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行徒步之一:十八缸~双龙洞~白径古道(七十二拐)穿越

车爱平

<h3>  走不一样的路,看不一样的风景,体验不一样的感受,是众多户外徒步爱好者内心的向往和期盼。得知随缘户外组织南太行十八缸、白径古道(72拐)、和北扒绝、红豆杉大峡谷徒步活动,顿时心生意愿,这可是国内小有名气、省内知名度极高的户外界熟知的既有难度又有强度、既惊险又刺激的经典徒步线路啊,所以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但又担心自己花甲之年是否可以顺利走完全程心里没底。再一打听,一半多报名的人都是野风群里跑马拉松的强驴,这下心里更觉得有些左右为难了。好在海平说他愿给我当后卫,这才下了决心参加这次徒步活动。</h3><h3> 十八缸和北扒绝户外线路都在陵川县马圪当乡双底村附近,双底村距陵川县约35公里,距吕梁市区420多公里。我们这次选择在双底村住宿。</h3> <h3>  2018年6月22日下午,一行17人从吕梁市区出发,晚上到达双底村张补才休闲山庄。(下图是激情十八缸临时群截图,其中王瀚郭先森老付三人未成行)</h3> <h3>晚饭时餐厅里挂满了各种各样户外组织的小旗子,原来全国不少地方都有许多驴友来过这里。饭后休息,第二天的行程是穿越十八缸~双龙洞~白径古道(七十二拐)。</h3> <h3>  双底村,原来叫磢底村。在当地,对两侧有山体对峙,夹之较陡的坡,坡上有小路左拐右拐盘旋而上,此种地势被当地百姓称之为“磢”,而村子地处“磢”之底,故而村子就叫磢底村。可能是因为当地方言读这两个字的发音相近,再加上磢字难写,久而久之,双字取代了磢字,磢底村就变成了双底村。</h3><h3> </h3><h3> 双底村下辖双底、榆树湾、小后湾三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02户,380口人,耕地400亩,林地10000余亩。双底村简直就是一个为旅游而生的山村,东有王莽岭、南有武家湾、北靠黄围山,这些太行山上的知名景区都是邻居,白陉古道、红豆杉大峡谷、黑茅沟、一线天、十里河水库等景点同样很近,在村里走上一圈,到处到是客栈、农家乐和休闲山庄,据说百分之七八十的村民都办起了农家乐。</h3><h3><br></h3><h3>下图就是双底村以前写在墙上的村名“磢底村”。</h3> 早上7点乘车出发,在地八洞河西沟的沟口竖立“十八缸山庄”的位置下车,开始向十八缸徒步。 <div> 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蝴蝶谷,一说是沟里有许多蝴蝶,一说是入口处的地形两山夹一沟,象蝴蝶的样子,两山如翅膀,夹道的沟的远处有一竖立的小山尖如同蝴蝶的头。这纯粹是驴友的想象以及当地为推广旅游而作的宣传。据说,不论周边的村庄老百姓,还是本村的老百姓,许久以来都叫它地八洞河西沟。 现在人们叫的最响的,是叫十八缸,倒是非常贴切。因为峡谷里经年累月,水流千万年长时间地冲刷,慢慢地形成了许多非常像水缸一样的地形地貌,有驴友专门数过,既不是传说的有大小28个缸,也不是正好有18个缸,最多也仅仅有14个缸。所以,十八缸的叫法,也就是一个形容词而已,但是,形容的确实非常形象。</div> <h3>  十八缸线路的特征分明,可以说,第一段路主要是河滩乱石路,第二段路主要是峡谷绝壁路,第三段路主要是陡坡土石路。而最精华叫绝的是峡谷十八缸绝壁的攀岩,最惊险最刺激。这也是吸引众多驴友车师劳顿、远道而来,只为亲自体验一把十八缸穿越的感受。</h3> <h3>在河滩路走了不一会儿,有一处小小瀑布,大家在此住足拍照留影。</h3> <h3>  徒步中,正巧遇到一队羊群经过。