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好久没有写游记了,此次河西走廊之行,收获颇多,谨以此篇留念。</h3><h3> </h3><h3> </h3><h3><br></h3> <h3></h3><h3> 河西走廊因夹在祁连山狭长山脉之间,又位于黄河之西,故被称为“河西走廊”。古代丝绸之路从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分别从阳关与玉门关进入新疆。所以自古以来,河西走廊是古丝路的枢纽路段,连接着亚非欧三大洲的物质贸易与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h3> <h3> 对于河西走廊,季羡林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了。” </h3> <h3>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因城南有皋兰山)</h3><h3> 白塔山下的中山桥是一座百年铁桥,上世纪初由清政府请德国修建,桥上的所有材料均从德国运来。只到1989年,这座铁桥才过80年的合同质保期,德国方面还因此专门致函兰州市政府。2013年起,这座桥才不准机动车通行,从此成为游览观光的好去所。</h3><h3> </h3> <h3> 黄河流经兰州城,穿城而过,经市区45公里。黄河沿岸绵长的黄河风情线,是兰州市民消夏的好去处,初到兰州,感觉就是一个字:凉快!</h3> <h3></h3><h3> 黄河母亲像,象征着黄河母亲爱护保护着中华人民。雕像采用花岗岩整体雕刻,颜色如黄河水。相信很多小伙伴们在中学课本中看到过这个雕像。</h3> <h3> 在兰州,人们把拉面叫做牛肉面,一碗正宗的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香味四溢,这才是一碗成功的兰州牛肉拉面。”------《舌尖上的中国》</h3><h3></h3><h3> 兰州的白兰瓜也是中外驰名的,可惜7月才上市,我们来早了。</h3> <h3> 从金城(兰州)出发,越过黄土高原与河西平原的分界乌鞘岭,便正式进入河西走廊。</h3><h3> </h3> <h3> 高铁经西宁,到达民乐扁都口。汉初这里曾是匈奴单于王的避暑之地,故又叫单于王城。这里地势辽阔,湖水荡漾,物草丰美。霍去病率兵横出扁都峡后,直奔永固,赶跑了单于王。匈奴出走西域,哀叹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意思是:“失去了我的祁连山,我的家畜们都没办法生长繁衍了;失去了我的焉知山,我那要嫁人的新妇都没办法施粉黛,漂漂亮亮出嫁了!”(史书记载,胭脂是焉知山产一种红蓝花草,名胭脂草。)</h3> <h3> </h3> <h3> 扁都口往年都会种植油菜花,到了7月初,满山遍野的金色天堂,可惜今年政府号召农民改种经济价值更高的药材,没有油菜花看了。只能拍拍这祁连山上的花花草草,聊以慰籍。</h3> <h3> 从扁都口去往马蹄寺的路上,偶遇一片油菜花。司机师傅专门停车给我们拍照,好兴奋啊~~呵呵哒。</h3> <h3> 马蹄寺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已逾1600年,最早为汉传佛教寺院,后来逐渐成为藏传佛教寺院,属格鲁派,寺庙里随处可见供奉的格鲁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佛像。</h3><h3> 马蹄寺因传说中的天马在此饮水落有马蹄印而得名,现在马蹄印仍在,为镇寺之宝。</h3><h3><br></h3> <h3> 气势恢弘的“三十三天石窟”,以五层二十一窟呈宝塔形开凿于悬崖峭壁。在佛教观念中,宇宙分为“三十三重天”,四方各有八城,加中央一城,合为三十三天城,是诸神游戏之处。</h3> <h3> 马蹄寺所在北方由于历代王朝更替,战火绵延,原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多被毁于战火之中。文革期间,石窟、壁画、佛像几乎被毁坏殆尽,石窟外的建筑则更是荡然无存。</h3><h3><br></h3> <h3> 而千佛洞的药师殿等多为明万历年间旧迹,就是上图右上角的那个洞窟。可是进入洞中可并非易事,不像三十三天石窟至少有凿出的台阶,去药师殿只能徒手攀岩,没错!是垂直岩壁的攀岩,非初级游客所能达。</h3><h3> </h3> <h3> 从马蹄寺出来,我们驱车来到65公里外的张掖。</h3><h3>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仔细看古丝绸之路地图可以发现,丝绸之路经过张掖后分为南线,中线和北线,张掖就如同一个张开的臂膀的腋窝位置。)自古以来,张掖就有“塞上江南”的美称。