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最近越来越感觉到我以为别人眼里的我和别人眼里的我是不一样的。</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我想知道我在别人眼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问身边的朋友:"如果用三个词形容我,你会用哪三个?"</h3><h3><br /></h3><h3> 他们给出的评价出乎意料地高,大多是溢美之词,有些评价甚至是自恋如我也实在不敢当。实际上我还有很多缺点,朋友们真的对我够仁慈了。</h3><h3><br /></h3> <h3> 在这些评价里有一些词出现了不止一次,我挑一些能够讲讲的方面来说吧。</h3><h3><br /></h3><h3> 有几个人的评价和我的生活有关,的确,我爱生活。"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朱光潜也如是说呀。</h3><h3><br /></h3><h3> 作家里边,我挺喜欢王小波的。他在《黄金时代》里说:"那一天,我二十一岁,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h3><h3><br /></h3><h3> 这一年,我十八岁,我一生的黄金时代。还是借他的口,我要说:"我要爱,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当作一百世一样。无论如何,我要对自己负起责任。"</h3><h3> </h3><h3> 上个月报名参加一个活动,写了一封介绍自己兴趣爱好的信给主办方,虽然有给自己打广告的成分,但是多少也传递了一些我的生活态度。</h3> <h3>补充一些vlog</h3><h3><br /></h3> <h3>两周日常生活:</h3> <h3> 还有一些朋友说感觉我什么都知道一点,给我有内涵有想法之类的评价,听到这种声音真的很心虚,如果大家也想造成这种假象,我强烈推荐两种方法—读书和看电影。都是让人脑子灵泛的好东西。</h3><h3><br /></h3><h3> 先来说说读书,我有一项习惯打卡是每天读书半小时。它真的是获取知识最轻松的一个方法,不需要摔得头破血流,就能把前人的经验据为己有。</h3><h3><br /></h3><h3> </h3><h3> </h3> <h3> 张元济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羡林把书比作人类社会传承发展的接力棒。还有很多名人都说过类似的金句,我深以为然。真是搞不懂为什么读书无用论会受到一部分人的拥护,哪怕是我这种阅书量并不多的初级读书人,不管是知识层面、还是精神层面,翻翻书都大有裨益。</h3><h3> </h3><h3> 工具书把指导实践的方法告诉我们,这类书的作用是肉眼可见的。文学类的书对人的影响则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本书对我们的改变落在那些微小的地方,但是积跬步可以至千里,时间花在哪里,其实是看得见的。</h3><h3><br /></h3><h3> 我觉得读书对我的意义之一,在于它可以让我的心态更加平和更加安宁。我可以明显地觉察到,在一段时间内,读书或不读书,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浮躁或安宁,是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如果有一个减少焦虑的方法摆在面前,我想没有人不愿意去做吧。</h3><h3><br /></h3><h3> 读书对我的意义之二,在于对这世界不同视角的思考变多了,情感也更加丰富了。有的时候看到一个情景,我会想起书里的某个片段。比如6月16号下午,我在一个站牌等公交。天气很好,是个晴天,阳光和煦,灰尘在空气里飞来飞去。行人很少,世界里只有车子偶尔的呼啸。叮叮当当,拐角处的巷子里传来声音,沐浴着阳光,一辆小推车走过来,推车人朝我笑。突然就想到了《云雀叫了一整天》里的《从前慢》,慢慢的日色里慢慢的行人慢慢的生活着,多好。</h3><h3> </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桌里的一些书,安利这款app—"网易蜗牛读书"</h5> <h3> 每周看一部电影也是我的习惯之一。电影和书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拓展了我生命的边界。个人觉得电影的深度不能跟书比。不过电影有一个地方比书强。我记得有一个关于记忆的理论这样说,你感受事物的方式越多,对于这个事物的记忆越深。书籍是文字组成的。而电影则集影像、声音、文章于一身。较之文字自然记忆更加深刻。</h3><h3><br /></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网盘里的一些电影</h5> <h3> 不管是读书还是观影,我极推崇看后留下些自己的笔记。好处很多,每个人的体验也不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至少看后了无痕的情况不会发生。</h3> <h3> 在这些评价中最让我惊讶,也是重复率最高的一项是—"知性"。据说是因为我常露出慈母般的微笑。好吧,我无话可说。可能是因为女肖母吧,我妈也常这样笑。</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黄金时代的爸妈</h5> <h3> 也收集了爸妈对我的评价。我之所以是我,爸妈的功劳很大。他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严父慈母,对我的教育很宽松,甚至可以说是放养。我有很多小毛病,但在我的印象里,自记事起他们没有打过我一次。爸妈对我的影响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h3> <h3> 比如,小时候很多人以为我的作业有爸妈一手辅导,我都理直气壮地反驳。现在想来,他们不常教我写,但学霸老妈的一些学习方式在不经意间已经传授给我。我身上一丝丝文艺的气息也可以说源于我爸。</h3><h3><br /></h3><h3> 作为吴先生和曹女士的女儿,我很幸福。</h3><h3> </h3> <h3> 这一年,我十八岁,在我的黄金时代,老爸写过一封信给我。信上的内容我一直都记得:内外兼修,不要花瓶式的漂亮。</h3><h3> 与君共勉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