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春之声诗朗诵研究会九岁了!

沧桑老友

<h1>  2008年北京奥运激励起京城百姓民族豪情,而汶川地震又纠结着全国同胞手足之情!在北海公园五龙亭自发聚集起一批诗友,他们以诗歌为号角,北海为舞台,举办了多场声势浩大的集会,呼吁”汶川有难,八方支援”,通过电台,电视传播到全国,港台地区、海外华人、形成一股流向汶川气势磅礴的物质和精神洪流。以这批诗友为骨干的京城朗诵文艺迅速崛起,走进学校、企业、社区、军营、形成了今天全国诗书达礼的诵读大潮!</h1> <h1>  当时在五龙亭活跃的一批诗友中就有 刘宝坤、徐连勇、韩玉彬、李福田、索青、范洁、臧丽莉、刘治广等人。2009年6月27日以郭家富为会长,李福田、韩玉彬、牛贵勤为副会长,韩玉彬为祕书长的《青春之声诗朗诵研究会》成立了,期望团结起一批不滿足於只在朗诵表演,能写诗会创作的诗友,走一条诗词创作与演出结合的研究之路!</h1> <h1>  青春之声核心队伍中不乏大学教授、中学教师、出版编辑、企业骨干、退休职工,他们中大都有过上山下乡、少年受苦、做工当兵、又求学上进的艰苦经历。与共和国共同成长,与改革开放同步是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爱国正气,阳光和谐在这里成为主流!<br>  2011年3月14日能写会演的青年诗友吴清英在新浪微博注册了《北京青春之声诗朗诵研究会》,它一直真实全面的记录了这个诗会成长经历!</h1><h3><br></h3> <h1>  2011.7.18青春之声成立二周年时,在景山街道黄化门文体中心,李福田副会长在演出祝词中,提出了青春之声的三个特点:<br><b>1.草根性: 诗友基本来自退休职工,是百姓,是草根。<br></b><b>2.开放性: 诗会实行“来者欢迎,去者欢送”的开放宗旨。<br></b><b>3.探索性: 探索以诵读诗词为手段的文化养老生活道路。</b></h1> <h1>  到了2012.6.18,青春之声走过三年道路,李福田会长在三周年会上有一个总结:<br><b>第一: 队伍壮大了,由十几个人发展到五十多人。<br></b><b>第二: 不仅朗诵,还能写诗,出版了《放声高歌正当時》诗集。走出去,到学校,到社区,敬老院去演出。<br></b><b>第三: 艺术水平提高,影响上升,开始得到京城朗诵界认可。</b></h1> <h1><b>  曹灿先生一直注视青春之声可喜发展,在诗会成立三年之际他欣然提笔书写了《北京青春之声诗朗诵研究会》牌匾!</b></h1> <h1>  诗人阿紫是一位被文学界公认既会写诗又会读诗,既会写歌又会唱歌,既爱国正气又柔情滿怀,既纵横千年又时尚潮流,既受校园青年喜爱又得银发一族认可的现代主流女诗人。她也是青春之声的挚友,2013.12.16在北京东城市民中心她向青春之声隆重赠诗集,并朗读了她的诗作!</h1> <h1><font style="">  </font><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 2018.6.22“北京 青春之声诗朗诵研究会”在建国门街道党员活动中心举办了九周年庆典。京城大腕捧场,过百诗友云集,节目精彩纷呈,嘉宾领导肯定!</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 青春之声九岁了!在中国“九”是个大数字,是“九九归一”,“天长地久”!我们决定举办一场九周年庆典</font><font color="#39b54a" style="font-weight: bold;">。