咩咩之声别有情趣。</h3> <h3>在遇到羊群的地方往前走一点,发现左侧崖壁下有一股很大的水流从石洞中滚滚流出。我想,这股水流根本不能用泉水来形容,应该是山中的一条口小里大的暗河吧?不知是否有人曾经一探究竟?</h3> <h3>往前走遇到了一个水流冲刷的条形石坑,同行的向导介绍说,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缸。左看右看不象水缸,忽然觉得这个形状好似浴缸,哈哈,也叫缸吧。</h3> <h3>再往前行,看到了一处用塑料布帘遮挡的可供人休息的石窟,经问询,原来是传说中的守道收费老人宁金锁避雨休息的地方。</h3> <h3>建峰特意与宁金锁及向导张补才拍照留念。套近乎也不能少交费,每人5元照收不误。向导说十八缸中的树枝道和铁链梯就是他掏钱费力搭建的。真是独具慧眼,新辟生财之道,不知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估计也是老驴友,才能想到在如此绝境搭路创出一条鼎鼎有名的驴道。各地若有绝壁险峻之处,若学宁金锁的做法,说不定也能开创许多经典驴行线路啊哈哈😄</h3> <h3>就在见过宁金锁的旁边,出现一个被水流冲刷出的巨大的光滑的基本呈圆形的大石坑,向导说,这就是十八缸的第一缸。</h3> <h3>  忽然想起向导在之前说过的第一个缸,这是怎么回事?待要开口请教,话到嘴边欲言又止。第一个缸和第一缸,多一字与少一字意思决不一样的。第一个缸只是数字的排序,第一缸则是最形象的、最漂亮的、最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正如同人们常常说第一峰,第一岭,第一桥等等。所以,别问了,免的被人笑话。</h3> <h3>  记得看过胡文凯的十八缸游记,去年他们来时,第一缸旁边还没有架设通道,今年我们来时,第一缸的旁边用木板树枝又新架设了简易通道,大大降底了通行的难度。</h3><h3> 过了第一缸,就是狭窄的水流冲刷出的峡谷。眼前的绝壁不高,但已有铁链和木枝制作的简易梯子可以攀行。</h3> <h3>攀上一处绝壁,又是一道狭窄的水冲峡谷。前面又是一处绝壁,同样可以借助梯链攀爬上去。向导一再强调,为了安全,最好一个上去再上一个。</h3> <h3>攀上绝壁后,又是一个狭窄的水流冲刷出的濠沟,这里再说是峡谷越来越感觉不象峡谷那么大啊哈哈😄</h3><h3> 走到这会儿,所谓的缸越来越不明显,既使有缸,也是不规则形的,而且是上面都架了树枝木棍,没有下缸上缸的感觉。</h3> <h3><font color="#010101">过了濠沟,前面又是绝壁。而且一个绝壁比一个绝壁既高又陡。当然,绝壁上已有宁金锁制作的梯链可以攀爬。只要不恐高不头晕,手臂腿脚有力,抓紧铁链慢慢攀爬都可以攀爬上去的。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艰难可怕。</font></h3> <h3>  下图是回望刚刚攀爬的绝壁,绝壁下的人小如蚂蚁,沟谷幽深,有惊险有刺激,够爽够疟。</h3> <h3>再往前行,又见一坑水,这也算一个缸吧?这个缸前面的绝壁不高,从右侧石缝处可以攀爬上去。</h3> <h3>这已经形成规律了,绝壁过后定有窄沟。只有水流流经窄沟,将水聚集收笼,然后遇到断崖处向下冲刷的力度才大,才能形成一个一个水坑。</h3> <h3>经过一个窄沟,前面又是绝壁。大家沿着绝壁上的链梯慢慢攀爬上行。不少男女驴友还挥舞着一只手,拍照留影呢。所以,总觉得看着惊险,攀登时并不是特别难。</h3> <h3>攀上一个绝壁,再过一个窄沟。你看“金点子”和“秋天”两口子一路相随,令人称赞!👍</h3> <h3>过了窄沟,后面自然又是一处绝壁。不知道这是过了几个缸,攀了几次崖了。