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长沙简牍博物馆是长沙市政府为专题保护1996年长沙出土的14万枚孙吴时期纪年简牍而斥巨资打造的一个文化品牌,该馆始建于2000年,主体建筑2003年完成,2005年6月完成装修和陈列布展工作后试对外开放。本馆 建筑风格采用魏晋时期高台建筑和中国现代园林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形式,馆舍建筑形式新型,采光效果好,给观众和专家、学者提供了一处集 参观、 休闲、研究于一体的文化殿堂。</h3> <h3> 长沙简牍博物馆是目前世界唯一一座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专题博物馆,也是长沙一个重要的文化景点和对外开放窗口。本馆占地30亩,主体建筑面积141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6000平方米,库房面积3000平方米。本馆简牍藏品主要为1996年出土的14万枚三国孙吴时期纪年简牍和2003年发现的2万余枚西汉初年纪年简牍,另外,青铜、漆木、书画、金银等其它藏品约3500件。</h3> <h3> 长沙简牍博物馆基本陈列名称为《文明之路——长沙简牍博物馆基本陈列》,该陈列由四个部分组成,《三国吴简》系统介绍三国吴简的形制、内容及十二年来对该批简牍的研究成果,重点展示吴简中关于赋税、籍薄、司法、户籍、职官、纪年等主要内容,通过复原、动漫、宣传片等形式再现了 古代简牍制作、生活及简牍发现、发掘场景。《中国简牍》部分主要通过图文和实物相结合的形式按时代序列介绍了战国至魏晋时期各地区简牍发现与研究的主要成果,使观众能能清晰了解我国 简帛学发展历程。《世界文字 载体》部分主要介绍世界各地自古以来文字书写载体的基本情况,使观众充分认识作为文明基本要素的文字在世界各地的承载与传播。《中国简牍 书法》部分主要以图版形式介绍我国简牍书法的演变、发展和成熟过程。</h3> <h3> 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陈列馆的序厅,看到的背景板是四块 木牍,它们是以长沙吴简中的木牍放大而成,目的是使大家对长沙吴简的形制、文字、内容、书法等有一个直观的印象。</h3><h3> 小展台上摆放的是木简和简册,是按1:1的大小复制而成的。</h3> <h3> 1996年10月,长沙出土了14万余枚三国孙吴时期(公元222年—公元280年)的简牍,数量超过了我国历年来出土简牍的总和。它的内容涉及 三国时期吴国的司法、财政、赋税、户籍等多个方面,对深入研究三国孙吴时期的 经济关系、阶级关系、赋税制度、 书法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h3> <h3> 长沙,素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的美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h3><div> 1987年为配合位于 五一广场的地下商场的建设,长沙市文物部门清理出战国至明代古井19口, 灰坑3处,出土一大批战国至明清时期的文物首次以科学的地层关系及大量的考古材料证明了长沙古城的2000余年的城建历史,为进一步探讨长沙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地理位置及发展变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br></div><div> 1996年7—12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配合湖南平和堂商业大厦的建设,清理出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古井窖57座,出土铜、铁、陶瓷、竹木等文物3000余套,在编号为22号古井窖中发现了14万余枚三国吴纪年简牍。<br></div><div> 展柜里陈列的是从古井窖中出土的文物,均为原件。包括:陶瓦当、钱币、简牍、陶罐。<br></div> <h3> 走马楼出土的长沙吴简,总数量约14万余枚,内容大致可分为 符券类、簿籍类、书檄类和信札及其它杂类等。是 二十世纪我国古代地下文献的重大发现,被评为1996年中国十大考古 新发现并列入二十世纪中国一百项重大考古发现。</h3> <h3> 为什么这批简牍能完整的保存1700余年呢?主要是这批简牍以竹笥装置,上面以粘性黄泥密封,加之深藏,地下水位高,使简牍与空气隔绝,细菌不能繁衍,所以能保存下来。长沙吴简中竹简由竹类中的刚竹制作而成。由于长期浸泡在黑色潮湿的泥土中,其饱含水分,竹质严重腐朽,纤维分离,竹简颜色为深褐色,字迹散淡,因此,长沙吴简的保护整理工作十分复杂,一般需要以下程序:剥离、揭取、清洗、检对、登记、存库、换水、施药、防霉、防腐、脱色、脱水、照相、释文、建档、保管、出版等。 </h3> <h3><font color="#010101"> 长沙吴简的内容大致可分为符券类、簿籍类、书檄类和信札及其它杂类等,涉及纪年、职官司人物、军事地理、赋税、人口和司法等方面。这批简牍是吴国孙权时期长沙郡及所属县(临湘候国)的 文书档案,是目前研究三国史尤其是孙吴历史最重要的出土文献。其中赋税简出土最多。</font></h3> <h3> 赋税简 是长沙吴简最为重要的内容。当时赋税主要征收钱、布、米、豆、皮,其中,米类有很多名目,有税种之分、有品质之分、有产地之分等。一般说来,米、豆入仓,钱、布、皮则入库。这批赋税简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孙吴吏民缴纳赋税的详细资料。</h3><h3> 赋税简中有大量关于当时度量衡内容的记录,容量制有斛、斗、升、合、勺,长度制有匹、丈、尺、寸,田亩面积制有町、顷、亩、步等。</h3> 长沙吴简形制有简、牍、签牌、封检、封泥匣等,其中竹简数量最多。<div> 竹简 长沙吴简主要为竹简,其形制有两种,一种长25—29、宽1.2—1.5、厚0.15—0.18厘米,另一种长22.2—23.5、宽0.5—1.2、厚0.05—0.1厘米,用上下两道编绳编连好后再行书写。<br></div><div> 牍 《说文》:“牍,书板也。”即用于书写的木板。其宽度比简宽,可以书写数行。长沙吴简所见之牍多系木板,杉木质地,但也极少数用竹板做成,长与简略同,宽窄不一,厚度均超过竹简。<br></div><div> 检 《说文》:“检,书署也。”