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主题的缘由</b></h3><h3>孩子们的阅读热情,在大班阶段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我们在原有班级图书角的基础上,重新开辟了"图书漂流角",诞生了"图书漂流记录表",孩子们可以将自己想要阅读的图书,通过完成借阅记录带回家。</h3> <h3>我和褚老师经常关注这些记录,发现其中的《古诗三百首》,出现了连续借阅的记录。</h3> <h3>这样的一个现状,让我们意识到幼儿阅读的新方向,大多数孩子会念《咏鹅》,一部分孩子会念《悯农》,还有一些孩子能念《静夜思》……</h3> <h3>当我们问孩子,那你们知道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诗的作者是谁?面对这些问题,孩子们大多笑而不语,偶尔能回应一些零碎的信息,但身边一同聆听的同伴往往露出莫名的神情。</h3> <h3>从以上的这些内容中,我们获取了这样一些<b>关键信息</b>:大班幼儿对古诗有相当的兴趣和热情,部分幼儿具有初浅的经验。即:他们已经知道了、了解了……那么他们还想要知道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获取这些知识?如何来感受和体验这样的经验?这些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探索的。</h3> <h3><b>主题的目标(关键点提炼)</b></h3><h3>感知理解诗歌 表达探索结果 </h3><h3>言语肢体感受 积极参与客观评价</h3><h3>创新发现情感体验</h3><h3><br /></h3> <h3><b>活动花絮</b></h3><h3>古诗:江雪</h3> <h3>这个孩子介绍的第一首古诗,正值隆冬,孩子们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了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寒假后,刘宸瑞的妈妈欣喜地说:过年下了一场雪,和孩子去踏雪寻梅,孩子突然冒出来一句"万径人踪灭"。</h3> <h3>古诗:春晓</h3><h3>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首具有春天气息的古诗。</h3> <h3>孩子们再次用画笔描绘了一个春雨、春风、春味浓郁的画面!小朋友热情高涨地参与着活动。</h3> <h3>考虑到大班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不断完善,对身边事物也具有客观评价意识,我们尝试了"诗配画"的评比活动。</h3> <h3>通过小作者的自我介绍,小观众们在聆听、欣赏的基础上,用贴"小星星"的方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配画。</h3> <h3>大家统计出得到最多星星的作品!并将这些作品展示在我们教室门口的"每周一诗"栏目中。</h3> <h3>在"诗配画"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客观评价同伴的作品,少数服从多数的评价原则。这应该是学习经典古诗所蕴含的社会性教育价值!</h3> <h3>看!这是我们班的墨白同学,他在古诗"红豆"的诗配画评比中,举着自己的作品,等待着同伴的评价!那眼神那神情,是对么渴望得到神圣的一颗星星!</h3> <h3>古诗:咏柳</h3><h3>在"春晓"的吟诵中,春天气息的越来越浓郁,当柳叶冒出嫩芽时,我们一起学习古诗"咏柳"。</h3> <h3>孩子们用柔顺的线条表现"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h3> <h3>朗诵"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句时,孩子们都用手指比划成✂️状,在空中轻轻飞舞!从"不知细叶谁裁出"诗句中,孩子们在"裁"这个动词字中了解了"裁缝"这个职业!</h3> <h3>更重要的孩子们将古诗中美好的意境再现于生活学习其他领域中:</h3> <h3>原来孩子们眼里的自然角也如此"诗情画意"</h3> <h3>古诗:清明</h3><h3>正值清明小长假,孩子们或回老家回回乡下,和家长一起参加祭祀活动的比较多,我们就推出了这首"清明"</h3> <h3>鉴于前期孩子们学诗的能力和经验,我们建议孩子:在参加完祭拜老祖宗的仪式后再用画笔来表现这首古诗!</h3> <h3>当孩子们来分享这首"清明"的时候,指着画面说:"这是路上行人欲断魂!"</h3> <h3>聆听分享的孩子也激动地指着画面说:"我知道,这里画的就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h3> <h3>古诗:小池</h3><h3>当初夏的太阳钻过树叶的缝隙透出点点光亮的时候,我们在学习古诗"小池"</h3> <h3>孩子们不仅借助画笔用"诗配画"的形式来表现古诗的内容,他们更喜欢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h3> <h3>站着的男孩表现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蹲着相拥的两个男孩表现诗句"树荫照水爱晴柔";两个女孩子表现最后两句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h3> <h3>毕业季</h3><h3>古诗:赠汪伦</h3> <h3>这是我们毕业前学的最后一首古诗。我们鼓励孩子自己寻找和古诗相关的资料。在前期的活动中,孩子们已经通过图书、图片以及度娘,查询了相关资料,如:作者是谁?他有什么爱好?他写诗时的心情如何?</h3> <h3>从孩子们的诗配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对诗歌的理解也是相当到位的:</h3> <h3>孩子们介绍: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当李白要去很远的地方,汪伦就来送他.....</h3><h3><br /></h3> <h3>墨白说:"舟就是小船,和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的舟是同一个意思,李白是乘船出去的,古时候没有汽车!"</h3><h3>小钰说:"潭,是有水的地方!台湾就有一个日月潭!"</h3><h3>墨白追问:"那桃花潭 是什么意思?"</h3><h3>小钰回答:"就是水的旁边都是桃花啊!"</h3><h3>通通说:"忽闻岸上踏歌声的闻是和古诗春晓中处处闻啼鸟的闻是一样的,都表示听到。"</h3> <h3>当孩子们了解并理解了汪伦对李白的深情厚谊,我们借助这个"毕业季",鼓励孩子们也试着对通常窗三年的朋友表达依依惜别的情感!</h3> <h3>孩子们根据赠诗对象的不同,题目也做了相应的创新:赠你们、赠斐斐、赠阳阳以及赠师长。还创新了诗句中的关键字词:交通工具(船汽车)、交通环境(岸上路上)、(桃花潭水尚湖湖水),不但要正确表达古诗的意思,还考虑到了词组的工整与押韵!</h3> <h3>通过赠诗小仪式,这份依依惜别的情感从古诗的字里行间,一直传递到身体的每个细胞中!让孩子们浸润在诗情画意的经典诗文中。</h3> <h3> 以上是我们班本微课程"诗配画"实践活动的部分花絮!即:课程实施中的部分场景或片段,因为整个课程的实施基本涉及了整个学期(从隆冬的"江雪"到初夏的"小池")并以语言领域为主体,向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辐射。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都从中获得了收益,同时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h3> <h3>1."不以微小而不为,不以薄弱而弃之",在这个微主题的实践中,我们深刻感悟:以微见亮、以微见大。关注生活中、学习中的点滴,都可能成为我们的课程雏形! </h3><h3>2.不要刻意"为着主题生主题,为着课程做课程",带着积极关注的心情,带着思考探究的目光,会发现:一日活动皆课程,一日生活皆主题! 3.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可以成为孩子的兴趣点,同样,并不是所有的兴趣点都能生成微课程!我们要充分考虑其教育的价值以及成为课程的可行性、必要性。 </h3><h3>4.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微课程在同一阶段产生,是平行着同时展开?还是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和现有的课程能否相互渗透?这些都是我们在实践中面临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我们继续研究的方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