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几十年书法实践中,不知不觉的偶发一种新的用笔方式,且频频使用之,迄今掐指不觉十载有余矣! 概曰:拇,食,中指捏管反腕拇指抵底,笔管压虎口,戗茬推笔涩进。笔管与纸呈10度~20度夹角,徐徐颤行。 臂须吃力,运笔前心境放静,呑吃一口压惊之气沉于丹田,专心致一,用精不纷。掭笔或"浓"或"淡",或"渴"或"饱",俱任由之。起笔处乃笔划之末,相反,笔尖的指向亦是笔划之始。此技亦可三指扼管反腕向下逆施,其效同。斯用笔技法盖是逆行锋藏不露,其味若金。 觅史览古不曾见有任何关乎此书写用笔之法的任何描述。但近些年我遇到过多人亦偶施此法,问曰:"尔称何法乎"?答:"不知,胡弄耳"。遂击掌大笑不了了之。湖北书家彭军兄弟就是其一。大家只知务其此法用笔,沒有一个说法,彭军兄弟管它叫"挫"法,不过是自己的叫法,算是给了个"名份"开始我也这么叫。近些日子愈发不安,昌盛之世应是百艺出新之际,恐怕自觉形成此技法者不乏其人!自然有了一个"正名"的思想。"挫"字查究字条尚不够十分达意,遂取"戗笔"一词冠之,庶几接近。 "戗笔"之法在中国画词系中有其微表,是描述皴法的一种形式,亦称"雨点皴","豆瓣披",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用中锋稍间以倾锋画出雨点似的形迹,这显然与此技法难吻,大相径庭。 "戗笔"之法适用于篆,隶,楷等诸书体。玩到极处行草书亦可侧行,看其造化了。此技适宜巴掌大小以上的字幅,尤宜"榜书",亦称"署书","擘窠大字"等。用此笔法最能体现静动互存,峻利遒美,金石雄拔之阳刚。有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之妙。 笔法在中国书法的构架中是一个非重要的元素。中国书法之要有"四法", "笔法,字法,章法及墨法",此占其一也。古之笔法:"按","提,"使","转"是一个综合运用的过程。从笔锋运动方向分,唯有"平移","摆动","提按","使转",但"戗笔"却改变了毛笔在运笔中的运动方向以及捉笔时特立独行的招式!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再从笔锋的特点观察中,侧,偏锋一并囊括;从线条的形态观之,收则更加"内敛",放则更加放逸"外拓",方圆之笔无不卓彩。而且"戗笔"之法使得用墨畅酣飞动。因独特的用笔方式:笔头与纸的夹角极小,几乎躺卧,笔腹蓄墨蓄水能力明显增强,复因逆之戗推,速度缓慢,故水墨易于掌控,极易收到"润彩"的特效。这恰恰迎合了董其昌的一句至理:"字之巧处在于用笔,尤在用墨"。 撰"戗笔"话题算是"抛砖"。本夫愚钝,实践偶得,不敢囊私,面倾愊悃,呈斯文于方家案前共磋之,讨论,完善。 2015年9月23日 于广东南海西樵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