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过客闲集》简介</h3><h3>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h3><h3> 过客闲集 / 夏源著. -- 郑州 :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6.2 ISBN 978-7-5348-5978-6</h3><h3> Ⅰ. ①过… Ⅱ. ①夏… Ⅲ. ①家族-史料-仪征市 Ⅳ. ①K820.9</h3><h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041375号</h3><h3> 字数:495千字 开本:787mm*1092mm 1/16 定价:48元</h3><h3> 联系电话:夏源 13703715393 </h3><h3>书腰文字</h3><h3>*一个普通人家族百年历史,可以看到一个个人物的命运,还能读出时代的变迁。</h3><h3>* 大别山下乡知/青生活,一种苦涩、甜蜜相互交织的记忆。</h3><h3>* 中国第一台300兆瓦火力发电机组的建设历程。 </h3><h3> * 一个学生对在风雨中踯/躅前行恩师永远的记忆。</h3><h3>* 一个年近花甲老人的西藏阿里行摄之旅;一个西藏旅游攻略。</h3><h3>* 失落的文明古国印度、埃及游记。</h3><h3>*一个退休的业余作者用时一年,书写回忆家庭和个人人生历程的一本文集。</h3><h3>*自学图像软件技术,将近千张张照片进行后期处理,刊用在书中,圆了出书梦。</h3> <h3>作者简介: 夏源,江苏扬州仪征十二圩人。河南省电力系统工作,大学学历。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h3> <h3>强调说明,本书的最大特点是一本图文集。照片比之文字,更准确、更形象、更直观地表达事件。历史照片捕捉的瞬间往往揭示出事件的内涵。作者的父亲在20世纪30年代,拍摄了许多记录家庭生活及风景人物的照片,尤其是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历史资料照片弥足珍贵。作者将数千张底片和照片扫描成电子文档,用Photoshop软件,进行数字图像处理,本书文字近50万字,采用的时间跨度达80年的照片近500张,使尘封的历史老照片影像得以重现,并以图文并茂形式给读者视觉上的感受。</h3> <h3>《过客闲集》出版后,以其丰富和详实的史料价值,被河南省文史委、信阳市文史委、河南省图书馆、武汉市档案馆、扬州市档案馆、仪征市档案馆、仪征市文史委、常德市档案馆、常德市文史委、常德会战研究会、自贡市档案馆、河南省罗山县档案馆、罗山县文史委收藏。作者将父亲抗战期间赴四川自贡拍摄的井盐生产50余张弥足珍贵的照片无偿赠送自贡市盐业博物馆收藏。</h3> <h3>“知青岁月 永远难忘”文章,在2018年知青下乡50周年之际,作为知青文史资料,被河南省文史委出版的《青春记忆--我的知青岁月》刊载。</h3> <h3>书中"广阔天地 终身难忘的记忆"文章,作为知青文史资料被河南省信阳市文史委出版的《我的知青岁月》刊载(书前的30张照片,其中选用作者书中的照片13张)。</h3> <h3>"阿里纪行"、"回忆我的老师王培棠"2篇文章被美国最大的华文杂志《世界周刊》刊载</h3> <h3>"客过姚孟"、"阿里纪行"、"失落的文明古国埃及纪行"3篇文章分别被《中国电业》、《河南电业》转载。</h3> <h3>剧作者白凡根据《过客闲集》中的"夏氏家世"文章,改编为42集电视连续剧《船上人家》。目前大纲及17万字的分集故事已完成,剧本已完成60万字,预计50集80万字。内容提要:"江家船业发轫于江苏仪征十二圩盐运,历经民国、抗日、内战、新中国初建等重大历史阶段。20年跌宕起伏,沧海桑田,他们以船为生,溯江而上,分分合合,辗转漂泊,由江苏十二圩到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再到常德、宜昌,最后回到武汉,盐运足迹波及广东、广西及四川自贡,江家与邵、应、芮3家既有感情羁绊,又有矛盾纷争,斗智斗勇如影随形,其荣辱盛衰、坎坷多舛、悲欢离合的经历,揭示了动乱年代民族实业家生存的艰辛和不易,反映了中国一个时代的变迁,体现了同仇敌忾、保家卫国、忍辱负重、不屈不挠、自强自立、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h3> <h3>《过客闲集》读后及往来信函(选) </h3><h3> 张清平(著名传记作家。