这个绝壁更高,链梯更长,崖壁几乎垂直。</h3> <h3>爬上绝壁往下看,头晕目眩,高度足有几十米。确实是一处绝境!若是没有链梯攀爬,我想如果不是经过特殊训练的人,是肯定难以攀登上来的。</h3> <h3>再往前行,宁金锁已经在“缸”的上面平摆了几根树干,大家踏着树干摇摇晃晃过石坑。</h3> <h3>回头看看这个“缸”,还是能够体会到地形险要的情境的。</h3> <h3>穿过这个缸,前面就是人称“顶盖石”或“缸盖石”的地方。抬头望去,一块巨大的石块堵住了前行的道路。</h3> <h3>向导首先爬到巨石之下,顺着巨石后面的缝隙,刚好可以钻出一个人。大家一个一个从石缝中钻了上来。大家戏称尤如再生一般。</h3> <h3>大家在此拍照留念,然后继续前行。</h3> <h3>缸盖石之后,便开始了近乎70度陡峭石坡路段的爬行。</h3> <h3>翻过一个垭口,走到了山体另一个岩层。</h3> <h3>顺着岩壁平行前行一段后,又遇到一段陡峭的乱石坡继续前行。</h3> <h3>走到一处断崖前,向导说这是最后一处攀爬了。不过这一段攀岩没有链梯,只有一根长长的树干插在石缝中,作为人们爬升时的辅助抓手。</h3> <h3>大家挥手致意,拍照留念。并未露出艰难困苦的表情。</h3> <h3>爬上这处断崖,又顺着石缝攀上了一段石堎。</h3> <h3>然后又是一段陡峭的石坡道,之后就看到了山梁上的特别高大的白皮松树。</h3> <h3>具有600年历史的白皮松,数人才能合抱起来。</h3> <h3>再往前行一小段,便来到了老皮庄。</h3> <h3>据当地向导张补才讲,老皮庄只剩一户人家,也就是一个老光棍了。一个人住在黑乎乎的屋里,主要是靠在山里挖树根、崖柏或龙头拐出卖给驴友挣点小钱为生。每当驴友到来,就拿出几件可以做根雕毛坯来卖。</h3> <h3>向导张补才讲,还有一户人家是外村的来老皮庄租了房屋,做饭卖面,十元管饱,专门为来十八缸穿越的驴友服务的。</h3> <h3>真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但凡高山峻岭中有村有人家的地方都有水源。这是村里路边的一口水井,水井不足一米深,清澈见底。据说雨季时,水井里的水可以外溢出来。</h3> <h3>大家在老皮庄合影留念。齐喊:我们登上了十八缸山顶。向导加了一句:还登上了双龙洞山顶。</h3> <h3>我在老皮庄转了一圈,大部分房屋己经倒塌。村东头有座小庙,庙内不见所供何神,侧墙上石碑记载此庙为清乾隆三十二年本村村民捐款所建。</h3> <h3>在老皮庄吃了午餐后,向双龙洞前行。由于双龙洞与老皮庄处在同一山脉,在山顶的另一侧底部,双龙洞很少有人去,从山梁下去后,草丛密度大,道路不明显,所以,志军、卫平、宝兴、珍珍等走的太快,错过了双龙洞,建峰首先找到双龙洞,我和海平随后,有几位驴友又退回来才找到双龙洞。</h3><h3>双龙洞原建有双龙寺,是双龙村附近几个村举行庙会的地方,由于后来村里已无人居住,全部移民下山,所以也没庙会了,无人祭拜断了香火,僧人也无法居住了。现在房屋已经全部倒塌了。</h3> <h3>这是双龙洞的大门洞。</h3> <h3>这是双龙洞的两个洞口。</h3> <h3>双龙洞前立着一通《重修双龙洞碑记》的石碑,碑上记载:清嘉庆年间在此就创建了戏楼,光绪十六年重修正殿,增高了戏楼三尺,新修櫃房一间,骡屋五间,增修上下院整齐宽阔,殿宇辉煌。从石碑可以看出当时双龙洞的香火旺盛的情景。</h3> 双龙洞有两个天然石洞,高大宽阔。一洞深约50米左右,一洞深约二十米左右。<div><br></div> <h3>深一些的洞约50米左右。</h3> <h3>浅一点的洞约二十多米深。</h3> <h3>在二十多米深的洞里,有一眼泉水,可以饮用。当年双龙洞寺内的人畜吃水可能就是靠这个泉水吧。