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色之旅 传承抗战精神

家和万事兴

<h3> 文/王剑楠</h3><div> </div><div> 6月24日,由长治市红色文化研究会组织的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人员,在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戴玉刚的带领下,一行30余人,专程深入到黎城县,就黎城的抗战遗址进行了参观考察,并对黎城的抗战历史进行了深入的了解。</div><div> 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人员一行在黎城县人大副主任孙广兴,县党史办副主任、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尚军,及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有关人员的陪同下,从黎城县城出发,沿黎城西井镇的彭庄村、卜牛村、板山、小窝铺山、上遥镇的龙洞山、平头村等地,实地体验了当年抗战的艰辛,现场接受了深刻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div> <h3>  盛开在路旁的小野花,仿佛在欢迎客人的到来。</h3><div> 黎城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战时期,黎城作为八路军地方工作团成功开辟的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于1937年11月成立县抗日民主政府,黎城最早获得解放。直至新中国诞生,红旗始终未倒。黎城既没有日伪政权的存在,也没有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共产党在黎城实现了连续执政、完全执政。因此黎城在当时成为了太行山上唯一的中心县、实验县、完整县、模范县。同时黎城也成为了八路军129师挺进太行深入敌后,歼灭日寇的大本营和根据地;成为了党中央毛主席经营山西,实施“围棋”战略,和作为抗战中六个战略支点之一,以及东方主战场之一的关键所在。另外,八路军115师也经黎城东出太行,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div><div> 就在这块红色的热土上,曾经有8位元帅、6位大将、27位上将、70位中将、439位少将,共计550位将帅在黎城生活战斗,因此黎城被称为“将帅故里”。迄今为止,黎城经调查发现的红色革命遗址近一千多处。目前核实统计的共160村559处。黎城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抗战历史博物馆”。</div><div> 黎城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div> <h3> 植被茂盛,生态良好的板山丛林。</h3><h3> 驱车上到板山,即被眼前巍然屹立的太行山所折服。如果你未曾登临板山,你就不会被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奇绝造化而深深吸引。都说:“我们在太行山上,”此言确实不虚!板山挺立的雄姿,正是当年八路军挺进太行,深入敌后,团结千千万万的民众,抗击凶恶的日本侵略者,挺起民族不屈脊梁的真实写照!</h3><h3> 此时,我的眼前,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太行山上红旗漫卷,战马撕鸣,我八路军将士与太行山人民站在一起,男女老少,迎着东方升起的太阳,形成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遍太行!</h3> <h3> 国画——《太行铁壁》</h3><h3> 如果你不是亲自来到这里,你是想象不到黎城为什么会作为八路军的核心根据地而屹立于太行,并一度成为坚持华北抗战的指挥中枢。</h3><h3> 时光回溯,抗战开始以后,八路军129师挺进太行。此前,按照“石拐会议”精神和“西河头会议”精神的战略部署,129师以黎城为中心开始开辟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38年3月至4月间,转入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总部在晋东南指挥129师连续取得“攻黎打援”的神头岭伏击战、“东阳关大捷”的响堂铺伏击战,以及粉碎日军对我晋东南地区发起的“第一次九路围攻”等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基础。</h3><h3> 由于当时,129师首入晋东南,将这些战役的指挥部设在了黎城,同时,黎城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深厚的群众基础,也成为了129师的首选地和驻扎地,并为日后成为大本营和牢固的根据地,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h3><h3> 1939年以后,随着侵华日军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阴谋,国民党的对日作战也渐由被迫抗战转为主动退却。这就使得侵华日军更加有恃无恐,并采用了“以华制华”的对华策略。在黎城周边,由于日军对国民党采取了“诱降”政策,致使黎城周边大部很快建立起伪政权,伪组织。