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仁有禮,禮在龍游;久一漫談,藝術人生

风儿

<h3>古人有詩云: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詩人久後客不至,內心惆悵無比。可夏日炎炎之下,桑仁書院卻是賓朋滿座,第一期藝術沙龍如約而至,學員們滿懷著對書法藝術的嚮往,和對余久一老師崇拜之情,早早守候著,期盼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之旅。</h3> <h3>余久一老師,中書協會員,著名畫家,詩人,這一連串的稱謂仿若是一顆顆閃爍的星星,每一個都令我極其神往。</h3><h3>都說學識越淵博的人越謙卑,溫文爾雅如余老師,在漫談自己的成長之路時給人的感覺就如是。余老師一遍遍說自己進入中書協是靠走捷徑,卻不知他所說的捷徑在我們的眼裏簡直難如登天,更遑論說在上萬幅作品裏脫穎而出名列前五百躋身展覽。</h3> <h3>藍忠勝老師,我們的授業恩師,托著腮幫聽的如此認真,讓我們這些學生實在不敢懈怠,唯有努力再努力,才不至於辜負藍師對我們的諄諄教誨和殷殷期盼。</h3> <h3>看,同學們聽的多認真,連小朋友在邊上亦是目不轉睛,看來余老師的魅力折服了在場所有人。</h3><h3>余老師說:寫字應先通篆,不管是篆隸還是行草皆一樣。字典首選四川徐無聞先生編撰的《甲金篆隸大字典》,其中羅列甲金篆隸四體,唯有研究透了才能明白字體的演變。而他自己之所以能成功很大部分得益於查字典,“線條過關,結體優美,理解六書,自己造字”,看似簡簡單單16字成功秘訣,卻不知融入了余老師多少的心血,又哪裏可能是他今日如此輕描淡寫說來所能領悟的。</h3> <h3>想來,在如今物質生活日漸富裕的前提下,人們越來越追求精神上的豐滿,濟濟一堂的課堂,認真專注的神情足以證明大家對於藝術的渴望。</h3><h3>余老師說:藝術是需要文化來支撐的,沒有2文化浸潤那只能稱之為手藝。而古人的工藝,因為其一輩子做同一件事情,已達登峰造極,力臻完美,也等於藝術品。藝術的形式一直在演變,殷商時期精美的青銅器,製作工藝精美絕倫,圖案與字體全都有所指,在科技與生產力高速發展的現代,卻再也無法企及那樣的高度,不知可不可以稱之為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悲哀。</h3> <h3>看,我聽的多認真,一堂課兩個來小時,我基本不帶眨眼地用心聽了下來。我無比珍惜藍師給予我們的這次學習的機會,禮記有云:學然後知不足。每次學習都是一次次審視自己內心的過程,覺得自己猶如一塊急需養分的海綿,不放過任何一次學習的機會,努力汲取對自己有用的知識。有時候會想,年輕時候倘若有這樣的學習精神,那現在的我會不會完全不一樣。可是,人生沒有如果,人生亦不會重來,值得幸運的是,我醒悟的還算早,沒有等到老到喪失了學習能力才明白。如此說來,我真的算幸運的,在中年之際,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珍惜每一次學習的機會,學習學習再學習。</h3> <h3>這美女是誰?如此認真做筆記,好羨慕她還那麽年輕,在書法藝術的熏陶之下,相信她會越變越美。</h3><h3>余老師說學習的過程中要多研究歷屆參展作品集,有條件的話儘可能去現場看展覽,收穫之大會超乎大家的想象,而每一次投稿都是一次歷練。平時練習努力錘鍊線條的雜質,只留精華,根據自己的心性,化百煉鋼為繞指柔。赵孟頫說“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相传”,最是貼切地點明了錘鍊線條的重要性,在錘鍊線條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有獨特氣質和風骨的結體,這纔是對線條追求的最終極目標。</h3> <h3>蓬勃的綠意,氤氳成一股積極向上的學習的動力,你、我還有他,我們一起,就如同這夏天的濃綠,向上再向上……</h3><h3>余老師了了數語給我們指明了以後學習的方向,他說要懂得鋻賞書法作品,平日裏就得加強閱讀,最主要是熟读古诗词,買書儘量購買繁體豎排書。說起簡體字,余老師頗感遺憾,他認為中國漢字文化都積澱在繁體字裏,繁體字所蘊含的文化和展現的美感是簡體字無法企及的。中國是精英文化,而文化普及的代價就是降低高度,這是一種無奈吧。對於購買書籍余老師也給了很好的建議,版本最好是六七十年代上海書局和中華書局出版的,還有文革以前的古典書籍和文革剛結束時出版的也很好文革以前的古典书籍。</h3><h3>當余老師說學書法人家裏沒有繁體字的書根本無法想象時,我不由汗顏。如此看來,我只能算是一個偽愛好者,而對於書法的學習從練字忽然就無限拓寬開來,我彷彿感知到了另一個世界,一個浩瀚無垠囊括人類文字發展的世界。</h3> <h3>這是一個書法家寫給古人的一封信, 言辭切切。余老師把這當做一個例子來講,言語中滿滿都是遺憾。</h3><div>學書法應效法古人,但亦不能好高騖遠,唯有深切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把自己的才情真正融入到自己的作品里去,寫出有自己獨特風格的作品。</div><div>作為菜鳥的我們並沒有看出作品的不妥之處,聽余老師一講解,才恍然。說真的,作為一個頗有名氣的書法家鬧出這樣的笑話真的是書法界的悲哀,亦或許,藝術在如此光怪陸離充滿誘惑的現實社會中早已迷失了方向。