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登蒋母墓道</h3><div> 至今小腿的肌肉酸痛,我知道那是攀登蒋母墓道登山所累。现在交通发达,景点游览有大巴,上山有缆车,山中也有小火车代步。只有蒋母陵园例外,只能步行。不到千米的山路拾级而上,艰难得简直像走了几公里。</div><div> 蒋介石母亲王采玉逝于1921年,那时蒋介石在孙中山身边供事,崭露头角。蒋母出殡时很是隆重,单选墓地在密林山中佛教慈庵附近。墓道石级宽阔齐整,虽无雨,条石也是湿漉漉的。周围高大密林,树木参天,密不透风,暑热湿蒸。攀登几步,汗如雨下,喘不过气来,几次都想打退堂鼓。想想蒋家后人前来拜祭也同样是一种考验。</div><div> 行至半路有一“下轿亭”。所有上山者一律步行,彰显虔诚之心。再行五十米有一八角亭名为“孝子亭”。是蒋介石专为九泉之下的母亲修的小憩之用。因为蒋母是小脚女人,他体恤母亲行路之艰难。</div><div> 途中有慈庵一座,一个小院落,是蒋公祭母时住宿的地方。其内设展厅,展出蒋家人历次祭母的照片,泣文碑刻,名人题字。因为时间有限,没来得及仔细看。</div><div> 再往上走,路边见“方圆池”。蒋介石专修的一圆一方两个蓄水池。依古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方为静止稳定品德,以厚德载物。圆为灵动智慧。寓意“智圆行方”。</div><div> 不远即是蒋母墓穴:朴素而雅静。土冢上荒草凄凄,墓前石碑文“蒋母之墓”为孙文所题。碑后“壶范足式”为蒋介石所题,意为人之典范。两侧有蒋介石悼联:“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细品蒋公悼联,自称顽劣逆子,自谦自责,愧对母亲的忏悔之心令人动容! 墓前的拜祭场地中心地面有一石浮雕。上刻有几根翠竹和一只凤凰。有解释说蒋母娘家名“葛竹村”,王夫人为葛竹村里飞出的金凤凰。也有说法是,几根翠竹代表了蒋母的几个孩子,有殀折也有成才的,希望家里飞出金凤凰。</div><div> 蒋公的母亲,年轻时也很坎坷,第一任俞姓丈夫病故,幼子相继夭折。她曾返回娘家出家进庵念佛,后还俗嫁给了蒋父,一个失去妻子的镇上的盐商,第二年生下蒋介石。蒋家境富裕衣食无忧,蒋母却支持蒋介石参加革命。蒋母去世,蒋根据母亲遗愿,拿出母亲一半财产修建了学校,蒋自任校长,资助地方教育。现在,学校礼堂已成了展览馆。是一座位于剡溪河岸规模不小的中西式建筑。</div><div> 蒋介石一生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单说其敬母、爱母、孝母之心,待登蒋母墓道后深有感触,不能不令人敬重。</div> <h3>进山口立石为证</h3> <h3>半山的陵园门</h3> <h3>山路漫长</h3> <h3>大汗淋漓</h3> <h3>孝子亭</h3> <h3>方圆池</h3> <h3>墓冢</h3> <h3>竹凤石浮雕</h3> <h3>坚持攀登</h3> <h3>根据母亲遗愿建的武岭学校</h3> <h3>蒋母遗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