著作有《竺可桢传》、《林徽因》、《林巧稚》等。): </h3><h3>认认真真地拜读了《过客闲集》。作者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感情和心力,对家族百年历史的探寻,对祖辈、父辈经历的踏勘,对先辈的光荣与梦想、失落与辛酸的记录与思考,其情也深,其意也切,其事也真。在个人书写历史的许多范本中,具有沉甸甸的份量和独特的意义。当然,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我从中了解到许多关于淮扬盐商的历史及中国近现代的长江航运史,了解了民族工商业主在国家危难之际,为民族大义作出的奉献与牺牲。这不仅是夏氏家族企业的发轫兴衰史,也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兴衰过程的典型案例。两代人的奋斗、两代人的努力经营,结果却惊人的相似——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国与家、族群与个人、历史与个人的命运,真的是如此紧密地连在一起的。作者在记录往事和人物命运时,忠实于史实,态度和行文都十分客观和内敛,惟其如此,愈益沉重。</h3><h3>总的来说:夏源的著作很有价值——无论是对于夏氏家族的后代,还是对于更多的读者。他的书让我在这寒冷的冬日留下难忘的阅读记忆。</h3> <h3>美国《世界周刊》1504期刊载《回忆我的老师王培棠》后4篇读者来信</h3><h3>*阿拉巴马州成亦非:读《回忆我的老师王培棠》一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作者对恩师的长久思念感动。王老师的悲/剧绝非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王培棠老师被人永远怀念……</h3><h3>*密苏里州 直言:看了《回忆我的老师王培棠》一文,让我们经历过那段苦难岁月的人们深有同感……</h3><h3>*纽约 大湖人:王老师的个人的悲/剧,在这个时空里,一个无尽的灵/魂包含着无穷的过去和将来,连接着往生的牵挂和遗憾……</h3><h3>*南达科他州 艾琳: 读了《回/忆我的老师王培棠》,我泣/不成声,不知这位受难天使从何处来,现在又安在何处?我祝祷上天/赐王老师安返天国永/生。</h3> <h3>本书分为三章。第一章"客从何处来",是江苏省扬州地区一个从事盐业和航运的夏氏家族历经清末、民国、抗战、新中国成立的一部百年家史。从《夏氏家世》可以看一个普通人家一脉相传五代人物(间)的不同命运,展现五代人的人生历程,从中能读出中国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家史也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浓缩的写照。</h3> <h3>节选1 发轫十二圩:十二圩是夏氏家族四代的祖籍。地属扬州地区仪征市,地方虽小,却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食盐之都"。<br></h3><h3>夏氏家族是从事盐斤运输、销售的世家。 十二圩是淮盐集散地,清末江榕甫著《论食盐船文》记载,十二圩之江船:"列樯蔽空,束江而立,复岸十里,望之若城郭。"</h3> <h3> ……扬州是中国的一座历史名城,位于长江和大运河交汇之处,一度因京杭运河而兴盛,船只南来北往,商贾云集,贸易频繁,商机多多。夏正富的父亲初到扬州时帮人驾船,后来有了一些积蓄便 自己买船搞起船运,并由此逐渐发展进入盐运领域……</h3> <h3>图:1931年,夏正富与孙女在船上合影。</h3><h3>夏正富生不逢时,赶上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3月太平军三次攻破扬州城,在这期间,扬州饱受战乱之苦。夏家在扬州的产业毁于战乱,……来到距扬州30公里的十二圩,家中仅剩两条木帆江船,……据《仪征文史资料》第4期,列举当年十二圩著名的江船,"江东帮夏正富船载重一票半 实装一票半"当时这两条船在十二圩算是大船……<br></h3> <h3>节选2 共赴国难: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的抗日战争,华夏儿女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极尽个人之所能,投入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中去。