</font></h1> <h1>  九周年纪念演出开始,第一个节目是合诵李福田诗作《阳光之旅》。《阳光之旅》是李福田教授2014年成书的一本诗集,其中包含”母亲之颂,生命之悟,阳光之旅,生活之美,爱情之歌”五辑。在第三辑阳光之旅中真有一首创作於2011年的“阳光之旅”,是作者携全团赴石家庄信息工程技术学院演出归来的感悟之作。</h1> <h3>  韩玉彬副团长在青春之声诗朗诵研究会较多地担任组织发展,业务拓展工作,九年来他付出了大量辛勤劳动,九周年之际他创作了诗作《”青春之声”颂》:</h3><h3> 是那“青春之声”,</h3><h3>赞美着万世的恢宏:</h3><h3>是那“青春之声”,</h3><h3>吟诵着美好的人生。</h3><h3>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h3><h3>谱写华章,编织甜梦,</h3><h3>描绘一带一路锦绣前程:</h3><h3>我们用洪钟般的歌喉,</h3><h3>讴歌时代,砥励前行,</h3><h3>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h3><h3>......</h3><h3>”青春之声”啊,</h3><h1>永远昂首挺胸,阔步前行!</h1> <h1>  焦岩是秦皇岛朗诵艺术研究会的核心,他的朗诵沉稳、大度、阳刚!今天带来了国风的《岁月》。</h1> <h1>五月鲜花朗诵团团长刘林丽与赵爱华表演了刘林丽的原创诗《你是我前世今生的缘》。</h1> <h1>  柳芳之声合唱团表演了小合唱《雕花的马鞍》,18位红装女生,以整齐和谐的二声部合唱表现了草原儿女对马背生涯的眷念。</h1> <h1>  柳芳之声合唱队的女声和谐优美,低声部表现力强,指挥选择了《雕花的马鞍》的这个长调蒙古歌曲,期望她们能发挥蒙族歌曲深远、幽长、宽阔的空间和力度!</h1> <h1>  柳芳之声合唱队已经成立十八年了,既便在文艺骨干荟萃如云的京城社区,能坚持十八年的群众文艺团体也是不多的,这与一位值得尊敬的群众文化老人的奉献有关。胡稼楠老师从中学开始参如群众文化活动,创作过了二百多首歌曲,到社区坚持培养社区文艺骨干,多次参加市区文艺会演,个人创作多次获朝阳区一等奖、二等奖。</h1> <h1>  荆波是一名出色的编辑,出於对诗词的热爱,多年痴迷朗诵艺术,他不是出生在京城,普通话发音并不地道,但他生生地从平上去入,吐字归音等点滴之处做起,甚至还带动四岁小女儿一起练习朗诵,四年下来,也敢于登台献艺了!</h1> <h1>  荆波生得虎背熊腰,圆脸细眼,算不上是白脸小生,他干脆旱地拔葱,专走蒙族诗词朗诵一路。今天他带来了蒙族诗人阿木古郎的《天上的草原》,粗犷的嗓门,厚重的声色和特地置办的蒙古袍靴,为他赢得了满堂采。</h1> <h1>  与荆波的蒙诗对应,主持人韩玉彬安排了蒙舞与之相配。来自柳芳舞蹈队的李瓈老师表演的是蒙族舞蹈《心之寻》。</h1> <h1>  这台蒙族舞主题应该是表现草原少女对爱情的执着追寻,大幅度的旋转展示了草原女儿泼辣,奔放的爱情追求。李老师身段苗条、功底极好、轻松妩媚地在台上完成了三分钟的满台飞转。我注意到演出前,她曾仔细丈量舞台,果然演出时她舞满了整个8米大台,一位退休大姐竟有如此好身段,柳芳社区能人多啊!</h1> <h1>  这位老师是柳芳合唱队长王忆敏,王老师这样的苗条的舞者在京城各个社区比比皆有,柳芳舞蹈队的独舞,群舞,歌伴舞精彩纷呈。