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5月13日母亲节,阔别母校四十三个春秋的洞口初中七五届毕业生,终于又在母校重逢。四十三年后的再相聚,昔日风华正荗的同学们如今都已两鬓斑白,大部分都做了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除了相互倾诉离别思念和重逢之喜外,更多的则是对青春年少的回忆。</h3> <h3>看到这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当时拍照的情景历历在目,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翻拍,照片已经有点模糊,经过摄影师的翻新,清晰认出每一个同学,毕业照中缺了余文祥校长,记得那天他去县里开会。感谢提供这张毕业照的刘晓春同学,四十三年后的今天,照片保存完好,依然比较清晰,足可以看出刘晓春同学很珍视这份同学情谊,一直好好的爱护着。</h3><div><br></div><h3><br></h3> <h3>四十三年后的《花甲之约》同学聚会,由卢云高提议并策划,成立了由卢云高、廖上华、饶裕良、袁仲仁、徐金树、阮雪英、童渭仙、李爱云等七人服务小组,李爱云同学因旅游退出,其它同学各就各位、明确分工、各负其责,积极寻找失散同学的联系方式。</h3> <h3>洞口初中七五届《花甲之约》邀请函横幅,提前半个月悬挂在阮雪英同学家二楼,横幅上写着全班六十四位同学的名字,本着自愿报名、自愿参加的原则,由阮雪英同学负责登记。</h3> <h3>653地质队的同学由田菊兰、刘晓春同学负责联系。</h3> <h3>一部分同学在沈家集合点。</h3> <h3>所有同学来到杭新景高速公路代堰路口集合,我和云高、志仙三人驱车前往玳堰村接老师。</h3> <h3>四十三年后的师生重逢,我们的班主任吴庭新老师已年届八十四岁高龄,除了我和云高同学和老师有联系,大部分毕业后再没见过,四十三年,沧海变桑田,岁月都在我们的脸上留下了痕迹,见到吴老师到来,纷纷上前握手、亲切问候。老师你还认识我吗?我是XX呀,老师也在努力辯认,浓浓的师生情,溢于言表。</h3> <h3>六五三地质队的同学从金华赶过来,已先于我们到达洞口集合点,同学相见,分外亲热</h3> <h3>我们相约在母校重逢,学校座落在半山腰上,顺着台阶拾级而上,学校大门的电子屏幕上,滚动着《热烈欢迎洞口初中七五届师生2018相聚母校》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br></h3> <h3>原来的洞口初中已撤销,早已改为太真小学,学校四面环山,鸟语花香,树木郁郁葱葱,环境清幽,空气清新。</h3> <h3>四十三年前,这一排水杉很小,现在已长成参天大树,郁郁葱葱,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h3> <h3>这是被拆前的教室,感谢在母校任教的袁仲仁和徐金树同学,是他们从档案中找到这张照片,让今天的我们还能一睹它的芳容。</h3> <h3>由于杭新景高速公路建设需要,昔日的教室大部分已拆,不复存在,如今只剩下这二间教室,我的小学五年级在这里度过。</h3> <h3>操场上高高飘扬的国旗。</h3> <h3>这条小路往右拐,是学校的食堂,还有学生宿舍,路远的学生在冬天是住校的,最远的学生离校有二十里左右。食堂已不复存在,现在是杭新景高速的一个隧道口。</h3> <h3>现在的操场全部塑胶铺成,体育设施完善,当年,这个操场大概是现在的二分之一,每个班每个星期的劳动课,我们和老师一起都在这里挖土填埋,这里也有我们的汗水和奉献,这里也有我们的青春在飘荡!</h3> <h3>洞口七五届毕业生《花甲之约》主题班会开始,云高同学主持,吴老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h3> <h3>《花甲之约》主题活动班徽,图案上面是一朵花,下面是一个甲字,照片上的老教室,1975——2018时间跨度四十三年,寓意《花甲之约,四十三年后重逢》。</h3> <h3>鲜花献给老师,感谢老师谆谆教诲。师恩难忘,祝福老师健康长寿。</h3> <h3>重温当年快乐时光,张老师点名,同学们再答一声:到,遗憾的是,全班六十四名同学,除了仙逝的四位同学,因各种原因,实到同学二十七名。</h3> <h3>老师和同学们在《花甲之约》的邀请函横幅和花名册上签名签到留念。</h3> <h3>唯一一个带着孙子来聚会的同学,小朋友叫刘浩宇,是同学龚卸娜的孙子,表示吾辈进入花甲、迈入祖辈的行列。</h3> <h3>当年班里两个年龄最小的女生,总是坐在第一排,现在也是奶奶了。</h3> <h3>巜花甲之约》
卢云高
相隔四十三年的今天让人难忘、令人快乐、使人幸福。在这宜人的季节和幽美的环境下同学聚首相见,心情怎能不激动情怀如何不澎湃。
在这里我们由衷欢迎和感谢吴庭新、张国能老师……同时向专程赶来参加这次聚会的陆国忠、田菊兰、刘晓春等每一位同学表示敬意!
