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仅以此美篇,怀念我们逝去的青春</h5> <h3>第一乐章<br>乐队的组建</h3> <h5> 那是1970年前后,正逢文革后期,百废待兴,原淮阴地区京剧团经过文革的破四旧,立四新摧枯拉朽式的革命,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已被赶出舞台 ,然而,已无足够的班底能胜任如日中天的现代样板戏的排练和演出了。</h5> <h5> 在当时上山下乡运动仍如火如荼的形势下,地区革委会指示地区文化局分赴全地区各县市(当时我们是全省人口最多的,拥有十三个县市的地区),立即选调优秀文艺人才从农村返回城市,进行对样板戏的排练和演出,经过选调人员的千辛万苦,终于淮阴地区的第一支交响乐队诞生了!</h5> <h5> 1972年元旦,乐队已增至近三十人,交响乐队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大贝司(低音提琴)。木管中的长笛、双簧管、单簧管(黑管)、大管(巴松)。铜管中的园号、小号、长号,均已配齐了从众多知识青年中千挑万选出来的乐手,定音鼓那时还很罕见,按样板戏要求,虽已置办了定音鼓,但是无法选调出演奏员,乐队指挥决定由原乐队的郭振洲老师边干边学。</h5> <h3>乐队排练的场景</h3> <h5> 我们的驻地孙大庄原是乡绅的庭院,在当时看那大院真是气派壮观,十分了得。办公室的那几张红木真皮沙发称得上是当年最奢侈高贵的物品了。</h5> <h3>第二乐章:蒸蒸日上的淮阴地区京剧团</h3> <h5> 剧团多了这么一支气势磅礴的交响乐队,一时间,笙歌四起,地区京剧团内顿时显得空前繁荣,鼎盛一时:江苏省戏校将多年培养而成的年轻的二位乐手:李振荣、陈德斌、和演员陈云秋、张九成、杨家俊、刘志,梁光荣、于志强、薛怡铁、李秀云、王苏敏、崔秀兰、戴美娟,王美娟、张玲娣、佟启新等共十六名经过数年培养的京剧班毕业生分配到淮阴地区充实强化淮阴地区京剧团,由于有了这些新鲜血液------当年影星王馥荔的同窗学友的加盟,再加上我们这支朝气蓬勃刚成立的交响乐队,不言而喻我们的组合成为淮阴地区历史上的一支阵容最浩大,演员最出色,乐队最样板的演出队伍。当时的剧团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沈前珍,文革前曾任省委宣传部部长室秘书,淮海报常务副主编 ,原剧团老团长王继绪是位抗战时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在他们的出色领导下,从此淮阴地区京剧团在样板戏的舞台上更加光彩夺目,美不胜收。</h5> <h5>国家一级演奏员,尤海秋琴师。</h5> <h5>铁军在练功</h5> <h3> 一功处长在吹奏长笛。</h3><h5> 那威虎山中昂扬激进的旋律,那阳澄湖上朝霞万丈的画面,那沙家浜坚持中的铿锵誓词和电闪雷鸣下的造型,那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的凝重全都靠交响乐队的音乐营造气氛,所有乐队的队员都和自已操练的乐器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在剧团内每日每时都和自已心爱的乐器形影不离,日夜练习五线总谱中的各个难点,因此,他们在四十八年后的今天,依然是乐坛上的佼佼者。他们在音乐的银河里闪耀着各自迷人的星光。</h5> <h5>刘宏老师在演出</h5> <h5>士才老师在少年宫的晚会上指挥</h5> <h5> 小平老师目前依然活跃在南京的舞台上,风采不减当年。</h5> <h5>海秋老师在庆祝澳门回归的演出中由交响乐伴奏演出"京胡独奏-夜深沉"</h5> <h5>百般才艺,小试牛刀。