……《仪征文史资料》第1辑《进步青年奔向大后方中》文章记载:"日寇占领上海后,战事急转直下,十二圩进步青年相互联系,奔赴大后方。这批青年有:赵鸿章(赵敏)、江上青、钱俊、吴道明……夏春元等约20多人。"由于家庭的反对,夏春元中途而返。本来,这是他青年时期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如果随同赵敏去了汉口……但是,夏春元遵从母命——走向了家庭传统从商的道路……</h3> <h3> 节选3:……在国难当头之际,夏家直接或间接地投身到抗日斗争中去。1937年11月10月,夏家的船被驻扎在头帮的国民革命军杨康部队封差,开始了近一年的参与军事行动运输任务.</h3> <h3>武汉会战中,夏家的船在武汉再次被海军征用,到马当放置水雷,有一个班的海军战士随船负责搬运和投放水雷……</h3> <h3>……据称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激烈、牺牲最大的布雷行动,也是世界海战史上所罕见的中国海军在武汉保卫战中全军覆没,征用的民船有近百条被炸毁……</h3> <h3> 节选4:1939年9月长沙会战……敌机封锁水路公路,守卫长沙的军民缺盐淡食,国民政府湖南盐务局要求济湘营业处抢运盐斤接济长沙,……船载400担盐斤从常德出发,经过800里洞庭湖,……夏春华吸取之前运盐船只被炸的教训,做好预防措施,将船身用棉被层层包裹,尽量沿着浅滩行船,他和水手下到水里,在船头一边一个人,用人身探测,触摸到水下的锚雷时慢慢绕行,看到漂雷时用手轻轻推开,在岸上拉纤越过水雷线,……将盐斤平安运抵长沙市,……长沙国民政府代表湘省父老和长沙各界颁发一牌匾以资鼓励。</h3> <h3>图:1944年初,夏春华陪同国民革命军74军人员查看被日军烧毁的吊钩子船。</h3><h3>节选5: </h3><h3> 常德会战期间,驻防的是国民革命军第74军57师,征用夏家的 "吊钩子船"。部队一个班的战士,负责军粮的加工运输和配送,船舱下部装稻谷,船甲板上安装碾米机昼夜加工。随船的是夏正富老两口和夏春林及4名水手,水手们负责行船,配合搬运加工军粮,……常德沦陷,随船军人撤退,船在桃园县上陬市镇被日军截获,日寇将夏正富老两口赶下船,抓走并杀害了夏春林和吴春生等4名水手,浇油将船连同满船的稻谷烧毁…</h3> <h3>图:夏春元拍摄的自贡盐井生产盛况。(照片捐赠自贡盐业博物馆)</h3><h3>节选6:抗战爆发,日本侵略者截断了海盐产地到内地的运输通道,对四川自贡进行“盐遮断”专门轰炸,企图切断中国湘、鄂地区的“盐补给,以致引发内地军民“厌战情绪”。……夏春元赴四川自贡拍摄井盐生产情况……用相机镜头拍摄了当时自贡井盐生产的盛况,……这些照片在政府部门和商圈业界人士中传看,……起到了稳定军心民心的作用。 </h3> <h3>图:"建华轮驳局拖运驳船的小火轮。</h3><h3>节选7 滥觞济湘营业处:抗战胜利后,罗华垓(著名的四川盐商、济湘营业处董事长)有意帮助夏家,以多年的租赁费、员工工资、王华顺的抚恤费、夏春元在桂期间的补发薪水和损失物品的赔偿费、员工的遣散费、沉船损失等,把2轮3驳半卖半送给了夏家。……武汉位居九省要冲,自古以来就为工商辐辏之地,抗战胜利后,"建华轮驳局"在武汉成立,……抓住"复员运输"高潮这个大好时机,拓展业务,及时将被日军飞机击沉轮船打捞出水修复,投入运营;新购买一批轮船……当时建华轮驳局无论是船只数量和载运量在武汉已声名大噪……</h3><h3><br></h3> <h3>图:1952年,夏春华参加武汉市政协会议江岸区代表合影留念。</h3><h3>节选8 商海沉浮:……“五/反”运动开始,湖北省航政局、进驻公司的工作组认定,公私合营建华轮驳公司违法:一是私营业主不能和煤矿合营;二是在长江注册运营的船运企业不能和内河的企业合营;三是跨省合营。……法/院判/决:建华轮驳局”法人夏春华为盗/窃国家财产罪,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判处夏春华刑/期一年,缓/刑一年;对建华轮驳局予以罚款;“建华轮驳局”船岸资产由武汉新民航业公司收购;夏春华不予安排工作,自谋出路。</h3><h3>……回家后的夏春华,为了家庭生计做了两个月临时工,……一次在码头扛活时夏春华遇到了一个船大副,看到浑身汗水湿透、疲惫不堪的原东家,大副心存怜悯,让他到船上餐厅吃西瓜,坐在昔日自家的船上,此时的夏春华想到曾经风光无限,拥有几十亿资产的实业家,如今沦/为一无所有的码头扛包工,顿感颜面尽失,无地自容,不禁嚎啕大哭……</h3> 2021年8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中国知青图书要目(1949-2021)》,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051)阶段成果项目。 