八个小孩,加上妻子正怀着的孩子,共有九个之多。在农村,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当地人饱受生活的艰辛,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总觉得孩子越多希望就大,在生活物质和教育资源都匮乏的农村,殊不知带来的将是更大的压力,从他憔悴脸上便能看到生活的沧桑。</h1> <h1> 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落实,农村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原始自发形成的牲畜交易集市将逐渐被设施齐套的规范的交易市场所替代,在不久的将来,只有在记忆里,才能寻找到这种原生态的交易场景。</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