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青自我否定之错 <div> 富林 </div><div> 我是一九六五年五月下乡知青,先插队农村、后收归兵团,最后移交农场,历经十二年知青生活。和所有知青一样,苦活、累活都干过,挖过大渠,赶过大车,割过小麦,种过水稻,睡过茅草房,住过地窝子,尝过农民的辛劳,经历过军人的拉练,当过班长、排长、司务长、会计,入了团,入了党,整个青春贡献给了广阔天地,直至十二年后回到城市。 </div><div> 回城后的生活同样艰辛,我当过采购员、业务员、统计员、管理员,34岁考入大学。其后当过教师,开过商店,办过工厂,开过煤矿,在私企、国企、外企都当过老总。本人经历复杂艰辛,工、农、兵、学、商都有过经历,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十二年的“知青生活”!</div> <h3> 一、知青下乡不是文革产物,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h3><h3> 全国解放后,由于生活稳定,人口激增,1949年到1969年的20年间,中国人口由4亿5千万人增长到近9亿人口,增长了近一倍;特别是城市人口增长了3倍。在帝国主义的封锁下,沒有化肥和优良品种,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欠收,城市供应紧张的情况下,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开始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压缩城市人口,动员失业人员和城市闲散人员迁往农村,充实农业生产,到1962年达到高潮(简称62压)。经过调整仍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于是时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的邓小平就向周总理和毛主席提出建议: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充实农业生产,缓解城市供应和就业压力。 </h3><h3> 从时间上看,文革只搞了十年,而知青运动搞了三十年。解放后国家即提倡鼓励知识分子(当时高小毕业生就算“知识分子”)充实农业第一线,鼓励城市青年移居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最早的知青标兵是山东的徐建春,她在1950年15岁时就放弃升学和城市就业,毅然返乡务农 ,16岁担任互助组组长,17岁当选为劳动模范,之后任农业合作社社长、人民公社社长、山东省团委书记,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h3><h3> 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55年8月9日,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地区垦荒,11月份获得北京市团委的批准与鼓励。同年毛泽东作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批示。“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真正意义上的知青下乡运动始于1955年,而且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1962年国家开始大规模动员知青上山下乡。文革10年到1976年宣布结束,但知青下乡还在进行,直至1981年知青运动才基本结束。 </h3><h3> 1981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十年文革。但决议中只字未提“知青”二字,而中央至今从未否定过长达20多年遍及全国的知青运动。因为知青运动是当时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策略、又是邓小平的主张、也是国家经济、文化、战备发展的大政方针。从性质上看,文革运动是以《516通知》为总纲的政治运动,而知青下乡主要是经济、国防、文化策略,虽然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把知青下乡说成文革的“产物”,纯属牵强附会。 </h3><h3> 当前有些人只看到知青下乡给部分知青和家庭造成的不幸,而没有看到知青下乡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国防建设及其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沒有立足于国家和社会的立场,自以为下乡吃了不少苦,影响了个人前途,把知青下乡强行纳入文革,借否定文革否定知青下乡,从而也否定了知青对国家的贡献和担当。</h3><h3><br></h3> <div> 二、知青对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贡献<br></div><div> 1、对国防建设的贡献 大家还记得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紧张,随时有发生核战争的可能性。中央己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城市人口要疏散,知青下乡是必然。当时苏联百万军队大兵压境,中国为了集中优势兵力,动员大批知青屯垦戍边是伟大的战略决策。北部新疆、内蒙、黑龙江以知青为主体的三大生产建设兵团总数己超过二百万人(不含插队知青),对苏联己形成足够的战略威慑。黑龙江兵团己直接参加珍宝岛战斗。因此说知青在保卫边疆、巩固国防、制止中苏战争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div><div> 以转业军人为骨干、以知青为主体的新疆建设兵团对维护新疆的完整统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家都知道,“东突”分子最怕的是兵团,如果没有新疆建设兵团,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还能保持稳定吗?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只保留新疆兵团的存在的原因。</div><div> 2、知青对农村和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的贡献 当年农村的生产队长、会计、代课教师、赤脚医生等都由知青担任,知青把城市文化带到农村,对农村的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我们刚到内蒙时,当地人听不懂普通话,由于知青代课老师推广普通话,现在内蒙大多数人不但能听懂普通话,而且中年以下的人还会用普通话交流,大大拓展了他们的文化视野。