《释名·释书契》:“检,禁也,禁闭诸物使不得露也。”封检用于封缄和标识各种物品和文书,大多署有文字以说明封缄的目的,如传送、封存等。有些封检虽无墨书文字,但其封泥上必有印章文,使之具有信用功能。长沙吴简所见封简均为长方形,木质,下端有缚强的绳槽和 填泥的方孔,方端则是书写标题的题板。类似于现在的封条或印戳。<br></div><div> 楬 《说文》:“楬,楬桀也”。即标签、签牌,属于标识文书,是特殊的简牍形式,实物所见皆为器物楬和文书楬两种。长沙吴简所见之楬均为文书楬,木质,楬上书有标题。<br></div><div> 名刺 刺是用以谒见禀报的实录文文书。长沙吴简中不少是名刺简,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安、谒见、荐举、赠物等内容。如展板所示:“弟子 黄朝再拜问起居 长沙益阳字元宝”。意为:一个叫黄朝的弟子再次来拜见他的老师,目的是向老师问安,他是长沙益阳人,元宝是其字号。<br></div> <h3><font color="#010101"> 简牍的制作书写简牍的制作一般包括备料、片解、 刮削、杀青(或上胶液)、编联诸程序。这里展示的是简牍制作过程的工艺流程,和制作的工具。</font></h3> <h3> 简牍,作为我国古代文字的载体,始于 春秋战国或更早,盛于 秦汉、衰于魏晋,先后使用了三千余年,因而留下了辉煌的文献资料,成为我国文物宝库中极为珍贵的宝藏。在纸张发明和推广之前,简牍是中华民族 文化传播和承载的重要工具。在中国封建文化的奠基时期起着重大作用,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h3> <h3> 战国时期简牍(公元前476—公元前221年)商周时代的简牍在现代考古中尚未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简牍的使用已十分广泛。战国时期的简牍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简牍实物。这一时期的简牍集中发现 于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以及河南省。</h3> <h3> 秦代简牍(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秦王朝是 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王朝。由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政策,使秦代保存下来的简牍显得尤为珍贵。这一时期</h3> <h3> 汉代简牍(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汉代是简牍使用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简牍发现的地域更广泛,数量更庞大,内容更丰富,影响更深远。</h3><div> 以1900年新疆 于阗、 楼兰遗址发现的汉晋简牍为先声,至1949年,我国简牍发现的地点集中在 西北地区,其数量较多,保存也较完善,客观上为国际汉学的发展提供了资料。但由于当时国家处于贫穷落后战乱的局面,这一时期简牍的发现大多和国外探险家<br></div> <h3>22号古井复原井剖面</h3><div> 22号古井窖位于湖南平和堂商业大厦工地东侧,是不规则的圆形袋状竖井,井口距地表深约800厘米,直径310—350厘米,简牍层厚约20-50厘米,简牍以竹笥盛装,上以黄泥覆盖,简牍层上距残井口约150厘米,下距井底约360厘米。简牍层 下出有大量的青瓷器。井底有一方形木构井圈,以吸存地下水。该井窖是一座建于东汉晚期、废弃于三国时期的仓窖储藏井。<br></div> <h3> 世界文字载体,文字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自有了文字,便有了书(刻)写文字的载体。世界最初的文字载体,与本国的 环境资源密切相关,既丰富多彩,又具一定的共性。随着文明的发展和各国文明的相互影响,世界书写材料逐步趋向统一。尤其是中国造纸术的发明,纸大量使用并广泛推广,使纸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和物质财富。</h3><div> 泥 版,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在底格里斯河和 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今伊拉克境内)苏美尔人用两河流域沼泽地盛产的粘土制成泥版,用芦苇杆削成切面呈三角形的笔,在泥版上印刻成文字。由于这种文字呈楔形,后来便被人们称为“楔形文字”。泥版作为最初的文字载体,具有取用方便、造价低廉、坚固耐用、保存持久的特点。泥版在两河流域使用时间长达3000余年,为两河流域 古代文明留下了大量见证。<br></div><div> 纸草,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沼泽地生长一种植物“纸莎草”。古埃及人用它的纤维杆制成“纸草”作书写材料。英文的paper和德文、法文的papier,都源于“纸草”(papyrus)这一名称。在 古埃及,纸草的生产由国家垄断。从公元前3000年起,埃及的纸草就出口到全地中海地区。<br></div><div> 羊皮,公元前2世纪,埃及拒绝供应纸草给敌对的帕加马(今土耳其境内), 小亚细亚的抄写员只好用羊皮制成羊皮纸用于书写。</div><div> 石料、树皮和树叶,古代使用石料做文字载体的民族部落比较多,而最具特色的是聚落在印度河流域最早发明印度河铭文的人们和美洲大陆上最早在石柱上刻写文字的玛雅人。</div><div> 甲骨、青铜、竹木、帛、纸,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她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能较清晰地看到甲骨、青铜、竹木、帛、纸等文字载体的发展过程及其特色以及她对世界文明进程所作出的巨大贡献。</div> <h3> 简牍书法,文字发展到战国秦汉,简牍是文字最主要的书写载体,其详细地记录着汉字的演变和书法的发展历程,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书法发展史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