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本次朗读节选内容来自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的《梁家河》第117页)</h3> <h3> 1975年10月7日是习近平离开梁家河的日子。前一天晚上,他和乡亲们拉话一直到深夜,第二天早上起得较晚。当他早晨推开门走出窑洞时,看到院子里、道路旁站满了人——大人、孩子、老人,全村人都来了。大家手里拿着红枣、小米,默默地站着。他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这是他第一次当众流泪。</h3> <h3> 人群里也有人忍不住哭了起来。一位老婆婆拉着习近平的手说:“你在这儿受罪了。到了好地方,可别忘了我们呀……”</h3> <h3> 习近平流着泪说:“你们对我这么好,我不走了,就在这儿扎根一辈子!”</h3> <h3> “你快走,你上了清华大学,以后我们有条件去北京,就有人管饭了。”一位“小伙伴”向他吼叫。</h3> <h3> 这天,村子里的人都没有上山干活,他们排着长队为习近平送行,一直送到十多里外。梁玉明、石春阳、张卫庞、吕侯生等12个人步行40多里,和习近平一起来到延川县城。</h3> <h3> 晚上,大家住在吕侯生的三伯吕能胜在县百货公司的宿舍里。</h3> <h3>(上图为梁家河的乡亲们欢送习近平入学留念)</h3> <h3> 10月8日,他们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纪念照,其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照相。照相花了5元5角钱,大家凑齐了这笔费用,坚持不让习近平出。照片中,习近平坐在前排当中,脸庞瘦削,外衣的扣子一丝不苟地扣着。</h3> <h3> 梁玉明一直把习近平送到了延安,送他搭上了南下的客车……</h3> <h3> 习近平走了,带着对梁家河深深的牵挂。</h3> <h3> 多年以后,他对梁家河这片土地做了深情的回望——</h3> <h3> 在他看来,梁家河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因此他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h3> <h3> 在他看来,梁家河是一所学校,他在这里收获很多。他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h3> <h3> 在他看来,艰难困苦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他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h3> <h3> 他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h3> <h3> 他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这里。”</h3> <h3>(上图为1993年习近平回梁家河看望乡亲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