刘宏老师除演奏唢呐外 ,其它的木管乐器的演奏水平也不一般</h5> <h5>振臂一呼,弟子无数。士才老师在少年宫从事小提琴教学三十余年,培养出了众多的小提琴接班人。</h5> <h5> 范老师和他的乐队。玉新老师是淮阴铜管乐器的早期佼佼者,目前仍正在从事铜管乐器的教学工作。</h5> <h5> 在我们的努力下,伴奏水准日渐提高,很快就受到了社会对我们的认可和宠爱,现在想起来都是满满的幸福。那时我们的年龄最小的甚至只有14岁,稚嫩的脸上挂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想往。</h5> <h5> 上图为瞻仰烈士纪念碑 ,下图为送长笛沈一功参军,左起为团长王继绪,中:沈一功,右:著名花旦表演艺术家宋长荣。</h5> <h5> 剧团内唯一的一台高档办公用品135海鸥相机,由文铁军掌管使用,他为我们摄了好多珍贵的照片,记得那曾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们在城南公园,由他摄下的下面这几张难得可贵的照片,我们一直珍藏到四十八年后的今天。</h5> <h5> 弹指一挥,旧貌新颜。四十八年过去了,容颜虽老,但是那种由音乐熏陶赋于我们的气质,音乐带给我们抑扬顿挫的精,气,神,依然流露在我们的笑貌之中。</h5> <h5> 与艺术家聚会,下图,右一:当年纪录片"红娘"中的张生扮演者,淮阴地区京剧团戏校毕业生,陈云秋老师。右二:当代活"红娘",宋长荣老师,右三:当年样板戏时期学员,朱宁生女士。右四:当年乐队琵琶演奏,卢小平老师。</h5> <h5> 那时士才任淮阴地区京剧团的团支部书记,兼乐队班长,我和铁军任副班长。紧张的排练之余,稚气未退孩子般的几个小队友:小范,小袁,小二子及阿邓总称为乐队"四小",他们在艺术上进步很快,但不时会给我们找点小麻烦:暗撕点名册为了免受批评,;偷香肠为了教训食堂陈安银大师傅;偷偷倒掉尊称"包打听"王福全老师刚泡好的茶,再添满凉水,为的是杀一下常跟他们"四小"过不去的这位"六爷"的锐气;结伴去楼下女生宿舍聊天------,现在想来仍让人忍俊不止。</h5> <h3>第三乐章 辉煌的历史 </h3><h5> </h5> <h5> 当年,如何在第一时间向淮阴人民汇报演出现代京剧"杜鹃山",地区京剧团决定派出最强有力的学习团队,由演员曹云鹏,李秀云,张九成和乐队指挥王含璋,京胡尤海秋琴师等一行数人前往北京京剧团现场学习,那时该现代京剧正处于严密的保密阶段,为防止剧本流失严禁任何人采访剧组。<br> 他们带去当时淮阴人民广播电台刚分配到手的一台微型录音机,以做现场录音之用。但是要使采访学习成功,还必须先从打开人脉做起。<br> 当年杜鹃山剧本演出的首席琴师是全国驰名的京胡大师燕守平老师,而共享南尤北燕这一美称的尤继舜老师就是海秋老师的哥哥,于是负责乐队资料学习的工作,就由此时正在上海样板团的尤老师亲笔书信,由他的妹妹海秋亲自送给北京的燕守平大师 。亲情的嘱托,友情的感招,艺术家的共呜,传播现代京剧的强烈的责任感;燕大师终于被淮安人的诚心所感动了。他在剧组每晚的排练之余,将厚厚的总谱一部份一部份的带到了海秋和王含璋指挥的驻地。我们乐队的两位队友挑灯夜战,连夜对乐谱进行抄录,并带回了完整的录音带。回淮后由乐队指挥含璋和士才班长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理,上下半场乐谱两人一人一半,厚厚的总谱他们两人用了十五个日日夜夜,终于完美的整理了出来。由于反复按读录音机的回放键,甚至使他们拉琴的手在一段时间内都失去了灵敏和快捷。<br> 我们乐队的各位队员有了演出的乐谱,更加努力的操演排练,那些资料 成为了我们高水平伴奏成功的有力保证。</h5> <h5>现代京剧"杜鹃山"演出时的乐队阵容。