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京城古居一水峪村

燕子

<h3>  周未跟随陈老师的步伐,在师姐的引领下我们一行人驱车赶到她先生一京城著名画家孙先生的写生之地一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据说该村形成于明朝初期,是北京市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有9个村之一, 距市区80多公里,为深山区典型的自然村落,面积2平方公里,目前尚有600间、10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坐落村东缓坡之上,一条S型的青石砌成的古道贯穿全村,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h3><h3> &nbsp;水峪村有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128盘石碾,根据这些石碾研究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幡表演。数百年的历史积淀还形成了以中幡、大鼓、秧歌等为主的庙会文化。据说,水峪中幡可以追溯到明洪武永乐年间,2000年的时候,村里又组建了女子中幡队,是十里八方的一大特色。</h3><h3> 两天的探访目睹了这大山深处古朴村落的变迁,也拍摄了不少片子整理成册。感谢老师、师哥、师姐给我拍的美照一并收集于此留作纪念。😊</h3> <h3>师姐与她的画家先生</h3> <h3>生活是创作的源泉</h3> <h3>画家专注创作</h3> <h3>画家笔下的水峪村</h3> <h3>古村·古宅·古道在画家的笔下更显得历史的厚重。</h3> <h3>俺也体验一把创作的感觉😊</h3> <h3>小朋友也想学画画</h3> <h3>有幸和大画家孙立新先生合影留念😊</h3> <h3>随我的镜头去目睹古村的民俗风情</h3> <h3>东瓮桥,建于乾隆年间</h3> <h3>在东村入口处,有一古宅,因其临街而建,故称街屋,和东瓮桥连为一体。</h3> <h3>这是水峪村有代表性建筑的娘娘庙。</h3> <h3>这里房屋、地基、道路全部就地取材用青石铺就而成。</h3> <h3>行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上,仔细观察青石板厚度均匀,铺砌工整,错落有致。</h3> <h3>水峪收集、修复、安装石碾128盘,其中最古老的石碾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这些古碾曾是往来商旅和当地村民用于加工粮食的工具。</h3> <h3>水峪村的古碾己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中国收藏之最的证书,是古村三绝中的一绝。</h3> <h3>俺也够勇敢的了,做个摄影达人容易吗!😝</h3> <h3>顺着这条山路可达山顶⛰️</h3> <h3>山顶有一个圆形的小平台,也许是村里聚会场所吧。</h3> <h3>瞭望远方,一切尽收眼底</h3> <h3>流水泄洪通道</h3> <h3>石头房子的墙体凹凸不平,但整体构造却十分硬朗敦实。</h3> <h3>石头片房顶</h3> <h3>这家小院工整干净,看得出来主人是一个勤劳之人。</h3> <h3>这家看起来人丁旺盛</h3> <h3>古宅古巷记录了岁月的痕迹与悠久的年轮</h3> <h3>这种场景估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记录了五十年代合作社的故事,只是下一辈年轻人并不知晓它蕴含着的历史意义。</h3> <h3>村子里很落寞,青壮年大多都移居城里了,只有像这位老妈妈靠卖点山上的果实、蔬菜为生,孤独之感由然而生!😫</h3> <h3>这残垣断壁诉说了水峪村六百年的沧桑历史,不免令人唏嘘感慨万千!</h3> <h3>这也许曾是大户人家,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眼前的一切己物是人非,凄凉悲哀,不禁感到有点瘆人!</h3> <h3>尘埃落尽,繁华消融,西沉落日,几度悲凉。</h3> <h3>透过阳光还能让人感觉到绿色生机</h3> <h3>但愿这世外桃源,静谧的小山村能再度焕发光彩,继续谱写它的故事,让岁月的年轮代代传承。</h3> <h3>谢谢老师、各位师兄、师姐给我拍的生活纪实照片,生命中遇见您们真好!😊</h3> <h3>再见了古朴的水峪村,待到秋色正浓时我将再次到此探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