同学眼中没外人,43年前我们在懵懂中无知而集无语而别,却留下了牵挂、留恋,甚至遗憾和误会。从那一刻开始我们踏上各自的征程,迎接新的人生考验。虽然大多失联,但同学之间的情谊因洁白无暇而难忘、美好并让人追忆。
今天的相聚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年那天。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们不禁想起当年的老师们,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弹指一挥四十多年,我们从少年走到了中年并将继续步入老年,经历着人生的风风雨雨。不论我们目前境遇如何,然生活会越来越好,人也会越来越老。但心态要越来越年轻,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珍惜生命、珍惜友情,热爱生活、热爱明天。
人生两境界:一个知道,一个知足,合起来叫知天命。知道让人活得明白,知足让人活得平淡。己是花甲,你们知道不知道?应该知道!
流水不为石阻挡,友谊不因远隔断。43年后的面对,第一次握手、报一声名号、给一个拥抱、敬一杯水酒、留一片欢笑、道一声珍重,让一片情感的监天白云藏在心底留在人间。<br></h3> <h3>
有情有义相聚不易
一一田菊兰
我们从懵懵的少年走到了花甲的今天,感谢各位的辛勤付出,才使我们时隔43年在此得以重逢,感谢母校和老师的教育之恩。相聚洞口,少年的真情流露是那么的难能可贵。初中初心,一生一次花甲、一次同学会,听起来还是蛮伤感的。再次感谢到场的所有同学,你们都是重情重义的人,期待来年再次的相聚。<br></h3> <h3>
一一龚洪松</h3><h3>洞口~太真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洞口人",经历了文革的洗礼和从洞口到太真、从人民公社到乡,以及其撤扩并的全过程。后来我参军入伍,离开的三十多年中,也常回家看看,细品深尝家乡的青山绿水。家乡变化是翻天覆地的,破土房成了小洋楼,小猪圈建成大别墅,羊肠山道变高速、四通八达出入便捷。生活的改变哪是天翻地覆,驾着车、打打牌、跳跳舞,变过去的吃不饱到现在的搞不饿减不瘦。传说中的洞口有初中、高中,还有我的致爱;现实中的太真给予了太多的喜悦和人们真实的期盼⋯⋯。
<br></h3> <h3>《感谢感恩感悟》</h3><h3>一饶裕良
尊敬的吴老师、张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今天能在母校相聚,首先要感谢童渭仙,卢云高,阮雪英,袁仲仁,徐金树,廖上华,龚洪松等众位同学。光阴似箭曰月如梭,弹指一挥间,四十三年过去了。这次相约、聚会为我们今后搭建了相互了解重新认识的平台。要知道同学情是一种机会、一种缘份,要珍惜。回忆过去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已,记得我们上学时正遇文化大革命,深受其害。教育迷失了方向,但师生的感情没有迷失,今天我们看到当年的班主任吴庭新,张国能老师身体健健康康,同学们倍感欣慰,老师们在艰难的条件下教书育人,是最可爰的人。让我们衷心地祝愿老师们万事如意,安康长寿。
愿友谊之🌲长青<br></h3> <h3>仲仁同学介绍了洞口初中在撤区并乡后,从初中改为小学的发展变迁过程,并赋诗一首。</h3><h3>《同窗情》</h3><h3>袁仲仁</h3><h3>风雨同舟六百天</h3><h3>四十三载常思念</h3><h3>踏破铁鞋觅旧迹</h3><h3>登上群坛追年华</h3><h3>母校重奏青春曲</h3><h3>太真短驻畅怀颜</h3><h3>千言万语衷肠颂</h3><h3>莺歌燕舞美梦圆。</h3><h3><br></h3> <h3>同学们心怀对母校的感激和眷恋,在母校门口,与吴庭新老师、张国能老师一起挥锹、培土、浇水,种下一棵对母校感恩之情和象征美好寓意的红豆杉。留下一份情意,一份思念,更是种下一份希望和爱。</h3> <h3>在感恩树旁留个影。</h3> <h3>四十三年师生相见,同学聚首,有说不完的话题。