日军在所谓控制的区域里又不断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和实施“囚笼”政策,到1940年,周边大部在日军的“蚕食"下,渐沦为敌占区或化为游击区,坚持敌后抗战的共产党和八路军在犬牙交错,敌顽夹击的形势下生存……</h3><h3> 而就在抗战处于最困难的时期,被日军奴役和蹂躏下的人民,当无法看到生的希望之时。黎城这块红色的根据地却撑起了抗战的一片天空,驱散了笼罩在根据地上空的乌云。八路军的首脑机关大都转移在黎城,继续决策运筹指挥着华北乃至全国的抗战。黎城毅然决然地担起了民族抗战的重任,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只有坚持抗战才能取得胜利。而坚持抗战到底,让沦陷区的民众也看到了新的希望!</h3><h3> 呵!雄伟的板山见证了历史的荣光,山体裸露的岩石无声地诉说着当年金戈铁马,八路军将士与根据地人民誓死抗战的坚定信念!</h3> <h3>   板山迷人的风光</h3><h3> “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大家充满豪情,驱车沿着板山崎岖的山路,考察留存在黎城大山深处的革命遗址。望着周围密林深处,或大山山凹里若隐若显的红色遗址,心潮难以平静,思绪再次回到史载的炮火硝烟的抗战岁月:</h3><h3>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桥儿沟召开,会议明确了“党应该把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独立自主地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方针。”大力进行根据地建设,“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等项任务。这次会议正确地分析了抗战的形势,规定了党在相持阶段的任务,为实现党对抗战的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h3><div> 12月中旬,中共黎城中心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县城召开数千人参加的“反汪拥蒋抗日大会”。大会号召全县民众“有钱出钱、有粮出粮、团结抗日、共赴国难,把黎城建设成坚强的抗日堡垒”;下旬,中心县委又在北坊村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div><div> 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从1939开始,八路军的一大批重要生产单位(后勤保障、兵工厂、银行等),同时还有一些重要机关、学校、文艺团体等也相继转移和驻扎黎城。一时间这些门类齐全的八路军重要单位云集黎城,黎城一度成为了太行山上的“红色经济特区”,又被称其为太行山上的“小延安”。</div><div> 抗战时期,黎城不仅认真贯彻落实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而且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同时又在抗战处于最艰难的严峻时刻,(当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并屡屡制造摩擦,发起反共高潮的阴谋之时,侵华日军则乘机对我根据地进行了无数次大举的“扫荡")是黎城这块红色的根据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支援和坚持抗战,并最终夺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div> <h3>  到达“小窝铺”山的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人员的车队。</h3><h3> 行至位于黎城与武乡交界的一处山沟里,这里是被习近平总书记的母亲——齐心,在她的回忆录中所提及在抗战期间,曾转移过的“小窝铺”山。到达此地,眼前豁然开朗,周围虽被大山包裹,但植被茂盛,一片郁郁葱葱。</h3><h3> 下车后,在一块竖立起来的纪念碑前,黎城县人大副主任孙广兴立即给大家介绍了今天来此地的目的,并重点讲解了“小窝铺”山的地理地形,以及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原来这就是今天登板山的主要目的,也是要来此地缅怀革命先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赓续红色基因,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h3> <h3>  大家在“小窝铺”山之地,聆听黎城县人大副主任孙广兴深情讲述诞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h3><h3> 在“小窝铺”山上,孙主任深情地向大家讲道——</h3><h3> “当年,习总书记的母亲——齐心随抗大学员来到黎城,由于日军扫荡,在此转战40多天,那时她只有16岁……”</h3><h3> “后来,习总书记在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会谈时,曾亲自向奥巴马讲述了自己的母亲在太行山上转战了40多天的故事。”