</h3> <h3>离开双龙洞,走过一段平缓的小路,然后爬坡上山。</h3> <h3>不一会儿就上了山梁,与在此等候的向导及志军他们几人会齐后继续沿着山梁前行。</h3> <h3>然后一路下坡,直插到沟底的公路上。左拐一公里左右,就到了黑茅沟白径古道的入口处。</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就是黑茅沟(也有叫黑毛沟或黑猫沟的)白径古道的入口处。白径古道,古称白径。白陉位于太行山南关山,连接马圪当大峡谷,全程百余里。因傍古老的白鹿山通过而叫白陉。白陉起自辉县薄壁,经陵川长山底,武家湾,甘河,磢底,横水河至晋城,长治与太行陉,滏口陉会合。凡陉必为隘,凡陉必设关,白陉关叫孟门关屹然立于晋豫边界,至今山名仍叫关山。此陉可南渡黄河,攻汴,郑,东向山东菏泽,大名府,北窥安阳,邯郸,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隘。</font></h3> <h3>  白陉古道,是著名的“太行八陉”第三陉。景区山门石刻记载,白陉古道大约始于距今3300年前,商代20代君王盘庚由奄(今曲阜)迁都太行山下的殷(今安阳)之后,自然形成了各地通往太行山下的通道,是晋东南与豫北之间的重要通道,现今大部分路段已被改造为公路。双底村的这段白陉古道凿岩建道于百十米高的悬崖裂谷东壁,保存较为完好,是现如今“太行八陉”中保存最好、现存最长的一条。<br></h3> <h3>从黑茅沟白径古道入口进去,没走一会儿,经过一座古石拱桥。这就是传说中的行巅第一桥或仙人桥或寡妇桥。行巅第一桥修建于民国十九年,大桥下面的那座石头小桥,才是正宗的与白陉古道相配套的古桥。古籍记载叫“仙人桥”。《陵川县志》记:仙人桥,县东南五十里十里河旁。说古道修到此时遇沟隔断,不能连续。但次日晨却见桥已架起,突现坦途。这座桥也叫“寡妇桥”。古时候,这一带森林茂密,常有虎豹出没。横水河村村民张弥沿古道下河南贩粮,因旧时所建之桥已塌,只得绕两山湾逾一深沟曲折而上古道。未曾想突被猛虎袭击丧命,扔下妻子玉莲。玉莲痛定思痛:有桥则为通途,无桥则沦僻壤,一桥竟定丈夫存亡。于是荒之土地不顾,每天凿石修桥。到丈夫亡命百祭之日桥架成,玉莲桥头一呼,天上竟见一座彩虹桥,玉莲则循桥飘飘然飞天而去。而后亦称“寡妇桥”。</h3> <h3>白径古道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悬崖。道路由一块块花岗岩石头砌成,石头表面被千年踩踏的十分光滑。尽显苍桑的历史感。</h3> <h3>路边后人修建的休息亭。</h3> <h3>古道旁的石窟溶洞,古时曾是过往行人的客栈。溶洞一角还有小水源可供人饮用。</h3> <h3>忽然发现古道上有几处石块上刻有“古郊”二字,后经问询向导张补才讲,一说是古代此段属古郊乡辖区,一说是此段路由古郊乡负责修建,为保证质量,谁修建谁维护。就如同现在的说法叫终身负责制。</h3> <h3>古道上还常常看到石块上形成的状如马蹄状的小石坑。许多人都认为这是骡马踩踏形成的马蹄痕迹。对于这一点,向导张补才特别解释说,这不是马蹄坑。他说,你发现有这种状如马蹄坑的地方,都是处于一块较大的大块上,不是人工砌上的石块,而是原来山体上的石头。这种石头中间存在小裂纹,当地人叫石芯,经过常年累月的雨水淋冲将骡马粪便及尘埃败叶的汁液渗透进石芯缝隙中,久而久之风化演变而成的。这种解释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哈哈</h3> <h3>在“仙人宝座”上拍照留念。</h3> <h3>又遇一个休息亭。</h3> <h3>忽然抬头望去,只见古道上方的天目山上,有一个山体孔洞,形如立目。这就是古道路上的著名景点“天目明窗”。