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团”青海甘肃的丝路文化之旅

老马

<h3>这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大西北:荒漠地、戈壁滩、无人区 ……<br><br>回望数千年,守关将士粗犷豪放的悲凉歌声,边塞诗人形单影孤的低声吟叹,一望无际苍莽浩荡的连天草原,漫天风沙飞舞卷地的大漠戈壁,葡萄美酒与金戈铁马交织的边关孤城……这些独属于大西北的苍凉与豪迈,透过书简,穿越时空,深深镌刻在中国人骨子里,形成了挥之不去的情结。<br><br>正是带着这样的情结,我们一行18人(号称“江苏十八团”)于2018年6月19日中午从南京飞赴兰州。<br><br>一出兰州中川机场,乘上大巴直奔黄河岸边,欣赏黄河母亲像,她位于兰州市黄河南岸,是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雕塑由“母亲”和一“男婴”组成构图。分别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br></h3> <h3>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就像母亲的乳汁般,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铸造了延续千年的华夏文明。</h3> <p class="ql-block">滔滔黄河自西向东,奔向大海,而水车正如黄河母亲的珠瓒,千百年来在沿黄两岸,以其独有的风姿留传至今。古老的水车转动不停,是中华儿女吃苦耐劳、接续奋斗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十八团直奔青海湖,在黄土高原上沿古丝绸之路一路向西,过西宁,走青藏线,翻过明月山,呈现在眼前的是另一番景象——大草原上牛羊成群,风光旖旎。</p> <p class="ql-block">相传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以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并未能看到故乡亲人。她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p> <h3>当年只有16岁的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h3> <h3>沿青藏线继续前行,很快便到达了青海湖畔。</h3> <h3>午餐后,我们来到藏文化体验中心,了解藏文化,学习和体验唐卡文化。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h3> <h3>绘制唐卡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画师动笔前需专心修行数日,以期达到养性凝神的目的,画师一般都很少在画作上留名,因为他们视绘制唐卡为一种奉献或修行的行为。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褪,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在绘制唐卡过程中,画师需要用舌尖去舐笔润色,长期如此,有损健康,因而唐卡画师长寿者较少。可以说唐卡是画师们以信仰设计布局、用心血勾勒描画、拿生命绘制而成。</h3> <h3>画师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位团员,瞧,大家学画唐卡那一丝不苟的样子,也令人动容!</h3> <h3>凉风拂面,青海湖畔,活力四射的团员们完成了一次骑行活动,体验自然之美和人生之美。</h3> <h3>第三天清晨,从西宁出发,前往塔尔寺参观游览。在景区入口处即碰到美丽的藏族姑娘跳起热情的锅庄,欢迎八方来客。</h3> <h3>塔尔寺是宗喀巴大师罗桑扎巴(1357-1419)的诞生地。宗喀巴大师早年学经于夏琼寺,16岁去西藏深造,改革西藏佛教,创立格鲁派(黄教),成为一代宗师。</h3> <h3>建于1776年的八宝如意塔,位于寺前广场。据说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h3> <h3>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三世达赖、四世达赖、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十四世达赖及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 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另外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着。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塔尔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远近闻名。</h3> <h3>在塔尔寺,有许多磕长头的信仰者。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徒为实现信仰、祈福避灾而进行的最为虔诚的祈祷方式。修行是极艰苦的,从早到晚不间断地修持,一般需两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其中就包括必不可少的磕长头十万次。</h3> <h3>离开塔尔寺,我们坐上动车,前往张掖。一下火车,直奔七彩丹霞景点,夜宿张掖。第四天上午参观了大佛寺。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名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因寺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涅槃像而得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h3> <h3>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张掖,被大佛寺的塑像精美、建筑宏伟和张掖的繁华所吸引,曾留居一年之久。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均出生于大佛寺。“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这是大佛寺山门的一幅楹联,禅意无限,无需多问!</h3> <h3>大佛寺的保护迫在眉睫,管理亟待加强。大佛损毁十分严重,而且有加速损毁的趋势,寺内虽明确规定不允许拍照,但很多参观者根本无视规定,闪光灯不停闪烁,竟然无人制止!</h3> <h3>参观完大佛寺,我们中午到达嘉峪关。</h3> <h3>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又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在这里,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的“丝绸古道”及历代兵家征战的“古战场”烽燧依稀可见。这里是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h3> <h3>嘉峪关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h3> <h3>“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关内古戏台两侧的这幅对联高度概括了古往今来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人生就是一个大戏台,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希望我们都能演绎人生的精彩华章!</h3> <h3>离开嘉峪关在河西走廊的荒漠中继续西行,当晚到达敦煌。第五天在游玩了鸣沙山月牙泉之后,前往参观莫高窟。</h3> <h3>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h3> <h3>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h3> <h3>莫高窟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物宝库。在藏经洞中就曾出土了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等5万多件,艺术价值极高,可惜由于当时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无知,这些宝藏有近4万卷被盗往国外。</h3> <h3>第六天,我们向西进发,前往雅丹国家地质公园,返回途中游览了玉门关和汉代长城遗址。</h3> <h3>说起玉门关,每个人马上会想到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h3> <h3>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公元前121年---107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即:阳关、玉门关。</h3> <h3>今天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又称小方盘城,孤独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站在关口,思绪飞扬,你会看到汉代此地,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h3> <h3>汉代长城遗址与小方盘城相距不远,通过这段遗址,可以想象古代战场的惨烈,冷兵器时代,就靠这短短的长城来抵御外族的侵略,这段遗址在2000多年后向我们无声的诉说着历史。现在的遗址风化很严重,想想它也有消失的一天,但是历史不会消失!</h3> <h3>大西北的古丝绸之路后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逐步走向衰败。但我们十八团一路走过,一路惊叹,一路自豪,为我们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为我们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