</div> <h3>在此對縣書協主席鄭蘇勇老師表示最誠摯的謝意,謝謝您為名不見經傳的我題字,“積學”二字該是承載了您對龍游所有書法愛好者的殷切期望。</h3> <h3>謝謝蔣文淵老師,當你說給我畫一顆松樹時 我腦海里蹦出了一句詩“靜聽松風寒”,後來百度了下,是唐劉長卿的《聽彈琴》,全詩如下:“泠泠七絲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弹。”又覺有些悽清。後又想起“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想著你再給我畫一個月亮,樹下畫上石頭和清泉,是不是就完美了。哈哈,當然,這些都只是想想,初次相識的你能贈我一棵松我已是感激萬分,又哪裏敢有其他奢望。</h3> <h3>哎,這照片誰拍的呀,琚樹清老師的臉竟然一點也看不到了,這於我來說,真的是意外的收穫,我無比感恩這美好的遇見,萬分感謝您慷慨題字,讓我的冊頁增添光彩。</h3> <h3>十萬分的榮幸能得到余久一老師的真跡,幸福一直都在冒泡泡。</h3><h3>余老師說真正要效法古人,需得與古物親密接觸,可以把玩摩挲,才可與其溝通交流,感悟書家留存其中真意。如今我們哪怕去博物館看展,也無法與古物有接觸,燈光又極其暗淡,而平時看到的幾乎都是印刷品,取法宋元往往成了空談。倘若有條件,清代民国可以买几张来挂挂,古代書法家幾乎都是收藏家,才能有那麽高的造詣,赵孟頫、董其昌,乃至我們的乡贤余绍宋,家裏都有極其豐富的藏品。在學習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被效法古代這種說法迷惑,最好學自己能看到的東西,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並領悟其中真意。</h3><div>聽他一席話,真是勝讀十年書,朦朦朧朧中彷彿對於書法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和感悟,或許,這些對於我們以後學習的過程是極其重要的。</div> <h3>鄭主席和琚老師的墨寶,十二分歡喜。</h3><h3>余老師說:學中國書法,鉴赏很重要,與取法、品味、學識、閱歷、文化都息息相關。學習過程中切忌好高骛远,猶如萬里长城,我們只能從上到下,取民國清朝的不難,可取最底下秦汉的砖難上加難。而临摹主要不是說临的像不像,而是對作品的感受,要領悟每个人的變化氣質。临摹主要學学其中的氣息,内含的精神和那种瀟灑和優雅的格調与氣質,蕭條淡泊,恬淡從容,這都是中國藝術的特質。</h3> <h3>蔣老師的聽濤,是否有別樣的意味呢?</h3><h3>哈哈,四幅真跡,唯我獨有,使我相信一句話: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雖然我不知道老師們會不會給我的冊頁題字,但我時刻準備著總不會錯。真心感謝四位老師不怪罪我的冒昧,也真心感謝藍師和良師的傾情引薦,才讓我得以償願,雖少了四位老師的名章,但對我來說,這已是一筆無比珍貴的財富。</h3> <h3>余老師還舉了許多例子,比如說民國時期許多著名作家,如魯迅、胡適、郁達夫等,他們的字咋一看覺得不咋滴,可其中流露出來的味道卻讓人百看不厭久久不能忘懷,其中的奧妙就在於他們的字中自有他們自己的風骨在,真正吸引我們的是字中蘊含的他們的激情和特質。而如果只是注重寫的像不像,倒很有可能把字寫的像工藝品,雖然很精美,但充滿工匠氣,那不是藝術,只是技巧,沒有格調,不會吸引人。</h3><h3>余老師的話發人深省,或許對於我們這些初學者來說,這些還離我們很遙遠,可這些話會一直站在哪兒,宛如一座燈塔,行進茫然無措時,抬頭望望,才不至於迷失了方向。</h3> <h3>記得不久前和朋友開玩笑,說愛上書法是掉進了一个坑,如今看來,豈止是一个坑,應該是浩瀚的上下五千年才是。余老师說:要想真正學好書法,真的太難太難。通過余老師近兩個小時的漫談,對於書法這門藝術,好像有了不一樣的了解,透过那些名家名帖,仿若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亦好像有點明白讀懂名家字體的風骨和氣質遠比臨的像更重要,而同樣,前者遠比後者難得多。<br></h3><div>看來,以後自己閱讀的側重點要做些調整,同樣是看書,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更重要。就如余老師所說,嘗試看繁體字的竖排的書,學習之路何其漫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拳头][拳头][拳头]</div><div><br></div><div><br></div> <h3>我想以李白的《贈懷素草書歌》作為結尾,這首詩所蘊含的意境該是所有書法人的畢生追求吧。詩文如下:</h3><h3>吾師醉後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行,</h3><h3>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h3><h3>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h3><h3>恍恍如聞魔雷驚,時時只見龍蛇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