<br>  在京城,北海五龙亭的《水兵舞》,天坛公园的《扇子舞》,芦沟桥的《秧歌舞》,朝阳公园的《广场舞》,带着这些舞蹈,她们都能走遍全国,北京大妈还将京牌舞蹈带到纽约,悉尼,渥太华......,可是我们发现舞蹈队里几乎清一色是大妈,却少了北京大爷!这京城爷们都上哪儿去了?</h1> <h1>  龙之声朗诵团的两位团长周澂澧,程丽珠是青春之声的多年至交,两家诗友并肩担纲完成过多台演出。今天他俩以诗人阿紫的《英雄》奉献。</h1> <h1>  九周年会场有两组人群特别显眼,坐在西南角的是香河园街道柳芳之声合唱队18位红衣女郎,个个鲜艳活泼、生气盎然、红云如霞。</h1> <h1>  会场东北边的是蓝玛小镇艺术团的10位黑裙女士。红的气势磅礴,唱的是蒙族民歌,而黑的优雅沉雁,歌的是英语小调!这一红一黑对角相映,组成洋洋大观的巾帼天下,成为九周年会场最鲜艳的风景线,煞是吸引眼球!</h1> <h1>  这位老军人叫余海帆,85岁了,是张玉琴大姐的先生。<br>  余老师热情支持张玉琴大姐诗词朗诵活动,多次捐助青春之声发展建设,今天他陪玉琴大姐参加诗会九周年庆典,在人群中以红星军帽熠熠有神!</h1> <h1>  张玉琴大姐是一位抗日牌的老战士,携老伴来到会场祝贺九周年庆典,今天她又一次吟诗赞助青春之声庆典活动!</h1> <h1>  傅瑞吉老师是青春之声一位踏实耕耘的老黄牛,他可以数年如一曰为大家提供诸如天气预报,出行告知。每逢演出他总是提前到场,从行政助理、剧务协理、后台支持、前台服务、场地安排,这些都是好听的头衔,其实就是擦地、桌椅、茶水、跑腿这些杂活,他从来都主动去做,不计较个什么名份。</h1><h1> 我们青春之声就是拥有这么一批踏实的铁杆诗友,他们平时认真听课、努力学习、做好练习,当个群众演员就高高兴兴。然而几年下来,上台能吟诗、下台敢创作、修养了自已、加深了内涵,”文化养老”就在青春之声这里实现!</h1> <h1>  卢懿生老人是青春之声的头号明星,这个老人永远乐乐和和,阳光朝气,他这一辈子,从农村走进大学、从课堂转向企业、从俄文学到英文、党叫干啥就干啥。这么多年他走到哪里,很快能在周围形成一个和谐的氛围,他总是努力在为他人提供邦助,所以每次演出,大家都争向和这位寿星合影,盼望能沾到一些福气!</h1><h3><br></h3> <h1>  志愿者王苏华既是一位诗友,更是一位热心的志愿者,她的足迹从敬老院、公益演出、盲人支持到节假日服务。今天她放弃演出,作了一位音响师。这不,仝文明老师特地到音响室表示感谢!</h1> <h1>  这两位长者朱鸿卯和刘大用,都是自幼接受语言艺术熏陶,半个世纪与朗诵诗词结缘,几近耄耋之年仍然活跃在各种朗诵舞台,是与时俱进的京城朗诵名流,他们也是走在阳光之旅大道上的阳光学士!<br>  刘大用老师出自梨园世家,曾在辽宁省话剧团任职,朱鸿卯先生则从中学 到工厂,一直努力接受文化宫、北京电台及各文艺团体培训,数十年担任企业广播站播音。这二老举手抬足,一颦一笑无不印迹着淳厚的京城文化。</h1> <h1>  刘大用老师今日给我们带来的是高尔基的《海燕》,这首作为中学教材的散文曾伴随近百年中国青年的成长。如今在大用老师的诠释中,我们又会有新的体验。</h1> <h1>  大用老师将我们带进海燕迎接暴风雨来临前激情与欢腾、博斗与勇敢。与企鹅,海鸭相比,只有海燕敢于冲进暴风雨,去迎接更加猛烈暴风雨的到来,这首发表在1905年俄国大革命前夕广泛流传,脍炙人口的檄文,随马克思《资本论》进入中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成就了中国第一代共产党人。</h1> <h1>  周澂澧和刘大用两位老师与诗歌朗诵相伴,走过了与文学艺术相知相伴道路。