介绍1949年以来有关知青专题书目的工具书,辑录6500多条知青书目和其他知青文献题录。本书是一部反映知青历史的“宝典”。<p class="ql-block"> 《过客闲集》中回忆知青时期的文章“广阔天地终身难忘的记忆”被该书辑录。</p><p class="ql-block">辑录在《中国知青图书要目》(2016年,P-329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 <h3>第二章“朝花夕拾”,收录了三篇回忆文章。第一篇“知青岁月 永远难忘”是作者下乡插队知青生活全纪录,是全国1700万下乡知青的人生历程的浓缩。</h3> <h3>"知青岁月 永远难忘"节选1 插队下乡:……第三天中午,终于见到冒着风雪来接学生的乡亲们。……走到旷野,四周白雪皑皑,呼啸的西北风在空旷的土地上肆虐吼叫,像尖刀一样穿透了棉衣,我们浑身颤抖,手脚冰凉,深一脚浅一脚走在田埂小道。雪下得足有半米深,这是我有生见到的最大一场雪,沿着他们来时走过的路还好走一些,乡亲们挑着行李踯躅行走,每一步都十分艰难,……冬天天黑得早,风刮得更大了,衣服裤腿湿后结冰,硬邦邦的,大家已经筋疲力尽,终于在夜幕中,袅袅炊烟的胡乡村在远处出现…</h3> <h3>节选2 接受再教育:……没有想到来到农村插队下乡,在号称鱼米之乡的信阳地区,却也曾经发生过e死人的惨/烈xin阳事件。……各生产队加强对知青的再教育,进行忆ku思甜活动,请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讲述解放前ku难生活。但是忆ku思甜教育活动开展不久就被终止,主要原因是上课的贫下中农忆ku时,从不回忆解/放前的苦,诉ku就说1959年家中e死人的事,忆ku思甜教育活动成为控/诉会,最后这样的活动就不再进行了。</h3> <h3>节选3 第一桶金:……下乡插队生活,我们已经掌握挑担子这项技能,……秋收结束,发现在颈部椎骨突出处,竟然磨出一个约乒乓球大小、三四毫米厚的肉茧。……记得1969年11月25日,土墙上张贴着《社员分配方案》,我在簇拥的人群中观看劳动成果,全年我总计挣得1560分,每个工分合1分2厘钱,当时我是二等劳力,每天7个工分,合8分4厘钱,除去所分的口粮、棉花、油料等,劳动一年净得18元5角钱。 当时手中拿着几张有整有零皱皱巴巴的纸币,心中五味杂陈……</h3> <h3>节选4:糗事多多</h3><h3>在农村最不方便的就是"方便"之事。……一次张同学如厕时,发现茅缸中有许多带血的稻草,吓得一大跳,马上报告了贫协代表余乃定。余乃定看后大笑,说:"你们这些孩子什么都不懂,这是大白鹅骑马了。"说得我们一头雾水,后来才知道,邻居老嘛的老婆长得白白胖胖,外号叫"大白鹅",她来例假了。当时生活条件差,妇女们不懂卫生常识,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来例假时,有的用废布,有的用稻草,有的用草木灰,马马虎虎糊弄过去。这事让不谙此事的小男生吓得不轻,不过以后再没有见到这些物件了。</h3> <h3>节选5 玉 殒:</h3><h3>……杨志芳、文荣辉、盛玉珍和黄同学都是只有十五六岁的女孩子,……她们辗转到了信阳平桥货车编组站,寻找开往郑州的货车。……此刻,四人丝毫没有发觉背后,广西凭祥至北京的特快列车在她们行走的轨道上由南向北呼啸而来,似乎感到站在货车车厢扶梯上的调车员向她们紧急呼喊着,他大幅度挥舞着信号旗指向后方,她们在最后一刻下意识地躲闪时,四个人全部被背后机车强大的气流掀翻到路基下……三名女知青当场死/亡,唯一幸存者黄同学已被吓坏了,问不出任何消息,两名旁观的男知青当场哭起来。……没有举行任何追悼会,没有遗体告别仪式,没有任何赔偿,三人草草安葬在平桥货车站东边一个小坡上,坟头朝北,墓前没有任何标志物。呜呼!三个花季少女,香销玉殒,哀哉!悲哉!</h3><h3>40多年后,让我们追忆她们吧中国上山下乡运动最早的殉/道者。</h3> <h3>第二章第二篇"过客姚孟",作者参加中国国产第一台300兆瓦燃煤汽轮发电机组建设,这台中国电力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事件,也是数万名建设者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h3> <h3>节选1 </h3><h3>建设篇:……电建一处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电力建设队伍。