此洞高40米宽6米,人称:昼可看红日蓝天,夜可赏明月星辰。</h3> <h3>再往前行,是“白径锁钥”景点,即在古道上的隘口。</h3> <h3>在“回音壁”景观处,对着高耸的略显弧形的绝壁大喊一声,果然听到了回声连连。</h3> <h3>继续前行,路旁发现一处建筑群。旁边在一倒塌的小庙。</h3> <h3>庙壁上有一刻有“界碑”二字的石碑。有人说界碑之处即是晋豫两省的交界处。我细看界碑文字后感觉应该另有说法,大家可以探讨。</h3><h3> 碑文中写有“山神祠诚为两省之要害实属往来之衛衢几以供行人歇足”,捐资者有:“贵盛店”“兴盛店”“义兴店”“兴裕號”“德顺號”“义隆號”等及一些个人。内容主要是修殿为让神灵庇佑,以及几人商议如何使行人能免受风雨侵扰安心歇足。落款是大清嘉庆十八年所立。当地老乡讲,小庙旁就是古客栈。所以应该推想,这块界碑可能是两省商家约定的以山神祠为界分别经商开店的地盘划分的地界,而并非官府所立的界碑。从古至今,个人和单位都是无权确定辖区地界的。</h3><h3>按照照规,省与省,县与县等行政辖区的界碑,应该是由官府立碑。</h3> <h3>这是小庙旁边的古代客栈的遗迹。</h3> <h3>经过界碑处,不一会儿就到了著名的白径古道“七十二拐”的地方。下图是从网络上下载的一张七十二拐全貌图。即在一个两山相夹的小山洼陡坡上,修建的有72个拐弯的石块砌筑的山路。</h3> <h3>在古道上隔一截就筑有一条横在路上的高出路面的石条,这有两个作用,一是防止骡马上坡打滑,一是雨天分流雨水。</h3> <h3>由于是走的下坡路,72拐也没觉得有多艰难。不一会儿就到了这段古道的终点。只见一座门楼上写的“晋门”二字,便知已到白径古道山西通往河南的起点。</h3> <h3>72拐,是为了促进旅游而起的吸引游人的名字。当地过去叫72拐为小磢,说南面还有一个叫大磢。72拐下到山底叫磢底,由于修古道在先,建村在后,所以当地老人说:先有白径道,后有双底村。</h3> <h3>至此,全部完成了十八缸~双龙洞~白径古道穿越的全部行程21.8公里。</h3><h3><br></h3><h3><br></h3><h3>下面展示一下同行驴友的风彩。</h3> <h3>第一缸底亮一嗓!</h3> <h3>三美驴同框。</h3> <h3>夫妻秀恩爱。</h3> <h3>姐妹情深</h3> <h3>柔软功夫相当了得!</h3> <h3>镜中人影</h3> <h3>昂天长啸</h3> <h3>骑友变驴友</h3> <h3>舞棒论棍</h3> <h3>买来山货回家坐。</h3> <h3>收藏崖柏和龙头拐</h3> <h3>借问强驴需休息?</h3> <h3>悠然自得躺竹椅。</h3> <h3>老杜与我要合影,建峰站那不挪空。</h3> <h3>回顾此次行程有几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十八缸线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不是恐高,不是特别胆小,手脚灵活有力,是完全可以攀越成功的。同行驴友们事后乐观的讲,十八缸惊险也不过如此吧了哈哈😄。二是没想到白径古道保存的这么好。虽然没有什么强度,但感受了一次穿越古代时空的体验。三是没有想到大多数驴友一天半的行程我们一天就走了下来,而且回来后连我都还没觉得特别累,冲了一澡就浑身轻松,也算是创了奇迹。自己对第二天的北扒绝~红豆杉大峡谷穿越更增添了信心!</h3><h3> 晚上争取早睡,为第二天的行程做好准备。期待我的北扒绝~红豆杉大峡谷穿越的游记吧哈哈😄</h3><h3><br></h3><h3><br></h3><h3> 注:个别照片选用同行驴友在此一并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