</h5> <h5> 乐队的顽强拼博,戏校同学辛勤汗水的浇灌,在全体同仁的齐心协力下,淮阴地区京剧团排演的现代京剧"杜鹃山",领先省内,誉满江苏,创下了连续在省内外演出一百多场的最佳业绩。记得在南京首场演出时,得到了省京同行和省歌舞团乐队朋友们的交口称赞,好评如潮。好多音乐界的朋友对我们的乐队的评价是:江苏省内除省京外的最好的西洋乐队。</h5> <h5> 让我们通过北京京剧团著名演员杨春霞在国内演出交响乐伴奏"杜鹃山"的盛况,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演出的场景,每当看到这些类似的影像资料,我们所有的同志都会心潮澎湃;沉醉在我们当年演出的回忆中,遐想万千,激动不已。</h5> <h5> 那时我们是地区一千二百万人民的代表,我们肩负地区老乡的嘱托,慰问,演出,上山,出海,和名人同台,与首长合影,生活充实饱满,好像这大千世界到处都成了我们展示自已才艺的舞台。</h5> <h5> 为展现淮阴地区深厚的戏曲文脉,我们参加了荀艺长荣四十周年演出。"荀艺长荣"由当时的政治局常委李瑞环提词。图为巡演前的排练。琴师:尤海秋。司鼓:李正荣。</h5> <h5> 演出地点为南京,淮阴和沭阳等地,演出时聘请了同为荀派传人的样板戏"红灯记"中李铁梅的扮演者刘长瑜老师同时参加演出红灯记片段。图中的照片是我们与当年样板戏"红灯记"中的李铁梅扮演者刘长瑜老师及艺术家宋长荣先生的合影。当时带队的佟启新团长亲自安排为我们拍摄留念,并且给我们安排了让刘长瑜老师和宋长荣老师为我们大家一一签名以作记念。(见上一张图片的下半部份)</h5> <h5>陈士才班长和刘长瑜老师的合影。</h5> <h5> 和刘长瑜老师合演红灯记,李奶奶由陈宽霞老师扮演,京胡尤海秋。</h5> <h5>左起为宋长荣老师 省委张连珍副书记,尤海秋老师。</h5> <h5> 李德生军长亲自迎接来自家乡淮阴的慰问团,照片中左起为:京剧大师宋长荣;宋老师的夫人王长珍;李德生军长;老旦演员王美娟;琴师尤海秋。</h5> <h5> 朱镕基总理亲自为艺术大师宋长荣先生的演唱伴奏。陪同朱总理伴奏的是原智取威虎山样板戏剧组的上海京剧院著名琴师尤继舜(在朱总理的右侧)和尤继舜老师的妹妹国家一级演奏员尤海秋老师。(在朱总理的左侧)</h5> <h5>海秋老师和朱总理夫妇合影。</h5> <h5>去第一线演出。送样板戏下乡。</h5> <h3><font color="#010101">赴徐州大黄山煤矿进行春节的慰问演出。</font></h3> <h5> 此照片可点击并且高清下载保存后放大浏览。</h5><h5>代表淮安地区一千二百万人民去徐州慰问支左模范68军。受到68军张姪秀军长接见,并在淮海英雄纪念碑前合影留念。</h5><p class="ql-block"><br></p> <h5> 去鞍鋼慰问演出。</h5> <h5> 当年淮阴地区京剧团的乐队指挥王含璋,是小提琴家盛中国的师弟,原解放军前线歌舞团乐队的骨干王强老师则常驻在淮阴地区京剧团内,经常为我们木管乐器进行培训和指导,铜管乐器自县文工团号手老袁的公子庆山入团后,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三大件的海秋系京胡界的名门世家的闺秀,其兄长尤继舜更因是样板团的琴师而名闻海内,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乐队的演奏水平日益提高,淮阴地区京剧团的演出美誉度迅速步入省内的前列。</h5> <h3>第四乐章</h3><h3>今夜星光璀璨</h3> <h5> 如今当年的西乐队已解散多年,当我们重逢再相聚时,回首往事,百感交集。文革十年中,我们是命运的宠儿,样板戏让我们英姿飒爽的走上了人生的舞台,雄浑的交响乐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回忆过去,是为了感恩社会对我们的厚爱,我们把盏举杯沉浸在友谊的海洋;数年的同台演出,恍如昨日分手,昔别四十八年,如梦如诗,我们没有愧对人生,我们继续工作在不同的岗位,祖国在崛起,我们有着更加幸福和美好的未来。