走这条路,他们修身养性、成家立业、抚老携幼、报国尽忠!他们过得踏实,活得真好!<br>  六十年前,我们那一代人都读过马雅科夫斯基的《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有一段名言:<br>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br>  六十年后,事过境迁,但我们仍然记得住这段名言!它仍然会激励年青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理想永继!</h1> <h1>陈凤银老师朗诵了著名诗人蓝诺《我的中国梦》。</h1> <h1>  陈凤银老师是一位谦虚自律、执着钻研、善解人意、勤恳平和的朗诵演员,她每接到一项任务,拿到作品会后会反复深入诵读原作,揣摩作者创作主题,不达到能与作者心灵沟通的意境,她决不轻易登台,因此她演译的每个作品都感染力极强。我曾看到她朗诵《母亲》时,在场的花样少女、银发老人、官员教授、军旅作家无不眼眶湿润,心入意境。</h1> <h1>刘林丽和她五月鲜花的团友均是多年磨炼的专业演者,也均凝神专注陈凤银老师演出。</h1> <h1>  仝文明有极好的歌唱天赋,嗓音圆润,音域宽阔,音色高亮。作为一个业余歌者,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已演唱功底,且谦虚平和、不趋功利、在京城业余唱者中逐渐脱颖而出。仝文明多年不追求时尚、不趋炎附势,精心打造自已的品牌曲目,不允许些微瑕疵,且台风端庄,大气感人。</h1> <h1>  今日仝文明献唱了《把一切献给党》,但观众不甘心,仍然要听他的拿手返场作品《再见了,大别山!》</h1> <h1>  1981年经北京市文化局批准,北京有了第一个官方认可的由殷之光任团长的《北京朗诵艺术团》,作为殷之光朗诵艺术团演出队长,郑健康老师有着繁重的教学、排练、演出日程,但九年来青春之声的每次重要演出,我们都能看到郑老师活跃身影。</h1> <h1>郑老师今天为我们奉献的是北京诗人王蓝波诗作《有妈真好》。</h1> <h1>张淑华,陈淑敏两位诗友都是郑健康老师的粉丝,只要有郑老师演出,她俩一定不会放过学习机会。这些年淑华老师在朗诵技艺上提高很快,已经能够独立担任一些重要任务的演出了,她能保持旺盛精力和健美体型的秘诀是每天坚持练习踢踏舞。而陈淑敏更不了得,是铁人三项运动员!</h1> <h1>感谢郑健康老师九年来对青春之声的一份深情!</h1> <h1>  本次演出总调度是龚盼盼,这可是个能人,在建国门街道金宝街戏剧社还是个导演兼演员。总之,是个精力充沛的志愿者,九周年节目调度她游刃有余,她还有一个拿手保留节目《帽子的秘密》,龚老师自小就热爱语言艺术,这个段子可能还是在少年宫里学来的呢!像这样的段子她随时都可以戴上帽子就上台,今天忙完了九周年,明天可能又去金宝街演话剧了!</h1> <h1><font color="#010101">我们青春之声诗朗诵研究会是建国门街道廉政艺术团的下属团队,建国门街道地处东城,是京矶要地,这里能人辈出。这廉政艺术团实力雄厚,合唱队、舞蹈队、民乐队、话剧社、京剧队,这次青春之声九周年,各兄弟团队都来捧场,其乐融融,街道纪检科长黄承德老师代表街道党委也给予了全力支持!</font></h1> <h1>  北京展韵艺术团在青春之声成立初期就共同建设,联合演出,在北京,在河北,在新疆都曾共同发展,相互支持。刘燮昌是展韵艺术团的团长,原来的小胡子不刮了,留成现在他标志性的大胡子胸前飘飘形象。</h1> <h1>  看到刘燮昌大胡子,再加上周澂澧素白头。