1952年负责在阜新发电厂安装新中国单机容量最大的火电机组,高质量高速度安装使机组提前发电,为此毛泽东主席发电报嘉勉全体职工。这支队伍转战南北,如今承担建设中国第一台300兆瓦发电机组重责,我们为能加入这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队伍,参与第一台300兆瓦发电机组建设感到无比自豪……</h3> <h3>轰轰烈烈的建设工地。</h3> <h3>节选2 奋斗篇:姚孟电厂的1号机组,它是我国第一台自己设计、制造的300兆瓦高参数大容量国产燃煤汽轮发电机组,纵然有诸多的缺陷问题,但它的投运标志着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和电力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尤其在"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四/人帮"严重干扰的情况下,制造安装这台试验机组,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时间荏苒,让我们记住它吧,这是一面中国电力人的旗帜! 、</h3> <h3>第二章中第三篇,收录了我对恩师王培棠老师的永远的怀念。</h3><h3>节选1:……王老师原是大学教师,解放前留学美国,新中国成立后在一所高校任教,因政治历史问题,下放到我们小学。王老师的到来给学校带来了一股清风和活力,他担负全校的体育和音乐课,……他根据当时条件和学生兴趣,重点教我们打篮球。……王老师教授的美式踢踏舞就成了学生的集体活动项目,同时跳踢踏舞时,整个操场尘土飞扬,热火朝天……</h3> <h3>节选2:……现在的学校无一人认识和知道王老师。呜呼!王老师犹如一粒毫不起眼的尘埃,湮灭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王老师已过世近50年了,他已不需要感恩,他把学生放飞了,自己如同一支蜡烛,这支蜡烛闪烁着微弱的光茫,在风雨中踯/躅前行;这支蜡烛曾经明亮温暖,焚烧了他的青春和渴望;这支蜡烛点燃着自己,却给他的学生们指引前进的方向;这支蜡烛在漫漫黑夜中,跳动不熄,最终留下的是深深的无奈和那滴滴烛泪,"蜡炬成灰泪始干"。他终于自/由了。自/由啊,万万岁!</h3> <h3>第三章"人在旅途",收录作者在西藏、印度和埃及的三篇游记。</h3> <h3>"阿里纪行"记述作者始于40多年前的西藏情结,一个年近花甲老人行摄在世界屋脊时拍摄的如诗如画的照片,展现西藏这个谜一般的土地和奇迹。同时也是一篇西藏旅游攻略。</h3> <h3>节选1:</h3><h3>一个始于40多年前的西藏情结</h3><h3>一个年近花甲人的西藏阿里行摄之旅</h3><h3>一个西藏阿里旅游的攻略</h3> <h3>……我对大美西藏的热爱,源于少年时骨铭心的记忆。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我那年16岁,当听到西藏建设兵团在郑州各中学招收支边青年时,热血沸腾,急欲想到那块传说神秘的土地去,……因为政/审不合格,而失之交臂,由此而产生对西藏的永久的情愫……<br></h3> <h3>节选2:……神山冈仁波齐峰,造型犹如一个巨大的冰雪金字塔,是中国最美、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圣湖玛旁雍错有"世界江河之母"的美誉。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相伴,这个日月生辉、神奇非凡的巧合,冥冥中显出了神示:世界中心不在这里又在何处?因此冈仁波齐和她毗邻的玛旁雍错成为圣地,成千上万的佛教徒、苯教徒、印度教徒纷纷来到这里,转神山,绕圣湖……</h3> <h3>节选3:……宜女士转山开始就感冒症状严重,拖累大家走走停停,到下午时,她已经出现严重缺氧状况,这时她就想打退堂鼓,一个藏族人很郑重地告诉她:千万不能走回头路,走回头路是死路一条。……连拖带拽,连滚带爬,终于看到了止热寺旁的帐篷和篝火,……半夜朔风怒号,四面透风的屋里,冷风嗖嗖,睡过千百人,从未洗过黑黢黢的被子混杂的各种臭味,刺激着人们的鼻孔,强烈的高原反应,使他们头痛欲裂,只有半躺半坐,半睡半醒,……一早发现宜女士不见了,遍寻不见,……在这恶劣环境下只有各人管各人,上帝管大家了……</h3> <h3>节选4:古格王朝约于公元11世纪建立,……由于外族侵犯或战争,或许自然原因突然消亡,成为千古之谜。