回忆你我快乐往事,哀心希望在这相聚时刻,我们洒下的是笑语,倾诉的是衷肠;珍藏的是友谊,虽然时光可以带走青春韶华,却带不走深厚的同窗情谊。</h3> <h3>来一个自拍,容颜可以老去,心态永远年轻。</h3> <h3>看老师笑的多么开心,这次的同学聚会,圆了我们的梦,也圆了老师的梦。</h3><h3>吴老师是我们的语文和美术老师,同时也是我们的班主任。</h3> <h3>两个老师合个影</h3> <h3>这是我的发小,我们三人是一个村的,从小一块长大,一起上山砍柴、割猪草,一起去上学,从小学到初中,我们都在一起,情同姐妹,初中时我和付英还是同桌,同桌的你。</h3> <h3>和老师合个影。</h3> <h3>酒逢知己千杯少,为四十三年后的重逢干杯,为同窗友谊干杯!所有的话语都包含在举杯一碰的愉悦中。四十三年的聚会,是一个句号,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举杯同庆,为师生之情、为同学之情,干杯!</h3> <h3>多年后再回到母校,很多东西都变了,特别是六五三地质队的同学,初中毕业后,再也没有回来过,带着好奇、怀旧的心情来寻找,但早已是物是人非。</h3> <h3>哈哈,拍了二张集体照,突然发现少了一个同学,分头寻找,原来是芝仙跑去还水果碟子了,,终于凑齐。</h3> <h3>世上有这么一种情感,虽然不能时时相聚,但却能一见如故,这就是同窗之情,也是分不开的缘。<br></h3> <h3>感谢六五三地质队的同学,从金华赶过来,参加《花甲之约》同学聚会,当年他她们跟随父母从遥远的大西北青海省,来到我们这个山区学校,他们和父母一起,过着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生活。地质队同学的到来,给我们学校带来二个显著的变化,一个是普通话会话能力的提高,从那以后,校园里有了二种语言的存在,还有她们带来了跳橡皮筋,教室门口那狭小的场地,有了女生们跳跃的身影,感谢缘分,让我们有缘同窗二年。</h3> <h3>跳吧!跳吧!尽情地跳跃,寻找我们逝去的青春,毕竟年龄不饶人,平时跳的并不好的我,还算是跳的比较高的。</h3> <h3>班长云高,帅哥一枚,喜欢舞文弄墨,书法自成卢体,在校友画家黄正祥的祥云轩,现场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三幅墨宝赠与地质队的三位同学,且作品中都含有三人名字,笔锋刚正,意蕴悠长,尽显同窗之谊。</h3> <h3>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有开始就有结束,有相聚就有分离。洞口公社和洞口初中都已成为历史,四十三年后在母校的聚会,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通过这次短暂的聚会,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是终身难忘的。<br></h3> <h3>洞口初中七五届同学《花甲之约》圆满画上一个句号,一天的时间短暂而又宝贵。虽然我们分散在各地,为家庭生活、子孙忙碌,每个人的经历不尽相同,境况各异,不论是富甲一方还是清贫如水,但是请记住:我们永远是同学,愿同学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衷心祝愿我们的老师健康长寿,同学们身体安康,开心快乐每一天。</h3><h3>衷心感谢洞口初中七五届同学《花甲之约》聚会筹备服务组同学的努力工作和辛苦付出。特别感谢班长卢云高的精心创意和策划,几次回老家洞口协调和按排,感谢在校工作的仲仁和金树同学在幕后的默默付出,让我们有了回家的感觉。同时感谢二十七位同学和二位老师的参与和光临,才使我们这次聚会更有意义!也更完美。</h3><h3>特别感谢衢化街道摄影爱好者俱乐部的谭克平老师,为洞口初中七五届《花甲之约》同学聚会的辛苦拍摄、谢谢为同学们留下的每一个美好瞬间,辛苦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