诗友们纷纷来与九周年的大明星合影,张振军老师不忘拿出节目单合照,以资证明九周年情深谊长。</h1> <h1>  刘老师以张万舒的《黄山松》奉献九周年。<br>  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扬的战旗"。读着这首诗,你会身临其境般想象那黄山松的傲然雄姿,也会对那松树的品格油然而生景仰与赞美之情。面对"雷霆"、"风暴"、"霜剑"、"冷雪",黄山松之所以能够巍然耸立,"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正是因为它"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br>  刘老师在青春之声九周年以《黄山松》鼓励诗友要学习黄山松傲然耸立,经得住风霜雷雪,不忘初心,站得直,走的稳,步步向前的风骨!</h1> <h1>  金宝街人才多,可我们场子小,演不了大戏,京剧队清唱了《中国脊梁》,这小乐队也是京胡、二胡、月琴齐全,更可贵的是女琴师们操起琴来有板有眼,我听说过科班里学琴要从小做起,这些大妈都是什么时候学的本事呀?</h1> <h1>我不懂京剧, 唱的什么没听明白,但我看明白了,唱京戏和朗诵都差不多,都是要看唱本的!</h1> <h1>  于晓鹏绝对是京城朗诵界一大腕,这十年他潜心古诗词,读的书多了、国学底子厚了、自然内涵就深了,看他的节目有一种进国家博物馆看馆藏珍品的感觉!</h1> <h1>于老师今日素颜淡面,几绺稀疏山羊胡须,一件半旧丅恤,潇洒而来,缓缓登台!</h1> <h1>  这本2010年创刊,由北京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编辑出版的《诗文与朗诵》,是由曹灿老师主编,韩玉彬副主编,于晓鹏任执行编辑的专业杂志。打开书扉,我们既能看到吉狄马加、雷抒燕、朱湘潮、吴筱峰这些当代诗人作品,也有么雁、范洁、刘秀军、李福田、韩玉彬、周澂澧、牛贵勤、刘燮昌、王渭、王蓝波这些熟悉的身影。难得的是还有姬国胜、于晓鹏、徐连勇、张宏、周园园、郭春华等这些大师的朗诵光盘相配,这是多么珍贵的一份回忆!<br><h1>  北京的文学朗诵事业就是靠这份执着、坚守、推动,发展成为今日全国性朗读大潮的!</h1></h1> <h1>  今日于老师以吴筱峰《中国话》登场,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又耳熟能响,亲切舒畅而又平和甘醇的诗作,它恰当符合于老师的性格走向,也是他多年锤炼过的作品,你看他悠悠南山,夕阳如红的演译,如同劳作归来朋友桌前的一壶老酒。</h1> <h1>  这两位诗友加舞友,凝神专注、如痴如醉、被这位京城大师朴素而激情、静谧又动感、清澈而深邃的声音感动。</h1> <h1>  姬国胜老师则是从基层走出的大师,他因醉心文学,从企业离职,应聘到北京广播电台与诗人西川等担任诗文节目主持有十年之久,在多年的诗词朗诵演艺生涯中形成了自已风格,今日阿紫的诗作《奔跑》则是他演出风格的集中体现。</h1> <h1>在处理作品时,他从祈祷上苍开始,低头沉默,缓缓进入角色,逐次进入高涨,慢慢地开始呐喊了。</h1> <h1>  他摇头不止,浑身颤动,直到声嘶力竭!一场演出下来国胜老师如同万米竞走,是一场精神与体力的历练!姬国胜版的《奔跑》在网上广泛流传,也随阿紫作品演出会,走遍南北东西。</h1> <h1>  建国门街道办事处的黄科长报以热烈掌声,为青春之声九周年庆典的精彩节目祝贺。看得出来,这场节目他看得很认真,边看边录影,还当场召来街道办事处宣传助理,拍照留存,给予报道。