现存古格王宫遗址还能看到建筑规模宏大,整个城堡从山麓到山顶高约近300多米,……曾经繁华的都城,荒芜几百年后,现已破败不堪,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的建筑群和烟熏的洞窟……</h3> <h3>埃及、印度是与中国比肩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者来到这两个失落的文明古国,游览神秘金字塔、旖旎的尼罗河、浩瀚的撒哈拉大沙漠、感人爱情传说的泰姬陵、撼动心灵的恒河,带给人们瞠目结舌,难以置信的感受,尽在图文中。</h3> <h3>"失落的文明古国埃及纪行"节选1:埃及是我心中的圣地7000年古韵的埃及,神秘的金字塔、千年的木乃伊、伟大的拉美西斯二世、埃及艳后的美丽传说、传奇的法老诅咒、美丽的尼罗河、风光旖旎的红海、浩瀚的撒哈拉大沙漠、宏伟的神庙…………埃及游回来后,许多朋友问到:埃及怎么样?我用宋代诗人余国宝的一句诗来作答:"归来不负西游眼,曾识人间未见花"。倘若用一句话来概括:灿烂的埃及文明人类文明的奇葩,伟大的难以置信,光彩的令人瞠目结舌。</h3> <h3>节选2:……大漠深处,远看五座金字塔一体的景观。突然间撒哈拉沙漠风暴袭来,天空刹那昏暗,风几乎可以把人吹动,飞沙走石,风沙中的四座金字塔犹如海市蜃楼般虚幻缥缈,一代法老的最后归宿,在沙漠肆虐的风暴中延续千年不倒,成为永恒的传奇……</h3> <h3>节选3:……阿布辛贝神庙是拉美西斯二世大手笔之作。它被掩埋在黄沙之下3000多年。1813年,被一个叫阿布辛贝的小孩发现,神庙才重见天日。站在拉美西斯二世巨大雕像脚下,抬头仰望,顿感他的高大!……依山势的石崖雕凿,令人震撼的埃及最大的四尊高达21米,重1200余吨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型石雕像。3000多年过去,法老的雄风依旧……</h3> <h3>节选4:埃及人常说"没有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卢克索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漫步卢克索,也许无意中触摸的一根石柱,掬起的一把黄土,都积淀了几千年的沧桑变迁。……方尖碑距今已有3000多年,全高30米,重323吨,外形呈尖顶方柱状,顶端形似金字塔尖, 在生产力不发达,只有燧石和铜质工具的时代,古埃及人开采、运输、雕刻和树立起一座座的丰碑,不能不感叹,当年古埃及人的高超智慧。</h3> <h3>景点是被人欣赏的,而埃及则是一个浩瀚而精美的书籍,应该被人一遍遍阅读!</h3> <h3>印度之光瓦拉纳西"节选1:我去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印度,行摄在印度北方的几个城市。感觉印度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度发展与落后、自大与谦卑、贫穷与富有、高贵与低贱、欢乐与忧愁,相互交织。十几天的走马观花,使我对印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h3> <h3>节选2:……恒河是印度的灵魂。延续千年不变的祭祀恒河仪式成为印度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延续千年不变的河祭仪式准时在恒河岸边的祭坛举行,……在音乐和鼓声的伴奏下,八名婆罗门男子祭司,身着华丽的神服,手执蛇灯、拂尘、法螺和大筐的鲜花翩然而舞;炫目的烛火和缭绕的烟雾在空中飘荡,祭司们吟诵的圣歌在恒河水面传播;观众们聆听优美的宗教音乐,欣赏着延续千年古老而鲜活的祭祀仪式……</h3> <h3>节选3 :……印度教徒认为,……一生中一定要来瓦纳拉西圣城一次,在恒河中沐浴,洗净罪恶与痛苦,死后在恒河边焚化,骨灰撒入恒河……</h3> <h3>火葬场位于恒河上游,下游就是瓦纳拉西最为著名的沐浴码头,每天成千上万的教徒们在这里沐浴,饮河水,还有人把河水装瓶带回去让家人饮用……火葬日夜不停,十分繁忙,且绵延了几千年。</h3> <h3>节选4:印度无法用“大美”来形容,我对它谈不上爱,我用摄影者的眼光去寻觅和瞬间的它,但在圣城瓦纳拉西却却发现了它与众不同,让我吃惊,它古老的宗教文化,造就另一类原生态。印度出入境口岸的标示牌上面醒目地写着:“你已经进入了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无论外国人在印度看到的是美好还是丑陋,印度人不会刻意掩饰,根本就不在乎别人的评论。</h3><h3><br></h3><h3> (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