</h3> <h3> 北宋时期,西夏王朝占领张掖,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寺内有巨大的卧佛像得名的大佛寺,是全国独有的西夏宗教殿堂,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也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h3><h3> 张掖大佛寺是一个充满传说的地方,它是一家皇家寺院,西夏太后常到此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出生于大佛寺,忽必烈的母亲别吉太后去世后,埋葬在寺内,南宋末代皇帝赵显亡国后遁入空门,也是在大佛寺。马可波罗来到这里后,曾驻留一年之久。</h3><h3></h3><h3> </h3> <h3></h3><h3> 这是寺庙的正殿,两旁对联写有:“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 问者永问问白世永问不明。”上面的横批:“无上正觉”,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意思是无比完全的智慧、觉悟。</h3> <h3> 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槃像。佛身长34.5米,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可见塑像何等的庞大。佛的眼睛用珍贵的琉璃宝石制作,让人感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视之若醒,呼之则寐。”</h3> <h3></h3><h3> 大佛是木质骨架,外塑泥胎,再雕刻作画而成,佛内有若干藏宝室,有专门通道进入,是建筑艺术和塑像艺术的完美融合。</h3><h3> 大佛两侧廊房另塑十八罗汉,殿内四壁为《西游记》和《山海经》壁画。</h3><h3> 殿内不允许拍照,上图的2张佛像照片,是从网上DOWN下来的,哈哈。</h3><br><h3><br></h3> <h3> 藏经阁内珍藏有明英宗颁赐的六千多卷佛经,经文保存完好,以金银粉书写的经文最为珍贵,上面照片拍摄的,是世所罕见的明代手书金经《大般若经》,精美绝伦,使人赞叹。</h3> <h3></h3><h3> 大佛寺的经书没有毁于文革,有1个人不得不提,就是尼姑本觉,她上世纪五十年代受恩师谛贤的指派,来到大佛寺住藏经阁看管经书,几十年里,本觉对经卷默默守护,任凭世人用尽心计利诱威逼打探经书下落,她始终守口如瓶,文革末期本觉圆寂,直到八十年代,藏经的房子倒塌,人们才在她的住所里发现一暗门,打开后发现了这些稀世之宝藏。</h3><h3> </h3><h3></h3> <h3> 大佛寺中轴线上最后部则建有一土塔,原名弥陀千佛塔,为喇嘛式塔,其一、二层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风格独特,为张掖五行塔之一。<br></h3> <h3> 寺内另有一处清代山西会馆。清代,丝绸之路的晋商在张掖开办了几十家大商号,他们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已经营的实力范围,结帮会、设会馆,将始建于雍正二年的关帝庙改建为山西会馆。</h3><h3> 从大佛寺出来,我们步行到客运站乘坐巴士,去往离张掖市区30公里的七彩丹霞地质公园。</h3> <h3> 张掖丹霞地貌奇观形成于600万年前,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气候变化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就形成了这种交错层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的特点。</h3><h3> 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等很多影视作品曾在这里取景哦。</h3> <h3> 这里年降水仅100多毫升,我们刚到景区,却狂风骤起,下起大雨。从大佛寺一起同行到这里的俩老外夫妇,丝毫没有受任何影响,绝尘而去,留下我们一行人找外套,穿雨衣,冻得瑟瑟发抖,哈哈哈哈。。。</h3> <h3> 不过这也是我们运气好,雨后丹霞色彩更加艳丽,而且游览到后面,不仅雨停了,还出了太阳,阳光洒在红褐色岩石上,色彩斑斓,令人惊叹自然的神奇。<br></h3> <h3> 从张掖到嘉峪关,高铁只要1个半小时,途径酒泉。</h3><h3><br></h3><h3> </h3> <h3> 嘉峪关市是建国之后,65年设市的,名字得自万里长城第一关的“嘉峪关”,嘉峪关是秦朝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号称“天下第一雄关”。 </h3> <h3> 明初,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h3> <h3> 自建成嘉峪关后,便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h3> <h3> 嘉峪关戏台是清乾隆修建,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戏台两侧书写有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我们去到的时候,正有一台秦腔在上演。 </h3><h3> 从嘉峪关出来已是下午5点多,这里到晚上9点才天黑,我们决定去看魏晋墓。</h3> <h3> 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的一片广阔无垠的大漠上,散布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公元220-419年)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h3><h3> 墓群是上世纪70年代由一个放羊人发现的,文物部门先后发掘了18座墓,全部已经被盗,但是墓室里精美的砖画却保留了下来。其中,六号墓是所有墓中画像砖最多,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共132幅,它目前是唯一公开开放的墓室。</h3><h3> 我们赶到魏晋墓的时候,博物馆的讲解人员已经下班,工作人员看我们远程赶来,端着晚饭碗,给我们卖了票,又差遣一个保安去给我们开门。(司机师傅告诉我们,他们这里虽然天黑的晚,但是上下班时间还是跟内地一样)</h3><h3> </h3> <h3></h3><h3> 当我们沿着长长的地下墓道,走进这座千年之前的墓葬里,一股惊悚阴森的感觉油然而来。然而博物馆的保安可不是一般的保安,可以兼职临时讲解员,给我们讲解起了建筑构造,砖画内容,顺带禁止我们拍照和触碰砖块。(所以文中这几张墓室和砖画照片,也是来自网络)</h3> <h3> 《驿使图》描绘了1600多年前西北边疆驿使送文书的情景,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驿的形象资料。 </h3><h3> 画面里一个邮驿使骑在红鬃马上,头戴进贤冠,身穿右襟宽袖衣,足登长靴,左手举木牍文书,驿骑四蹄腾空,信使则稳坐马背,反衬出驿马速度的快捷,特别是图中的驿使脸上五官独独缺少了嘴巴,意在表明昔日驿传的保密性,这是一种真实而又写意的手法。</h3> <h3> 现代人爱吃烤串,古代先民也不例外,上面图中,描绘了古人使用三叉戟做烤肉工具,烹制肉类。</h3> <h3> 六号墓的砖画,主要是表现墓主人的财富的。壁画砖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的面很宽,很广。如放牧、农耕、采桑、养蚕、狩猎、屠宰、出巡、奏乐、博弈、舞蹈等等。</h3><h3> 魏晋时期的绘画艺术正处于我国绘画史上最繁荣的阶段,但由于连年交战,民不聊生,所以遗存下来的很少,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砖的出土填补了这一空白。</h3><h3> 不同与敦煌壁画被风沙岁月侵蚀而展现出的沧桑感,魏晋墓中的砖画,在地下沉睡一千六百多年,如同当年被人刚刚画出来砌在上面一样,色彩浓艳,整洁如新。当置身在墓穴之中,感觉这些艺术品穿越千年时空,跟你娓娓讲述那千年之前的世界。</h3><h3> </h3> <h3> 在魏晋墓参观了2小时,下午八点了,天还没黑,司机带我们来到市区,嘉峪关市区非常干净整洁,这里是南湖音乐喷泉,可以遥望远处的祁连山,因为时间原因,悬臂长城等景点无法前往,只能在这里等喷泉表演了。</h3><h3> 第二天早上6点,我们坐上“环西部游火车游”的列车,去往此次河西走廊之行的最后一站---敦煌。</h3><h3> 敦煌的第一站,必定是莫高窟。</h3><h3> 几年前,曾看过央视的纪录片《敦煌》,正是这部纪录片,把我带到这里。</h3> <h3><b> 莫高窟 </b><h3>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是举世闻名的四大石窟之一。莫字通沙漠的漠,莫高窟意指建在沙漠高山上的石窟。</h3><h3> 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七百多个,壁画四万多平(很多壁画是多个朝代覆盖叠加,有的地方有6层之多,算上这个就远不止4万平了),泥质彩塑 2千多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h3><h3><h3><br></h3></h3></h3> <h3> 参观石窟之前,景区还有2场介绍莫高窟的历史渊源和窟内艺术品的2场非常精彩的电影,第2场还采用了球幕影院,很震撼,观看需要提前预约场次,不能早入场,需要特别注意啊。 <h3><br></h3></h3> <h3> 另外,景区为控制人流,在开放的60几个洞窟中,由景区的讲解人员在门口组团,只带领这组参观随机8个。每个洞窟都被锁上了,不跟着讲解人员,带着耳麦,无法参观哦~,这点也需要注意。