</h3><h3>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129师385旅16团团长谢家庆,在带领战士掩护总部安全转移后,突然遭到日军包围,不幸在此壮烈牺牲……”</h3><h3> “1940年至1943年间,驻在黎城南委泉的129师生产部曾多次组织部队和黎城民兵在此附近开荒,开展大生产运动。尤其附近有一处叫“五技沟”的地方,当时有129师的一个连队因在此开荒,被驻在武乡蟠龙、洪水的日军袭击,全连战士壮烈牺牲。而又据当地亲历者讲,全连战士被日军抓住后,日军便支起大锅,将他们投入到烧好的沸水中活活煮死……”</h3><h3> “1942年年初,日军集结兵力“扫荡"我抗日根据地,号称“驻晋日军总进攻”。2月中旬,日军袭击八路军总部驻地辽县,彭德怀和左权副参谋长转移到“小窝铺”山上,彭老总和左权对话说:‘抗日,抗来抗去,咱们就剩个小窝铺了……”</h3><h3> 聆听着红色的故事,我的眼前仿佛一幅幅动人的历史画面显现出来。</h3><h3><br></h3> 央视曾播出的专题纪录片《习仲勋》中,习近平总书记的母亲——齐心,深情地回忆抗战的岁月。<div>  齐心妈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曾撰写的《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忆我在太行抗日前线抗大的战斗生活》一文中写道:“1940年1月,我们被调回抗大一分校留守处,不久即和总校合并。抗大总校也己经转移太行根据地,校部驻地先是在武乡县蟠龙镇,后移到黎城县霞庄……”</div><div> “我还教驻地群众唱拥军的歌曲,歌词是:‘青天呀蓝天,这个蓝蓝的天,这是什么人的队伍上了前线?叫一声老乡听分明,这就是坚决抗战的八路军!这就是坚决抗战的八路军!”</div><div> “我在抗大总校校部总务科当文书时,曾住在一个观里,观里的住持是一位老道士,我常帮他扫院子,他还给我吃过当地最好吃的焖面,那是把豆角切成丝,和面条放在锅里焖熟,当地叫炉面。”</div><div> “1940年夏秋之交,我被调到卫生处当文书。秋季日军又要‘扫荡’了,为此,抗大总校也作了反‘扫荡’部署,决定去山里背棉衣……”</div><div> “在这次秋季反‘扫荡’中,抗大总校分两个梯队突围,我们是晋冀鲁豫边区,回旋余地很大……由总校训练部长王智涛率第二梯队(训练部、卫生处等单位组成)在山西黎城县小卧铺山上与敌周旋了40多天……”</div> <h3>  不知名的野花盛开在雄伟的板山山谷</h3><h3> 在板山山谷,一些不知名的野花随处盛开。六月的芬芳。附身,这些开得一簇簇骄艳的花朵,瞬间令人想到,这正是当年抗战的烈士用鲜血浇灌出来的山花!而为国捐躯的烈土们已永远长眠在这一片高耸着的,红色绝壁的太行山上……</h3><h3> 山风轻袭,黄花摇曳。清香扑鼻,浸透心扉。哦,这不知名的野花哟!是否又像是当年那些不知名的烈士,含着微笑,永久盛开在这一片寄满深情的沃土。碧血洒太行,忠魂昭后人。如今祖国强大了,我们唯愿地下的烈士们安息吧!</h3> <h3> 树上的山花欢迎客人的到来</h3> <h3>  烈日下,蓝天白云映衬下的板山,雄伟挺立。</h3><div> 在通往“小窝铺”山之前的路上,只见烈日下,蓝天白云映衬下的板山,更加雄伟挺立。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当年八路军首长对这片土地寄予的无限厚爱……</div><div>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1944年《解放日报》发表的《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谈道:“八路军、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军队,具有一切条件来开展新英雄主义运动……在战斗方面,如著名的平型关大捷,阳明堡火烧敌机,使敌人胆寒的百团大战,狼牙山五勇士的壮烈跳崖……黄烟洞保卫战,全连82人全部殉国的淮北刘老庄战斗,南北岱崮坚守战,韩略村伏击战……,无一不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黄烟洞”即“黄崖洞”,是过去当地老百姓根据民间传说称其为“黄烟洞"。朱总记之,可见在他心中所占的份量!</div><div> 1945年2月,八路军副司令彭德怀在延安召开的华北地方、军队负责人座谈会上,谈到日寇对华北根据地造成的破坏时说:“华北根据地不断缩小,五台山地区只剩下阜平县城,太行根据地只剩下涉县、黎城、平顺,冀鲁豫根据地只剩下范县、观城,总共有6座县城……但也有另一方面,就是铁路两侧附近人民在敌人的统治下,真有活不下去的愤慨。”彭德怀所指太行区的三个县,而实则只黎城保存了版图上的完整。</div><div> 1943年2月,邓小平在中共太行分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根据地建设与群众运动》的讲话中指出:“没有坚强的政权工作,财政建设、除奸司法等工作无成绩,不仅不能建立根据地的秩序,而且要影响到军需民食,这样也会影响到根据地的巩固与坚持,太行区1939年的例子可以证明这点。”</div><div> 129师副师长徐向前在总结第一次“反九路围攻”时指出:“反围攻的过程,对以往根据地建设的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检验。在襄垣、武乡一带,为了避免同国民党的摩擦,反围攻之前收回了我派出之工作人员。这样,原先建立起来的游击队的建设就受到些影响,加之成分复杂,所以,在此次反围攻中,这些游击队和各村自卫队没起多大作用……这就告诉我们,根据地建设,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方针,坚持党的领导。任何犹豫动摇,哪怕是微小的,也会招致损失。”