</h5> <h5>四十八年后我们重逢相聚</h5> <h5> 上海和南京虽相聚不远,但这两姐妹今日的团聚还真是来之不易。</h5> <h5> 当年的小字辈,现在都成为了社会的栋梁。</h5> <h5>千杯万杯也不醉,我们自豪的举起杯,挺胸膛,笑扬眉,我们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h5> <h5>舒心的酒呀浓又美,瞻望未来令人醉。</h5> <h5>杨启</h5><h5>小提琴 </h5><h5>南京市第四中学中教高级教师。</h5> <h5>邓林荃 </h5><h5>双簧管 </h5><h5>省高等教育委员会。</h5> <h5>沈一功 </h5><h5>长笛 </h5><h5>江苏省团委正处级干部</h5> <h5>陈国基 </h5><h5>小提琴 </h5><h5>职教办主任</h5><h5>电视台小银星艺术团顾问</h5> <h5>陈士才 </h5><h5>首席小提琴</h5><h5>乐队指挥</h5><h5>市少年宫专职提琴老师。</h5> <h5>丁深 </h5><h5> 大提琴</h5><h5> 乐队公益活动组织者。</h5> <h5>范玉新 </h5><h5>荣称"淮安地区第一号 " </h5><h5>铜管乐培训班老师。</h5> <h5>刘宏 </h5><h5>唢呐,木管, </h5><h5> 书法家, </h5><h5>淮安市润泽中学董事长。</h5> <h5>卢小平 </h5><h5>琵琶</h5><h5>南京受欢迎的礼仪主持人。</h5><h5>右为琴师尤海秋女士,国家一级演奏员。</h5> <h5>文铁军 </h5><h5>小提琴</h5><h5>摄影家</h5><h5>中国摄影报社活动部主任。</h5> <h5>王成彪</h5><h5>大管演奏</h5><h5> 旅游达人。</h5> <h5>周国强 </h5><h5>黑管 </h5><h5>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工程部主任</h5><h5>高级工程师。</h5> <h3><br></h3><h5>丰富快乐的业余生活花絮</h5> <h5>虎门出将子,给孙女倾注满腔的爱。</h5> <h5>桃李满天下。</h5> <h5>互敬互爱</h5> <h5>孝顺之心常在,厚德必能载物。</h5> <h5>永远的朋友。</h5> <h5>回味过去,感谢淮阴人民对戏剧历史的尊重---参观淮阴戏曲博物馆。</h5> <h5>凝聚四海,关爱八方。</h5> <h5>洞察世界,笑对人生。</h5> <h5>环游世界的勇气,使你永不变老!!</h5> <h5>指挥组织大型音乐活动。</h5> <h5>天下第一号的弟子声震江苏。</h5> <h5>两个家庭,百年好合。</h5> <h5>让我们二十年后再相会!</h5> <h5>刘宏老师的书法和公益活动。</h5> <h5>周国强的瓷艺作品,现存于上海市政府农工党总部。</h5> <h5> 六月十二日,部份乐队的朋友聚集在淮阴,叙不完的阔别思念之情,忆不尽的昔日吹弹歌舞,沧桑的岁月没有带走我们曾经的友爱,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我们再次重相逢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情,让我们期待着我们下一次更多的战友来淮阴归队重聚,让我们再一次重温我们曾经的芳华!那时的风,那时的雨,那时我们会更加的快乐。</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