</h3> <h3> 这张是我在1:1模拟洞窟拍摄的第45窟,本文后面的几张造像和壁画,是从敦煌研究院官网获得。闪光灯等暖光照明设备对壁画有很大的损害,石窟内是禁止拍照的。如果自带光源,可以选择专门的冷光灯。<b> </b></h3><h3><br></h3> <h3><b>第45窟 西壁佛龛 盛唐</b></h3><h3> 45窟开凿于盛唐时期,现存塑像是莫高窟两千多身彩塑中最精彩作品之一,代表了唐代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h3><h3> 中央佛像释迦牟尼坐于须弥座上,手施说法印。左右两侧对称塑二弟子(迦叶、阿难)、二菩萨(文殊、普贤)、二天王(哼、哈二将)。</h3><h3> 佛祖脸庞圆润、下颌丰腴、眉毛流畅、眼睛修长、嘴略翘,这些微妙变化,体现了佛陀的庄严与慈祥。古代艺术家们把佛陀那种人们可以诉说、祈求、救人于苦难的“大慈大悲”的“神”的性格塑造的淋漓尽致。</h3><h3> 在不同人物刻画上,其它几尊造像各自相对独立,又不妨碍群像的整体性。比如:老者迦叶睿智达练、通达世故;阿难憨厚腼腆稚气未脱;两侧的菩萨则是含情脉脉,婀娜多姿,解剖比例精准;两尊天王张嘴分别做猛“吼”状和呈“哼”状,双眉紧锁,两眼怒视前方,颧骨高耸,震慑一切恶魔。这组造像,充分表现出古代雕塑家对社会生活有着深入观察,从精神到外形的人物塑造,极具审美和艺术性。</h3> <h3><b> 九色鹿(北魏)-莫高窟第257窟</b></h3><h3> 九色鹿的壁画,是莫高窟众多壁画题材中的故事画题材。</h3><h3> 画面采用横卷连环画的表现形式,按两头开始、中间结束的特殊顺序布局绘制,讲述了善良的九色鹿在恒河救起一落水者,此人获救之后却忘恩负义,向宫廷告密,并带领国王一行捕捉九色鹿,最后受到惩罚的因果报应故事。它也是上海美术制片厂《九色鹿》动画片的创作原型。</h3><h3><br></h3> <h3> 九色鹿是释迦穆尼的前世,释迦穆尼前世有九世(虚数,佛经里有专门记载佛祖前世的各种经历),我们熟知的有忍辱仙人、鹿王、舍身饲虎的印度小王子等。佛教讲求因果,正因为佛祖前世忍辱行善,今生转世才能成佛。<h3> 另外藏经洞,王道士,斯坦因这些就不多说了,大家从一些介绍敦煌的文献、纪录片中都能了解到的。</h3></h3> <h3> 敦煌第二天,我们安排了西线之行。网上预约到一辆豪华奔驰7座商务车,司机师傅开朗热情,以前在图书馆工作,讲起敦煌的历史、人文口若悬河。同行人里,有2位在读研究生美眉和1位纯老乡(人家爸妈跟我爷爷是一个村的,是不是很巧啊?!哈哈...)。<h3> 话说2000多年的天山一带,匈奴大军“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侵占河西地区,威胁汉都长安。汉武帝一边派张骞初始西域,一边派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军击败匈奴铁骑。为巩固边疆,汉武帝在河西地区“列四郡、设两关”,四郡指的是:敦煌、酒泉、武威、张掖;这两关就是后来无数次出现在诗词歌赋中的阳关和玉门关。</h3></h3> <h3> 烽燧一侧的长坡下,一片广阔平坦的戈壁滩,这就是被很多人说却被很少人走过的阳关道(有俚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李世民曾令敦煌的军民在这里迎接取经归来的玄奘,马可波罗由这里踏上神秘的东方土地。</h3> <h3> 沙漠上的红柳枝,这可是正宗新疆烤羊肉串必备材料。</h3> <h3> 中午午餐的小院里,敦煌葡萄已经挂满枝头。敦煌从唐代就开始种植葡萄,连敦煌壁画里面都有葡萄的踪迹。可惜要到8月才成熟,只能带包葡萄干回去喽。</h3> <h3> 从阳关出来,去往玉门关的路上,司机师傅停车给我们拍照,这儿是热门的拍照地点。这条路当年玄奘走过、张骞走过、班固走过,拍照留念非常有纪念意义。</h3> <h3> 玉门关远远孤零零耸立,当年巍峨的关城已经被黄沙摧残殆尽。 时间回溯2100年,那时的玉门关可是一派驼铃悠悠、往来不绝的繁荣景象。中原的丝绸,茶叶从这里源源不断运往西域,而新疆的和田玉由此进入中原。玉门关的得名,就因这里是和田玉进入中原地区的第一道关口。自东汉开始,战事纷乱,丝绸之路三通三绝,海上交通日益兴盛,玉门关的位置几经迁移后,地位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到了唐朝,玉门关城日渐荒凉。</h3><h3><br></h3> <h3>下面几首诗,带您复习一下中学语文知识,感受一下荒漠苍凉。<h3>1、《关山月》--李白</h3><h3>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h3><h3>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h3><h3>2、《出塞》--王之涣</h3><h3> 黄河远上白云间,</h3><h3> 一片孤城万仞山。</h3><h3> 羌笛何须怨杨柳,</h3><h3> 春风不度玉门关。