</div><div> ……</div><div> 当年,在抗战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黎城这块由八路军成功开辟创建,并得到巩固与发展的抗日根据地,无疑在太行山上树起了一面光辉的旗帜,做出了榜样,走在了抗战的前列!</div><div> 难怪,1944年1月,陈毅由华中回延安参加党的“七大”,在途经太行山的黎城、辽县(今左权县)时,深为太行山及太行山的人民所感动,写下了著名的《过太行山书怀》诗篇——“太行山似海,波澜壮天地……仰望天一线,俯看干仞壁……万年民族发祥地,抗战精华又此间。”</div><div> </div> <h3> 红色圣地——南委泉山远眺</h3><div> 行进在红色的板山之上,黎城一幅壮阔的抗战图景尽收眼底,了然一胸。</div><div> 近年来,黎城通过大力度挖掘保护遗存在黎侯大地上的抗战遗址,并成立红色百村保护工程领导组,强化了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实施,与此同时,成立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对黎城的抗战历史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目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努力的工作,使一些鲜为人知的抗战历史,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一些曾经在抗战时,作为保密的事件,被逐渐公诸于众。而黎城在抗战时所处的历史地位、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作出的杰出贡献,也逐渐被世人所知晓。</div><div> 行进途中,孙主任不时地停车驻足,向大家介绍看到的抗战遗址。在远眺黎城南委泉的大山处,孙主任集中将发生在那里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而随着他详尽的讲述,让人深切地感受到黎城在抗战历史上,所占据的地位有多么的重要!</div><div> 当年就在南委泉的大山上,八路军的一些重要决策、重要会议都定在那里,开在那里。如:“黎城谭村”会议(保密代号),在“百宝峧”的深山沟里召开,具体研究讨论了百团大战的计划。参加会议的均为八路军高级首长,而会议的内容极其保密,当时只要求传达到旅一级干部,为此,黎城成为了百团大战最初的决策地;1942年8月,扩大的中共中央北方局会议在西南侧的深山绝壁山崖上的苇地沟召开,会议仍然非常重要而极为秘密。这次会议是在左权牺牲后,敌后抗战形势非常严峻困难的情况下,由北方局组织召开的。这次会议重点研究讨论了根据地与敌占区的工作,同时作了重要的人事安排,如:任命滕代远充任总部参谋长、彭德怀任北方局书记、邓小平任太行分局书记等。此次会议为坚定抗战必胜之信心,渡过抗战最困难的时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div><div> ……</div><div> 另外,南委泉大山上还是八路军的炸药之母硫酸、硝酸诞生地、硝化棉火炸药诞生地、八路军的高级疗养院、129师政治部、汪荣华和卓琳等大生产开荒地等等。</div><div> 其实抗战期间,八路军的许多重要会议均开在黎城,其影响深远的莫过于1940年4月召开的北方局高干会议和1944年11月召开的太行区第一届南委泉群英会等。而1940年9月,北方局又在西井召开第二次高干会,其作用同样重要;邓小平还从黎城出发,三赴河北南宫指导工作。据此,黎城成为了太行精神和邓小平理论的诞生地。</div><div> 在黎城,还有许多决定抗战命运和中国命运的大事件发生。如:</div><div> 1939年2月,朱德、彭德怀在黎城乔家庄发出八路军整军计划的命令,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开始在华北进行大规摸的整军运动。随之,3月,129师按照八路军总部命令在黎城乔家庄部署进行为期半年之久的整军运动,史称“黎城整军"。年底,129师通过整军率先达到11万人,超过其它两个师的人数,被太行群众称之为“刘邓大军”。而黎城还是刘伯承游击战军事理论的诞生地。</div><div> 1940年3月,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在黎城指挥部署和发起了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的“磁(县)、武(安)、涉(县)、林(县)”反顽斗争战役,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此后,蒋介石以浊漳河为界划定国共双方防区,确定漳河以北为共产党防区,漳河以南为国民党防区。</div><div> 1939年I0月,冀南银行在黎城小寨村成立,其发行的冀南币,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成为“人民币”的诞生地,和新中国金融事业的摇蓝;1939年7月,黄崖洞兵工厂开始建设,并成为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厂,被八路军总部视为“掌上明珠”,后来也成为新中国军工事业的摇蓝。而为了保卫冀南银行和黄崖洞兵工厂,极其残烈的资财保卫战——宽嶂山战役打响,多少无名的英雄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太行的山石,形成了如今丹霞地貌的壮美景观。</div><h3> 1945年8月,黎城长宁飞机场那“惊天一飞",揭开了解放战役的序幕。