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母亲离开我们三周年了,天地相隔音容难觅。翻看往日照片,缅怀、追忆往事,遥寄无尽的思念,祝愿天堂的您安好!</h3> <h3>母亲农民出身,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她的勤劳、勇敢、善良、坚韧和理性令人敬仰。六十年代初我家住在正筹建的实小院内(现二十中学)门前是城墙,劈墙取煤土的人常被塌方掩埋,本照片摄者的女儿因此罹难。母亲时常观察并提醒挖土人哪个部位危险应避开。一旦发生塌方她总是冲向现场救助的第一人,几年间直到城墙挖完她救人无数。邻居上吊自杀,母亲破窗而入救下濒死的壮汉。瘦弱的她堪比巾帼英雄。</h3> <h3>母亲有深厚的故乡情结,能走动时常回老家。早年的故乡十分贫困,老家进城找工作、看病、购物者络绎不绝,家中几乎天天有人来。定量供应的年代粮食成为头等大事,父亲不得不找行署专员批条买高价粮,使原本拮据的家雪上加霜。几元钱的学费靠我们假期自己挣,学校看电影5分票钱无法开口要。母亲却乐呵呵地款待每一位乡亲。为了省钱,她带领我们在城墙边和河岸上种菜种粮。最历害的是三里五村结伴进城用土产换旧衣的妇女们,一来十几个,地下铺满席打地铺,母亲在门外垒起锅灶烧火做饭,直到她被累倒住院。我常因此发火,母亲却说乡亲们在老家吃糠咽菜,咱再难也得叫人家吃饱饭!专署有了家属房邻居都搬走了,母亲为方便乡亲执意留在老地方多年,邻居们称我家为免费招待所。</h3> <h3>心灵手巧的母亲一针一线凝结的不仅仅是慈母情。她从故乡到新乡、安阳,身边的亲友、邻居、职工老师等许多人穿过她亲手缝制、缝补过的衣服。热心能干的她有求必应助人众多,至今受人称道。老师曾教导我:象你妈一样做人就行了。惭愧的是我永远比不上母亲。</h3> <h3>七十年代,年事己高的姥爷进城了,远在兰州的三姨回安,母亲和她的老父、弟弟妹妹们欢聚留念。在二个大家族中,母亲心系每个家庭成员,永远都是家中勇于担当和奉献的人。我姑姑出嫁,家中无钱置办嫁妆,母亲果断将姥姥陪送她的嫁妆送给姑姑;父亲的姑姑癌症晚期无人照料,母亲带着自己刚满周岁的孩子赶赴姑奶家昼夜精心照顾她数月……</h3> <h3><font color="#010101">孙子孙女降生了,超越子辈的关爱、呵护和期望。她对每个孩子都付出了心血和汗水。</font></h3> <h3>吃苦耐劳的母亲几乎无所不能。八十年代初,年近七旬的母亲独自返回老家,建起正偏五间房屋。从备料施工到招待工匠,繁琐劳累到我无法设想,不知老母是如何完成她身后大作的?</h3> <h3>父亲离休后是母亲最幸福的时光</h3> <h3><font color="#010101">又返家乡见乡亲。家里条件好转后,子女都给母亲买衣服。她仍惦记着乡亲,常将自己的衣物送人。母亲病重后发现她将为自己准备的寿衣也送了人,无奈下重新买来的寿衣既不合体做工也远远比不上她的手艺。母亲身后乡亲们念念不忘她的善良仁厚,见到我们总会说:恁娘是个大好人!</font></h3> <h3>家中饭桌上,劳苦功高的母亲是中心</h3> <h3>卢沟桥头,父母探寻国耻</h3> <h3>天安门前,和最衷爱的长子感受祖国的繁荣。</h3> <h3>红旗渠泮,追忆当年的艰苦奋斗精神</h3> <h3>相携六十春共度夕阳红。钻石婚之际,二老在孙辈的绑架下留此纪念。</h3> <h3>母亲在三代女儿们的簇拥下好开心</h3> <h3>勤劳的母亲一生都在为家人、亲友、乡亲们操劳忙碌,少有闲暇。直到父亲病逝后她才走出家门和老人们聊天,以排解心中的哀痛。</h3> <h3>省公安厅下基层采风,片警选中了坐在轮椅上的母亲。她时年己92岁,历经三次骨折,严重脑萎缩,但风采依然。</h3> <h3><font color="#010101">母亲没上过学,她用近一个世纪的坎坷人生诠释了祟德尚善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她正直、豁达、大度,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对媳婿却永远宽容厚爱。她言传身教将美德融入我们的血液和灵魂,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母亲没有高大上的理论和理想,更没有功利之心,只是将朴素的美德做为她的安身立命之道。</font></h3> <h3>母亲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童年时我曾登上母亲劳作过的深山顶,连绵陡峭的山峰偶见些许野草,贫瘠的石缝中突现一株盛开的山丹丹花,纤细的茎秆托着鲜红的花瓣迎风绽放。荒芜中罕见的惊艳刻入脑海。母亲故后我明白了她不正是生长于斯的山丹丹花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