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一座在中国近代史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名城|刘锦庭

潮音•刘锦庭

<h5>  汕头不仅在经济史上有显著地位,在中国近现代政治史、军事史上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这座城市,发生了不少影响我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国共要人孙中山、蔣介石、廖仲凯、周恩来、刘少奇等都先后参与其中,留下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璀璨的人文景观,其中有些历史遗迹在广东乃至全国,都是独特、少有的。上世纪10、20年代,广东作为国民革命军的策源地,汕头是仅次于广州的国民革命军策源地的次中心,各政治势力、军事集团在这里秣马厉兵、群雄逐鹿;到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角力中,曾把汕头当作革命根据地首选地之一;此后,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汕头军民也曾写下辉煌一页。</h5><h5> 汕头是孙中山粤军壮大之营。孙中山领导的粤军士气旺盛,历经一次东征,二次东征等多次战役,创办黄埔军校,挥师北伐,打倒了北洋军阀,统一了中国。这在我国现代革命史上,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h5><h5> 汕头是南昌起义预定临时之都。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的南昌武装起义爆发。南昌起义的枪声震惊了蒋介石、汪精卫、李济深,他们从南京、武汉、广州调集大批军队向南昌进攻。起义军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为保存革命力量,革命委员会按原计划于8月5日撤出南昌,南征入粤,转移到以汕头为中心的工农运动较早的潮汕。9月23日解放潮州,24日占领汕头。起义部队进入汕头后,革命委员会和起义指挥部联合在汕头市区民权路95号大埔会馆办公。汕头是南昌起义军革命委员会预定的临时首都,原筹划以革命委员会为基础在汕头成立国民政府。起义军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转战饶平、闽西、赣南、湘南,于1928年4月下旬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这次南昌起义,在潮汕建立7天的红色政权,史称“潮汕七日红”。</h5><h5> 汕头是中共要人安全转移之站。上世纪30年代初,中共中央为加强在上海的党中央与在江西、福建的中央苏区之间的联系,由中央交通局开辟了一条由上海—香港—汕头—大埔—永定的秘密交通线。当年,这条“红色秘密交通线”活动于国民党统治区,战斗在白色恐怖之中,成为一条摧不跨、打不掉的地下航线,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这条“红色秘密交通线”最重要的一站,就是汕头。</h5><h5> 从1930年至中央红军长征前4年期间,经汕头进入中央苏区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以及其他各级干部共200多人,其中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到1943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当选的11位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就有8位是通过汕头进入苏区的,他们是博古、周恩来、张闻天、陈云、张国焘、项英、刘少奇、任弼时。</h5><h5> 汕头交通站在中央交通局的领导下,严密组织,精心护送,所有被护送人员都安全进入苏区,出色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为中共的革命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在这200多人中,新中国成立之前或之后,担任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有24人,他们是:博古、周恩来、邓颖超、项英、任弼时、张闻天、李维汉、王稼祥、刘少奇、陈云、凯丰、林伯渠、邓发、刘伯承、叶剑英、董必武、聂荣臻、李富春、杨尚昆、邓小平、张爱萍、谢觉哉、陆定一、王首道。</h5><h5> 汕头是日本侵略者低头之城。经过中国人民8年的浴血奋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战败无条件投降。中国战区划分为16个受降区,汕头为第3受降区。1945年9月28日上午,汕头受降区受降仪式在外马路131号“国际俱乐部”举行。上午9时日军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汕头市民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扬眉吐气的日子,全市人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参考文献:黄羡章《汕头,一座英雄的城市》)</h5><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汕头市外马路131号(日军受降处旧址)</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进入当代,汕头又出现众多全国闻名的英雄人物。其中以八·六海战全国战斗英雄麦贤得、见义勇为的潮阳籍武警全国道德模范郑益龙为杰出代表。</span></p><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选自散文集《读你,我的故乡》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