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驻村日志31】

尘缘

<h3>  今天是脱贫攻坚驻村第31天。</h3><h3> 天气十分的闷热,田里的水稻、地里的苞谷、花枝头的蝴蝶饶有兴致的展现着自己的生命力,大黄狗拖着自己的舌头,尽情的释放着自己身上的温度。但是勤劳的人们依旧在田地里劳作,虽然汗水从额角躺了下来,对于他们来说,这已经习以为常,因为正是汗水浇灌出的田里,才能长出更加丰硕的果实。</h3> <h3>  这是劳动人民从开始在田里劳作时,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总结出的恒古不变的道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就是说明每一粒粮食就是经过汗水浇灌的吗。也正因为如此,一个热心公益的人发起了光盘行动,但它不是一场行动,而是养成生活中珍惜粮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习惯。</h3><h3> 虽然当今物质变得更加丰富,但是我们时刻得警示自己:饥饿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珍惜粮食,节约粮食仍是需要遵守的古老美德之一。</h3> <h3>  上午,村支书去镇上开会去了,其他的驻村队员跟着老队长进村入户,只有我一个人留守村委会办公室。因为按照县脱贫办的文件精神,要求今天向县脱贫办报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的报告。因此,对于我来说,上午的任务就是将昨天“四支队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的情况撰写成报告,等待老队长批示后,向县脱贫办报送。</h3> <h3>  接近中午,老队长跟驻村干部们进村入户回来了,炎热的天气把他们晒得黝黑。还没有怎么休息,老队长就对报告认真批阅起来,并且嘱托我,午饭后就针对该报告,要与我进行详细的交流。因此,就待午饭结束,我们就报告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报告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h3> <h3>  下午,我随着驻村队员们,一起进行入户,向他们宣讲脱贫攻坚的扶贫政策,农村环境卫生的重要性,以及倾听他们对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针对他们的环境卫生情况,进行登记评优并进行备案,向他们发放“爱心超市积分卡”对他们进行鼓励,鼓励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以此点缀庄房村的村容村貌。</h3> <h3>  我始终坚持认为,居住在深山里的农民,依旧是当今社会最朴实、最乐观的群体。因为他们没有被外界的世界所侵染,他们骨子的思想根基没有动摇,他们的人际关系依旧保持“远亲不如近邻‘的乡土气息,他们的命运牢牢被有限的土地紧紧抓着。在这种情况下,纵使世界日益变化,但是他们的心里,却依旧坚守着那么纯朴,坚守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h3> <h3>  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农村固然有自己的地域特点,农民固然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纵使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各种家电已经逐渐普及到农村,甚至国家出台”家电下乡“惠农活动。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很多时候他们依旧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烹饪方式,传统的取暖乘凉方式,因为他们父辈就是这么过来的,父辈们的言传身教留给他们一条路,他们沿着这条路走就是了。</h3> <h3>  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增强自己的生存技能,即使从我们当前自身看来,它没有用处。</h3><h3>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位朋友经常游泳,有一次他邀请我去学习游泳。</h3><h3> 我婉言拒绝说道:”我是北方人,如果等毕业后,我回到北方的话,那里没有太多的游泳池让我去游泳,我现在学习游泳也没有用啊。“</h3><h3> 他看着我,问道:”你知道我为什么学习游泳吗?“</h3><h3> 我摇了摇头。</h3> <h3>  他凝重的讲到:”我担心有一天,当我看见一个生命在水里挣扎的时候,我却无能为力,傻傻的看着,直到这个生命结束。更重要的,我担心这个生命是我亲近的人。”</h3><h3> 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默认了这位朋友的观点。</h3> <h3>  是的,生活也是如此,时刻需要未雨绸缪。年轻时为年老时积蓄力量,富有时为贫穷时积蓄力量,得意时为落魄时积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从容的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h3> <h3>  正如我们在努力的寻找"脱贫之路"。我想最根本的还是需要贫困群众自身时刻要有未雨绸缪的思想意识,时刻要有"先飞"的意识。也许自己的在外挣钱能力有限,那么自己就在家里做好农活;也许自己没有强健的身体,那么自己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许自己没有能力寻找长远的产业致富,那么自己寻找短期的小产业让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善。切忌"大钱挣不到,小钱看不起",切忌"等待脱贫",无论如何,生活还得继续下去,生活是为自己生活。</h3> <h3>  破旧的土坯房,陈年的土坯保持着它原始的色彩,彰显着巴山人的风土人情。黝黑的臂膀,欢乐的童声,让寂寥的土坯房里增添了几分祥和。这就是巴山人生命延续的轨迹,他们不闻窗外事,他们一心就守在这屋子里,墙垮了、修补修补,漏雨了,修补修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h3> <h3>  每次让人叹息的是,在入户的时候,总是可以看到那么几张格外淳朴、稚嫩的脸庞,从他们的眼睛里面,就能感受到他们那种与命运抗争的力量,并努力让自己生命更加精彩。