</h3><h3>3、《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h3><h3>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h3><h3>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h3></h3> <h3> 汉长城又称外长城。汉初,匈奴乘中原战乱,越过秦蒙恬所筑长城,由于北方守军稀少,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汉武帝之前一直采用和亲政策,直到汉武帝多次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进行西征,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蒙恬所筑秦长城,向河西迁徙汉族居民,然后进行农业开发,紧接着驻扎军队修筑外长城,以阻止匈奴再次入侵。<h3> 这段汉长城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堪称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汉长城之一。</h3></h3> <h3> 在距玉门关西90公里外,有一外观典型的雅丹地貌群落-魔鬼城。这是一处典型的风蚀地貌。在地质学上,雅丹地貌专指干燥地区经长期风蚀,由一系列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的景观。敦煌雅丹形成经历了大约30万年到70万年的时光。大风刮过时,会发出各种怪叫声,因而也被人们称之为“敦煌雅丹魔鬼城”。</h3> <h3><h3> 雅丹地貌并非地球独有的,科学家在火星赤道附近,发现有大面积的“雅丹地貌”分布,司机师傅说,前段时间,还有科学团队来这里模拟火星地貌做实验呢。</h3><h3><br></h3></h3> <h3> 敦煌魔鬼城南区没有开发好,通讯基站也没有建,禁止游客独自前往,不过花400元包一辆景区的吉普包车,可以一探南区的神秘面纱。魔鬼城再往西南,就是神秘的楼兰古城和“死亡之海”罗布泊。</h3> <h3><b> </b>魔鬼城参观结尾时,天色骤变,刮起狂风,风卷砂石打在裸露的腿上,如钢针猛刺,真是让人见识了这里的风蚀特色。</h3><h3><b> 鸣沙山</b></h3><h3> 从敦煌城南5公里,西至党河口,鸣沙山延绵40千米。敦煌鸣沙山全由细沙聚积而成,沙粒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晶莹透亮,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还会会呜呜作响,鸣沙山因此得名。</h3> <h3><h3> 自古以来,鸣沙山的沙子只往山上吹,紧挨鸣沙山的敦煌城,无一丝黄沙,就连旁边的月牙泉,也不会被黄沙掩盖,无不令人称奇。</h3></h3> <h3> 骆驼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现在可在鸣沙山景区还可以感受骑骆驼走在沙漠上的感觉。骆驼非常的温顺,骑上去随着骆驼走动,身体会一前一后的摇摆,很带感哦~~ <h3><br></h3></h3> <h3> 上敦煌鸣沙山山顶,可不容易。绵绵细沙,进一步,退半步,只好手脚并用往上爬,然而下山可似空中漫步,走一步赛两步,一路飞驰,好不痛快。</h3> <h3> 西北部平原区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泉域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形成了月牙泉,较高的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月牙泉保持数千年长期不干的基本保证。</h3> <h3><b> 驼铃声声</b></h3> <h3> 敦煌市区有两大夜市,沙洲夜市和敦煌夜市,这里有各种敦煌特产:果脯,烧烤,驴肉黄面,工艺品,明信片等。李广杏干和香妃葡萄干很具敦煌特色,可以带些回去。烧烤就不必了,一串3块肉的烤羊肉串15块钱,专门给外地人挖坑。工艺品种类也很多,我个人喜欢采用敦煌壁画里的团花藻井图案的丝绸围巾,和相似图案的骆驼皮做的工艺小包,非常有敦煌的丝绸之路特色。不过也可以像我一样,在淘宝上买,品质一样,价格更优惠,还包邮。</h3> <h3> 敦煌的李广杏是地方特产,我们去的时候正好上市,但是司机师傅说,今年3月挂果的时候,敦煌一场沙尘暴和一场大雪,让杏大量减产,以往7-8块钱一斤,今年三十一斤,淘宝上更买到五六十。虽然价格高了点,但是真的很好吃,非常甜。我们临走还带了一箱回来。</h3> <h3> 最后,展示一下买到的纪念品,一块有藻井图案的丝巾,这个送妈妈了。另外推荐一本敦煌研究员编写的介绍敦煌石窟非常详尽的书,感兴趣的可以从图书馆或书店搞到,去敦煌前很值得一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