</h1> <h1>  李福田老师曾到美国佛罗里达海滩旅游,见到一群老外跳舞,大发诗兴,写下了《看外国老人跳舞》,今天王晋老师把它改编为朗诵加伴舞,街道艺术团在诗作朗诵中翩翩起舞!</h1> <h1>  她是蓝玛小镇艺术团长张笑虹,这是一群有音乐素养,以美声和轻声唱法基础,喜爱外国歌曲的群体,共同的爱好促使她们组建了这个艺术沙龙,至於为什么叫蓝玛小镇还不明白,可能是响往某种田园音乐氛围吧!今年张团又引进了西方一种小吉它“尤克里里”伴奏,这个小镇艺术团喜爱风格活泼的弹唱,在京城传统唱法外带来一番西域情调!</h1> <h1>  蓝玛小镇今天带来的是口哨对唱《你是我的阳光》,八位女声怀抱尤克里里吉它,英语弹唱。女中音王蕾出埸领唱,又引出一位女口哨,口哨声圆润活泼,与女主唱呼应交流,顿时全场掌声响起,今天参会的八方英杰在京城应该也都是见多识广,久战文艺舞台了,对这种创新探索给予了热情鼓励!</h1> <h1>  这就是"尤克里里"!艺术团的电子琴伴奏玛妮娅老师正在为每个合唱队员调琴,玛妮娅老师好生了得,各种键盘、丝弦乐器,样样皆精,件件皆通!</h1> <h1>女主唱王蕾是位病理科大夫出身的女中音,繁忙的业务从不耽误她的声乐爱好,一年四季穿梭在京城文艺舞台,活得潇洒着呢!</h1> <h1>  这位女口哨艺名“珍珠”,在全民K歌中要比她真名的名气大得多,粉丝数千,她兴趣广泛,也是一位女中音,朗诵也蛮好,当然以口哨声名最为显赫。我问过她怎么学的口哨?她答:八岁时就可以跟着视频完整的吹完一支曲子,这不是天赋是什么?</h1> <h1>  这二位女神一唱一吹,你来我往、交流自如、风趣幽默、引得满场喝采,我们还注意两位黑裙女士都穿平底鞋,原来左边己经1.72米,右边1.78更高,张团长命令她们不许高跟,后面还有合唱八姐呢,太抢镜头了!</h1> <h1>  朱鸿卯老先生今日出手的是《月光曲》,说的是两百年前,贝多芬因赴约演出,在海边小屋与一位盲女因琴声结缘,为姑娘纯朴感动,即兴创作名作《月光曲》的感人故事。朱老师缓缓道出这篇散文,它与前面的歌舞节目相比,不是激情的声色观赏,而是在海边月夜中一次静静的享受!</h1> <h1>压轴戏是金宝街北舞蹈队的《旗袍女人》。</h1> <h1>看看扇子舞这功底,举手投足,整齐规范,扇子开合节拍有声,就知道这些大姐有20年以上功底了。</h1> <h1>  这位后排舞者叫于素清,还是我们青春之声朗诵队员呢,这些日子不见上朗诵段子,原来又去学了民族舞。</h1> <h1>  早听说金宝街有个舞蹈队,今日登台一看,八人集体舞就这般整齐,那独舞更是了得,个个英豪呀!</h1> <h1>  青春之声走过了九年道路,在人生中这都是一段长久的经历了!一个业余团队为什么能在九年中能集聚在一起?这是一份很难得的缘份,在九年里青春之声诗友最大的感悟是什么?李福田老师是这样说的:<br><b><font color="#ed2308">  我们来自四面八方,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经历,但是写诗,朗诵的爱好,把我们汇聚在一起,人生的这次“遇见”弥足珍贵!我们在青春之声成了朋友、伙伴、知已!我们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包容,学会了忍让,“心底无私天地宽”啊!<br></font></b><b><font color="#ed2308"> 青春之声道路将越走越宽!</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