</h3> <h3>  有时,当我转身离开他们的时候,我自己总是潸然泪下,我总是给自己这么一个假设:假如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可以选择自己的父母、可以选择自己的家庭,那么,这些稚嫩的脸庞又会落在谁家呢?他们的未来又是什么样子?本该是花枝招展的年龄,却让人感受到折翼的天使的味道。</h3> <h3>  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是当父母自身是不称职的“老师”之时,是不是孩子就失去了最好的老师了?输在起跑线上了?最近朋友圈一直在疯转高考状元的起跑线:父母均接受过大学教育,家庭经济可以对孩子的特长或者兴趣一直进行支持,18岁之前孩子有出国经历或者出国计划,孩子爱好广泛,给孩子请“一对一”的家教;孩子参加过一项或者若干项国际比赛等。</h3> <h3>  我们并不期待我们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高考状元,因为高考状元只有一个,但是我们要努力使自己去做个"合格的老师",去使自己具备"高考状元的父母"身上一条或者若干条特点,即使一条特点都做不到,那么就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给孩子一个鼓励的眼神,给孩子一个肯定的承诺。</h3> <h3>  言归正传,今天的主题是:脱贫攻坚之路。</h3><h3> 有这么一群人,有的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是即将退休的老干部,有的是曾经退伍的军人,有的是村民选举出来的村干部,有的是社会上的志愿者,他们相互之间未曾谋面,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他们都舍弃了自己的家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他们都在寻找一条路:脱贫攻坚之路。</h3> <h3>  这条路上崎岖坎坷,路上需要跋山涉水。也许前方是泥泞的水坑,也许前面是一座山,也许前面还需要搬走一块石头,也许前面需要重新修补路。即使是这样,驻村工作队员们依然选择了这条路,因为在这条路上,他们可以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在这条路上,他们可以饱览人间的酸甜苦辣;在这条路上,他们可以领略人间的真情与烟火;在这条路上,他们可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当走过这条路,回过头来看,发现这条路上都是他们满满的生命记忆。</h3> <h3>  这条路上困难重重,路上需要队友的支持和帮助,需要家人的理解和鼓励。“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就是驻村工作队员的生活写照,然而更多的驻村工作队员并不是“归人”,因为他们远离家人,与贫困群众同住在一个村。在那个偏僻的山村,他们以贫困群众为伴,结为“亲人”。他们抛家舍业,他们立下铮铮誓言:“贫困群众一天不脱贫,我们一天就不离开山村”。</h3> <h3>  这条路上也许时常受人误解,路上需要"向阳花"为他们引路。他们没有像人们想象的游山玩水,他们没有像人们说描述的"得过且过",他们冒着风雨、顶着烈日,走东家、转西家,挨户挨户的走访贫困群众,了解贫困群众的情况,分析他们的致贫原因,为他们制定帮扶措施,最终使各项帮扶工作落到实处,使贫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但是在这条路上,他们受到过误解,他们内心也委屈过,但是他们没有倾诉过,因为在他们前面,有一朵"向阳光"为他们引路,让他们露出灿烂的笑容。</h3> <h3>  脱贫攻坚这条路,究竟在哪里?</h3><h3> 脱贫攻坚之路,首先要靠贫困群众自己有"修路"意识。任何财富都是靠自己的双手换来的,任何财富里面都夹杂着汗水和心血。贫困群众要自己树立起为自己"修路"的意识,摒弃自己身上的"懒、等、靠、要"的不良思想,振奋自己的精神,让自己自立自强,自己为自己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并为自己的"道路"进行付诸行动,肯流汗、肯吃苦,肯低头,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的铺好自己的每一块砖、每一条路。</h3> <h3>  脱贫攻坚之路,需要靠国家的扶贫政策为其“护路”。毕竟绝大多数贫困群众的文化程度、社会认知能力、生存能力、竞争意识等有限,需要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帮助贫困群众扶智与扶志,给他们一个相对“保护”的环境让他们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生存意识,提振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加强对贫困群众“明理·感恩·自强”教育,引导贫困群众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强化对贫困群众劳动致富、脱贫光荣的导向作用。</h3> <h3>  脱贫攻坚之路,还需帮扶干部为其“引路”。毕竟,帮扶干部是与贫困群众相互之间最为熟悉,也是贫困群众最信赖的干部,同时,帮扶干部相对于贫困群众来说,拥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具有较高的扶贫政策理解和运用能力,具有较高的社会认知能力,具有较为广泛的人际资源,帮扶干部为贫困群众的“脱贫攻坚之路”做“引导员”最为合适不过。帮扶干部带着情感、带着贫困群众的诉求、问题去为贫困群众进行引导,无疑让贫困群众的“脱贫之路”越走越宽。</h3> <h3>  一个走,走的很快,一群人走,走的更远。脱贫攻坚之路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立志长远、久久为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才能真正走进群众的心坎去。相信在贫困群众的“修路”下,国家政策的“护路”下,帮扶干部的“引路”下,脱贫攻坚之路终究会成为“脱贫星光大道”。</h3> <h3>  最后,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结束今天的日志: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h3><h3>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h3><h3> 加油吧,青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