不久,刘邓大军从此出发,南下踏上了解放全国的征程。至此,129师由出师抗战时的9000余名将士,发展壮大为30万的大军,生动地演绎了一曲“九千健儿进黎城,卅万大军出太行”的壮丽凯歌!</h3><div> ……</div><h3> </h3> <h3>  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人员在龙洞山“八路军制药厂”遗址处进行考察。</h3><div> 为了进一步加深大家对黎城抗战的认识,在孙主任的授意和部分人员的盛邀下,大家又驱车向黎城西南方向前行,到上遥镇的龙洞沟考察八路军当年在此地研制“柴胡针制药”情况的重要遗址——八路军制药厂。</div><div> 来到此处,大家兴致很浓地首先参现了龙洞口的景点,随之便来到“八路军制药厂”旧址进行考察。同样,大家在这里了解了许许多多关于抗战的历史,而每个人的脸上也都带着一路上虽有点颠簸劳顿,但却收获了满满喜悦的欢笑。</div><div> 离开此地,一路的考察行程行将结束。但此刻,大家有点不舍,不愿离开,下山时,有的人还频频回头,难舍之情,溢于颜表。</div> <h3> 龙洞沟高悬的山崖</h3><h3> 真的要走了,下山后,我们来到平头村吃便饭。在这期间,热情好客的孙主任又将发生在平头村的红色故事,以及遗留的红色遗址,给大家作了简明扼要的讲解。此刻,当完完全全的听了孙主任一路上全程式的讲述黎城的抗战故事后,大家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纷纷表示,回去以后,要积极宣传黎城,推介黎城,为发扬光大抗战的精神作出应有的贡献!</h3> <h3><font color="#010101"> 站在“风洞山”上眺望漳河对岸美丽的家乡 </font></h3><h3> 沿浊漳河一线,又来到位于潞城市南马村的“风洞山”上,参观这里的景点。因有人提出要来此地参观重修后的“风洞山”景点,于是大家便一同前往。 </h3><h3> 两漳襟带,群峰环翠,钟灵毓秀。当我站在“风洞山”上眺望漳河对岸美丽的家乡时,脑海中不由得想起曾任八路军129师机要科科长杨国宇,在他的日记——《刘邓麾下十三年》中,在1939年有这样的记述: </h3><h3> “十二月二十三日 上武村(今左权县) 过后回到一科,邓仕俊科长说:‘今天取得伟大胜利!’什么事儿?原来是我们最关心的抗日根据地黎城收复了……为什么黎城是我们最关心的根据地呢?因为那里有我们的老乡,我们从前驻了很久,老百姓对我们万分的爱护,他们什么东西都叫我们吃,他们硬是离不了我们,我们也不能忘记他们……” </h3><h3> 此时此刻想起杨国宇的日记,真是感慨颇多。而且通过今天对黎城地域作了半径式的方位考察,大家心中己逐渐对黎城这块老革命根据地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h3><h3> 考察的行程结束了,但我的脑海里时不时地还在翻腾着黎城的抗战历史—— </h3><h3> 在抗战之初,当第一次粉碎日军九路围攻后,为防止日军再次占领县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动员黎城民众拆除城墙。此举果然凑效,日军后来再也未能将黎城占据; </h3><h3> 日军在黎城抓住曾在日本留过学的谢好礼先生,让他主动维持日军,成立县维持会。谢好礼,大义凛然,誓死不当汉奸,致使日军阴谋未能得逞,黎城从此未有维持组织; </h3><h3> 在反击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时,129师刘伯承师长向国民党顽固派说:“我们以大局为重,一让再让,己经是退避三舍了,实在无地可退,你们总得让我们抗日有地吧!”,结果有了后边所发生的故事; </h3><h3> 当太行抗日根据地出现严峻的困难时刻,中共中央致电给彭德怀,建议八路军总部移驻晋西北。但经总部再三考虑,复电仍留晋东南太行山指挥抗战,这样对抗战全局有重大意义。后毛泽东来电表示同意。而当年日军“扫荡"捕捉我八路军总部机关辽县驻地,左权在掩护总部突围中光荣牺牲后,彭德怀便率领总部机关突围至黎城,成功摆脱日军的包围; </h3><h3> 在太行,129师依托黎城,创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一块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余万,县城105座……而后来,日本学者阿布秀山在其《中国战争研究》中写道:“八路军第129师,对侵华日军给予了重创。当时日本军人一听到刘伯承、邓小平、陈赓等129师将领的名字,都会本能地感到紧张。无疑,129师是一支非常优秀的军队。共产党拥有这样一支部队,打下江山,谁也不会感到怀疑。” </h3><h3> ……<br></h3><div> 而正因为是这样,黎城被日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屡屡对根据地发动疯狂残酷的“扫荡”,黎城军民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div> <h3> 大家在“小窝铺”山之地合影留念</h3><h3> 黎城一座高耸在太行之颠的历史丰碑,她却是用千千万万个英雄的生命筑成的。自卢沟桥事变发生至抗战结束,我八路军将士与黎城人民一起,战斗在太行,坚守在太行,谱写了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乐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历史真相的不断揭密,黎城这座曾经拥有数干年的文明古县,毕将会在不远的将来,放射出更加夺目耀眼的光辉,为世人所敬仰,为后来者所铭记!</h3>