至今部分地区在还保留着知青命名的地名,以及与知青相关的建筑和水利工程。知青下乡运动对缩小城乡差别,对农村的文化建设有着促进作用。例如北大荒现己成为中国的主要粮仓之一。知青对北纬41度水稻种植成功做出了很大贡献。现在的霍林郭勒市,是1969年内蒙生产建设兵团六师在荒野中开发的中国新型工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棉花产量就占全国的一半等等。</div><div> 3、知青下乡缓解城市就业难题、缓解城市供应压力 解放后,人口高出生率给新生的共和国带来严重的就业困难和城市供给困难,落后的农业生产力根本无法供养三亿城市人口,再加上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更是雪上加霜。为此,党中央不得不想尽各种过渡办法来缓解压力。知青下乡也是这一过渡的方法之一,也是必然要采取的措施。</div><div><br></div><div><br></div> <h3> 三、知青的社会作用和个人成长</h3><h3> 1、有一位美国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人类历史上,中国知青是最勤劳和最有创造力的最后一代人。”陈佩斯也说过:“能吃了下乡的苦,什么样的苦都难不倒我。”是的,知青通过艰苦的磨练,在身体、思想、信念和意志上都得到锻炼,成为继老一辈革命家之后最有奋斗品质的一代人!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知青在当今中国的人口总数中只占千分之一点二,但在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的中央委员中有三分之一是知青。三届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中,知青更是占据半数。而且有知青经历的官员中腐败分子数量不多,反而是反腐败的中坚力量。这难道还不能证明知青运动对培养接班人所具有的伟大意义吗! </h3><h3>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知青在退休前是单位领导,先进工作者和技术骨干,这都与他们的知青经历有关。不得不承任,尽管知青文化基础低,但他们的能力、素质、思想及理论水平都高人一筹。这是什么原因?笔者认为,这与知青的艰苦经历、以及曾接受的思想教育有直接关系,他们无愧于毛泽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这完全能证明知青下乡对培养革命接班人的作用。仅此一点,给那些企图“否定”知青运动的人一个明确的答复: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对社会经济发展、对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知青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一代人!</h3><h3> 2、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两千年前的西汉王朝在西域实行屯田制,统一西域、开拓疆土。三国时曹操曾有过屯兵之策,减轻国家负担,最终统一了全国。唐时也靠屯兵的办法巩固了边疆。毛主席通今博古,在国家危难之际,应用“屯垦戍边”的策略,动员知青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巩固建设边疆。习近平也赋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稳定器、大溶炉”的全新概念!</h3><h3> 3、 知青中约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出于激情或理想主动要求下乡,有百分之五十是经动员后下乡的,还有百分之二十因各种原因被动员下乡的。无论什么原因,当年多数知青都有献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和较高的政治思想素养,是继老红军、八路军之后又一代具有革命理想的新人。就老红军、八路军而言,他们也不完全是自愿当兵的,大多数是通过动员才成为革命军人,正是他们的艰苦奋斗和流血牺牲才创建了新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说,知青的上山下乡正是保卫了新中国的安全,推进了新中国的发展! </h3><h3> 可悲的是有某些知青,一方面拼命否定知青上山下乡,而另一方面又强烈要求国家对知青给予所谓“补偿”,这实在是自相矛盾。如今,国家和社会之所以沒有对知青的贡献予以正式的认可和肯定,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希望这些知青能够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承认上山下乡的历史作用。</h3><h3><br></h3> <div> 四、关于“青春无悔”与“青春有悔”的争论 <br></div><div> 否定知青的历史地位、否定知青的社会作用、否定知青对国家的贡献、否定知青的锻炼成长,都是极其错误的认识! 知青上山下乡是当年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需要。站在国家的立场上看待上山下乡,就是国家的需要,是国家的号召,是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光荣的,所以是“青春无悔”!而站在个人的立场上,无视国家的利益,无视民族发展的利益,将个人利益凌驾在国家利益之上,拒绝为国家服务,向国家讨价还价,动辄要求国家“补偿”,所以是“青春有悔”。</div><div><br></div><div> </div> 五、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地位和政治定位<div> 知青下乡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是新中国发展壮大的必要的方针策略。沒有当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沒有广大知青的担当精神,就无法克服国家经济的严重困难,也很难面对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说得更具体一点,没有上山下乡运动,或许社会主义国家最早解体的不是苏联,而是中国。因为苏联没有知青,也没有上山下乡运动! <div> </div></div> <h3> 因此说,否定知青下乡运动,否定知青对国家和社会所做的牺牲和贡献,否定知青的历史地位,否定知青的社会作用,否定知青一代人的锻炼成长都是极其错误的谬论,这是对一千七百万知青的污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